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评传读后感100字
《王守仁评传》是一本由张祥浩著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556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199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王守仁评传》精选点评:
●这本书过于学术化,四处引经据典,没有突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或者“致良知”,不突出追求内心良知,却分析了一大通兵法、教育、兴国安邦等,居然还有王学兴衰!个人觉得大大有违王老师的初衷啊。
●阳明先生
●这套书还不错
●里面对思想的描述,终远不及看原著来得有血有肉有启发性。事迹倒是资料详熟。
●王守仁,文才武功,三百年来第一人
●学院派风格,非常详尽系统,是王学入门必备读物。
●写的还不错,比那些扯淡的强
●知行合一,致良知,四句教都应该是对人修身而言,不应该是科学意义上的认识论。龙场悟道和无善无恶是心之本确实给人前后矛盾之感。《大学》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和四句教对应起来,是层层递进到修身而后治国平天下。
●学术作品,当时的古代汉语功底太浅,大部分内容都没有读,对龙场悟道印象深刻!
●阳明先生可好? 这位中华大地最后的一位大贤的一生是如此丰富,是他喊出了人人皆可为圣 是他提出了知行合一 我们不也在追求心的自由吗?
《王守仁评传》读后感(一):中规中矩。很认真。是个做学问的。
因为看了许葆云的王阳明的传记小说,感觉书中的问题很多,才找来此书开始阅读,果不其然,小说的阉割太厉害,根本没有把这个思想大师的风采写出来。
这里的吹捧这本小说的人还挺多。
这本书写的很认真,客观,全面,作为门外汉也能一窥其精华。也看过此系列的海瑞一书,我认为那个作者纯粹是混稿费,居然用了将近20%描写时代背景,太过分了。
《王守仁评传》读后感(二):王阳明先生以“静坐”法养病健身的故事
郭沫若写过自己的经历
郭沫若的身体素质并不强健,幼年时曾患过一场重病,青年时期东渡日本留学又患过伤寒,致使两耳失聪。1914年初,他东渡到日本,当年6月考上东京第一高等学校。由于用脑过度,在一高预料一年毕业后,他得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
郭沫若著作记载:“在一高预科一年毕业之后,我竟得了剧度的神经衰弱症,心悸亢进,缓步徐行时,胸部也震荡作痛,几乎不能容忍,睡眠不安,一夜只能睡三四小时,睡中犹始终为恶梦所苦。记忆力几乎全部消失了,读书读到第二页已忘了前页,甚至读到第二行已忘记了前行。头脑昏聩不堪,炽灼得如像火炉一样,屡屡想自杀。”
到了1915年9月中旬,郭沫若在东京旧书店里偶然买到一部《王文成公全集》(王阳明)。读到王阳明先生以“静坐”法养病健身的故事后,他就开始试着学起来,每天清晨起床与晚上临睡时各静坐30分钟,不到半个月,奇迹发生了,郭沫若的睡眠大有好转,睡得香甜,梦也少了,胃口恢复如常,渐渐地竟连骑马都不感到累了。身体一直少病健康,活到了87岁。
《王守仁评传》读后感(三):《王守仁评传(上)》——知行合一
人生是一种体验,能接受这种观念,自然就能认同,去看更多的书,就是去体验更多的人生。去践行更多的事情,就是更广阔地体验人生。读书是窥视他人的意象与经验,这是种间接经验。如果不通过自己去践行,终究只是二手货,只是从你心头一扫而过的虚幻,远不如自己亲身体验来得痛快与深刻。
以上说到自己对知行合一的渴求与理解。自然,就会想去更深刻地了解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究竟是怎么样的。围绕着这四字,他有其自己的理论体系,我想去知道究竟是什么。于是去看他的书,看了北大教授陈来写的一本关于王阳明哲学思想的书《有无之境》。可是看不懂,太深了。看到一半,无奈放弃。仅是王阳明的传记,感觉又太浅。于是就选了这本《王阳明评传》。是东南大学一名叫张祥浩的老教授的书。研究学问毕竟是件寂寞的事,张教授虽不是很出名,可是这本书却写得非常好,也许仅仅是因为非常对自己的胃口吧。仅看了上部。这本书前面是介绍王阳明的生平,大概花到一半的篇幅。剩下的一半就介绍他的思想。介绍他思想的形成、发展、特点。以及还有他从政、治军的理念。这就是书不同于一般文章的特点吧,非常的系统化,讲解得可以非常的深刻。这书还有一个大特点,张教授行文非常古雅,轻度文言用语,文字简洁,绝无废话。还会插入王阳明的文章原稿,加深对其思想的解读。真是近来读到的最喜欢、最对我胃口、最适合自己深度的一本书。
通过王阳明的奏折、书信原稿,加上作者的叙述,更生动地了解了王阳明当时的为政、治军措施,自己第一次了解古人的军事谋略、攻防、组织等细节,非常有意思。以前只知道他打败宁王,现在却知道了他是如何利用反间、使诈,如何奇计百出,才能做到以弱胜强,平叛成功。书里是这样评价其的,王阳明做到了立功立德立言,是明朝300年唯一完人。真是令人向往啊。
再看看读书笔记,看看自己对哪些东西比较感兴趣。
“初溺于任侠之气,再溺于骑射,三溺于辞章,四溺于神仙,五溺于佛氏,终归于圣学”。弘一法师李叔同是近代了不起的人物,二十文章惊海内,他诗、词、书、画、篆刻、音乐都是一代大家,可以说艺术造诣已经登峰造极,此后一心向佛,入世时能彻底体验艺术生活,出世时能成为一代高僧,进入清淡静寂的境界。绚烂至极,平淡至极。从艺术境界上升到宗教境界,可以说对人生的体验也真是够了。可是王阳明更了不起,短短五十多年的人生,人生境界有过六次跳跃,少时是放荡不羁,再到刻苦习武,再由武入文,追求诗词文学艺术,中年转向道家,体察自己生命的微妙,历经坎坷之时遁入佛教,寻求精神支撑。坎坷之后却能跳出佛教,以内圣外王、达则兼济天下之心为民平叛,做出一番事功。
他有过几段闲赋在家的时期,广收门徒,传播心学。文章里有一段描述当时情景的话,非常令人向往。“先生初归越时,朋友踪迹尚寥落。既后四方来游者日进。葵未年已后,环先生而居者比屋,如天妃、光相诸刹,每当一室,常合食者数十人;夜无卧处,更相就席;歌声彻昏旦。先生每临讲席,前后左右环坐而听者不下数百人,送往迎来,月无虚日。”当时有这样的学风,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心学口诀“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心的本体是纯净的,无有善恶。到得做出了有善有恶的举动,都是因为有了自我意识,受到意识的控制。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每个人都是不学就会,自身就存在的,只要良知尚存,就还是一个人。如何格物致知呢?如何摒弃世俗社会沾染上的恶习,如何拂拭掉心上沾染的尘埃呢?做好事,纠正不好的事。为善去恶,这样就能明心见性,通过这样最简单的修炼,达至心性的光明。
“学术不自由,才有学术的虚伪化。”书里意思是说,明清独尊儒术,以儒家书籍作为科考指定教材,导致不崇尚儒家的人也写儒家的文章,专研儒家的学问,将学问仅仅当成学问,不是从内心接受该学说,导致学术虚伪化。其实,这个命题是有问题的,即使学术自由的时代,学术虚伪的人也是有的。这个推理过于简单化了。人格的虚伪,才是一切虚伪的原因。
从天理,去人欲。这是明儒普遍认可的修养法则。认为凡是个人私欲,就是恶的。能循此培养出伟人,我是相信的。可是伟人何其少。因为这却被虚伪的位居高位的人滥用,以此为借口打压个人私欲,打压个人权利,公权力大于私权利,集体利益重于个人利益。大方向上来说没问题,可是却阻碍了公民社会的形成,阻碍了自由平等社会的实现。
良知之好,真吾之好。本着人性本善,良知所好的,就是没有受到污染的本我所好的。从良知,就是发现自我。
诽谤自外来,若浮云遮日。他人的诽谤,无非是影响你的外在形象。可是你自己若如日般清朗,自身所有的好都不会减损一分,诽谤如浮云终有散去的一天,决定你自身的还是你自身的本来面貌。强大的人,是不屑于他人的诽谤的。
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人生起起落落,好运来时挡不住,有可能会受到预料不到的赞誉,那么,受到别人片面的指责又有什么可抱怨呢。都很正常,人生常态。
求天下之信已,先在自信而不求他信。自信不疑,方能勇往直前。要粉碎谣言,要别人相信你自己,自信是首要原则。你相信自己,才能力排众议,才能虽千万人吾往矣。
儒家超拔流俗在于精神,道家则绝俗遁世。儒家的非同一般俗人,是大隐隐于市,不是外在表现的非同一般、惊世骇俗,而是内在精神境界的高人一等,是入世的。道家的非同一般俗人,是形体到处事与一般人截然不同,是逃避了现实,是与世俗社会的全然隔绝。儒家隐者与道家隐者的最大区别在于此。
君子从道不从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儒家从政处仕的理想精神境界。当官不是为了俸禄,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为了为天下百姓服务。古时以王意为天意,如今则是以时机为准。用你,你就上。不用,你就退养修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另一种说法。
人在仕途,比之退处山林时,其功夫之难十倍,非得良友时时警发砥砺,则其平日之所志向,鲜有不潜移默化,驰然日就于颓靡者。有权势、有钱势、身处高位的人,受到的诱惑多,受到的限制少,存天理、去人欲的功夫自然难上十倍。中国的领导,更是如此。
生死是人生一大问题,季路有生死之问,孔子有未知生焉知死之答,庄子有齐生死之说,老氏有长生久视之求,佛氏有生死轮回之论。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常见己过,善见人长。修身之道,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人的心思即人欲很容易产生偏差,很容易受了诱惑就作了非仁的事情。人心与道心的区别,两者都是人的心思,往人私欲方面偏、循着自己的欲望走就是人心,往天理、大道方面偏就是道心,这非常难,需要有精微的修行,对内心的深刻省查、认识。只有精微警觉、谨守中道,才能牢牢守住中道,确保一颗仁心、道心。
王守仁的权力论:权是天下利害所系,小人窃之以成其恶,而君子用之以济其善。得有权才能干一番事业,才能谈造福人民。这也就是王阳明在当时奸臣当道、皇帝昏庸无能的情况下,外圆内方,委曲求全,以保自己的权力来有所作为。君子用权,应有其道。本之至诚以立其德,植之善类以多其辅,示之以无不容之量,以安其情,护之以无所竞之心,以平其气,昭之以不可夺之节,以端其问,神之以不可测之机,以摄其奸,形之以必可赖之智,以收其望。真是绝了。
韩非说,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法制要与当时的实际情况相匹配,要随时而调整。
孟子说,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掌管事情,一切都依教条,不知变通,就和一味认死理一样是不好的。这是法制与人治之分。不管如何法治,都需要有一定的权变空间,要有一定的裁量范围,这也是设置领导的原因,否则一切都依制度,领导也无存在必要,有一监督官也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