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萧条读后感摘抄
《美国大萧条》是一本由默里·罗斯巴德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31.80元,页数:49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国大萧条》精选点评:
●很多现象在今天依然存在,很有有参考意义。虽然数据史料很丰富,但是罗斯巴德写的“实证分析”让我看着好累,没有逻辑演绎有趣
●一家之言 现在读来尤其讽刺
●60。经济学到底和史学有区别
●看完这本书,可以继续阅读《罗斯福新政的谎言》,这样就会发现罗斯福的政策倾向与胡佛是一脉相承的~都试图扩大政府在经济危机当中的作用。其手段无非就是通货膨胀,限定最低工资标准,甚至给“囤积”自己合法财产的储蓄者扣上“叛国者”的标签。社会主义色彩浓烈!也许他们的动机是纯正的,但是这并不能为其粗暴地侵犯私人产权正名,并且事实的结果也证明了所有的这些努力都是徒劳无功的。长达10年的萧条又一次证明“政府干预”这种计划经济的思想的无用性。再由此看所谓的“中国模式”,其实与胡佛的“新经济政策”或者说“罗斯福新政”是一样儿一样儿一样儿的~也许现在危机还不会爆发,也没有人能准确地预测危机爆发的时间,但是我党如果继续干预经济,干预得越深,则毫无疑问危机就会更严重,承担这些严重后果的终归只有底层的穷苦老百姓~
●半本好书: 介绍了分析货币变化的方法,和一种把时间加入经济分析的手段。但是,后半本书写的很糟。于是我理解危机是经济和金融两件事情,金融是附,经济是本,配合雅各布斯就了解得太多了
●颠覆了原来的概念,这就是经济理论的奇妙之处吧
●这本书好几个版本的序言都有,最新版的序言最精彩。
●奥派的经济周期理论给5星,罗斯巴德的论证方法给1星
●没有读完 但是确实不错
●是干预还是不干预呢?到底还是没搞明白……
《美国大萧条》读后感(一):真相比虚构更令人难以置信
尽管是经济学读物,但是这本经验主义的研究视角,从历史维度揭开经济危机及政府措施的重重掩饰,什么才是真实?罗斯巴德清晰严密的逻辑、敏锐的触感让人不得不一口气读下去这本书。读罢此书让我吃惊,更是对比现实感到更痛心和绝望~如何让人看能看到那些虚伪的各种幌子主义后面的真正目的和利益分配?中国古人有句老话,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反复琢磨,真的是回味无穷啊。
《美国大萧条》读后感(二):资源错配是萧条的根本原因
美国大萧条不仅仅是一本记录历史的书籍,作者通过美国大萧条这一经典案例,详细阐述了奥地利学派对宏观经济的理解。对于如此复杂的经济系统来说,通过实验和案例的方法进行解读或许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下面是作者的一些精彩观点:
大萧条的成因:信贷扩张及其导致的资源错配;
理论解决措施:通过减税等方式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通过通货紧缩、工资调整等方式依靠市场的力量对繁荣时期的资源错配进行修正;
政策的失败:胡佛抵抗萧条政策的核心是强调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并推出了一系列的办法。包括:加大基础设施投资、保护工人工资、通过联储向市场提供流动性、鼓励银行放贷、实行关税保护等。这一系列的政策表面上看似乎应对得当,但是由于忽略了根本的资源配置问题,反而阻碍了经济的自发调整,市场无法出清,导致了萧条的长期持续。
个人体会:创造性破坏是快速改变资源错配结束萧条的有效手段,对于市场下跌调整的抵抗终将失败。
《美国大萧条》读后感(三):想的深刻 想得清楚
murry.Rothbard是新奥地利学派的旗手,米塞斯的高徒。这本书的逻辑框架非常的清晰。最让人称道的是时间区间的选择,历史研究特别是断代史的研究最难的就是时间区间的选择,这需要有很敏锐的历史感。作者的选择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历史感的敏锐。对商业周期理论和奥地利典型的主观主义的社会科学理论研究方法也运用得非常圆熟老辣。史料和理论逻辑配合无间,让读者从纷乱的历史乱相中感受到理论的力量和逻辑序列。奥地利学派的主观主义方法特别是主观价值论在从马歇尔的新古典主义和实证主义在社会科学领域的盛行之后就被主流经济学所忽视了。但是无论从对经济理性的发展和对现实世界的解释,个人认为新古典已经走向了没落,堕落到用数学逻辑代替经济学逻辑,用粗鄙的实证技术代替经济学思维的地步,理论支离破碎,解释现实模棱两可。而新奥地利学派的思想却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能始终以一贯的理论体系解释现象。直接抓住现象的核心,分疏出清楚的人类行为逻辑,并且向上可以和道德哲学社会哲学政治哲学相通,向下对于人的经济实践也有很好的指导作用。罗斯巴德的另一本巨著《MAN,ECONOMY AND STATE>更是奥地利经济学的巨著。可惜国内只翻译了该书的第三卷《权力和市场〉。罗斯巴德的行文也让读者会很快喜欢他的风格,节奏感很好,注重关键概念的分解表述,为了让读者正确理解不厌其烦的仔细分析。但是对错误观点寥寥数语就能击中要害。总之这本书适合专业和非专业的人阅读。通过阅读不仅可以感受奥地利经济学思维的妙趣,也可学习作者做学问的方法。更可以明白真正的知识向来是简洁深刻和清楚的。
《美国大萧条》读后感(四):看《美国大萧条》有感
这是我读的第一本经济学类书籍,之前所有的经济类概念都来自于教科书的政治经济学中。
凯恩斯主义认为危机是因为政府做得太少,罗斯巴德却认为是政府过多的干预导致美国长达10年的萧条期,不管是胡佛新政还是罗斯福新政都不能把美国从萧条中挽救出来,直到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政府通过扩张信贷,进行通货膨胀的方法使繁荣人为地延续下去。罗斯巴德认为因为政府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不会达到预期目标,所以越是干预结果越糟,书上描述胡佛政府为阻止小麦价格下跌通过FFB干预小麦市场进行规模补贴及收购,但麦农看到市场价格未下跌,仍然增加小麦产量,FFB手中越来越多的剩余小麦最终导致价格进一步下跌,干预未能成功。读到这里也使得我深深地担忧中国目前的经济是否也会走向萧条?与20年代的美国何其相似,中国经过30余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房地产市场在全国上下毫无节制地扩展、基础建设如火如荼,作为经济命脉的制造业因为人工成本上涨、技术核心欠缺等原因已在全世界失去优势。如果中国进入低零增长,是否能负荷如此庞大的人口?是否能成功转型安全着陆?这其中肯定有中国政府的经济干预?而政府干预地越多将来的萧条就会来得越大(奥派理论如此认为)?再回到刚前几个月还红浪滚滚的中国股市,涉及人口之多超乎想像,而很多人居然只是认为说相信政府不会让股市下跌这样一个简单的理由就义无反顾的投入,当股市大幅下跌时,中国政府反复采取的救市举措并未取得成效。这不由地让我想起20年代的美国股市,萧条风雨欲来。
同样如果用奥派理论来论证市场:当危机来临时,政府要避免对萧条进行干预让调整过程能尽快地自行完成走进一个以“企业”为主导,实现真正自由而无阻碍的市场经济这个设想是否真的会实现?至少目前为止还没有真正被证实过。而当政府面临这样的状态时是否真的能做到不干预而不倒台?这是我很想知道的。
《美国大萧条》读后感(五):奥派视野中的金融危机
奥派视野中的金融危机
李华芳
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可能还会继续蔓延,各国在压力面前均采用了大规模干预市场的手法,新凯恩斯主义大放异彩。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克鲁格曼,使得这一学派的声望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大致而言,这一派对于目前的危机有如下看法:首先是因为金融创新本身带来风险,因此需要小心谨慎;其次是因为政府的监管不力导致危机扩大化,因此政府应该加强监管;最后这是金融家道德风险所致,是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的恶果,是自由市场败坏了人们的道德,因此“看不见的手”是靠不住的,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对此加以管束,例如管制金融界从业高管的高工资等。
人们似乎乐于见到所谓的意见领袖来引领自己,深思熟虑因为要耗费过多的脑力而不受欢迎。上述新凯恩斯主义的观点也因为其方便理解而广为流传。所以人们容易忘记凯恩斯主义的失败经验,忘记大萧条带来的沉痛教训:政府的广泛干预最终是经济陷入了长达十年多的萧条。好在有罗斯巴德这样的“钉子户”,不断提醒我们对金融危机的看法,不是只有新凯恩斯主义和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还有不容忽视的奥地利学派,人们也不应该好了伤疤忘了痛。
罗斯巴德的《美国大萧条》自第一版面试后,此书的其后三次重版都与经济周期暗合。第二版的时候,通胀造成了1969-1971年的经济衰退;第三版的时候,又是严重的通货膨胀导致了经济萧条,从1973年一直延续到1975年;第四版的时候,美国正在经历1981-1983的萧条期。1999年第五版时,美国经济处于低通胀低失业的良好状态,但随之而来的2000-2003年经济又开始下行,2004年才恢复部分元气。可以这样说,每当经济不景气的时候,罗斯巴德就会被人们重新提及。据说马克思的《资本论》目前在欧洲重新热卖,不过欧洲人似乎对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奥地利学派不够重视,这对于米塞斯、罗斯巴德等人来说,未免有点不公平。尽管罗斯巴德大量的工作在美国完成,但毫无疑问,他是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杰出代表人物,卡尔·沃恩在《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在美国——一个传统的迁入》中盛赞了罗斯巴德的贡献。
那么罗斯巴德到底有什么洞见值得反复被提及呢?不妨应用罗斯巴德的理论框架来解释一下当前的金融危机,以便见识一下奥地利学派的功夫,并看看与新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学派到底有何不同?
首先,针对此次危机是创新过度的观点,罗斯巴德继承了熊彼特关于创新和企业家精神的相关观点,创新诚然意味着风险,但无风险无收益,而创新最为重要的是提供了新的选择与可能性,企业家的创新是一种 “创造性破坏”,能以新的更有效的配置资源的方式来取代原有的方式。因此鼓励一个创新的环境是奥地利学派经济学最为关注的。但创新需要宽容,与谨慎的态度是截然相反的,面对危机不应该龟缩回去,而是应该鼓励其他的创新手段,从而能够解决目前的危机。龟缩到原来的位置,只能意味着短期内不出问题,但不意味着已经迈过了一个坎。对于金融创新要谨慎的观点,新凯恩斯主义自不必说,是赞同的,并且认为政府应该教会市场参与者如何谨慎,并实行必要的监管。新古典学派的学者在这个问题上也有点含混不清,赞成谨慎但对政府干预心有余悸,却说不清楚应该如何谨慎。事实上,市场参与者自己会评估一项创新的成本收益,自己承担风险。牵涉到其他人的风险通过对冲机制加以化解,也就是利用市场机制去化解外溢出来的风险,这正是奥地利学派的观点。
其次,对于政府监管的态度,新凯恩斯主义都认为此次危机是政府监管不力才导致了风险扩大,如果政府能对产生风险的各个环节严加管制,危机可能就不会出现,或者说不会有这么大的危害。这一观点支持政府积极干预经济,通过各种手段救市,提升经济。但问题恰在于新凯恩斯主义所设定的前提,真的是因为政府监管不力才导致了危机吗?罗斯巴德认为这是由于政府不断扩张信贷,通过通货膨胀的方式来刺激经济增长,产生了虚妄的繁荣假象,一旦假象被戳破,经济就会衰退进入萧条。这并不是因为政府管制太少,恰是因为干预过多所造成的。因为政府的管制和干预扭曲了市场的价格机制,并且扩张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使得经济动荡的风险加剧。这一观点与米塞斯关于商业周期的看法如出一辙,罗斯巴德在这本书的致谢中特别提到了这一点。
最后,针对自由市场的责难,新古典学派和奥地利学派都会异口同声为之辩护,不可否认市场经济会出现道德败坏的困境,正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担心的那样(因此他反复修改《道德情操论》试图以此来论证一个美德社会的可行性)。金融危机中大鳄们的欺诈尽管可能更加难以识别,但自由市场的竞争会将不诚信的金融家打翻在地,而诚实的商人终将获得回报,因为消费者可以用钱投票,欺诈者将失去客户。但如果一旦出现丑闻,政府就进行管制或者接管,其前提是假设新来的管理者和相关的官员具有完备知识和高尚的品德,但这恐怕不是现实。
所以,对于罗斯巴德而言,大萧条的经验告诉他政府多发货币将会导致通胀,通过通胀维持增长必然不可持续,泡沫之后经济会大幅下跌,如果政府再进行干预,不仅会抑制创新,也有可能鼓励道德风险行为进而打击企业家精神,妨碍竞争,其结果是萧条的程度可能会加深。这也正是奥地利学派的一贯观点,政府的干预加剧了经济动荡的幅度,并且使得经济动荡变成了一个常态。很显然,在全球一片救市声中,听听不同意见,总不是坏事。
[美]罗斯巴德著:《美国大萧条》,谢华育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1月,31.8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275b420100b9y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