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猫》读后感摘抄
《弃猫》是一本由[日] 村上春树著作,文治图书 / 花城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202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弃猫》读后感(一):评《弃猫》
看得心情很沉重,这篇文章很短,却出成了书,这让我觉得惊恐,因为整篇文章营造出一种结束的气氛。文字还是熟悉的文字,思维方式也还是熟悉的方式,是陪伴我十几年的最喜欢的作家的语言。我很怕这是村上最后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提及了偶然的生命还有死亡,提及了在村上众多小说中不曾出现过的“父亲”的形象。整篇文章一气呵成,仍旧是淡淡的风格,但是写的都是些极其沉重的故事,像是活了七十多年后村上春树想,我终于可以谈谈人生了吧。
《弃猫》读后感(二):阅读过程中想到了我的父母
看完了村上春树的新书《弃猫 当我谈起父亲时》。
很好看的书,作者用语算很克制了,但是娓娓道来的语气还是让人不由自主想往下读。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想起了我的爸爸妈妈年轻时的经历,也想到了他们的种种不易。
我也感到了战争的残酷:对被侵略者和侵略者均如是。
另外一个让我感到意外的,是村上居然跟父亲有20多年处于“决裂”状态,直到父亲快去世才和解。原生家庭对很多人都是难题啊。
最后想说的是,我对村上春树的书,还停留在“林少华翻译”这个记忆里,这本书却是换了新译者了。村上已经70多了,林少华应该也不年轻了罢(猜测,没了解过他),忽然有种时光如梭的感慨。
《弃猫》读后感(三):村上的底色
在高一时,我同学在看村上春树,我随手拿来翻,留在心中的感觉渺茫空旷,这种感觉于少年时的我而言,陌生亦不习惯,直至今日,也没再系统去看村上的书。看到强子分享他们新近出的这本《弃猫》,第一时间被副标题“当我谈起父亲时“吸引,向他要了一本,刚刚用了不到一小时读完。篇幅不长,却淡而有味儿,很像日本俳句的感觉,也才体会到主书名“弃猫”的用意,暗自觉得好。
在这部小书中,村上用淡然、平静的笔触,展开对父亲的回忆。从和父亲丢弃一只猫起,到父亲的家庭、从军、教书,和他之间的关系,等等——零散但也贯穿了父亲一生,传达的情感与思考,在不多的记忆里垫下了让人回味诗意的基调——如果可以用诗意来说的话,它就像月亮升起的夜晚,月光很亮,照着屋檐下的窗,窗内有灯光,月的清辉与灯光交相呼应,暗自的清冷里别有暖色。
这是一部“父之书“,是1949年出生,今年已71岁,和父亲曾有二十余年时光甚少联系关系紧张的村上春树,用这篇文字对父亲的纪念,或者含蓄地对父亲的爱的表达。然后借由这种复杂的情感,思考历史和人物的命运。
在书的最后,村上春树关于个体命运的思考,让我想起《阿甘正传》中的羽毛,以及阿甘在珍妮的墓前倾诉的疑问——“我不知道是否我们每个人都有注定的命运,还是我们的生命中只有偶然,像在风中飘……”
欲了解一个作家,必先了解他的时代和经历;欲了解一个作家的根底,必先了解他的童年。那么现在也想说,如想了解一个作家根底中的底色,就看看他怎么写父亲。
喜欢村上的朋友,可以读读这本书
《弃猫》读后感(四):当村上谈他父亲的时候,他在谈些什么?
读完整篇文章,我们疑惑的是一个人对父亲的记忆竟会如此单薄。对于小说家村上春树来说,运用细节本该是他最为擅长的手艺活才是。虽然我们清楚村上与父亲长年不和,文章也谈到两人有二十年没有说过话。但这种不合的根源是什么?难道不是更值得书写吗?
文章唯二处有细节的描述都与猫有关。一次是在开头,村上回忆父亲带他去海边弃猫,猫比他们早一步到家的经历;另一次是结尾,村上养的猫爬上松树下不来的场景。我们从中读到了村上的心理活动,以及他从这两起事件中获得的教诲。而对于村上的父亲,我们却无法建立同样确切的形象。
村上写到的,能够形塑他父亲形象的信息有两点:作为军人参加过战争,作为文学系毕业生爱写俳句。除此之外,整篇文章提供的,仅是一份从各种资料中梳理出来的生平简历。这不禁让我们怀疑村上是否有所隐藏,或者说他对父亲早年的记忆在某种类似于自我保护的心理机制作用下湮灭了。
《弃猫》虽然写父亲,仍旧是村上的一副自画像。从中我们看到的不是他的父亲,而是村上自己。整个文本之所以能够作为村上的自我剖白看待,原因并非回忆流露出的坦诚态度,而是村上事实上有所隐瞒。正是那些未言及的部分,透露出村上真正的心理症结。文章作为村上的忏悔本该私藏,但因为需要出版,村上保留了私密的部分。
通过写作《弃猫》,村上达成的或许不是与父亲的和解,而是他与自己的和解。这种和解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假性的,是在世人目光见证下的谎言。类似于精神分析,表达是解脱症结的方式。写作在此变成了一种自我救赎,动机乃由负罪的心理引发。从另一点上,也能明白文章背后的隐秘动机:村上通过概述父亲的生平,事实上将父子矛盾的焦点象征性地转嫁给了历史。村上与父亲龃龉的真正根源,或许是他无法面对的。
《弃猫》读后感(五):村叔的再次直面
2021年的第一篇读后感从村叔的书开始再好不过了。
在成功熬过自己给自己安排好无咖啡因的一天里(顺便也停止一天咖啡理论学习),下午到手的书,书的包装很有现代豆瓣文青的风格(可能同样的绿色吧),我也趁着工作摸鱼的时间里,把这本小点心厚度的书在下班前读完。
这是一本村叔和他父亲的琐碎回忆录,在与父亲和解的年月里,村叔道出了历史,应该说确认了某段历史,从自身的经历里。
书一开始村叔说了一件父亲与他骑了很久的自行车,为了去海边丢弃一只已经怀孕了的母猫,“为什么非要去海边将那只猫抛弃?”这个问题就和村叔在另一部作品里问“牛何苦要反复咀嚼这难看和难吃的东西”一样,看似不经意的问题但有耐人寻味的哲义。
后来村叔则在书中告诉了大家问题的答案:父亲小时候曾被送出去寄人篱下,那个粮食匮乏的年代,父亲差点就成为别人家的养子,所以成年人都在成年后不停地给自己的童年找补。
这是一本村叔与父亲的书,但是这段如“雨滴般”式微的过去,也描述和承载了一段历史,一段战争的历史,是村叔又一次直面了历史和战争。
祖父是寺庙主持,一家人与佛教有关,父亲战争活着回来后的为逝者诵经让我想起了《1Q84》里的幼年青豆,某些仪式之所以在就必有它存在的意义。
关于战争,“胜利者一无所有”,只有“玉碎”。
相比起来历史的车轮,村叔也说到“比起血缘这种复杂的牵绊,那些事在我看来重要得多”。
是的,历史没有“倘若”,历史是历史,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女孩,但发生过的事我们可以选择去直面。
人之所以弃猫,是放弃了直面某件事实。
记录即反抗。
PS:读后感写得仓促,待以后再刷的时候再补充好了
《弃猫》读后感(六):弃猫
因为读支付战争时无法控制的想到自己的产品没有成功而异常焦虑,所以打开村上这本新书以此获得平静。
村上回忆父亲的很多片段都令我获得强烈的共鸣,是不是每对父子都是以互相不理解勉强相处的,直到长大成人独自生活,也许一辈子都不会理解,只能靠无法改变的血缘关系维持着。
有时候会想我既没有继承我妈的颜值,也没有遗传我爸的聪明,也行家人对我的失望程度一点不比村上父亲对村上的失望小。
村上通过很小的事情来回忆父亲,我能够明白这不是写作技巧,因为我爸大部分时间都不在身边,对我而言,我对我爸的记忆也是片段的,甚至是瞬间的,比如小时候的某个冬天我爸陪我去买四驱车的充电电池,落满厚厚积雪的路上我们一路滑着回家,比如中学某次家长会后我和我爸无言的回家,我低着头沮丧的走着,我爸让我把头抬起来,比如我不吃早饭把钱攒起来买了全套龙珠被发现后我爸一脚把我踢到蓄满水的浴缸里,比如父母的无数次的吵架...
想起贾樟柯的一个采访,他谈到他们父子之间的不理解,于是才想把他的生活拍成电影来让父亲了解他。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强大的人,不需要谁的理解,可我不知道为什么会常常梦到不被家人理解的梦,也许我还不了解自己吧。
对于现在的我来说,我和村上当时的想法相同。
「对那时的我来说,与其再花功夫探索和他的相处模式,还不如集中精力,去做眼下自己想做的。因为我还年轻,还有许多必要的事等着我去做,我心里也有十分明确的目标。比起血缘这种复杂的牵绊,那些事在我看来重要得多。」
最后再引用一段村上的原文,每一个想从生活中寻找到意义的人都会思考这个问题吧。
「我们不过是无数滴落向宽阔大地的雨滴中寂寂无名的一滴。是确实存在的,却也是可以被替代的一滴。但这一滴雨水中,有它独一无二的记忆。一粒雨滴有它自己的历史,有将这历史传承下去的责任和义务。这一点我们不应忘记。即使它会被轻易吞没,失去个体的轮廓,被某一个整体取代,从而逐渐消失。不,应该说,正因为它会被某一个整体取代从而逐渐消失,我们才更应铭记。」
《弃猫》读后感(七):村上春树:通过书写,我终于达成了与父亲的和解——《弃猫:当我谈起父亲时》
村上在开头写道,关于父亲的回忆有很多,但令他历历在目的既不是开心的往事,也不是不愉快的回忆,而是极为寻常的日常生活片段。
在这本三万多字的小书里,村上用平实的语言,坦诚的态度回忆了父亲的一生,特别是父亲三次应征入伍的经历。战争在父亲内心留下的创伤,尽管父亲自己不大提起或表现,但村上仍能从日常生活中感受得到。(从前的父亲,做事沉稳,很有幽默感,后来却变得不大说话,时常板着一张脸。)
父亲十分喜爱文学,吟咏俳句,却因战争而不能尽兴地学习,无奈只能将期望寄托在村上身上。大概因为这类原因,再加上父子俩所处时代、看待世界角度和处理问题方式的不同,导致了父子俩关系的扭曲,甚至到了几乎决裂的地步,有二十多年没见过彼此一面。
所以说,虽然本书只有三万多字,但我想村上写作时应该并不容易。他通过此书试着去回忆父亲、理解父亲,从而与父亲达成和解。
“历史不是过去的东西。它存在于意识内部,或者潜意识的内部,流成有温度、有生命的血液,不由分说地被搬运到下一代人那里。” 如果没有那些战争,他的父亲也许并不会这样过一生,母亲也许会和另一人结婚,也就不会有如今的村上。历史的长河滚滚前行,但我们中的每一个,都逃不过它浪花的席卷。
《弃猫》读后感(八):从树上下不来的猫——浅谈村上春树《弃猫》中的隐喻
本文转自公众号:【发条鸟文艺干货】(里面有许多与村上春树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村上春树《弃猫》最开始在日本《文艺春秋》上发表时,我写下的一篇书评。
值此简体中文版问世之际,将其贴在这里,再次供大家参考。
由于是针对杂志版《弃猫》的书评,其中也提到了《文艺春秋》的一些背景,而且,开头有关《弃猫》副标题的一些内容,也是针对杂志版而言的。
在日本,后来又出了《弃猫》的单行本(这个单行本,应该是这次简体中文版的原版)。
这时,或许日方也感觉《当我谈起父亲时我谈什么》这样的副标题过于超然和冷静了,所以将其改为:《当我谈起父亲时》。
除了副标题的变动,其他内容,单行本和杂志版,应该都是一样的。
(单行本似乎取消了杂志版上的一个个小标题,但这个要说也并无太大影响)
正文请点击以下链接。 ↓↓↓
从树上下不来的猫——浅谈村上春树《弃猫》中的隐喻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xNTk5Mzk5Mg==&mid=2247484019&idx=1&sn=2edeac04e034ed6553999cfe783cba3d&chksm=f9af7a94ced8f382c86ece767f9c5540dbceabf70f63f1ab305589ca01c030cf0acf93797081&token=1230047349&lang=zh_CN#rd
《弃猫》读后感(九):僧侣,士兵,俳人,教师
文/***
读村上春树的新书《弃猫:当我谈起父亲时》,我兀自想起了英国小说家约翰·勒卡雷的《锅匠,裁缝,士兵,间谍》。两本小说内容不像,勒卡雷写的是间谍战,村上春树写的是父亲的独角戏。之所以感觉有隐隐的联系,是因为村上的父亲村上千秋的一生,竟然与僧侣、士兵、俳人与教师这四个身份真切地交集过。
在村上的新书里,我们看到这四种完全不搭边的身份,在一个人的人生里,分别或者同时穿过。除了感叹时间的残酷与岁月的不公,我们在村上千秋身上看到,悠闲与沉重,追求与反抗,颓唐与残喘,是如何分裂又闭合。必须承认,身份认同,对人类个体来说,是永无止境的谜。
村上千秋的确是个好范例,生在自己无法选择的年代,被命运的激流颠来倒去,年届九十岁,撒手而去。对于父亲的一生,村上春树倒没想盖棺定论,在这本书里,他只是将与父亲有关的记忆梳理了一遍。篇幅不长。
小说的开头,村上春树写小学时候,与父亲一起骑车去海边把猫扔了。谁承想,爷俩返家,一进家门,这只猫就冲出来竖着尾巴迎接,看来是先于他们到家了。与其说是欢迎,不如说是嘲笑,都说猫有九条命,他家不得不接着把这只猫养下来了。村上说,见到早归的猫,父亲的表情由惊讶转为叹服。不知道村上千秋是不是想起了自己的命运,本来应该死在侵华战场上,却阴差阳错地活着回来了。
村上是猫奴,村上迷都知道。上大学时捡了只猫养起来,还取了英文名叫彼得。现在回想起来,村上说,因为是独子,少年时寂寞得要命,书与猫是他最珍贵的玩伴。怎么可能跟父亲去扔猫呢?至今,令人匪夷所思。这件事,只是父子生活中的一段插曲,但被村上这么一写,又为小说开场,仿佛成了一个巨大的隐喻,人的命虽然没有九条那么多,但也不是那么容易就失去的。因为,人生里不论遇到什么事,死可比活下来容易多了。
新井一二三在《我们这一代东京人》里是这样介绍村上春树的:“他父亲是京都和尚的儿子,任教高中的国文老师;母亲则出身于大阪的商业中枢船场。他们家属于关西主流。”新井接着还写了村上少年时去附近的书店买书,都不用带钱,告知家姓就能赊账。
村上的祖父的确是“大和尚”,主持京都的安养寺,周围施主颇多,是间大寺院。村上一直说自己是“阪神间”的孩子。前面提到的扔猫的地方是夙川,现今的兵库县西宫市,就在大阪与神户之间,临大阪湾。因此,他说因为距离远,才与祖父不亲。
祖父家有六个儿子,一多半是僧侣。村上千秋的级别是“少僧都”。村上家的僧侣职务,可不是随便说说,是要尽义务的。“每到夏天盂兰盆节那阵,兄弟几个都聚到京都住下,分头去施主家拜访,这已经成了家庭习惯。”村上在小说里这样写到。
僧侣之家有三个儿子上了战场,竟然全都活着回来了,真是个奇迹。换句话说,是僧侣之家的福报。但带着佛教的信仰去侵略其他国家。他们的心里是怎么想的,通过父亲的俳句,便知道了。就像小津安二郎在南京时,还能如常的写日记,写稻田和天气。小津假装平静,为的是遮盖内心的真实想法。战场上的小津,在影迷心里永远是模模糊糊的,看不清。恐怕,小津也不知道当时的自己到底是谁。
虽然村上千秋几经周折,但还是没能逃过参加侵略战争的命运。那年,村上千秋只有20岁。我们无法了解,在血流成河的战场上,住在带有僧侣身份的士兵身体里的俳人,是怎么跑出来的。总之,俳句几乎成了村上千秋终生的爱好。
在日本,伟大俳人的人生都不怎么幸福。松尾芭蕉、小林一茶、种田山火头,都有丧妻丧子的经历,穷困潦倒,移情俳句,排遣孤独。可以说,俳句是喂给孤独的药,村上千秋迷恋俳句,只能说明战争下的毒,让他余生都没办法再像普通人一样生活。书里说,村上千秋一直有在佛前祭拜的习惯,大抵是由于他对侵略战争的忏悔才这么做的。
战争结束后,村上千秋回国完成了大学学业,当上了国文老师。虽然教学不错,但酗酒,还打学生。父子关系说不上多亲近,但俩人都热爱棒球。值得记忆的那些点滴,村上都认真地写了出来。但父子之间关系冷淡,志向不同,也是实情。虽然村上从来没写过血腥暴力的小说,哪怕《刺杀骑士团长》也算不上,但村上的确是倔强的硬汉性格,看他喜欢的美国小说家,不是钱德勒就是卡佛,都像电影里铁打的狠角色。因此,村上第一次提笔写父亲,难能可贵。
如果没有那场战争,村上千秋大概会是一个慈悲的热爱俳句的国文老师。可偏偏在人生里插入了一个士兵的身份,好像在唯一的道路中间挖了一道深渊,无法迈过去,只能坠落。战争,对于人类来说,就是深渊那样的东西,永远无法平复。即便停止,历史的车轮也不能倒转。
年逾七十的村上春树,书写了父亲的悲剧。他在新书结尾写道:“但这一滴雨水中,有它独一无二的记忆。一粒雨滴有它自己的历史,有将这历史传承下去的责任与义务。”面对这样一位老人,对他的评判不能是简单的对错。他做为承载历史的个体,不能独自承担过错。犯了错的历史,我们不该让其隐匿。
父亲的一生,对村上的成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反战成了村上春树晚年写作的母题。身为侵华战争士兵的儿子,村上春树的这本小书,展示了他做为小说家的责任感与道德观。他的勇气与良知,值得我们鼓掌。
谢绝转载
《弃猫》读后感(十):与父亲握手言和
你要如何形容你的爸爸?
“一个沉默的,喜欢喝酒的男人。”
“我找不到我妈时才会联系的人。”
“一个参与了创造我的生命,却在我的生长在没什么参与感的人。”
……
无论是《当幸福来敲门》还是《以父之名》这样的电影,我们总看到的是一个“伟光正”的高大父亲形象。
但是村上春树这次选择跳脱出自己和他文字王国中那些虚构的人物形象,抛开了技巧性的设定和精妙的情节,用一本小书,告诉我们——“不好意思,这是我的父亲”。
这本书就是《弃猫》。《弃猫》的开篇讲了一件他小时候和爸爸一起去丢弃家中一只猫的事情,后来回忆慢慢展开,就好像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睹物思人一样,村上从一件回忆里的小事,开始了对父亲过往的探索之旅。
村上春树的父亲,像我们很多人的父亲一样,会对过往三缄其口,沉默寡言,却对孩子充满了温柔。但是他的父亲也有着另一种身份——曾经的侵华日军,但也是一位热爱俳句的学生。
对于这样的身份,我相信村上春树的父亲村上千秋和村上春树一样,是带着时代宿命的无奈。村上千秋在大学中稀里糊涂地投入了战场,送到了中国,又稀里糊涂地在战争中被送回日本,继续他的学业。在书中村上春树写到了士兵为了锻炼胆量被迫杀害中国俘虏的场景,但是无论是村上千秋还是村上春树,都没有告诉我们,在战场上作为后勤人员的村上千秋,有没有在战争中杀过人。
或许此时此刻讨论这件事是毫无意义的。村上千秋清醒地明白,他作为这个民族的一员,要套上罪人的枷,背负这个民族的罪。时代的宿命是时代的罪过。
村上千秋本应该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学者,在学术的世界里享受人生,安静度日。但是时代的洪流却不允许他有这样的奢望。对于村上千秋而言,他在那个时代必然要经历的宿命,是他的罪过。对于村上春树而言,或许与父亲之间的羁绊也是他的宿命。正如村上春树所写的那样,父亲曾经在战场中经历的事情,是不想提及的过往。但是这件事又可能无论如何也要以某种形式讲给继承了自己血脉的儿子。这种“心理创伤”的传承,或许就是父辈与孩子间某种连结的形式。
在父亲去世后用一篇散文,一本小书,通过写作去探寻父亲那段不愿提起的历史真相,或许是他作为儿子,对父辈的探索与对“罪过”的打破。
日本经历了战败,“大和民族”的骄傲瞬间堕落为犯人的枷,对于曾经参与过战争的个体而言,那是不愿意提起的伤痛和罪过。以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可以磨灭,可以带进坟墓。但这种普通个体的感受却是值得被记住的。
或许正如村上在书的结尾写的那样——正因为它会被某一个整体取代从而逐渐消失,我们才更应铭记。
村上春树在书中讲起与父亲的关系一度进入僵局,直到父亲病重,两个人才进行了一次短暂却交心的谈话。在这次谈话中村上春树与父亲达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和解。虽然两个人成长于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精神世界,但是作为父子的缘分与牵绊却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这次谈话可能并没有让他看清战时父亲的真实面貌,但是却让他在父亲去世后想去寻访去查找资料,然后提起笔,用文字的方式去探寻有关父亲的那些真相。
其实,这个过程,也是村上春树对自己的探寻。
就像村上春树在文中写的那样——
“恐怕我们每个人都只能呼吸着不同时代的空气,背负着时代本身的重量活下去,也只能在时代的洪流中默默成长吧。没有好坏之分,而是顺其自然。就像现在的年轻人,也正没完没了地让他们的父母那代人头疼一样。”无论是父亲,还是70岁的村上春树,都有他们逃不掉的宿命,那是在时代中逃不掉的只能默默承受的宿命。村上千秋承受的是国家带给他的宿命,而村上春树所要承受的,是作为村上千秋的儿子,逃不掉血缘羁绊的宿命。这样加在每个人身上但是宿命可能过去会遗忘,但是正是因为他们可能会被时代裹挟而来的某一个整体取代从而消失,我们才更应该去探寻去记住。
就像小时候跟父亲一起去防风林遗弃掉又自己找回家的猫,也像书的最后,村上春树回忆的那个爬上高高的松树却无法自己下来的小猫一样,很多东西是我们躲不掉的,只能去接受宿命给我们的设定,然后又将这种宿命用某种方式传递下去。
村上千秋用血缘的羁绊传递给了村上春树,而村上春树作为作家,又用《弃猫》这本小书,通过作者与读者的羁绊传递给了我们。
曾经存在在村上春树生命中的那几只猫,作为村上春树探寻父亲与自己的“缘起”,默默承担着故事的走向,同时也直指一个村上春树一直想要传达的心情——
“历史不是过去的东西。它存在于意识内部,或者潜意识的内部,流程有温度、有生命的血液,不由分说地搬运到下一代人那里。”无用论是村上春树和父亲村上千秋,还是那些电影里温情的父子故事,抑或是我们身处平凡之中的每一个普通人和他们的父辈,都是这样的。
时代的宿命,是每一个人必定要背负的枷锁。想要遗弃这些,但是它们最终会像猫儿一样,先一步回来,继续存在在你的生命里。
与其对抗挣扎,不如试着握手言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