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与乌托邦主义》读后感锦集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与乌托邦主义》是一本由【美】莫里斯·迈斯纳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7.00,页数:25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与乌托邦主义》精选点评:
●论述深刻简练,此套丛书中较突出者
●从旁观者的角度来了解毛泽东思想发展史。配合这学期的毛概课来读,特别有收获。
●马、列、毛的不同与联系,毛的乌托邦的意义
●太执着于“农业乌托邦”对官僚-城市化图景的批判,用“‘农村’反对‘城市’”的框架处理毛的几乎所有重要思考使得部分解释牵强附会。站在“老欧洲”既有的资本主义日常生活形式而言,毛的农业中国当然是带有”乌托邦“性质的,但这种观望反而不易使其发现中国开出一种农村革命道路的现实可能。第一章对“乌托邦”的概念梳理已显出其平庸。
●读的是05年出版的平价本
●非常有启发性。多的就不说了。
●马克思是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毛泽东则无愧于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的导师这一称号。
●……除了四点的明商灯光 现在只记得它讲乌托邦和从土地里生长出的民粹
●领袖没有传人
●乌托邦的革命理想已随着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终止而消退,只关心发展生产力而无视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又和资本主义有何区别?BTW 如今这个世界大同理想消退的年代,每个996的社畜还是该读一些左派的书。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与乌托邦主义》读后感(一):对中国人很有用!
从来没有发现乌托邦主义还有两种层面的意义,这本书虽然是国外研究毛泽东的力作,但是研究毛泽东是不能不对乌托邦主义进行一番梳理的,因为毛泽东的思想和意识里有很深的乌托邦情节,而这情节又来自于他十分崇拜的巴黎公社与法国大革命。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与乌托邦主义》读后感(二):很有见地
作者以雄厚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功力,试图全方位地恢复被扭曲的马克思著作中所谓“乌托邦主义”的深刻内涵。他认为,如果失去了以追求未知世界为特征的“乌托邦主义”,那么,实际上就意味着人类减低或放弃自身的创造能力;之所以说毛泽东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是由于他充分保持了“乌托邦主义”的冲动,同时又根据中国国情,把马克思主义与“民众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与乌托邦主义》读后感(三):乌托邦(毛)VS.生产力标准(邓),政治理想主义VS.政治现实主义
挖掘毛泽东的思想中的乌托邦成分,试图承接其与乌托邦社会主义间的些许联系。发掘毛思想中的理想的一面,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并正面评价之。对共和国政治有较好的述评。数篇文章整理而成,有一些重复之处。且,乌托邦的理想不能丢失,它意味着共产主义理想和目标在现实政策中的反映,对于个人也是如此,但是毕竟只能是有限的,否则代价也将是惨重的。
另外最近看的陈思贤的《西洋政治思想史(古典世界)》最后,也为政治思想中乌托邦、理想国思想,即政治哲学的多元性做了辩护。
但是还是那句话,政治哲学本身的多元思考与辨析是无需赘言的,但是如若要运用到实际政治生活中来,那就是一个需要慎思的问题。亚翁已经在理论上很好地处理了这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与乌托邦主义》读后感(四):一个读书报告的提纲
如標題所示,該書主要探討了馬克思主義、毛澤東主義、(包括列寧主義)、民粹主義和烏托邦的思想關聯。但因本書是一本論文集,所以並沒有一個核心的觀點,大體上的主要論點如下:
1. 在馬克思主義、毛澤東主義、列寧主義、民粹主義當中都可以找到烏托邦思想的痕跡,所以理解這一痕跡產生的原因對於理解這一思想及其產生的社會實踐作用有著很大的影響。
2. 在毛澤東主義當中,在毛關於城鄉關係的理解當中,存在著不同於馬克思主義的一面,這也就是毛主義當中的烏托邦的思想。
3. 列寧主義和毛澤東主義都是馬克思主義的變種(從教義的角度來說,列寧可能會更正統一點),兩者都有民粹主義的傾向;但這並不是說民粹主義的直接影響,而是毛澤東主義和民粹主義的產生有著類似的背景,這也許解釋了為何它們之間如此相像。
4. 毛主義當中所設定的烏托邦的建設目標——需要在現實中提倡禁慾主義的價值觀來實現。
5. 第五篇和第七篇可以放在一起來說:毛主義當中同時存在的烏托邦和反烏托邦(譬如說永恆鬥爭的未來)的思想。在中共建國初期政治實踐比較穩健的時候,影響不大;但是隨著1955年關於農業集體化問題的出現,毛的理念與其他領導人出現分歧,毛主義當中烏托邦的一面開始佔據上風,為了達到現實的政治目的,一些傳統革命元素開始被重新使用。
6. 毛澤東的崇拜當然有其現實政治目的,反抗官僚主義。
毛去世后,中共的烏托邦越來越趨向程式化,告別革命,再見烏托邦。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与乌托邦主义》读后感(五):警示
人们经常警告我们要注意乌托邦的幻想和普救众生式的预言侵入现实世俗政治领域的危险,并鼓励我们为乌托邦的愿望和思想体系的消失而喝彩,也为他们的残存和复兴而叹息。共产主义的集权主义本质上是以马克思的“乌托邦来世说”为基础的一种“世俗化的社会政治宗教”。乌托邦主义和集权主义之间的联系之变成颇有争论的问题,其原因正是由于人们通常没有能够把真正的乌托邦主义同乌托邦的形式化区别开来。而这种差别对于严肃认真地分析乌托邦主义的社会历史意义,尤其是对于理解毛泽东主义的乌托邦思想的性质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少数人的鼓动”怎么会“变成多数人的信念”。马克思主义与乌托邦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历史分析,一个认为是反自然和异化的现象,一个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充分发展为社会主义制度创造了社会和物质的先决条件。赫尔岑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作品要读。长征不仅是毛泽东获得中共最高政治权力的一个时期,而且也是给他的革命使命赋予神圣色彩的一段经历,从长远来说还导致出现了毛泽东是无敌的这一信念,人们相信他注定能成功地完成历史所赋予他的使命。革命的悲剧就在于乌托邦式的理想演化成哲学的陈词滥调而不再是激励社会行动的活生生的动力。革命乌托邦理想和客观历史局限性之间的矛盾在20世纪的社会主义革命中表现的尤为尖锐。毛泽东主义的特点是致力于调节现代经济发展手段和社会主义目标之间的矛盾。革命的终止并不是由于没有实现乌托邦梦想,而是由于这些目标被置于如此遥远的未来以至于在可预见的将来很难看到它实现的可能性,这正是后毛泽东主义时代的彻底反乌托邦性质所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