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护生画集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护生画集读后感锦集

2021-01-07 04:07: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护生画集读后感锦集

  《护生画集》是一本由丰子恺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0.0,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护生画集》精选点评:

  ●等我信佛以后去买套藏着。

  ●愿有更多的人得以静读这样的书

  ●上天有好生之德。

  ●好好中国式漫画

  ●读库出了一套纪念版,比较贵,找了套六册电子版用ipad看完了,我印象里从去年暑假我就开始看,年前才看完。

  ●:“朽人七十岁时,请仁者作护生画第三集,共七十幅;八十岁时,作第四集,共八十幅;九十岁时,作第五集,共九十幅;百岁时,作第六集,共百幅。护生画功德于此圆满。”“世寿所许,定当遵嘱。”

  ●电子版不怎么看得清楚字,不信佛的人有些还是不怎么认同的,不过总体上不错。

  ●于是茹素~

  ●善良

  ●正德厚生

  《护生画集》读后感(一):执着的浪漫

  知道这本画集还是因为看席慕容的一片文章。本来就很喜欢丰子恺的散文。看了这本画集的由来我更感觉丰子恺这个人的魅力。换做我们现在任何一个人,真的能做到向老先生那样的浪漫而执着吗!且不说丰老先生是为了恩师而作,就是我们现在的年轻人标榜最浪漫的爱情,我们能有这样的执着力吗!其实,最大的浪漫是对最平凡的事情的执着到底!

  《护生画集》读后感(二):自强才为本

  丰子恺,弘一法师,护生集!

  知道很久,从未翻阅

  图书馆见,拿来浏览

  是年代久了,不能体会画者的心态?

  是形式旧了,不能揣摩画着的意境?

  看来,还是对于题材不感冒!

  虽那个时代需要“护”生,

  铁蹄下更是需要博爱

  但,自强才为本!

  我想,大概我更适合看丰子恺先生的另一册!

  七七事变后,率全家逃难。1937年编成《漫画日本侵华史》出版。

  《护生画集》读后感(三):天道难知的全部寓言

  “正德厚生”之“生”,大约是指“生民”吧,也就是老百姓。其实“正德”跟修养无关,多半是拿来劝当家人,为了敲剥稳固装着对群众好一些。今天说这个,倒不是借古讽今做什么时评,而是真的要做道德文章,算是教育教育自家的姑娘吧。

  今天说的“生”,是生命的“生”。

  我早发现,孩子有一种特别的残忍。小时候,我们不是掐掉蚂蚱的大腿,就是拔掉蟋蟀的触须。至于拿卫生球困扰蚂蚁,或者用墨水瓶囚禁知了,绝对都属于文明行为。五年级的时候看科普小品,螳螂的呼吸器居然长在腹部!于是立即率领舍妹,在脸盘和池塘里试验多回。

  这都不算什么。家兄曾经告诉我,他的几个玩伴,将货郎担上所换爆竹,偷偷塞进了一头黄牛的肛门,然后……那牛是邻村老汉的,他站到学校门口,足足骂了一顿饭的功夫。

  我不信佛,对于宗教的态度已见前述。但却心存敬畏,决不肯轻易伤生自娱。仙林背倚荒山,爬虫飞蛾举步皆是。平日里留心绕路,无意中踩死个蜗牛,也要想一会儿因缘注定。

  不过既是天性使然,也不愿剥夺孩子的童年。于是折衷主义,晚上捉住的萤火虫,必劝女儿早上放至屋后。

  我自己也是一个生命。上帝也让恋生怕死,追求口体之奉。以身饲虎的事情是不做的,当然更不会“虎狼屯于阶陛尚谈因果”。在某些时候,甚至还以牙还牙睚眦必报。比如上面的爱惜决不推及于蚊蝇,极其厌恶这一类fly,从来不犹豫当头一拍。

  说到口体之奉,倒真的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但也决不吃祖宗食谱之外的东西。鹑、狗、蛇、驼不用说,更别提鹿鞭猴脑。杨澜留学,曾有逸闻说及外交胜利:洋人诘难我同胞煮“和平使者”,乃从容对答曰鸡亦是鸟,有何分别?——我对此很不以为然。

  在这个食谱下,我喜欢吃鱼超过鸭,鸭又超过猪。原因是:鱼纲比鸟纲跟人科动物亲缘关系更远,鸭虽然跟猪同属脊椎动物,但前者是卵生而猪跟我们一样都哺乳。

  鲁迅讽刺伪君子,说他不肯见牛临死前的觳觫,但等到做成了牛排才踱过来享用。我个人觉得一点都不虚伪。为什么有人见血头晕,有人吃猪蹄还指定要带毛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可能的,他一直对这个血腥不觉悟;但书生开蒙没有回头路,见不得残忍。

  所以相比排骨我更喜欢吃包子,因为前者比后者更容易联想到尸体。

  过去有“害虫益虫论”,按那个标准癞蛤蟆是好人,而熊猫却有可能是坏蛋。把阶级斗争引入自然界,这也是民族性格非关马列。据说文革中除“四害”中的麻雀,敲锣打鼓不使片刻喘息,直至精疲力尽一头栽下。现在我一看到麻雀,就觉得那不是麻雀而是麻雀的魂。

  再往前看,我们有“虐食文化”。把一鹅放在烙红的铁板上,那生命受到烤炙,难免要喝早已准备的、精心配制的调料水,同时双脚轮流跳舞直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如你所知,懂得利用血液循环把椒盐浸到鹅掌……

  然后他们吃鹅掌。

  感谢杜可名赠我《护生画集》。丰子恺曾学李叔同茹素,但后来两眼突然失明,西医开鱼肝油服用才得恢复……这正是人生无奈、天道难知的全部寓言。

  《护生画集》读后感(四):世间难得的一颗童心

  其实认识并且去找丰子恺先生的散文和漫画来翻阅,并不是故意为之,只是在不经意间,在网上看到一篇丰先生写的《阿咪》,瞬间就被打动了,猫咪在丰先生的笔下,款款而来,活泼有趣,大抵世人皆有怜物之心。

  对于这位老先生,我之所以欣赏喜欢他,是因为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颗童心,单纯美好,安之泰然,处之坦然。他是弘一法师的三宝弟子,茹素,戒严,静心,作画。

  人,越长大越复杂,越孤单。丰先生的处世哲学观让我重新认识到了一个人的单纯美好是多么难能可贵。我们大人,总把事情复杂化,而且很少有耐心去听听孩子们是怎样看待这个世界的,总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有时我们是不是应该把脚步停一下,用一颗怀有童心的心,去倾听这个世界的声音。丰子恺老先生说,儿童对于人生自然,另取一种特殊的态度,他的所见所思,都与我们不同,是人生自然的另一面。儿童生活富有趣味,可以救济大人们生活的枯燥与苦闷。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它不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时期,而是真正的光彩夺目的不可再现的一段生活。

  我想,现在我们缺少应该是拥有一颗儿童的心,一颗纯洁美好的心,大人们的世界太复杂,不纯粹。在阅读丰子恺先生的文章的时候,仿佛回到了那个单纯美好的小时代,无论是是漫画还是他的散文。“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瞻瞻的两把蒲扇当做自行车;软软新娘子,瞻瞻新郎官,宝姐姐是媒人……翻阅丰老先生的漫画作品,简单明快,线条流畅,里面充满了乐趣,是儿童时候的乐趣。也曾记得一位老先生在看书,两只脚上蹲着小白猫,抑或是在写作绘画,肩头上也有一只猫咪。这些场景在老先生的笔下,用简单的线条,就可勾勒出。一幅幅漫画,生动有趣,诙谐幽默。

  老先生也曾说过自己画画是随性而作,在人家的刻意为之下,是难能作画的。我想每个人,做任何事,需要顺其自然,不可逆反。在缘缘堂遭到袭击之后,举家逃亡,偶遇路中他人帮助,所写的字,所作的画,倘使外力压迫而作,必是痛苦的,需要的是顺其自然。

  “只有孩子们保住天真,独具慧眼,其言行多是欣赏者。八指头陀诗云:‘吾爱童子身,莲花不染尘。骂之唯解笑,打亦不生嗔。对境心常定,逢人语自新。可慨年既长,物欲蔽天真。’”小时候的自己总会有机会减缓自己的脚步,去观察身边的草木,一个人低着头去想那么多的问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去问大人,在遭来不解之后,丝毫不在意,自己去想,去发现,才不顾大人的言语;可以毫不顾忌地疯玩,呼朋引伴,就算擦破皮也不哭;一个人的时候,和自己心爱的玩具一起玩,但别家小朋友是绝对不准动你的玩具的;可以和动物成为很好的朋友,和它们讲话,一起玩耍;在爸妈面前耍赖,任性,奶奶会给你留下好多好吃东西,然后抹抹嘴巴,伸手还要。这种美好的感觉已经渐行渐远,很多记忆已经模糊,变得面目全非。

  先生的文章,“非贵其文辞,贵其心地也。”他的心,装满了对这个世间所有的美好,一颗善心,一颗童心,爱惜动植物。我从先生的身上,渐渐认识到,想要获得快乐其实很简单,只要放下,便拥有这世界上的美好。

  《护生画集》读后感(五):有情世界,护生护心

  和丰子恺其他画作不同,《护生画集》里,每张画的主角都不是人类,而是动物。介于这一点,它常常被归纳到儿童绘本一类,用来论证作者之“童心未泯”。没看画集前,我也抱有类似预期,但一旦看进去了,乃至将书反复翻看几遍,便可断定:这其实是一本写给成人的书,尤其是被世间种种成见、固化思维所沾染、甚至束缚的成年了,那些不再有敏感心灵的人,真正的孩子们,实在用不着这些。

  画集共含化作450幅,作为主角的动植物,既有猫、狗、鸡、鸭等家养牲畜,也有燕子、大雁、喜鹊、元后等飞禽走兽,或杨柳、春草、红梅等寻常植物。略作整理,不难发现画作内容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自然界欣欣向荣、万物生长的美好场景,二是借动物的孝敬、忠贞、慈爱等美好品质“刺”人类的行为,形成对比,最终的落脚点通常是:动物如此,而有的人尚且不如;三是借人与动物的故事讽刺人类的残忍、贪婪与麻木,或为之惋惜,或为之慨叹;四是歌颂动物对人的种种益处,或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状态。尽管幅幅画里有动物,归根结底,却还是在描述人类生存的世界,以及我们对世界的态度。

  所以,翻开这本相册,我们会看到翩翩飞燕双双飞入画楼,纤弱、柔嫩的春草在天地间静静生长,也能看到忠心耿耿的灵犬守护在主人的坟墓旁边,号叫着不肯离去,及母鹿随着身抱小鹿的猎人哀声啼叫的场景。长安灞桥之柳尽数为人所折去了,但即使是民间贫苦之家的宅院,也会有燕子飞来垒巢。动物的善、弱,都是真的,先生选取这些画面,本也不是故意用来彰显它们的弱小,或许,他只是想表达:即便是猛虎野狼,也已经成为人类的手下败将,更何况我们平时所接触的小鸟、羊及猫犬,它们是多么温驯。

  在导言和结尾中,先生不止一次提过,“护生”并不指字面意义上保护动物,护生,一言以蔽之,护心也,即“去除残忍之心,长养慈悲心,然后拿此心来待人处世”。若不护生。则残忍之心渐生,总有一天会用来对付人类,故“护生实在是为人生”。护生的终极目的,是不做残忍之事,不伤慈悲,是故劝人素食与伤动植物并不冲突。先生也承认,“这种偏重人的思想,是不精深的,是浅薄的”,但我依然觉得,先生在自知看重人心的前提之下,还能如此关爱动物,也已经实在难得。由另一面来看,我们爱护动物,常常是完全处于本心、不自觉的行为,我们护自身的慈悲心,却总是需要依靠不断自我观察、反省和解剖才能做到,这却是更深一层的无奈与悲哀。

  葛兆光先生有心,为每幅画所写的导读既沉静真挚如童言童语,也有紧系当下的一些感想。但我也曾暗自揣度,丰子恺先生若活到今日,也许也会改变一些观点,当下,“护生”不仅意味着护己心,于保护生态而言意义也十分重大。如果说以前的三峡仅仅是不复“两岸猿声啼不住”之景,现在则是整个生态圈都已受到重创,往昔之树木山川且不可得,哪里还敢奢望“猿声”?

  这里,我们不讨论动物是否具有思维、自然是否会给予人类惩罚、人类是否会灭亡,甚至我们不讨论善恶是否有报应。我们只探讨人心的可能性,恰如从一个起点向外延伸的无限种可能性,我们的善会将我们每个人带向何处?我们的恶又会将我们置于一个怎样的境地?不是转世,不是我们的后代,而确乎是我们自己,在这充满大小善恶的世界生存着的我们自己,就在此刻和不远的将来。所以,将山野松树移植盆中拗称种种奇异盆景,多半反映了人类思想的复杂性,抑或是和童蒙时期相比的一种扭曲;而在家中砌造放生池、将鱼儿养在池中的人,他的世界也从未曾真正自由过,说到底,他并不明白“放生”、“自由”的真正内涵,所以即使他掌握着鱼儿的生杀大权,却没有给它自由的能力。这既是鱼的悲哀,也是人的悲哀。

  所谓“护生”。实则“护心”。其实在有些时候,“护心”即“救心”,因为慈悲、同情是太容易被人遗忘和丢失的感情。我们之所以反复强调返璞归真,却恰恰显现了“返”、“归”之不易,也正因如此,才显示出“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一语的珍贵。

  而我认为,绘制《护生画集》的过程,本身也是护心的过程。弘一法师50岁时,与丰子恺合作了护生画初集,此后依二人约定每十年一集,各位60幅、70幅、80幅、90幅和100幅,至弘一法师百年后结束。从开始作画到全部完成,长达46年,虽然弘一法师64岁既已圆寂,这个约定却一直被先生坚定地履行着。这四十六年,正是从1929年到1975年,其间历史风云变化,先生自己亦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却始终未曾放弃初心,怎知这其中没有画集护心的力量呢?

  翻这本画集时,常会觉得,同一幅画,同一幅字,来回看多遍也还很有回味思索的余地,可见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多少都已改变了曾经的初貌。这“返”与“归”,或许比较难,但一定会带来愉悦,也值得成为你我终此一生不断坚持的事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