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留学日记(上下)》读后感100字
《胡适留学日记(上下)》是一本由胡适著作,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页数:74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胡适留学日记(上下)》精选点评:
●看了他略感流水的日记,不禁觉得日子一天天流逝,愈发对人格的定义---一个人所有行为习惯的总和这句话有根深的感触了,看外文的速度也确实是快,还有对学学习的抓紧也让我有点惭愧,要达到大师的高度,还需要勤勉勤勉在勤勉啊!
●日记就不要标标题了。
●家国情怀
●一位勤劳、勇敢、热血的爱国青年
●五体投地!
●补。天热不能读书要打牌!写了很多发言稿评论稿,他写的诗我都跳了,最开心的还是看他打牌
●很赞的书,看的很过瘾
●今人想起胡适,多说不出胡适是什么“家”,并因此菲薄胡适的学问。然读胡适日记,可知胡适对中西文学哲学文字学政治学的浸润之深,可知胡适虽不是什么”专门家“(specialist),却是当代难觅的”全面家“(generalist)。胡适的博闻强记、慎思明辨,为如今学者圉于自身学术领域无暇他顾的现状提供了一面镜子。胡适之后再无人对中国学界造成可与胡适相比的全局性影响,虽可用时代差别解释,也可作为当代学术界分工过细之害的一个例子。
●胡适你是读读书顺便搞下新文化的吧
●只有前面一点算得上日记,也就是打牌打牌打牌那段,后面的是扎记,按胡适先生的话讲叫“思想的草稿”。
《胡适留学日记(上下)》读后感(一):小感
值得学习之处:
- 每日读书,每日记录
- 日记极为坦诚,真实。胡适富有生活情趣,善良正义,又广识博文
- 文言文果然极精炼 (感叹自己不论中国古文学还是英文水平都太低,涉猎范围太窄)
- 心怀祖国,关心时事 (然而如今信息爆炸,媒体操纵舆论,过分关注时事是否正确?)
- 遇到极优雅的英文,胡适会背诵下来。自己读书多是走马观花,这个方法值得学习
《胡适留学日记(上下)》读后感(二):在心理学大师荣格面前无知的胡适
30年代时,当一生都在认识真我的西方心理学大师荣格,向一位来自东方的学者请教《易经》时,后者却给这种热情泼了冷水。这位学者就是当时怀着救国救民的梦想,极力主张西学强国的胡适,在他看来,《易经》不过是中国古代先民的巫术总结而已。然而,这并没有打击到荣格的信念,因为在他看来,误解、敌视和纷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恰好是整合的开始。这就是人类的使命——意识与无意识,自我与自身,身体与心灵,东方与西方——当一切深及到“人类”这一层面时,一切二元的对立都将被灵魂这一主题所无限包容。借助现象学的方法和对原型理念的阐释,作为一位心理学大师,荣格将其几乎所有的热情都全然地倾注在了对神秘学、宗教、历史文化以及人类精神现象的研究与探索中,这也让他的理论和实践工作蒙上了一层精神层面所特有的质朴的魅力。最终,荣格还原了那个充满着传奇故事与私我神话的内在世界,引领高度工业化和社会化背景下,倍感孤独的现代人回归到了对自我与灵魂的思考和探寻中来。
《胡适留学日记(上下)》读后感(三):对于大学生活的启示
这本书,主要是记述了胡适留学生活中的琐事。看了才发现,别人的大学生活和我们的有多么不同。也许这就是牛人之所以为牛人。
作为一个百年前的大学生,胡适勤奋好学,几乎日日读书。所读书籍甚广,戏曲、小说、古文,都有读。光是这点就让我汗颜不已。除此之外,胡适还是一名社交能手,到处都有认识的人,也总是可以和人相谈甚欢。学生工作做的很好,常常作为康奈尔大学的代表出席各种学生大会。具有卓越的领导能力和演说才能。可谓是学习和工作两不误。
当然,他也不可能没有缺点,比如他自己一再提到的戒烟。要是十分完美,反而失却了真实。
胡适为人十分自信,读书之余,常常发出自己的感慨,对于大家也不吝于写出自己的评价见解。对于看书看报发现的谬误,总是十分热心的回信指出,当然还有其博学为垫,不至于什么人都可以做到如此。关心国事,虽然身处异邦,却不忘时时关注国内时势,并发表自己的救国策略。
从此书也可看出,胡适是个理想主义者。他的许多思想虽然先进正确,却常常偏于理想化。
《胡适留学日记(上下)》读后感(四):进女生宿舍以及与此相关的
前些日子网上一直流行着关于胡适的一个段子,大体上讲的是胡适爱打牌,连续写日记好几天发现自己所写的仅“打牌”二字,并语重心长地对自己说不能继续打了,然后几天后日记的内容依旧是“打牌”二字。段子本身切取了胡适日记中的一个片段,向我们展示了大师的凡人一面。看完之后,想必大家都对胡适产生了好感,虽然,事实不一定如此。于是,这便成了我找胡适先生留学日记看的一个原因。
不得不佩服,胡适留学日记所蕴含着丰富的信息。比之于胡适的文章,其日记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视角让我们了解一个形象生动的胡适。通过他记录自己留学生活的点滴,来往书信,笔记手稿,游记照片,评论演说,吟诗作词,学习科研,思考辩论等多个方面,我们建立了对胡适的立体感觉,了解到了这位大师年轻时的思考与奋斗所在。直到留学日记的最后,胡适终于离开康奈尔大学而回国时,通过他在船上的经历,我竟然看到了当时整整一代知识分子学成归国,面对水深火热并义无反顾的壮丽画面。当然,这些赞许之词已不用我在此赘述。且让我就胡适留学日记中的一天来聊聊吧。
说来十分有趣,胡适在其日记中记录了平生第一次去女生宿舍的情况。具体如何描述我也记不太清了,反正胡适之对此是印象颇深的。我在想,我第一次进女生宿舍是什么时候,是了,是在高考结束不久后的一个晚上。高考的结束似乎解开了束缚在每一个应届考生身上的枷锁,所以大概难免也有所放肆。那天晚上,趁着夜色我们几个男生就溜进了女生宿舍,这个平时来说犹如圣地与禁地的地方,就这么解开面纱了。当然,我们进去不是为了某些邪恶的目的,只是单纯地好奇,而当我们最终发现女生宿舍楼顶的阳台居然如此凉爽宁静,也是不由地心旌荡漾,那大概是我平生第一次对女生第一次的主动和试探吧,虽然这其中并不牵扯到任何一个具体的女生。说回胡适,他当时的最后的结论,居然为当时和现在的我给出了一个解答和释疑。为何我们刻苦学习,却也不能适当地处理自己的情感?胡适的解释是,大凡我们之前所学的知识,是和智识有关,而于情感无益。智识越深,却可能越加冷僻。故而多与女性交流,大概可以减少性格中冷僻,而不至于生人勿近。就这个浅显明了的道理,许多理工科的男生依然不懂得!这就是为什么当年那个满口黄腔的老师说,你们这些男生,要多与美女为伴,多与她们为伴,你们情商才会高。
那么,所谓智识,指的便是智商,而情感,则是情商?个人认为,虽然两者有相似之处,却也不全相同,若是牵强附会,恐怕也不能寻找到答案。所谓智识,可学习而得,可锻炼而得,可背诵而得,亦可思考而得,而通常意义上的智商,却好像指的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情感之获得,关键是在于参与,在于付出,在于经营,在于体悟,而情商,似乎还有一种与他人发生作用时才能散发出来的因子。第一次进女生宿舍,这其中到底给一个情窦似未开又初开的男生带来多少的冲击和影响,恐怕都不是在彼时彼刻所能够体现的。现在看来,可以视为一种青春的冲动,一种对未知女生的好奇,甚至可以理解为了最早性意识的萌芽。而过了许多年后,这萌芽历经了多少的情感事件和知识学习,终究成为了现在的自己。而现在的自己,似乎也终于慢慢懂得,当时,为何那些女生会说那样的模棱两可的话,为什么她们会听自己并不理解的歌,而又是为什么,当我孜孜以求渴望追赶她们脚步时却发觉自己已经在不同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实际上,即使到了现在这个年龄,即使自己已然清晰地明白这其中的原委,却依然无法去弥合与挽回了。最终,也只能以“青春啊”来作为最后的结束语。
言及至此,似乎与胡适先生的日记内容已无太大瓜葛了,不过确实是因为读到了此篇日志故而想去自己的事儿,这也是读书的一大乐趣之所在吧。
《胡适留学日记(上下)》读后感(五):适之先生的雍容青春
此书是胡适之先生1910年到1917年在美国留学的日记。
我和他差不多正好相差百年。他这留学的七年,百年后也正是我上大学的七年。予因先生的人品修养和才华学识,深深折服。于是愿奉之为先师,学习他的独立精神,高风亮节,人品修养,乃至于绅士风度。予能从先生的一生言行中,得到无穷的教益。而了解其大学时代的经历和思想,更是予阅读此书的直接动机。
先生先是在康奈尔大学学习农学,后来转为文学。而后又在哥伦比亚大学继续深造。这部日记是了解胡适先生留学岁月的经历以及思想历程的第一手珍贵资料。这部日记,最开始的部分是每日的简略记载,后面则是针对某些有意义的事件进行专门的写作。
从日记中可以看出胡适先生的学业生涯,虽然是农学的学生,但其主要精力都用在学习人文社会科学,中西合璧。后来他一方面介绍西方文明,同时又强调整理国故。在留学生涯已经可以看出端倪。胡适先生整个留学生涯,作为学生,基本上都是在读书。让予深有感慨,学生的生活基本上都是如此。不读书的生活,那才是不正常的。先生一直以严格的要求对待自己,后来甚至要求每天都要至少读六个小时的书。和他高度一致,对人文社会科学带着深切的热爱。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专业,还差不多无所不包。社会学、历史学、语言学、政治学等等,先生经常把自己的所得记录在日记中。如此书可以看出先生对于学问的认真态度。先生后来在我国的现代学术中发挥了很多筚路蓝缕的作用,都是基于此。从中可以看出,先生时刻保持着一个好奇心,像黑洞一样吸收着众多的知识和思想。同时,他又是一个热爱思考的人,这造就了他的深刻。比如对于恋爱自由的看法,他提出反对的理由,甚至认为包办婚姻能使得女子不必抛头露面,辛苦折腾。他认为中国的婚姻制度,使得爱情基于夫妻名分而产生。由此也不难理解他一生虽然别有所爱,但是始终和夫人江冬秀走完了一生;犹如他详细讨论降价是不是一个好习惯,他不盲从西人不讲价的习惯,赞赏东方人的智慧;和韦女士讨论中西方接受新思想的利弊,韦女士认为轻易接受新思想并非一定是好事,如果没有独立思考或者科学分析,轻易接受新思想不见得很好。
所以他十分强调思想独立的重要性。予以为思想独立,根本前提在于拥有众多知识和思想,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体系,不被某些思想轻易左右。读书思考,做到这一点很重要。不然,人云亦云,脑袋里装着的不过是人家的思想,是人家的喉舌而已。
胡适之先生不是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他也是一个深切关心社会的人,他关心国内的政治动态,以民族国家的兴亡视为己任,他也美国的政治、各种社会动态,对民主政治有着自己深刻的简介。参加过世界学生会,当过其主席,发表过演说,为了国家民族的荣誉,跟人舌战。
予和先生还有很大的共同点,有缘于女性,以及自身对于女性的尊重。先生有一个好友,韦思莲女士。由于先生已经有母亲安排的未婚妻江冬秀,所以先生一直克制自己。很少跟女生来往。但是外国女生中,不乏有深刻见解的优秀女士。她们也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追求。先生对她们是充满欣赏的。同时他也看到了即便在西方,对女性的不公还是存在的。先生后来一生保持着强烈的爱护女性的绅士风度,以及不尽的女人缘,如此的魅力伴随着他的一生。
当然,谁也有青春的时候,他也打牌、吸烟。还为吸烟表示悔恨,作出真诚的检讨。在此,予又见到一个亲切的胡适之先生。虽然快速浏览完先生的日记,很多细节没有细读。不过为进一步阅读他最权威的的传记《舍我其谁:胡适 第一部 璞玉初成(1891——1917)》打好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