《死缓》读后感摘抄
《死缓》是一本由[法]路易-费迪南·塞利纳著作,漓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8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死缓》精选点评:
●他的长夜行更好看
●说不上特别喜欢,但还是很有力的故事。一开始感觉比较凌乱,到后面能看出组织上面是有很多考量的。
●塞利纳的小说大爱啊!喜欢作者黑色幽默的笔触~
●好看。但下部目前不想看了。
●骂人的教科书,愤青最忠实的朋友。 绞尽脑汁妄图互相理解。 小说的幽默夸张看到最后才有点体会,对父母的讽刺让我难以接受,就像当初放弃《鳄鱼街》一样,但是这本书也有让你想读下去的精彩。 看完之后没有看完长篇应有的过瘾,有点点解脱。
●初看《长夜行》感觉惊为天人,再看《死缓》感觉过于极端,有种喋喋不休怨妇般的腻味
●好看
●读一半的时候,觉得他给了我一个阴郁古怪又过分真实的世界,落寞奇幻又让人为之振奋……今天全部完结落幕,又是另一番场景,费迪南失控的孤独感让人忍不住泪目……从头到尾不过是这个世界的恶毒、肮脏、艰辛和勉为其难……但“善良”也始终都在……人生没那么乐观……我不悲观,但至少对自己得坦诚……
●看Folio的法语版,黑话脏话太多看不懂,转看中文。
●有段时间总是不自觉默念开头第一句:这下子我们又成了孤家寡人了。
《死缓》读后感(一):玻璃心的人儿必读此书
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曾经赞誉“塞利纳就是我的普鲁斯特”,如果只看塞利纳的《茫茫黑夜漫游》还不能深刻的领会这个美誉,要看完这本《死缓》才能够从骨血里去感受菲利普罗斯心目中的这个塞利纳是如何镜像普鲁斯特,八百多页的小砖头般的书里,你找不到一页不开骂的,这个开骂程度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骂出了新高度,骂出了新领域,骂出了新境界,甚至骂出了传世佳作。全书带有半自传性质的描述了男主的成长就是一场混账透顶的恶作剧,在一片打骂声中降生后,打骂的戏码早早准备就绪的迎接男主来人世间走一遭,让男主在打骂里包裹着还缠绕着,不管是家里还是外面就算是去英国个把月也绕不过打骂的宿命,当然了在打骂中看到的是一种塞利纳的人文关怀,也是一种人之常情下的训导,活着不就是被现实各种拳打脚踢外加混天黑地的挨骂,而且看完这书后,至少知道开骂是一种文学境界,能骂的让你不眠不休也要看完,可见妈妈们再也不用担心自己的娃儿怕挨骂了。
《死缓》读后感(二):人生的旅途,最终不过是死亡。
前段时间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知道某天晚上加完班,11点躺床上刷手机,首页议论纷纷。本着买了不一定看,看了不一定喜欢,但不买一定心痒难耐的原则火速收书,啃了17天,终于啃完了。
小说语言粗鄙到我怀疑自己看书时一直是老爷爷看手机的表情,语言风格真不是我喜欢那一种,梦呓、夸张、粗口、暴力、幻想……再加上满篇的省略号和感叹号,一度产生腻味,这种腻味在小说前半部分(主人公在巴黎家乡店铺当学徒和后来到英国学校学英语)大量充斥,直到后半部分(从英国回家乡后到《热尼特龙》杂志社打工)才好了点儿。而小说好看的部分也在于此:到杂志社打工的费迪南好像才脱离少年时代,而杂志社破产后被迫去到乡下,经历了老板自杀后再回到巴黎说要去当兵那一刻,好像在这个分崩离析道德沦丧的社会里真正长大了。
我特别喜欢书里的两处——
一处是在译者的序言里说为什么这本书要译作《死缓》:“这大致也算呼应了作者的悲观论调:人生的旅途最终不过是死亡,这种死亡有一定的延缓期,但却是迟早都要发生的事”。
另一处是作者讲:“年轻又有什么用,当你猛然发现有些伙计你再也见不着……永远也见不着……就像跟你擦肩而过的路人……发现他们像梦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发现都结束了……都过去了……发现自己有朝一日也会消逝……那一天虽然还很遥远……但必然会来到……消逝在事物、人群、岁月和来来往往永不停步的人影组成的汹涌的洪流中……所有的傻瓜、闲人、看热闹的人,所有那些在拱廊下面闲逛的哑角,拿着夹鼻眼镜、雨伞,牵着小狗……所有这一切,都将消失不见……都将成为过去……他们跟其他的人一起在做梦……他们串通一气……他们很快就会消逝……这真的很悲哀……真的很讨厌”!
最近心情这么糟,偏偏还读了这么糟的书,我可真难啊。
《死缓》读后感(三):当郁达夫遇到塞利纳,他们一定是在青楼……
塞利纳生前最后一次接受媒体(《巴黎评论》)专访时曾表达过自己的“遗愿”,他不指望后世的法国人会公正的看待他,但他真心希望中国人会阅读他的作品……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郁达夫无疑是最富争议性的人物之一…… 而在法国,塞利纳也是一位最富争议性的人物,甚至没有之一…… 早在1932年,法国作家贝尔纳诺斯就预言过,“上帝创造塞利纳就是为了引起愤慨与争议的” 郭沫若曾经评价郁达夫的话用在塞利纳身上一点也不为过:“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年万年的背甲里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要惊得至于狂怒了。为什么?就因为这样露骨的真率,使他们感受着作假的困难。” 1894年出生的塞利纳长郁达夫两岁…… 他们对文学的认知与态度惊人的相似…… 塞利纳宣称小说艺术在于激动感情,而不在叙述故事情节…… 而郁达夫的小说向来不以情节生动曲折为中心,而总以情绪丰富生动为中轴…… 讲到惊世骇俗,两个人在东西方自己所在的国家发表的第一篇小说集和第一篇长篇小说同为自叙传式的《沉沦》(1921年)和《茫茫黑夜漫游》(1932年)都产生了不俗的反响与争议…… 甚至作品中的某些元素都有些相近,绝望、不道德、癫狂和情色,颓废,堕落…… (未完待续) 一战,1914年5月被认命为中士的塞利纳,主动请战,英勇负伤,次年,被派往法国驻英国总领事馆,在护照出处工作,在伦敦发现音乐厅和舞女以及法国娼妓网,经常出没于这个阶层,差点陷入淫媒业团伙…… 这一年郁达夫19岁,正在日本留学……小说——雪夜:“日本的妓馆,本来是到处都有的;……时间又到了夜半,几阵寒风和一天雪片,把我那已经喝了几瓶酒后的热血,更激高了许多度数。 踏出车站,跳上人力车座,我把围巾向脸上一包,就放大了喉咙叫车夫直拉我到妓廓的高楼上去。 受了龟儿鸨母的一阵欢迎,选定了一个肥白高壮的花魁卖妇,这一晚坐到深更,于狂歌大饮之余,我竞把我的童贞破了。”在东京,在北京,在安庆……
《死缓》读后感(四):沉迷
虽然八百页,但是句子都非常短,而且通篇情绪都非常饱满,充满了感叹号和省略号,令你置身其中时也很难在中途停下来。全篇几乎没有和一种情绪脱钩的描写,虽然叙事人不直接地描述主人公费迪南自己的情绪,但是每个句子全部都像是装水的气球一样装满了情绪,稍微一戳就会爆炸出来。
尽管总是写一些非常卑污的事情,而且几乎全篇都非常悲惨,多少继承一种以恶为美或者审丑美学,但看书的时候不仅感到乐在其中,更有一股不同寻常的诗意。荷马《伊利亚特》一般的修辞被用来写一些非常可笑、非常卑微渺小的事情,造成极大的反差,拉伯雷也这么做。比如说把星系、宇宙、众神这些概念,和主人公的胡吃海喝、不思进取的种种行为相并列,就自然造成一种极大的喜剧效果,但是这种对比,也衬托出这些人物命运中一种很难摆脱的局限,可是作者是用一种喜剧的眼光看这些不可逾越的局限的。他让你觉得,看上去他在咒骂,但事实上他对这些平凡甚至充满缺点的人物,充满了一种同情和理解,因为他自己也是其中一员。
通篇的感叹号意味着主人公似乎一直在忍受着什么东西,在忍受这个世界带给他的冲击,所以其实在没有表达任何直接的道德判断的时候,他就已经通过这种他发明的非常个人化的形式,把他的态度隐含在每个句子之中。他实际上是让你在不断地体会这种震惊。
满篇的省略号,除了是一种节奏上的切分,也代表着一种无法掌控的感觉。不断地有一个一个物件和事实,一个个陈述突然地冲到你眼前,来到你生活中,但是你还无法解释它们,这个时候我们就会用省略号把这些句子连接起来。虽然你做的是一套,你有你的计划,但是生活是完全不受你的掌控的,这种非常失重和脱轨的感觉弥漫在每一个省略号里面。这就是我们所体验到的生活,只不过我们大多数时候都会用理智或者说各种日常的理解力把这种巨大的失控和不安全感屏障起来,不去感知它。读小说的迷人之处就在于它可以让你有一个时间来暂时解除理智的屏障,让我们重新发现它。
更让我感兴趣的是主人公生活在那样一个倾斜的,失重的,一切都在仿佛从一个斜面上下滑的时代,或许这是每一个年代共有的特征,真正给人以上升感的时间少而又少。在少年时期就面对世事人情不断败落和长辈追赶时代却失败的样子,大概就是也会让我们这一代共鸣的体验。但是在飞机时代坚持热气球的人是否一无是处?也许我们应该站在怀旧保守和激进否定之外思考,对待“落伍人”的态度,在中国当代文学中,不仅仅面临《死缓》这种风格的缺失,也面临这种态度的缺失。塞利纳显然并没有完全否定库尔西亚那样的人,虽然他坑蒙拐骗、嗜酒狎妓、妄想连篇,全篇绝大部分都用夸张嘲讽的语调转述库尔西亚的话,但是到了结尾,突然一下子,费迪南走在巴黎肮脏狭窄街道上,他抬头看到了那些从库尔西亚口中学到的星辰和星座,一一辨认出来,这也和他人格的成长发生于同一个时期。对我这样的读者个人而言,我的确偏爱卑污小巷的星光,肮脏店铺中的幻梦,胜过高尚光滑的叙述眼光。法国文学最优秀的一面传统应该就是社会分析和百科全书式的观察力和好奇心,《死缓》能把二者结合,实属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