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在海德堡坠入情网》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在海德堡坠入情网》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1-02 01:40:5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在海德堡坠入情网》经典读后感有感

  《在海德堡坠入情网》是一本由龙应台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0.20元,页数:21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海德堡坠入情网》精选点评:

  ●一个个特别的女性。印象深刻。

  ●看过她在报刊的杂文之后,这本书令自己耳目一新,叹!

  ●现在是绝版书了

  ●不同于她的散文,这本书展示了龙应台作为女人的一面,细腻,容易感动还有偶尔的脆弱

  ●在海德堡坠入情网

  ●一般。本来,比起海量的烂书来说,也还可以得个三星。可是我讨厌她的宏大叙事、高高在上、思维僵化教条和自以为是,还有,她居然可以随时处于感情爆发的状态。

  ●龙应台是个泾渭分明的女人。她的散文,温情脉脉里有一份理性,她的杂文,犀利勇猛里有一份正义温暖,她的小说,这个浪漫的书名后面居然是一颗淡漠的冷酷的撕裂的心。 她幸福吗。如果不幸福,是因为太聪明吗?

  ●这世上哪有平等可言呢,有的只是自己的平衡罢了

  ●读过的龙应台的第一本书。

  ●我总是觉得这几个小故事里有着作者自身的某些经历,某些思考,借由小说人物展现,譬如关于东方文化、关于女性独立、关于男权与女权等等,小说中无处不展示两种文化在人物身上发生的作用。当然,也不会直接肯定或否定某种文化,只是给读者思考,由读者自行选择,是人际关系缠绕的东方还是自我为主体的西方,哪一种生活方式都是生活,不论最后结局是好还是坏,犹如日剧《凪的新生活》中的人物一样,不同选择承受不同结果。

  《在海德堡坠入情网》读后感(一):爱情与生活的意义

  小说的调子很是灰暗,无奈的书写着人生中的无奈。

  犀利的龙女士好像是想说,她也不是一直这么无畏而犀利的,她也看到体会到人生之中每个人都会遇到的种种困顿。

  作为一个东方人面对西方主导的世界局势,作为一个台湾人面对两岸分隔的历史纠葛,作为一个女人面对女性的无奈以及生活各个角落的男权的痕迹。

  描写失识症的那一篇看得我心情尤其复杂。书中描写的学者,学术交流活动,那种表面堂皇内里不堪的气氛于我又熟悉又陌生。 是啊,学术名词,读书万卷,理论熟稔,也全都不能改写人性中的不堪,也全都不能制止生活滑向滞沌的可能。

  世上没有必然的象牙塔。

  又想起拉萨哲蚌寺里喇嘛说的话,心灵与智慧不同。净土要往自我内心找寻。

  《在海德堡坠入情网》读后感(二):十年

  从旧书架里翻到十年前读过的这本书,无意中看见自己在第50页的空白处写下:

  七篇小说最后才读《在海德堡坠入情网》,茶水又一次泼了书页,合拢时它这么不服帖,像被开启过、琢磨过。

  龙应台,还是犀利的,真是不屑于“小我”的痛苦,想必她也不会顾影自怜。

  感慨一时也说不清。四月是残酷的季节。

  开了门,她一脚踩出去,回头嫣然一笑,说“我不知道我要什么,但是我知道我不要什么。”

  夜来风雨,花落多少。

  1997,4,17

  看自己所写,有些摸不清头脑,十年前什么样的心情什么样的岁月?我都不确定了,即使有这些文字作为线索。有些难为情地笑笑。

  我也已经忘了小说大部分的内容,印象最深的是《堕》那一篇章节数字的倒序,让人总想试着从后往前阅读,这种结构上的设置也算疑似倒叙?唯此难忘,一晃十年。

  《在海德堡坠入情网》读后感(三):控诉

  老实说,这本书的最后几个故事,比如看鸟、比如银色仙人掌,我都没有读懂,没有弄明白作者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在看完某个友邻的书评后,才恍然觉得,阿!原来故事背后是控诉啊!

  其实作者在序中就坦白的说了,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在东方男权价值体系中,女人到底在什么位置?每个小说中的女人都在为男人付出,做男人背后的女人,可是每个女人在内心深处都不愿只做俘虏,海德堡坠入情网中的素贞、佩宣,堕中的李英、找不到左腿的男人中的江力廉.....都是作者的面具,在面具后控诉着这个男权社会,为什么素贞就应该听从丈夫的话,听从婆婆的话,做三从四德的女人?为什么李英就该为生不生孩子而感到惶恐,自己的身体不能自己做主吗?为什么江力廉就该做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要忍受暴力?为什么银色仙人掌中的“我”不可以去追寻自己的梦,去探险,去看不一样的世界??

  “女子无才便是德”“女人就该相夫教子”“女人天生和男人不一样”“事业就该男人打拼”.......这些论调,我们总是习以为常,不以为逆,就如我们从小被教育人是生而平等的,但实际上,人从一出生就不平等。经济条件、社会地位、家族背景等等,一出生就决定了,无法改变。女人的社会地位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小说中的每个女人都是一种反思,一种控诉......

  当然,最好笑的是黄健壮的一天,女人与男人的位置对调。

  (在写下这篇评论时,qiang内已经快要找不到她了,为什么?)

  《在海德堡坠入情网》读后感(四):小说也犀利

  看惯了龙女士的知性散文,初看《在海德堡坠入情网》,完全没弄清楚文体,就一阵阵大惊失色,暗呼:天啊!天啊!并且急切地想与人八卦。等看到第二篇《堕》,李英?依凡?还是俄罗斯人?这才看序《面对》和附录《面具》,哦,原来这是本小说集。汗!

  其实《在海德堡坠入情网》里的“我”就不是“我”,是“佩宣”。但可能小说开篇的风格太龙应台;海德堡,瘦,大学助教等等元素也都很龙应台;关键是人物性格非常龙应台,于是只顾得窥及“隐私”的狂惊。

  “因为我的文体,是所谓的知性散文,我有意地摒除了两种东西。一是太过于抒情的描述……另外一种,是我的私生活。”(《面具》)

  但既便是小说,仍能捕捉到不少作者内心深处的东西,“‘私我’的人生体验”。比如:少女懵懂的性意识,两性关系,女人的社会角色,人性的复杂多面……龙女士是宽容的,善解的,丰富的,深刻的——小说同样,同时,一如她的知性散文,她的小说更是犀利的。无论是人物性格,故事推进,还是人生情状的描述,“犀利”俯拾皆是。透过小说赏龙女士的文字,除了一如既往的准确、流畅,其笔触的细腻也令人印象深刻,讲故事的手法也相当娴熟,生动且极富画面感,很像电影。

  集子共收入七个短篇,其实篇篇都是离奇的故事——性放纵,外遇,变态狂杀人分尸,堕胎,失识症,男人怀孕,复仇(杀死老公的情人然后把尸体做成石膏模特),重婚,偷情……这样离乱荒唐的故事为什么会让我看出诸多的好?只因它是龙应台写的?有可能。

  最喜欢的还是《在海德堡坠入情网》。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在海德堡坠入情网》读后感(五):周末读《在海德堡坠入情网》

  初看觉得压抑、透不过气。龙应台也会写这么令人绝望的文字么,这真是太令人绝望了。

  但也许龙应台是真正的人文主义者。人文主义的标志是懂得爱。

  小说里的人都不知道怎么去爱。

  “我”——知道自己不要什么,但(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我”一直在反抗,但what for? 反抗儒家相互给予、相互依赖、相互抚摸、相互吞噬的人际网络。反抗滑向了无生趣的婚姻。反抗被当作依赖于男人的小女人。反抗被当作独立于男人的大女人。反抗与男人有除性关系以外的任何关系。反抗与男人有除任何关系以外的性关系。“我”是沙漠里一株不得近身的仙人掌,坐拥无限的独立和荒凉。

  “素贞”——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但(自以为)知道自己不要什么。素贞不要没有自由的生活,但如龙应台锋利地指出的,被情欲射中的人是否有自由可言?如果相互监视不是爱,放纵是否真得就离爱近了一点?压抑太久的青春力,突然释放出来,瞬间吞噬了自己。礁石上破碎的浪花。

  如果监视不是爱、独立不是爱、放纵也不是爱,那么爱是什么?很难说。所以,自以为知道自己要什么的“我”,对自以为知道自己不要什么的素贞说:一切都是虚妄,但除了虚妄我们一无所有。

  除了虚妄,我们一无所有?

  也许龙应台其实喜欢弗洛姆的这段话:“成熟的爱情是在保留自身完整性和个性的条件下的结合。爱是人身上的一种积极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冲破人与人之间的藩篱并使人与人结合。爱可以使人克服孤寂和疏离感,但同时又能使人保持个性,保持自身的完整性。在爱中会出现这样的悖论形态:两个生命合为一体,又仍然保留着个人的尊严和个性。”只是,从积水的渔村市场到海德堡,路太远。对于从小靠张牙舞爪壮大生存意志的“我”,具备“以自己的内在力量为基础的谦恭”的理想人格(弗洛姆语),多像因买不起而愈发显得虚假的芭比娃娃。

  也许人文主义者龙应台在告诉我们:基于独立人格的融合的爱,对在压抑社会下长大的人,对不曾拥有独立人格的素珍和必须用坚铠利甲保卫独立人格的“我”,是多么遥远不可能的事。

  当然还有米夏,还有不曾抵达子铭的信。若不是两场意外的死亡,也许“我”,也许素贞,都会懂得爱。

  这是让人痛心的理由,即便世上有所谓光明,你却可能终生活在黑暗之中。

  这也是让人安心的理由,即便你终生活在黑暗之中,世上依然有所谓光明。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