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希望的理由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希望的理由的读后感大全

2021-01-15 00:07: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希望的理由的读后感大全

  《希望的理由》是一本由[英] 古多尔等(Jane Goodall) / [英] 菲利普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60元,页数:25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希望的理由》精选点评:

  ●她和ECHO的世界观一样,青年时一样的学习哲学,丰富的想象力,痴迷于自然,痛失伴侣后,晚年致力于宣教事业,希望改变周围人的心态和行为。都曾有内心获得巨大平静的一刹那。。。 古道尔希望的理由是:人性善恶对半分,如若我们可以控制恶(黑猩猩都做到了),或许我们可以实现道德完美的世界。她只是尽她的职责而已。。。她也知道,虽然希望渺茫,但在没有更好的办法前,也只能这样做了。

  ●黑猩猩正如一面镜子,让我们人类也看到了自己最原始的本性。

  ●相当感性,有些鸡汤

  ●太喜欢这本书了!对于大自然,跟作者有强烈的共鸣。身处大自然中,我有时也对周围的一切都不担心,比如,作者认为野兽不可能攻击她,因为她觉得自己没有恶意...我有时也是这样的过于主观,虽然这会带来危险。

  ●感受自然

  ●补标 / 2012 2016 小学二年级读的第一遍,去年读了第二遍。Dr. Jane Goodall本人是个超有气质的奶奶!!那个朋友送她的猩猩玩偶她也一直带在身边!!

  ●生物学家简·古尔多的精神传记。阐述了古尔多的宗教信仰、对动物及人类命运的关注、环境保护的观念等。这些观点今天读来不算新鲜,就文字而言,可读性也一般。

  ●自助者天助。

  ●老大,真不好意思

  ●珍妮是那种,她站在你身边不说话,你也可以从她身上感受到执着梦想的力量…谢谢她让我抱她挚爱的小猴子

  《希望的理由》读后感(一):很震撼

  见到珍博士的那一刻 就被她的气场震撼到了 或许在非洲的研究生活已经让她淡然,灰白的头发扎一个马尾,淡淡地,由于常年的工作导致视力下降,所以采访活动只能在较为昏暗的条件下进行。我们多半的问题她都能礼貌简洁地回答,唯独提到大猩猩时的那种眼神是难以忘记的。

  《希望的理由》读后感(二):2010.10.20 希望的理由

  好书!推荐!

  就是那个和猩猩在一起呆了很久做研究的女科学家写的

  她就是简•古多尔

  读这本书的时候

  就觉得她在和你对话

  她在娓娓地讲自己经历的事情

  你能体会到她在森林里的平静

  她在受谣言污蔑后的气愤

  她看到实验动物生活环境恶劣后的悲伤

  你能感觉到她在讲述时没有保留

  没有遮遮掩掩

  她告诉你她所想的全部

  关于人生关于宗教关于生死关于人和自然的关系

  就好像她已经不在这个世界

  早上下楼

  小野猫们仍旧缩在绿化丛里

  惊恐的看着我

  其实

  我们何尝不是这样惊恐的看着这个世界

  《希望的理由》读后感(三):星星之火

  书里的一些小故事令人特别印象深刻。

  小时候的古道尔博士为了观察母鸡生蛋而失踪了好几个小时,最后兴奋地跑出来跑出来和她的母亲兴奋的描述,她的母亲没有责备她,耐心地听她描述,如果她的母亲不是这么做呢,小孩子的好奇心是多么需要大人的鼓励和呵护啊。

  年轻的她得到朋友的邀请去了她向往已久的非洲,彼时的她学历不好家境并不宽裕,为了可以去,她也做物质上的努力,如果没有那么强烈的信念,受限于客观条件,当有选择的机会来临时,我会怎么做呢。

  当她有所成就,有一次在她的生日宴会上,她被一个“支持用实验动物”组织的妇女责备,而她用引人共情的平静陈述,她用理解的方式,给了对方一个新的思考方向。是啊,强势的说辞并不一定可以深入人心,理解,真诚地表达自己,真的很重要。有一次博士还在书中说她搭成了一个的士,面对不理解她的行为和对动物保护不理解的司机,博士觉得她有必要在这段时间去陈述一下,比如动物的自然状态,遭遇和看法,令人欣慰的是,博士事后收到了善意的反馈。是啊,改变一个人,一个人再改变一个人,如果一个个这么影响下去,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啊。

  虽然对书中博士的对宗教的陈述不是特别理解,但博士也亲力亲为地去改变令她担忧的现状。

  《希望的理由》读后感(四):是今年读过最有力量的书

  

前半段如沐春风,后半段内心如奔腾江海。

简的启蒙老师——古人类学家兼考古学家路易斯·利基在她没有文凭、没有受过科班训练情况下让她去贡贝研究黑猩猩,正是看中了她的“认真”和“空白”,不会受主流学院派科研方式的束缚——在当时,对动物的研究是要保持绝对客观理性的距离去记录,不可移情的。她得以开创独有的研究方法,和黑猩猩族群形成复杂又亲近,长达几十年的深厚情谊。书中写她在溪边看到自己从小看着长大的雌黑猩猩“吉尔卡”的尸体那段,回忆吉尔卡的一生就像回忆自己一个认识多年的朋友,“她小时候也有过一个美好的前景,后来的生活却充满了不幸”,我泪流不止。

贡贝的研究条件确实艰苦,她数次与死亡擦肩而过,疟疾、营地被袭、飞机失事、遭人打劫……更不用说经常和猎豹、大蛇擦肩而过。但她从森林中获得了一种“虚幻的精神力量”,令她在危机和喧闹中也能保持平静。

她的理念不是简单的“环保”“动保”所能概括的,而是通过研究人类祖先中的一支,看向我们的过去,理解我们的现在,改变我们的未来。因此她虽然年轻时大部分时间远离人类文明,和动物生活在一起,却并未真正和世界脱节。她自己也经历了二战、非洲几个小国的军事政变、部族冲突,目睹了人类的种种残暴行为、自相残杀,因此更加对建立和平、和谐的世界充满责任感。

最震撼的是关于黑猩猩的黑暗面的部分,她目睹自己最熟悉的那个黑猩猩族群中发生毫无理由的攻击、杀戮行为,数只幼崽被分食,之前还一同玩耍的同伴转头就将其中一只暴打致死,她从中看到了“暴力、邪恶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不必试图否认这点,因为正如黑猩猩中也存在爱与利他行为,“仁爱和同情”也是我们的天性。人类就是同时具有这两种对立的倾向,一半是圣人,一半是罪人,重要的是,我们有没有能力控制这两种倾向,而选择我们所希望的方向。她的“文化物种学”观点也很有意思,即个体通过将自己的行为方式传递给下一代,逐渐形成文化群落,有时群落之间的“非我族类”的排他性就造成了冲突、矛盾甚至战争。人是否能超越自己从小所受的教育、自己的文化和所处的环境,完成另一种意义的进化?

最了不起的是她对待持不同意见者的态度。比起让自己舒服,也能显得更酷的“怼回去”,她选择了更耐心、更包容地与对方对话,哪怕显得鸡同鸭讲,因为“咄咄逼人的态度行不通”,而且“除了一些动物虐待者,大部分人对动物的漠然态度只是因为他们对动物缺乏深入了解”。这真的需要非常强大和稳定的心智。

最后感慨一句,其中一些对自然的描写太—美—了!是那种贯通了五感的美,和自然完全的共振。有些细微的描写没有真正与自然融合的体验是写不出来的,能感觉到她异于常人的敏锐感官。有时甚至有某种神秘主义倾向。看得我又怀念起小时候与自然最亲近的那段日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