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堤契诺之歌》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堤契诺之歌》读后感摘抄

2021-01-15 00:15: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堤契诺之歌》读后感摘抄

  《堤契诺之歌》是一本由[德] 赫尔曼·黑塞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堤契诺之歌》精选点评:

  ●我一向热爱的黑塞,静谧的古典主义风格把瑞士乡村书写得如此悠扬纯挚。

  ●還記得那天我在肯德基看它,旁邊一群香港人(還有個坐我對面)在熱烈討論在內地投資買房的事……

  ●画跟诗都没有让我有什么特别的印象深刻,可能时代变了吧,书装帧感觉还可以,拿在手上蛮舒服

  ●黑塞笔下的风景,显然是个绘画人眼中的景,极精细生动,难得在他心中笔下都有画意,文字非常美。

  ●《诗人黄昏所见》

  ●黑塞的田园牧歌

  ●可以随身携带的散文 文字优美 读之惬意 又蕴含人生哲理 希望有一天 我也拥有黑塞晚年的超脱人生

  ●黑塞写这些文字的时候,自己都快被感动哭了吧

  ●最喜欢最喜欢!!

  ●里面大篇幅的景物描写总是联想到《猎人笔记》,总归欣赏景物是需要拥有一颗不受约束的自由的心。

  《堤契诺之歌》读后感(一):贵啊……贵啊……

  30元,好贵!那本《婚约》卖29元,至少厚度还能让我放心,这本…………

  不过是黑塞的……那就咬咬牙了……

  翻译不是很好,有很多篇和《婚约》里的重复了。但是绘画和诗歌以及一些资料还是很珍贵的……虽然贵,还是推荐。

  《堤契诺之歌》读后感(二):随手摘录、随手笔记

  quot;如同白昼在早晨与夜晚之间出现一样,我的生命就在流浪的冲动与对家的渴望中度过。也许,有朝一日我能达到那样的境界,将流浪与异乡藏诸于心,将景致留驻于心,毋须为了亲自体验而流浪。也许,我能把家乡藏在心中,不再眷顾红屋与花园,心中自有故乡。如果真能如此,生命将截然不同!生命若有重心,所有的力量将从中散发。

  然而,我的生命正是缺乏重心,因而在一连串的极端之间摇摆、晃荡,一会儿渴望安定的家,一会儿渴望漂泊;忽而希冀寂寞与修道院,忽而渴望爱情与人群;曾收集无数书画,却又一一送出;曾纵情放浪。但又转为禁欲修行;曾信仰生命、崇尚生命为一切之本,但又看穿所谓生命,不过是为了满足肉欲享受而存在罢了。"(以上摘自第12-13页)

  ***

  或是将远方、将流浪的渴望藏诸心间,安于家庭之乐,忍受俗世之累;或者将故乡收进行囊,流浪远方,倾听自然与灵魂的交响,领略只属于自己的人生,同时也饱受柴米油盐之忧。

  在生活与艺术之间,黑塞做了一个后者的尝试。

  厌倦看爱情和人群,渴望宁静和孤独。放下家庭,告别故乡,寡居提契诺乡村,以书为伴,徒步乡野荒岭,春夏秋冬、虫鱼鸟兽、花草树篱、山石水涧,一边流浪,一边写诗作画,记录下生命的点滴感悟。

  天晴外出,风雨蛰居,从一朵花的凋零中领悟死亡之美,希望子规继续给儿孙唱歌,哀 悼老树的摧折,新栽的紫荆长成之时,想着自己早已不在人世,熟知鸟巢虫穴,“大自然中没有所谓单调无聊这回事,那全是都市人的发明”。

  对于同自己一样老旧的人物景致,希望他们比自己晚一点离开人间。远遁山林的浪漫诗人,不惧死亡,迎接重生。

  2011.01.24

  《堤契诺之歌》读后感(三):陌生的异乡人

  近日读黑塞的散文集,《堤契诺之歌》。黑塞被尊为德国浪漫主义在二十世纪的精神传人,细读他那些率性朴实的散文,能体会到黑塞的确深得浪漫主义三昧。尤其是他对“流浪”这一主题的感受:

  “流浪者天生如此。流浪的冲动和浪迹天涯本身就是一种爱情,一种情欲。旅行的浪漫,一方面无非来自于对冒险的期待,另一方面则是潜意识里的冲动,想将官能上的欲望升华,任其化为烟云消失无踪。身为流浪者,我们这样的人总将爱情深藏,只因爱情无法实现;我们总将本该献给女人的爱,任意投诸村庄、山岳、湖泊、山谷、偶遇的孩童、桥上的乞丐、草原上的牛群、鸟儿与蝴蝶,我们将爱情与爱的对象分开,对我们而言,爱情本身已经足够。就如同我们流浪并不是为了寻找任何目标,纯粹只想享受流浪本身,纯粹只为了流浪而流浪。”(黑塞《堤契诺之歌》“山村”,窦维仪翻译,上海译文出版社01年第一版)

  这段话,几乎可以作为舒伯特两大联篇歌曲的注脚。舒伯特两部联篇歌曲的主题相同,都是——旅行,但又是多么迥异的两段旅途啊。

  《美丽的磨坊女》是旅途中一段短暂的歇息。溪水的潺潺与磨轮的转动,构成轻快的流动感。流浪者,应该是一个离开城市的年轻诗人,暗恋磨坊主的女儿。浪漫主义者是推崇暗恋的,如黑塞所说,“我不想知道你的芳名,不想刻意经营对你的爱,那将让爱泛滥,令我生厌。”黑塞准确地点出浪漫主义者的流浪和情欲是一体的。情欲是浪游的推动力,浪游是化去情欲的解药。浪游中的风景,溪水、花朵、鸟儿与蝴蝶,可供浪漫诗人寄托相思,大自然不再是理性主义者急于规范的外部世界,而是浪漫主义者内心情感的映射。这些景物和情感的交融,我们都能在舒伯特的“流浪”歌曲中找到。黑塞的解读也回答了为什么浪漫主义者的爱情大多没有结果,因为那将中断他们的流浪,也意味着情欲的满足和消灭。在舒伯特的套曲中,主人公继续上路,我们最后甚至都不知道那位磨坊女的姓名。诗歌和音乐中不断反复的溪水意象,也暗示了匆匆流逝、无所羁留的含义。

  正像所有的旅途都有终点,一个毫不妥协的浪漫主义者,其流浪应该像《冬之旅》那样结束。熄灭浪游者心中情欲之火的,不是满足或放弃,而是自然的冬季,河川冰封,不再欢快流淌。白茫茫的冰原是流浪者路途的尽头。在这里,大自然再次主导了浪漫主义者的命运,或者说,他们就是一回事。《冬之旅》的音乐气象由此大变,节奏滞重的乐句在前奏和尾奏处重复着,空洞呆板,给人艰难前行、近乎停滞的感觉,旅者已经接近了旅途终点——死亡。然而,正像黑塞喜欢吟诵的那首诗所传达的,浪漫主义者即使在他的最后安息之所,也仍然是一个浪游的异乡人,这大概就是浪漫主义者的宿命吧:

  匆匆,安详时分瞬间即至

  我也将随之休憩,头上

  美丽、孤寂的森林簌簌作响

  即使在此地,我仍是陌生的异乡人。(艾兴多夫)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