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革命的结构》读后感摘抄
《科学革命的结构》是一本由[美] 托马斯·库恩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4.00,页数:2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科学革命的结构》精选点评:
●常规科学中,「范式」为特定的连贯的科学研究的传统提供模型。一个特定范式学派的胜利能在相当大程度上消除科学发展中的分歧,用新「范式」为科学领域创造新的、更严格的定义。各类「范式」在促进专门化的同时也加大了各科学研究领域间的分隔。此外,教科书用某种表述暗示了科学的线性发展过程,但科学并非如此——理论并非一点一滴演化,而是突现于对先前科学传统的革命性重组中。
●一下子回到了高三做“科技文阅读”的时代!爱科学的文科生才是好汉子!
●牛逼
●感觉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范式
●黑格尔主义才是现代科学的本尊
●指出"范式"存在的同时也破除了科学哲学的旧范式。不过社会学领域似乎已经发展到了一种范式滥觞的局面...
●人生必看
●科学发展有其内在逻辑
●之前听翻转电台多次听到“范式”这个词,现在终于模模糊糊知道是什么。不同的范式中我们其实在使用不同语言对话,将自己作为翻译家,能帮助更顺畅地沟通。
●科学的范式论影响很大,产生了技术范式论等衍生观点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后感(一):革命中的进取心
不同革命的定义不同,因此结构也稍有不同,因此我们看世界的方法是解开一段谜团,重申我们的观点,继续我们的分析。科学革命的结构分为3部分:命题、分析、矛盾。这三部分相辅相承,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后感(二):曾经受惠于该书
我对于学术真正的理解,是在我读博士期间读了该书以后。虽然我并不完全接受库恩的观点,但该书使我厘清了许多迷惑,少走了许多弯路.在国内的学术环境下,许多导师本身没有受过很好的西方的学术训练,在此情况下,读一读该书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后感(三):视觉塔的转换
科学的革命来自于范式的转换。在库恩眼里,这种转换不是积累性的,却类似于视觉塔的转换。一旦接受了新的范式,世界在科学家的眼里就不是“原来的那个世界了”,科学家在“另外一个世界里工作”。新的范式与旧范式之间是“不可通约”的。一个新范式的诞生往往要经历一代人的努力。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后感(四):科学革命的结构
读的是李宝恒的译本,由于从网上淘来的,所以错别字较多,很艰难的断断续续的看完了,整体感触还是比较大的;作为一个受了多年教育的人来说,其实科学对于我或者绝大多数国人可能就是接近于教条或者真理的东西,读了库恩的书,思想上豁然明悟,其实科学更多的是一群人在另一群人的思想上或者发现上,进一步解释这个世界的东西;它也经历了不对的发现,创新,完善,纠正,修缮,进而产生进一步的革命;科学的目的是什么,目标是什么,科学的发展路径是什么,科学的自身进化是什么,作者未尽说却也给我们提了一个思路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后感(五):《科学革命的结构》笔记
[美]托马斯·库恩著.金吾伦 胡新和 译.科学革命的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 累积发展观:传统科学的发展就是收集信息 1 但并不是在一个框架中去收集的。反思之后的科学提出 方法论不唯一,和不忽视随意性因素。
2. 范式的特征:很多人使用的竞争模式;留下了要解决的诸多问题 9
3. 使用同样的范式意味着承诺同样的规则和标准,所以范式是成熟的标志。 10
4. 常规科学在于澄清范式已经提供的现象和理论,其主要活动包括测定事实,预测比较,和实验观察。 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