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动量和惯性的故事》经典影评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动量和惯性的故事》经典影评1000字

2021-01-10 03:07: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动量和惯性的故事》经典影评1000字

  《动量和惯性的故事》是一部由Kameron Gates / Kirk Kelly执导,动画 / 短片主演的一部美国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动量和惯性的故事》影评(一):人类的行为有时候是很短视的,这也给人类自身带来了潜在的威胁。

  

片子讲述了一个石头巨人在巨石滚落山下,即将在动量和惯性的带动下摧毁山下安详的城镇时,竭尽全力阻止了悲剧的发生,却被城镇中的人类误解,反受到人类的攻击,于是亲手酿成了这场只是被延缓的悲剧。

一个长相丑陋的石头巨人,在山上搬动大石头,大石头没放稳不小心从山上滚落,很可能会将海边的城堡毁灭。石头巨人便奋不顾身去拦住巨石,但不料无意间撞毁城堡中一座建筑。

城堡中的人只看到巨石怪巨撞坏了他们的城堡,却没看到后面庞大的石头对他们的致命威胁,对石头巨人展开了攻击,石头巨人非常愤怒和失望,一气之下松手,庞大的石头将城堡砸了个粉碎。

  《动量和惯性的故事》影评(二):谁之过?

  先说一句:GIF图看了好久了,最后找到了完整版,整体看完说下观后感。

  故事是这样的~~

  一个巨大石头人费力的将一块巨石堆放在山头上,按常理(神情动作)推算是要去搬下一块,突然的异响让石头人神情紧张(19秒处)!——石头松动滚落……石头滚落的方向上有一处看样子发展很不错的城堡,石头人意识到不妙,立马回身抓石头,但是石头主体与所抓的部分裂开,阻止失败,被带倒在地的石头人起身跳到石头前方,迎着石头用全身力气去阻止石头。在全力阻止下,石头停止了滚动。但是在停止滚动的最后一秒,石头人的脚后跟挨到了城堡的一处建筑,建筑随之倒塌。(43秒处)当时钟声响了一声,推断是钟楼或者教堂吧。

  然后,城堡的人用上了所有的武器对石头人进行了攻击,在多次攻击后,石头人放开了手,不再顶着巨石,巨石又滚动起来碾过了城堡,滚入大海,城堡一片狼藉,曾今的所有都不复存在,而后石头人离开,短篇结束。

  (55秒处)石头人的超人性化表情让我很是理解。

  网上好多人的评论,我举些例子谈谈自己的看法:

  1,石头是石头人放的,石头滚落是石头人的错,它是罪魁祸首。

  石头的确是石头人放的,石头滚落和它的关系也撇不开,但是要说是它的错,我感觉有些过了,从短篇来看,石头人的动作神情无疑表现的是“哎呀!手滑了!”一样的效果,而且,人类和石头人是两个物种,石头人为何要考虑人类的死活?就像我不会为我失手打翻杯子淹死蚂蚁而自责一样。而且!石头人尽力去补救了,中间好几秒的过程都说明它尽力了。

  2,城堡里的人没有上帝视角,只看到了石头人破坏城堡,没看到石头人扛住大石头。

  没上帝视角我承认,但是石头比石头人还大,看不到的就是瞎了吧?而且武器是守城级别的,说明全城攻击,大部分人选择了看到石头人的破坏而不是贡献。

  3,双方都有过错,石头人由误伤变成了蓄意谋杀,而人们由误会他人或者是短见变成了自我毁灭。

  这种客观批判式的评价我比较赞成,但是这是将双方放到了同一级别上来看的,从种族就不同,文化之类的差别就更大了吧,石头人为什么管你的死活?你是它啥?像上面说的,我不会为失手打翻水杯淹死蚂蚁而自责,一样的。然后再从我们的文化出发,再从第三方的角度来看,石头人尽力了,但是人们没有给它一个机会弥补,石头人索性破罐子破摔了,而人类也尝到了苦果。

  (而且,如果是换成我,我无心之失,尽力去补救了换不来一丝丝的宽容,那么我也会放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哪怕是孔圣人呢?我错了,我弥补,哪怕是死亡,我尽全力,不求原谅,但求一丝宽容,如果社会连一丝宽容的爱都没有,那我守着所谓的道义又有何用——个人看法)

  4,至于到底是不是教堂、信仰要求、……我不信教,不了解,也就不评论。

  5,城堡人攻击石头人,打到脸了,之类的评价权当是弹幕吧,看看就可以了,不算在正式评价里。

  我自己最后还想说几句。1,这种短篇是教育人们的内涵式的,不是让你分析谁对谁错的,我们看视频,悟人生。2,发观后感是为了讨论,阐述各自的观点认识,不是为了找话题开骂,喷子、圣母、键盘侠、报复社会者请绕道。

  《动量和惯性的故事》影评(三):微言危义——《动量与惯性的故事A Tale of Momentum & Inertia》影评

  作为一个文科生,当我看到这样有思想的片名时,我的内心是崩溃的。而在我无数次向别人推荐时将它说成是“动量与冲量的故事”后,内心防线已全线倒塌,直到我有了如下思考,我意识到必须再将防线建立起来,刻不容缓。

  片子讲述了一个石头巨人在巨石滚落山下,即将在动量和惯性的带动下摧毁山下安详的城镇时,竭尽全力阻止了悲剧的发生,却被城镇中的人类误解,反受到人类的攻击,于是亲手酿成了这场只是被延缓的悲剧。

  这或许是人类的悲哀,也是石头人的悲哀。前者因为无知而招致毁灭,后者则在性质上完成了从英雄到反英雄的华丽转身。

  ◎造山

  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首先我们可以注意到,故事发生的环境——这座临海的大山,从树木空隙间可以零零落落地看到石头的颜色,而石头人身上也是斑驳地长着各种植物,可以看出石头人将石块搬上山其实是在造山。换言之这是大自然的行为,石头人实际上是自然的指代。而在大自然的小小失误下(石块碎裂,滚落山下),人类也是如此的不堪一击,正如动量和惯性是大自然的力量,唯有它自己能够与之抗衡,“征服自然”是人类自信心高度膨胀下撒下的弥天大谎。

  ◎来自人类的搔痒

  石人的抢救行为,或许可以理解成为“苍天有好生之德”,正如自然带给人类的种种庇护。然而当这种庇护被扭曲的理解并且招致人类的反抗时,自然展现了规律的力量。人类妄图费尽心力地利用其现代性的成就来保护自己,殊不知动量与惯性,已足以惩戒。

  在这样的语境下,有人说这是石头人自己犯得错误,应当承担起责任及英雄转变为反英雄的这类话也就不攻自破了。人之生于自然本就是大自然的恩惠,现在不仅是客不随主便,反倒是客人要取主人而代之,尤其是还在天真到甚至对双方的实力差距没有丝毫意识的状况下,这是可笑之极的。

  这倒有点后现代的味道了。

  ◎竭力拦住巨石

  然而,想想那些城镇里的人,他们实际上是不可能完全了解到正在发生的事情的。他们的行为也只是为图自保谋求生存,他们的目力所及并不允许他们完全清楚地认识到事情的始末。正如一句谚语所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所以无知无法完全规避,悲剧并非无知带来的,而是恐惧造成的。恐惧才应该是“作死”的本质,现实中的种种“作”都是对碌碌一生、雁过不留痕的恐惧。或许在还没对事物有一个比较完全的认识、不知是福是祸时,为何要在恐惧的役使下胡乱行动?为何要以冷眼去阴谋地看待未知的行为?

  石人的转变,一开始表现得十分急切,后来在受到人类磨皮搔痒般的攻击时那个不屑中夹杂愤恨的表情(本片一大亮点),人类由此经历了大悲、大喜、再到大悲。虽然前面两种情感在人类的视角里是不存在的,由此可见,假设城中有辛运值爆棚的那类人,在他的记述中一定会这样写:“城镇遭到石人攻击,我方奋起反击,不敌,损伤惨重。年月日。”然后可能就悲伤过度投海自杀了,毕竟他没有上帝视角。事实很容易被歪曲,这是显而易见的,很大程度上都是源于上述原因。由此引发的思考便是,世界到底是怎样的?是每个人都置身其中的相对稳定不变的实体存在,亦或是每个人生命之所及构成了他自有的世界?

  ◎不屑+愤怒

  动量和惯性,Momentum & Inertia,实际上都是用来衡量物体所蕴含的运动趋势的量。但前者是有有无之别的,运动中的有质量的物体才有动量(p=m·v),它是由惯性定律推导而来的。后者是物体的固有属性,是一个恒常存在的量。非常有趣的是,inertia包含有懒惰、惰性的意思,前者并没有类似的含义。或许,自然(石人)就像inertia,有运动(救人)或懒惰(放任)的自由选择。但自然派生出的人只能不断运动、发展,稍稍偷个懒,屁股决定脑袋,轻举妄动之下,带来的后果可能是我们难以承担的。我们是生存在过程中的人类,当有了结果时也就是我们毁灭之时。想到这里,我已经不可以再懒惰地任由自己内心崩溃了。

  还是像梁永安老师说的一样吧,热爱生活、热爱大地,享受在路上的生命过程。

  当然影片短小的特点决定了它的解释定然是多样的,在此仅敢聊表自身感悟,抛砖引玉。

  只是不敢再崩溃,不能再崩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