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弗罗斯特集(上下)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弗罗斯特集(上下)的读后感大全

2021-01-15 00:33: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弗罗斯特集(上下)的读后感大全

  《弗罗斯特集(上下)》是一本由[美] 理查德·普瓦里耶 / 马克·理查森 编著作,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2.00元,页数:127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弗罗斯特集(上下)》精选点评:

  ●一个偶然遇上另一个偶然 很持久

  ●精当的翻译!!比杨铁军好太多……

  ●传统又自然美得太感人。

  ●看原版比较好哩!

  ●亲近大自然的。就在大自然的迷宫里演绎出了无数烁光。诗里罕有的摈弃千篇一律的魔术师。

  ●现代美国诗歌的最佳代表,完全没有现代主义的毛病,写诗写自然,语言通俗不造作。

  ●有些诗歌的翻译感觉不太好。好在译者很用心,诗人的书信、生平,诗歌的注释、索引都做得挺好的,是写论文的好资料。

  ●“我曾梦想落日不要再升起/我心已死,不再寻求一个太阳/一个在被奴役的世界中无拘无束/漫无目的,在没有路的空间疯狂/旋转着穿行的太阳…”“…但我还有好多诺言要履行/安歇前还要走漫长的路程”

  ●读过 非常好 珍藏

  ●在林间空地:也许我会等到水变清冽。林子真美,幽深,乌黑,可是我有诺言待要实现,还要赶多少路才能安睡,还要赶多少路才能安睡。有人已经离去,那些星已坠落。 我把它留在荒野,去采集天上的星星,我不知我能否知道,鸟儿会喜欢什么。 最终评判我们所根据的就是我们知道该在何处戛然而止的那种敏锐感觉。神志健全的人懂得这点,我们艺术家应该比他们懂得更透。当今最大的谬误莫过于说艺术就是表达——一种把万事万物都讲深讲透的表达。 所有的诗历来都是说出一点而暗示其余。那么为何要让它说出一点呢?为什么不能让它暗示一切呢?哈特克莱恩在这点上已不遗余力。他们的毫无节制有一个理由。那就是的确有许多诗因过于直露而平淡无味。

  《弗罗斯特集(上下)》读后感(一):弗罗斯特先生的路

  我很喜欢他那一首著名小诗的小小节录,英文看起来蛮平淡安静,但是细细推敲一下,却充盈着一份蔓草荒烟似的极美……

  …Then took the other, as just as fair,   

  And having perhaps the better claim,   

  ecause it was grassy and wanted wear;   

  Though as for that the passing there   

  Had worn them really about the same,…

  罗伯特.弗罗斯特最可爱的地方,其实也许不在他的诗歌。虽然我对于英语诗歌的传承,不很通达理解,但是我倒蛮晓得,上个世纪大约不是一个诗人的世纪,所以弗罗斯特诗歌的好,或许只是相对他所在的时代而言。铺陈开去,在历史慢悠悠的长河落日中,他的诗才,或许不一定那么光辉灿烂,耀照长空。

  弗罗斯特最可爱的地方,是他那令人钦敬的抉择和执著。做一个诗人是很伤脑筋的,尤其是,在一个并不诗意的时空。

  那一天百无聊赖,率意信步,在楼顶的晒台徘徊;五六月间青春可人的细雨,在我的周围编织出迷蒙幻变的水晶帘,还唱出风铃的优雅歌吟。

  我情不自禁,悄悄问这些雨丝:“亲爱的雨呀,亲爱的雨!你可能告诉我——有多少人,可以义无反顾,坚持按照他们自己的愿望来生活;有多少人,可以勇敢担当,大胆在绿荫下的两条小径中,选择那条荒无人烟的“奥州小道”;又有多少人,可以抛弃烦忧,坚强地只为了一份缠绵悱恻,烂漫多情?”

  雨丝自顾自地飘落,不理睬我!

  我,含情脉脉,将理想热烈地亲吻,理想却……;

  我,幽思绵绵,将生活温柔地拥抱,生活却……。

  其实,理想依然茁壮存在,生活也没有肆意崩塌。

  只是我的贪婪和懦弱,却将我的梦田践踏;那里面流布着春意盎然,花样华年;我怎么能够忍心,不作抵抗,任其受伤害?

  为什么想不到弗罗斯特先生的路呢?

  我当然可以念及,因为我和他一样执著!

  为沉重和荷负无情压伤的芦苇,岂能再度,落井下石,将其折断?

  为凄风和苦雨肆意摧残的烛火,岂能走过,视而不见,任其熄灭?

  在黯淡悲凉的隆冬,我们可以感受到芦苇干枯后,仍然毫不放弃的俏丽秀美。

  在暮霭沉沉的黑夜,我们可以体会到烛火颤动中,依然挣扎摇摆的一灯如豆。

  我凭真实,热忱,诚挚,坚持,将南太平洋的理想和梦,来延续。

  《弗罗斯特集(上下)》读后感(二):美国诗歌史上最受人们尊崇的诗人之一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美国诗歌史上最受人们尊崇的诗人之一。他的生命和诗歌创作与新英格兰地区的大自然紧密联系,但是他的声望却永远超出了新英格兰。即使在85岁高龄,弗罗斯特仍能用颤抖和模糊的声音,充满激情地诵读自己的诗歌,仍然有成千上万的听众聚集在他的身旁,聚精会神地聆听并分享。

  Robert Frost, Poet

  ◇Born: 26 March 1874

  ◆Birthplace: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Died: 29 January 1963

  ◆Best Known As: American poet who wrote "The Road Not Taken"

  The poetry of Robert Frost combined pastoral imagery with solitary philosophical themes and was often associated with rural New England. Frost wa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poets in America during his lifetime and was frequently called the country's unofficial poet laureate. He was farming in Derry, New Hampshire when, at the age of 38, he sold the farm, uprooted his family and moved to England, where he devoted himself to his poetry. His first two books of verse, A Boy's Will (1913) and North of Boston (1914), were immediate successes. In 1915 he returned to the United States and continued to publish poems that were both popular and critical successes. His poems include "Mending Wall" ("good fences make good neighbors"), "Birches,"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 ("Whose woods these are I think I know"), and "The Road Not Taken." Frost was awarded the Pulitzer Prize four times: in 1924, 1931, 1937 and 1943. He also served as "Consultant in Poetry to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from 1958-59; that position was renamed as "Poet Laureate Consultant in Poetry" in 1986.

  《弗罗斯特集(上下)》读后感(三):视而不见的男人与不可理喻的女人

  弗罗斯特的许多叙事诗(戏剧诗)就像短篇小说。在他第二部诗集《波士顿以北》里,叙事诗尤为集中,除了《家庭墓地》,《雇工之死》《规矩》《当家人》《谋求私利的人》等都可以当小说看。

  多年以后,弗罗斯特在一次讲演中说:「当我说我的人民,可以说我是指一个阶层,指我所属于的普通百姓。我有一本书完全是写的他们,所以我管那本书叫『写人的书』。」(964页)「写《波士顿以北》那本『写人的书』的时候,我非常坦诚率真——毫无言外之意。」(969页)。

  《家庭墓地》写的是什么人呢?原型也许就是弗罗斯特自己和他的妻子。据弗罗斯特年表,弗罗斯特的第一个孩子,也就是「儿子埃利奥特于1900年7月8日死于霍乱并葬于劳伦斯。埃莉诺极度抑郁。」(1162页)。埃莉诺即弗罗斯特的妻子埃莉诺·米里娅姆·怀特,而诗中的女主人昵称为「艾米」。

  不过,与其说《家庭墓地》是弗罗斯特个人生活的写照,不如说它是一首关于男人与女人的寓言之诗。

  我试着谈谈自己对此诗的理解。

《家庭墓地》

  这个沉重的标题指明了诗的叙事重心,也让读者知道,等待自己的将是一首悲伤的诗。

  换个标题,行吗?我觉得可以,虽然没想到比原题更好的题目。比如换成「对话」,可延长读者解读诗歌的时间,也指明了男人试图与女人对话却时时遭遇对立乃至对抗的事实。

他从楼梯下面看见了她,在她看见他之前。她当时正要下楼,可又回过头去看什么可怕的东西。她迟疑地走了一步,接着又退回,然后又踮起脚张望。他一边上楼一边问她:「你总是站在楼上看,究竟在看什么——我倒想知晓。」她转过身来,随即坐在裙子上,脸上的神情从骇然变成了木然。「你在看什么?」他用问话稳住她,直到爬上楼让她蜷缩在他跟前。「这次我要弄清楚——你得告诉我,亲爱的。」她坐在地板上,拒绝了他的搀扶,倔强地扭开脖子,一声不吭。她任他张望,心想他肯定看不见,这个睁眼瞎果然好一阵啥也没看见。但最后他终于轻轻地「哦」了两声。

  诗的开篇简洁而真切,极具象征意味。

  男人正以仰视的姿态「看见」女人正在「看」某种「可怕的东西」。套用熊秉明先生的名句,这里写的是男人「看女人看」,而与这一次「看见」相对应的,是后文所说的平日的「熟视无睹」。

  女人呢?弗罗斯特没有写她的神情,只描摹她下楼、回头看、走一步、退回、踮起脚张望这一连串的举止。她是第一次发现此处能望见那片墓地吗?不。男人说「你总是站在楼上看」,可知并非初见。

  男人开始上楼梯,并以直白的问话终结了窥视。他上楼、接近女人的过程依然小心翼翼。从他「用问话稳住她」等细节来看,大概女人总是逃避和男人的对话。

  此时男人已由仰视变为俯视。而女人还沉浸在自己的情绪里,似乎没有看男人一眼。男人来到跟前时,她的「蜷缩」可能有两种因素,一是因为那「可怕的东西」让她「从骇然变成了木然」,她不由得像婴儿一样蜷缩在他身下;一是因为对男人的逃避(「一声不吭」)与抗拒(「拒绝了他的搀扶」)。简言之,蜷缩在这里是自我抚慰的、防卫的姿态。

  接下来,男人在女人原本站立的地方,试图用她的目光向窗外张望,而女人终于开始看着男人,看着这个总是视而不见的男人。

  但男人终究还是看见了。

「看到什么啦——什么?」她问。 「看到我正看到的。」「你没有,」她质疑道,「告诉我是什么。」「奇怪的是我没能一眼就看出来。以前我打这儿经过时从没去注意。我肯定是熟视无睹——定是这原因。那块埋着我亲人的小小的墓地!小得这窗户把它整个框在里面。比卧室大不了多少,你说是不是?那儿有三块灰石和一块大理石墓碑,就在那儿,在阳光照耀的山坡上,宽宽的小石碑,我们一直忽视了它们。但我明白,你不是看那些旧碑,而是在看孩子的新坟——」

  两人开始对话。「看到我正看到的。」这个句式是英文对中文的贡献。

  平日「熟视无睹」的男人终于看出,女人刚才张望的正是那块「小小的墓地」,稍后他说得更准确,那是「孩子的新坟」。到这一节的最后一行,即诗的四分之一处,我们才确认诗的具体写作对象,所谓家庭墓地,原来是他们夭折的孩子的新坟。

  听听男人的描述,他一边望着那座小小的新坟,一边念念有词:那儿……就在那儿……我们一直忽视了它们,阳光照耀的山坡上,宽宽的小石碑……

  女人终于忍不住制止他。

「别,别,别说了,」她嚷道。从他扶着楼梯栏杆的手臂下她缩回身子,悄悄下了楼梯,并用一种恐吓的目光回头看他,他在回过神来之前已说了两遍:「难道男人就不能提他夭折的孩子?」

  女人也许是哭着制止了自己的丈夫。她原本蜷缩着坐在楼梯上,此刻便下了楼梯。男人在楼梯上望得出神,等他反应过来,看见的竟是妻子「恐吓的目光」。从他窥视妻子的张望,到女人冷眼旁观他的张望,两者单向度的注视终于在此刻相会成了短暂的充满敌意的对视。男人感到莫名其妙。此前他一直小心翼翼,试图与妻子交流——想想,这对年轻的夫妇刚刚遭遇丧子之痛,他们最近的关系怎样?——此刻他惊愕地发现,妻子的情绪突然涌了上来,让他猝不及防。

  于是他脱口而出:

  「难道男人就不能提他夭折的孩子?」

  这句话说了两遍。

  可怜的傻瓜,他不知道自己犯了多大的错误。

「你不能!哦,我的帽子在哪里?唉,我用不着它!我得出去透透空气。我真不知道男人能不能提这种事。」

  妻子受不了了。悲愤之情无以复加,只想结束这无谓的对话,离开这里。注意女人的用词,她没有像男人那样直说「夭折的孩子」,而是用「这种事」来指代。

「艾米!这时候别上邻居家去。你听我说。我不会下这楼梯。」他坐了下来,用双拳托住下巴。「亲爱的,有件事我想问问你。」「你不懂怎样问事。」「那就教教我吧。」她的回答就是伸手去抽门闩。

  男人的做法很聪明(至少在我看来很聪明),他想让这对话继续,便用「我不会下这楼梯」来稳住妻子。啊,他索性坐下了,你看,他双拳托住下巴的样子多可爱,像个终于承认错误的四岁男孩儿。

  他眼睛睁得开开的,温情地注视自己的妻子。

  妻子的反应满含怨气。「你不懂怎样问事。」是啊,要想知道正确的答案,就得学会正确地提问。男人的回答看起来很自然,也很合适,但妻子不理她。而男人的回答也很恰当——那就教教我吧。可女人报之以无声的抗拒。

  让我们回顾一下叙述的节奏。开篇的叙述缓慢滞涩,经过两人第一轮对话的缓冲,到男人在窗前张望时,念念有词地说了11行,整个节奏顺畅了很多,但这种节奏被妻子的制止刹住了,那句「别,别,别说了」特别醒目。

  这些独立成段的句子就像变速装置,它们是刹车,或油门。

「我差不多是一说话就惹你生气。我真不知如何开口才能让你高兴。但我认为我或许能学会跟你说话。我不能说我已知道怎样才能学会。与女人一起生活,一个男人就得作出点让步。我们可以商量商量,这样我就能够管住自己的嘴巴,不提任何你特别介意提到的事情。不过我并不喜欢相爱的人来这一套。不相爱的夫妻不来这套会没法生活。但相爱的人来这一套真没法过日子。」她稍稍抽动门闩。「别——别走。别这个时候把心事带到邻居家去。跟我说说吧,只要那是能说的事。让我分担你的忧伤。我与别人并没有什么不同,不像你站在一边想像的那样。给我个机会吧。不过我真认为你稍稍有点儿过火。你作为母亲失去了第一个孩子,但爱情还在,那到底是什么使你这般伤心不已地想不开呢?你总认为老想着他才算——」

  接下来这一小节足有22行,几乎纯是男人的倾诉,这一节最集中地表现了男人的心理。

  「我差不多是一说话就惹你生气。」也许,自从孩子夭折以来,两人的关系就非常紧张,要么无话可说,要么争吵,这首诗写的正是这部变奏曲之一段。

  这个句子值得咀嚼:

  与女人一起生活,一个男人就得/作出点让步。

  曹明伦先生此处为意译。这句原文是:

  A man must partly give up being a man

  With women-folk.

  另一位译者杨铁军译为「一个男人必须部分地放弃作为男人/才能和娘们儿相处」,「部分地放弃作为男人」,有些拗口,但显然更忠实于原文。这句原文的表述真是妙得很,中文怎么翻译更好?我试着翻译如下:

  跟女的相处,男人就必须部分地放弃男人之为男人。

  这种翻译并不完美。一是它和杨铁军的版本似乎都有语法问题,但我没想到弥补的办法,只好自我安慰道,语法岂为诗歌而设也?另一个疑问来自women-folk,《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释为all the women in a community or family,especially one that is led by men.即(一个集体或家庭的,尤指由男人领导的)女人们,妇女们。

  我推测,这个词是英文里的口语说法,甚至可能是方言,用在这里,有极轻微的歧视意味,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男主角的「大男子主义」。曹明伦译为「女人」,这种效果就没有了。杨铁军译为「娘们儿」,歧视意味又太重了,而且这个词的方言色彩跟全诗极不协调。而我选择的「女的」,歧视意味又隐晦了一些。翻译之难,可见一斑。

  吾友张志清教授提供了另一种译法:

  与女子厮守,男人必须懂得放弃。

  温雅蕴藉,又简洁,又有留白之美。

  回到曹先生的译文。我们的男主角决定、或者(自认为)已经作出了让步,他需要一场对话,「我们可以商量商量」,他的逻辑也很简单:你说清楚嘛,让我知道到底我错在哪儿,这样我就能管住自己,不至于「一说话就惹你生气」。

  哎,这个笨蛋,他不知道这样说本身就会惹女人生气!

  他的想法大概是:其实我也可以克己让人,甚至哄着你,「不过我并不喜欢相爱的人来这一套。/不相爱的夫妻不来这套会没法生活。/但相爱的人来这一套真没法过日子。」对男主角这样的人来说,坦诚,是表示尊重的方式,我真心待你,愿肝胆相照,不愿有一丝客套与敷衍。「相敬如宾」是最可怕的夫妻关系!

  但是,他没有意识到这个事实:

  我之膏粱,可能是人之砒霜。不是每个人都像我一样喜欢坦诚。另一方面,将自己的标准施之于人,是不是也意味着我并未真正考虑对方的感受?男主角不只盲目,而且自私。

  必须补充的第二个事实是:

  坦诚是危险的品质。艾略特说,人类无法承受太多的真实。王尔德说得更狠,不够真诚是危险的,太真诚则绝对是致命的。这句俏皮话有多真实,世界就有多荒谬。

  男人倾诉到一半,突然插入一句「她稍稍抽动门闩」。这是她第二次碰门闩(可以接受的戏剧性设置),读者会感受到这个动作的威胁,它随时可能结束这场对话。男人试图挽救,劝女人「别在这个时候把心事带到邻居家去」,跟我说吧,「让我分担你的忧伤」,原句是Let me into your grief,杨铁军直译为「让我进入你的悲伤」,更好。有必要说明一下,免得读者误解曹先生的译诗水平。弗罗斯特中文译者很多,我读过三四位,曹明伦先生翻译的弗罗斯特是译得最全也最好的一位。

  男主角真是不会说话,才请求「给我个机会」,马上又来一句「不过我真认为你稍稍有点儿过火」。女人此时肯定更加生气、更加悲痛。接下来他提到的事实又进一步刺激了女人与读者——原来,那夭折的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他想不明白,孩子没了,但爱情还在,你为什么这样伤心不已?

「你这是在取笑我!」 「没有,我没有!你会叫我生气的。我下楼来跟你谈。天哪,这种女人!事情竟会是这样,一个男人竟不能说起他夭折的孩子。」

  男人:到底是什么使你这般伤心不已地想不开呢?

  女人:你这是在取笑我!

  然后男人的情绪也被点着了。

  男人试图探究原因,他认为找到了原因,就可以设法解决问题。他不明白的是,女人需要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面对问题、感受问题,——不,女人根本不觉得为夭折的孩子「伤心不已」是个问题,在她看来,想要把这种情绪当成问题解决掉的丈夫是冷酷无情的,如下文所说:「你要有点感情该多好!」

  男人希望「理解」女人,却不知道女人往往「不可理喻」。不要误会,我只是借用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不能用道理来使之明白。王尔德说:「女人是用来被爱的,不是用来被理解的。」当然,这两样说法都不能太当真。

  男人试图理解并解决问题,女人需要的却是感同身受的共鸣与呼应,如琴瑟之和鸣。两人虽然在对话,但从始至终都不在一个频道,只是彼此的自言自语。

「你不能,因为你不懂该怎样说。你要有点感情该多好!你怎么能亲手为他挖掘那个小小的坟墓?我都看见了,就从楼上那个窗口,你让沙土飞扬在空中,就那样飞呀,扬呀,然后轻轻地落下,落回墓坑旁边那个小小的土堆。我心想那男人是谁?我不认识你。当时我下了楼梯又爬上楼梯再看一眼,你的铁铲仍然在挥舞。然后你进屋了。我听见你粗声大气在厨房里说话,我不知为什么,但我来到了厨房边要亲眼看看。你的鞋底还沾着你孩子坟头上的新土,可你居然能坐在那儿大谈你那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你早把铁铲竖着靠在了墙上,就在外面门厅,我都看见了。」「天哪,你可真要让我笑掉大牙。我要不信我倒霉那我真倒霉透了。」「我可以重复你当时说的每一个字。『三个有雾的早晨再加一个雨天就能让编得最好的白桦篱笆烂掉。』想想吧,在那个时候说那种事情!白桦树条要多久才会烂掉跟家里办丧事有什么关系呢?你可以不在乎!但亲朋好友本该生死相随,那么叫人失望,他们倒不如压根儿就没去墓地。是呀,一个人一旦病入膏肓,他就孤独了,而且死了更孤独。亲友们装模作样地去一趟墓地,但人没入土,他们的心早飞了,一个个巴不得尽快回到活人堆中,去做他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可世道就这么坏。要是我能改变它我就不这么伤心了。哦,我就不会!」

  又一个戏剧性的设置。

  前面有一番争吵——

  男人:「难道男人就不能提他夭折的孩子?」

  女人:「你不能!……我真不知道男人能不能提这种事。」

  这里又出现了一次呼应——

  男人:「一个男人竟不能说起他的孩子。」

  女人:「你不能,因为你不懂该怎样说。」

  究竟能不能提呢?女人说,至少「你」不能!

  女人的悲愤似乎来得莫名其妙。她觉得男人冷酷无情,原因竟是男人亲手挖掘孩子的坟墓,挖完了回到厨房说了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她迁怒于亲友,觉得他们冷漠,甚至上升到「世道就这么坏」的高度。

  但稍稍细心的读者能体会到更重要的情绪:

  她可怜孩子,觉得孩子孤独。「一个人一旦病入膏肓,/他就孤独了,而且死了更孤独。」

  她觉得无能为力。我不能改变世道,我不能改变孩子夭折的命运……

  她可能还会自责,为孩子夭折而自己还活着这一事实而自责。

  她可能很孤独。

  ——这是个可怜的女人。

  更可怜的是,她说了这么多,男人还是不懂。

「好啦,都说出来就好受些了。现在别走。你在哭。把门关上。心事已经说出,干吗还想它呢?艾米!有人顺着大路过来了!」「你——你以为说说就完了。我得走——离开这所房子。我怎么能让你——」「要是——你——走!」她把门推得更开。「你要去哪儿?先告诉我个地方。我要跟去把你拽回来。我会的!——」(全诗完)

  男人曾说,「跟我说说吧,只要那是能说的事。」

  有些事是不能说的。更多的事能说,但说了可能也没用。女人说了这么多,男人却不懂。男人说得更多,女人也不懂。

  女人可怜。男人也一样。

  这首诗表现的是双重悲剧。孩子夭折,是第一重悲剧。夫妻两人无法相互理解,构成了第二重悲剧,这是古老的错位,永恒的悲剧。不过,这首诗的悲剧性并不是特别深重,似乎被戏剧性消解了一些。《家庭墓地》是一首「哀而不伤」的诗。

  《弗罗斯特集(上下)》读后感(四):安歇前还须走漫长的路程:《弗罗斯特集》笔记

  一、啰嗦几句

  J·杰罗姆说过,真正的闲人并非无所事事者,而是那些忙里偷闲的人。说得多好啊。我就是个忙碌的闲人。在距离中考不过三十几天的时候,竟有闲心读诗,而且是一千多页、厚厚两本的《弗罗斯特集》,而且还将挑选出来的诗逐字逐句敲了出来!刚才算了一下,从本书中摘录的诗将近一万字,除《未走之路》的另一译本和原文从网上复制,其他都是自己打出来的。当然,如果加上我正在写的这几段「读后感」,这篇笔记应该超过一万字。

  这回读诗是什么感觉?很舒服。我甚至想说,很幸福。借用我们麦田班孙茹云的一句话:幸福得一直担心自己会不会为此付出代价。

  是啊,真担心自己会为了这样奢侈的享受付出代价呀。

  当然,我有我的理由,可我不想说。上个礼拜我还花了一节晚修给鬼崽子们读了好几首诗呢。那没什么理由,至少没有正当理由。读诗嘛,本来就是不正当的事情。

  此前只读过弗罗斯特两首诗,《牧场》和《未走之路》,可能是太喜欢《牧场》的缘故,那时我一直以为弗罗斯特就是美国版陶渊明,淡泊,温和,睿智通达,有着奇特的幽默感。

  读完这两本书,我才发现自己把他扁平化了。现在,弗罗斯特,更准确地说,在诗行里踱步的弗罗斯特先生,在我心中依然是个老农夫的模样,但他的淡泊之中更有欲望,温和背后也有冲突,他依然睿智,顾盼之间却也有老农的狡黠与执拗藏焉。

  了解越多,就越难给他贴标签。比如说,他所表现出来的温和与智慧并不总是让我如沐春风,某些时候,他会让我感觉有些异样,有些不舒服。我会怀疑他的温情可能只是自己初读时一厢情愿的想象,因为他那种一闪而过的目光似乎像远山一样面无表情,而他偶然表现出来的近乎冷酷的超然很可能让某些敏感者感到恐惧。

  这些说起来了无新意的发现再一次提醒我,真实的人就和其他任何真实的事物一样,从来都不简单。而弗罗斯特在写作上了不起的地方就在于,他总能以简单经济的材料营造那么丰富的诗。——这样说起来无凭无据,过一阵子,我想根据他的《家庭墓地》写一篇读后感。

  他反复提到意义之音与声调的重要性,那些观点我几乎都赞同,但总觉得他有些矫枉过正,——当然,我还不懂诗,或许声调对于诗的重要性真像他说的那样吧。

  生活中,这位自称阅读兴趣十分广泛的农夫自幼喜爱天文,大学修的是希腊语、拉丁语和哲学专业,教过英语、教育学、心理学,在英国结识了庞德等人,出版了《少年的心愿》《波士顿以北》两部诗集后返回美国,此后他的声誉便一直上升、直至巅峰。

  弗罗斯特的人生经历并不复杂,却有许多不幸——

  11岁,父亲因肺结核去世。

  26岁,第一个孩子埃利奥特夭折(那首《家庭墓地》是否与此有关?),同年母亲死于癌症。

  33岁,出生仅4天的女儿埃莉诺·贝蒂纳夭折。

  46岁,数年来一直有偏执狂症的妹妹因扰乱治安在波特兰市被捕并被宣布为精神病患者。

  60岁,女儿玛乔丽去世。

  64岁,妻子埃莉诺死于心力衰竭。他曾在致昂特迈耶的信中说她「一直都是我每一篇作品中没说出来的那一半」。

  66岁,儿子卡罗尔自母亲去世后一直抑郁,于10月用猎枪自杀。

  可他会写这样的诗:

  这有何妨,即使陆地变孤岛,

  即使漩涡会冲刷沉没的暗礁

  像弯弯皱纹围住微笑的嘴角;

  即使在这样一场巨变的时候,

  我也能像时间那样不喜不忧。

  (《我可以把一切都交给时间》)

  甚至会开这样的玩笑:

  上帝哟,请原谅我跟你开的小玩笑,

  而我也会原谅你曾跟我开的大玩笑。

  (《“上帝哟,请原谅”》)

  二、弗罗斯特诗摘选

  语文老师的职业习惯:读书时,我会在自己喜欢的篇目标题上打勾,特别喜欢的打星。下面摘选的,都是打星的作品。除了《雇工之死》,其他评星的诗都打了出来。

  《牧场》

  我要出去清理牧场的泉源,

  我只是想耙去水中的枯叶,

  (也许我会等到水变清冽)

  我不会去太久——你也来吧。

  我要出去牵回那头小牛,

  它站在母牛身旁,那么幼小,

  母亲舔它时也偏偏倒倒。

  我不会去太久——你也来吧。

  (17页)

  《进入自我》

  我的心愿之一是那黑沉沉的树林,

  那古朴苍劲、柔风难吹进的树林,

  并不仅仅是看上去的幽暗的伪装,

  而应伸展延续,直至地老天荒。

  我不该被抑制了,而在某一天

  我该悄悄溜走,溜进那茫茫林间,

  任何时候都不怕看见空地广袤,

  或是缓缓车轮洒下沙粒的大道。

  我看不出有何理由要回头返程,

  也不知那些此刻还惦念我的友人,

  那些想知我是否记得他们的朋友,

  为何不沿我足迹动身,把我赶上。

  他们将发现我没变,我还是自己——

  只是更坚信我思索的一切是真理。

  (18页)

  《启示》

  在揶揄嘲弄的话语后面,

  我们总爱留点言外之意,

  可在别人真正领悟之前,

  我们总会感到心中焦虑。

  若情况要求(让我们假设)

  为了让朋友一听就了然,

  我们最终只能直话直说,

  这又会使人感到遗憾。

  但都一样,从遥远的上帝

  到爱玩捉迷藏的孩子,

  要是他们藏匿得过于隐蔽,

  就只能自己说自己藏在哪里。

  (35页)

  《雇工之死》

  存目。太长了,懒得打字。

  (52页)

  《家庭墓地》

  他从楼梯下面看见了她,在她

  看见他之前。她当时正要下楼,

  可又回过头去看什么可怕的东西。

  她迟疑地走了一步,接着又退回,

  然后又踮起脚张望。他一边上楼

  一边问她:“你总是站在楼上看,

  究竟在看什么——我倒想知晓。”

  她转过身来,随即坐在裙子上,

  脸上的神情从骇然变成了木然。

  “你在看什么?”他用问话稳住她,

  直到爬上楼让她蜷缩在他跟前。

  “这次我要弄清楚——你得告诉我,亲爱的。”

  她坐在地板上,拒绝了他的搀扶,

  倔强地扭开脖子,一声不吭。

  她任他张望,心想他肯定看不见,

  这个睁眼瞎果然好一阵啥也没看见。

  但最后他终于轻轻地“哦”了两声。

  “看到什么啦——什么?”她问。

  “看到我正看到的。”

  “你没有,”她质疑道,“告诉我是什么。”

  “奇怪的是我没能一眼就看出来。

  以前我打这儿经过时从没去注意。

  我肯定是熟视无睹——定是这原因。

  那块埋着我亲人的小小的墓地!

  小得这窗户把它整个框在里面。

  比卧室大不了多少,你说是不是?

  那儿有三块灰石和一块大理石墓碑,

  就在那儿,在阳光照耀的山坡上,

  宽宽的小石碑,我们一直忽视了它们。

  但我明白,你不是看那些旧碑,

  而是在看孩子的新坟——”

  “别,别,别说了,”她嚷道。

  从他扶着楼梯栏杆的手臂下

  她缩回身子,悄悄下了楼梯,

  并用一种恐吓的目光回头看他,

  他在回过神来之前已说了两遍:

  “难道男人就不能提他夭折的孩子?”

  “你不能!哦,我的帽子在哪里?

  唉,我用不着它!我得出去透透空气。

  我真不知道男人能不能提这种事。”

  “艾米!这时候别上邻居家去。

  你听我说。我不会下这楼梯。”

  他坐了下来,用双拳托住下巴。

  “亲爱的,有件事我想问问你。”

  “你不懂怎样问事。”

  “那就教教我吧。”

  她的回答就是伸手去抽门闩。

  “我差不多是一说话就惹你生气。

  我真不知如何开口才能让你高兴。

  但我认为我或许能学会跟你说话。

  我不能说我已知道怎样才能学会。

  与女人一起生活,一个男人就得

  作出点让步。我们可以商量商量,

  这样我就能够管住自己的嘴巴,

  不提任何你特别介意提到的事情。

  不过我并不喜欢相爱的人来这一套。

  不相爱的夫妻不来这套会没法生活。

  但相爱的人来这一套真没法过日子。”

  她稍稍抽动门闩。“别——别走。

  别这个时候把心事带到邻居家去。

  跟我说说吧,只要那是能说的事。

  让我分担你的忧伤。我与别人

  并没有什么不同,不像你站在

  一边想像的那样。给我个机会吧。

  不过我真认为你稍稍有点儿过火。

  你作为母亲失去了第一个孩子,

  但爱情还在,那到底是什么

  使你这般伤心不已地想不开呢?

  你总认为老想着他才算——”

  “你这是在取笑我!”

  “没有,我没有!

  你会叫我生气的。我下楼来跟你谈。

  天哪,这种女人!事情竟会是这样,

  一个男人竟不能说起他夭折的孩子。”

  “你不能,因为你不懂该怎样说。

  你要有点感情该多好!你怎么能

  亲手为他挖掘那个小小的坟墓?

  我都看见了,就从楼上那个窗口,

  你让沙土飞扬在空中,就那样

  飞呀,扬呀,然后轻轻地落下,

  落回墓坑旁边那个小小的土堆。

  我心想那男人是谁?我不认识你。

  当时我下了楼梯又爬上楼梯

  再看一眼,你的铁铲仍然在挥舞。

  然后你进屋了。我听见你粗声大气

  在厨房里说话,我不知为什么,

  但我来到了厨房边要亲眼看看。

  你的鞋底还沾着你孩子坟头上

  的新土,可你居然能坐在那儿

  大谈你那些鸡毛蒜皮的事情。

  你早把铁铲竖着靠在了墙上,

  就在外面门厅,我都看见了。”

  “天哪,你可真要让我笑掉大牙。

  我要不信我倒霉那我真倒霉透了。”

  “我可以重复你当时说的每一个字。

  ‘三个有雾的早晨再加一个雨天

  就能让编得最好的白桦篱笆烂掉。’

  想想吧,在那个时候说那种事情!

  白桦树条要多久才会烂掉

  跟家里办丧事有什么关系呢?

  你可以不在乎!但亲朋好友本该

  生死相随,那么叫人失望,

  他们倒不如压根儿就没去墓地。

  是呀,一个人一旦病入膏肓,

  他就孤独了,而且死了更孤独。

  亲友们装模作样地去一趟墓地,

  但人没入土,他们的心早飞了,

  一个个巴不得尽快回到活人堆中,

  去做他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

  可世道就这么坏。要是我能改变它

  我就不这么伤心了。哦,我就不会!”

  “好啦,都说出来就好受些了。

  现在别走。你在哭。把门关上。

  心事已经说出,干吗还想它呢?

  艾米!有人顺着大路过来了!”

  “你——你以为说说就完了。我得走——

  离开这所房子。我怎么能让你——”

  “要是——你——走!”她把门推得更开。

  “你要去哪儿?先告诉我个地方。

  我要跟去把你拽回来。我会的!——”

  (74页)

  《未走之路》

  金色的树林中有两条岔路,

  可惜我不能沿着两条路行走;

  我久久地站在那分岔的地方,

  极目眺望其中一条路的尽头,

  直到它转弯, 消失在树林深处。

  然后我毅然踏上了另一条路,

  这条路也许更值得我向往,

  因为它荒草丛生,人迹罕至;

  不过说到其冷清与荒凉。

  两条路几乎是一模一样。

  那天早晨两条路都铺满落叶,

  落叶上都没有被踩踏的痕迹。

  唉,我把第一条路留给将来!

  但我知道人世间阡陌纵横,

  我不知将来能否再回到那里。

  我将会一边叹息一边叙说,

  在某个地方,在很久很久以后:

  曾有两条小路在树林中分手,

  我选了一条人迹稀少的行走,

  结果后来的一切都截然不同。

  (142页)

  《一个老人的冬夜》

  透过凝在空屋窗格上的薄霜,

  透过一片片几乎呈星星的凝霜,

  屋外的一切都阴险地朝他窥视。

  阻止他的目光朝外回看的

  是他手中那盏朝眼睛倾斜的灯。

  他记不得是什么把他引进那空房间,

  而阻止他记忆的是他的年龄。

  他站在一些木桶间——茫然困惑。

  他的脚步声刚惊吓过脚下的地窖,

  当他咯噔咯噔出来时又把它吓了

  一跳——而且还惊吓了屋外的夜,

  夜有它的声音,很熟悉,很平常,

  像林涛呼啸树枝断裂的声音,

  但最像是猛敲一个木箱的声音。

  他是盏只能照亮他自己的灯,那个

  此时已坐下、与他所知有关的自己,

  一盏静静的灯,然后连灯也不是。

  他把屋顶的积雪和墙头的冰柱

  托付给月亮保管,虽然那是一轮

  升起得太晚而且残缺不全的月亮,

  但说到保管积雪和冰柱,它

  无论如何也比太阳更能胜任;

  然后他睡了。火炉里的木柴挪动

  了一下位置,惊得他也动了一动,

  缓和了他沉重的呼吸,但他仍沉睡。

  一个年迈的男人不能照料一所房子、

  一座农场、一片乡村,即使他能,

  也不过像他在一个冬夜里之所为。

  (145页)

  《暴露的鸟窝》

  过去你总是能发现新的游戏。

  所以那次我看见你趴在地上

  在新割下的牧草堆里忙乎时,

  我还以为你是要把草重新竖起,

  于是我过去,若你真想那样做,

  我会教你怎样让草迎风竖立,

  要是你求我,我甚至会帮你

  假装让草重新生根重新生长。

  可那天你并非在玩什么游戏,

  你真正关心的也不是那些草,

  尽管我发现你手里尽是干枯的

  蕨草、六月禾和变黑的红花苜蓿。

  地上是一个挤满小鸟的鸟窝,

  割草机刚刚从那里咀嚼而过

  (它没尝尝肉味真是个奇迹)

  把无助的小鸟留给了灼热和阳光。

  你想使它们马上恢复正常,想把

  什么东西隔在它们的视线和

  这个世界之间——办法会有的。

  我们每次移动那窝小鸟,它们

  都直起身来仿佛把我们当做妈妈,

  当作那个迟迟不回家来的妈妈,

  这使我问,那鸟妈妈会回来吗,

  遭此变故之后它还会关心它们吗,

  我们管这闲事会不会使它更害怕。

  那是一件我们没法等到答案的事。

  我们看到了行善要担的风险,

  但尽管做这件善事也许会有害,

  我们却不敢不尽力去做;于是

  建起了屏障,还给小鸟阴凉。

  我们想知道结果。那为何后来

  不再提那事?我们忙于其他事情。

  我记不得——你记得吗?——

  我们在任何时候回过那地方

  去看小鸟是否活过了那天晚上,

  看它们最后是否学会了用翅膀。

  (147页)

  《白桦树》

  每当我看见白桦树或左或右地弯下

  与一排排较直且较黑的树木相交,

  我都爱想到有位男孩在摇荡它们。

  但摇荡不会像冰暴那样使白桦树

  久久弯曲。在晴朗的冬日早晨,

  在一场雨后,你肯定看见过它们

  被冰凌压弯。当晨风开始吹拂时,

  当风力使它们表面的珐琅裂开时,

  它们会喀嚓作响并变得色泽斑驳。

  太阳很快会使它们的水晶外套滑落,

  落在冻硬的雪地上摔得粉碎——

  若要你清除这样的一堆堆碎玻璃,

  你会以为是天堂的内顶塌落人世。

  重压可使它们触到枯萎的蕨丛,

  它们看上去不会折断,不过一旦被

  长久压弯,它们就再也不会长直;

  在以后的岁月里,你会在树林中

  看见它们树干弯曲,树叶垂地,

  就像姑娘们手脚并用趴在地上

  任洗过的头发散在头上让太阳晒干。

  但我要说的是,即使真相已大白,

  白桦树弯曲是由于冰暴的原因,

  我仍然更喜欢有个孩子弄弯它们

  在他走出农舍去林中牵牛的时候——

  一个离城太远没法学棒球的孩子,

  他惟一的游戏就是他自己的发明,

  夏天或冬日,他能独自玩得开心。

  他把他父亲的白桦树当做马骑,

  一遍又一遍地挨个儿制服它们,

  直到他除掉了那些白桦树的硬性,

  没剩下一棵不能弯曲,没留下一棵

  不能征服。他学会了应该学会的

  技艺,开始爬树时不要太快,

  这样就不会使树过于弯向地面。

  他始终都能保持住身体的平衡,

  平稳地爬向树梢,爬得很小心,

  就像你平时往酒杯里斟啤酒,

  想让酒满杯,甚至稍稍冒出一点。

  然后他嗖地一下蹬脚向外跳出,

  踢着双腿从半空中落到地面。

  我曾经就是这样一个荡树的孩子。

  而且我做梦都想回到少年时代。

  那是在我厌倦了思考的时候,

  这时生活太像一座没有路的森林,

  你的脸因撞上蜘蛛网而发痒发烧,

  你的一只眼睛在流泪,因为一根

  小树枝在它睁着时抽了它一下。

  我真想离开这人世一小段时间,

  然后再回到这里重新开始生活。

  但愿命运别存心误解我的意思,

  只成全我心愿的一半,把我攫去

  而不送回。人世是适合爱的地方,

  因为我不知还有什么更好的去处。

  我喜欢凭着爬一棵白桦树离去,

  攀着黑色树枝沿雪白的树干上天,

  直到那棵树没法再承受我的体重,

  低下头把我又重新送回地面。

  那应该说是不错的离去和归来。

  而人之所为可以比荡白桦树更有害。

  (162页)

  《“熄灭吧,熄灭——”》

  场院里的电锯时而咆哮时而低吟,

  溅起锯末并吐出适合炉膛的木条,

  微风拂过时木条散发出阵阵清香。

  人们从场院里抬眼就可以看见

  有五道平行的山脉一重叠一重

  在夕阳下伸向远方的佛蒙特州。

  电锯咆哮低吟,电锯低吟咆哮,

  当它或是空转、或是负荷之时。

  一切平平安安,一天活就要干完。

  他们要早说一天活结束就好了,

  给那孩子半小时空闲让他高兴,

  一个孩子会非常看重半小时空闲。

  那孩子的姐姐系着围裙站在一旁

  告诉他们晚餐好了。此时那电锯,

  好像是要证明它懂得什么是晚餐,

  突然跳向孩子的手——似乎是跳向——

  但想必是他伸出了手。可不管怎样,

  电锯和手没避免相遇。那只手哟!

  那男孩的第一声惨叫是一声惨笑,

  他猛地转身朝他们举起那只手,

  像是在呼救,但又像是要阻止生命

  从那只手溢出。这时他看清了——

  因为他已经是大孩子,已经懂事,

  虽说有孩子的心,但干的大人的活——

  他看见血肉模糊。“别让他砍我的手——

  姐姐,医生来了别让他砍掉我的手!”

  好吧。可那只手已经与胳膊分离。

  医生来了,用麻醉药使他入睡。

  他躺在那儿鼓起双唇拼命喘息。

  后来——听他脉搏的人猛然一惊。

  谁都不相信。他们又听他的心跳。

  微弱,更弱,消失——到此为止。

  不再有指望了。于是他们都转身

  去忙各自的事,因为他们不是死者。

  (181页)

  《火与冰》

  有人说这世界将毁于烈火,

  有人说将毁于坚冰。

  据我对欲望的亲自感受,

  我支持那些说火的人。

  但如果世界得毁灭两次,

  我想我对仇恨也了解充分,

  要说毁灭的能力

  冰也十分强大,

  足以担负毁灭的重任。

  (286页)

  《雪夜在林间停留》

  我想我知道这树林是谁的。

  不过主人的家宅远在村里,

  他不会看见我在这儿停歇

  观赏这片冰雪覆盖的林子。

  想必我的小马会暗自纳闷:

  怎么未见农舍就停步不前,

  在这树林与冰冻的湖之间,

  在一年中最最黑暗的夜晚。

  小马轻轻抖摇颈上的缰铃,

  仿佛是想问主人是否弄错。

  林中万籁俱寂,了无回声,

  只有柔风轻拂,雪花飘落。

  这树林真美,迷蒙而幽深,

  但我还有好多诺言要履行,

  安歇前还须走漫长的路程,

  安歇前还须走漫长的路程。

  (292页)

  《不能久留》

  他们要把他还给她。那封来信

  这么说……她可以再次拥有他。

  她还来不及确定字里行间是否

  藏有坏消息,他已经回到家里。

  他们把活生生的他还给了她——

  然后呢?他们送回的不是尸体——

  而且没有明显的伤残。他的手?

  他的脸?她得看看,边看边问,

  “怎么回事,亲爱的?”她给予了

  一切还拥有一切,他们真幸运!

  难道她不高兴?看来事事如意,

  余下的日子对他们将会很舒适。

  可她得问:“能呆多久,亲爱的?”

  “够久但不够久。一颗子弹穿透

  了我的胸部。只有治疗和休息

  再加上你一个星期的精心护理

  才能够使我伤愈,并重返战场。”

  这种可怕的给予他们得来两遍。

  这下她只敢用她的目光问他

  他第二次上战场结果将会怎样

  而他也用目光求她别再提问。

  他们把他还给她,但不能久留。

  (298页)

  《孤独》

  我以前曾在何处听见过这风

  像今天这样变成一种低低的轰鸣?

  它为什么要使我站立到门边,

  在这儿推开一扇倔强的门,

  凝望山下白浪击岸的海滨?

  夏日过去了,白昼过去了。

  西天已凝聚起大团大团的乌云。

  在屋外门廊下陷的地板上面

  一团枯叶旋转并发出嘶嘶之声,

  想撞我的膝盖但未能得逞。

  那嘶嘶声中某种不祥的意味

  说明我的秘密肯定已走漏风声,

  不知怎的四下里肯定已有传闻:

  说我在这栋房子里是形单影只,

  说我在我的生活中是孤家寡人,

  说我除上帝之外已举目无亲。

  (322页)

  《茅草屋顶》

  独自出门走进冬日的雨中,

  一心只想着互相给予的伤痛。

  不过我并没有走出多远,

  没让楼上一窗口离开视线。

  那窗口的灯光是我的一切,

  但我不会进去,除非灯光熄灭;

  可我不进屋那窗也不愿熄灯。

  好吧,就看到最后我俩谁赢,

  我们会看到最后是谁先投降。

  这世界是一片黑咕隆咚的牧场。

  这雨实际上是冰凉的水雪。

  这风则是又一层土的铺放者。

  可最奇怪的是:那些于夏初

  在厚厚的旧茅草屋顶中孵出、

  然后渐渐羽毛丰满的小鸟,

  竟有一些还隐居在它们的窝巢。

  当我经过那道低矮的屋檐,

  我不小心让衣袖擦到了檐边,

  结果把藏在窝里的鸟儿惊飞,

  它们飞进黑暗令我感到伤悲;

  想到它们的情况已没法补救,

  我旧的悲愁中又添新的悲愁——

  鸟儿不可能再飞回来寻找

  它们筑在这茅草屋顶上的窝巢。

  它们肯定在想该降在何处栖身,

  怎样凭着它们的羽毛和体温

  平平安安地熬到第二天黎明。

  当我这样想到它们无家可归,

  出门前的伤痛反而大大消退。

  下面就是我伤悲消散的缘故:

  鸟儿使我想到我俩居住的茅屋,

  它被风撕裂的屋顶已没法修补,

  它几个世纪的生命已经结束,

  因为此刻打在我身上的雨点

  也同样打在楼上房间的地板。

  (324页)

  《黑暗中的门》

  黑暗中从一个房间到一个房间,

  我盲目地伸出双手护着我的脸,

  但多么轻率,我忘了交叉十指

  让伸出的双臂合拢成一个弧形。

  结果一扇薄门突破了我的防卫,

  给了我的脑袋狠狠一击,以致

  我让我自然的比喻产生了冲突,

  于是我笔下人与物的相互比喻

  再不像从前那样总是和谐匹配。

  (340页)

  《五十至言》

  我年轻时我的老师们都是高龄。

  我弃激情求形式直到我变冷静。

  我曾像一块生铁任凭铸造锻制。

  那时我进学校向长者学习历史。

  如今我上了年纪老师们却年轻。

  不堪铸造锻制者势必出现裂痕。

  对冷铆热焊之功课我奋勉勤快。

  今天我进学校向后生学习未来。

  (342页)

  《在伍德沃德游乐园》

  一个喜欢滥用其智力的男孩

  有一次向笼子里的两只小猴

  展示一面它们弄不明白的火镜

  一面它们绝不可能理解的火镜。

  火镜这名不好,但说成可聚光

  的凸透镜大概也并非是个好名。

  不过且让那孩子展示它的作用。

  他把太阳光聚到一只猴子脸上,

  然后又用光柱射另一只,直到

  那两只猴子眼花缭乱头晕目眩,

  使劲儿眨眼眼前也是一片朦胧。

  它俩站在笼里,双臂攀着栅栏,

  互相交换着看不清世事的目光。

  一只猴若有所思地捂住鼻子,

  好像是记起了什么,或好像是

  想到某个一百万年前的主意。

  它紫色的指关节针刺般灼痛。

  已知的结果被这场心理学实验

  再一次加以了科学的证明,

  若非那孩子放肆地靠近笼子,

  要宣布的就只是这次实验结果。

  一只猴臂伸出笼子猛地一拽,

  火镜成了猴子的,而非孩子的。

  两只猴马上退到笼子的深处

  着手进行它们的调查研究,

  不过它们缺乏必须的洞察力。

  它们居然咬玻璃并倾听其味道,

  还砸掉了透镜的手柄和镶边。

  谁也看不出名堂,只好坦率放弃,

  将其藏在它们睡觉的草堆下面,

  以备对付被囚禁者无聊的日子,

  然后又索然回到铁栅栏跟前

  为自己作番交待:谁说猴子

  懂什么或不懂什么就那么很重要?

  它们可能弄不懂何为凸透镜。

  它们可能弄不懂太阳是咋回事。

  重要的是知道如何应付局面。

  (373页)

  《雪问》

  在一场大雪下得最紧的时候

  我在雪上看见了我的影子,

  于是我向后扭头仰望天空,

  因为我们仍然爱望天询问

  地上万事万物的原因。

  如果是我投下了这团黑影,

  如果我就是这黑影的原因,

  那么衬着暴风雪无形的影子,

  我有形的影子倒可以显示

  我到底该有多黑。

  我向后扭头仰望天空。

  整个天空一片湛蓝;

  暂停飘洒的纷纷雪花

  不过是凝在薄纱上的霜结,

  阳光正透过薄纱闪耀。

  (384页)

  《预防措施》

  年轻时我根本就不敢激进,

  生怕年迈时我会变得保守。

  (389页)

  了注:弗罗斯特称这是他唯一的自由诗。(1140页)

  《并不在场》

  我曾转身对上帝说话,

  想谈谈这世界的绝望;

  但却把事情弄得更糟,

  我发现上帝并不在场。

  上帝曾转身对我说话,

  (请诸君切莫见笑);

  上帝发现我并未到场——

  至少有一大半没到。

  (392页)

  《幸福会以质补量》

  哦,多风多雨的世界哟,

  你不被迷雾笼罩的日子、

  你不被阴云遮弇的日子、

  或说你不被裹尸布覆盖的日子、

  以及那轮灿烂的太阳

  不被安全遮离视线的日子、

  甚至不被半遮半掩的日子

  从来都是这么的少,

  以致我不能不纳闷

  我从何得到这种持久的感觉——

  总感觉有那么多热、那么多光。

  如果我猜得不错,

  我这种感觉可能完全

  来自于最美好的一天,

  那天早晨碧空如洗,

  整个白天万里无云,

  傍晚时分也天朗气清。

  我深信不疑

  我心中美好的印象

  可能全都来自那一天:

  那天当我们离开小屋

  穿过烂漫的花丛去树林

  排遣寂寞的时候,

  大地上只有我俩的阴影。

  了注:弇,读若掩。

  《请进》

  当我走近树林边的时候,

  忽然听见画眉一阵啼鸣,

  若说当时林外正值黄昏,

  那林中早已是幽幽冥冥。

  树林里太黑,漆黑一团,

  鸟儿即便有灵巧的翅膀

  也没法为过夜另择高枝,

  不过它还能够继续歌唱。

  那片在西天消散的晚霞,

  那抹在西天隐去的夕晖,

  依然辉映在画眉的心中,

  使得它还能够哀吟一曲。

  在黑咕隆咚的密林深处,

  那画眉的歌声依然悠扬,

  歌声仿佛是在叫我进去,

  进入黑暗和它一道悲伤。

  但不,我是出来看星星;

  我并没想到要进入树林。

  我是说即使请我也不进,

  何况我从没有受到邀请。

  (419页)

  了按:此诗可与下面的《离去!》合看。

  《我可以把一切都交给时间》

  对时间来说,似乎它绝不会

  吹嘘自己能与巍巍雪峰作对,

  让雪峰匍匐在地如滚滚流水,

  当雪峰趴下它也不欣喜若狂,

  而只是若有所思,神情端庄。

  这有何妨,即使陆地变孤岛,

  即使漩涡会冲刷沉没的暗礁

  像弯弯皱纹围住微笑的嘴角;

  即使在这样一场巨变的时候,

  我也能像时间那样不喜不忧。

  除我自己一直所拥有的之外,

  我可以把所有一切交给时间。

  但为何要申报海关打盹时

  我已带过了安检厅的违禁品?

  因为我还保留着我不愿给的。

  (420页)

  了按:据译者注,诗人曾将此诗印在圣诞卡上寄赠友人,一次告诉朋友他已渡过了一次难关,因为此前六年中,他曾先后失去三个亲人:女儿麻乔丽、儿子卡罗尔、妻子埃莉诺。另外,如我理解无误,则倒数第三行中「为何」改为「何必」更好,可避免误解。

  《及时行乐》

  老年看见一对少男少女

  在暮色中相亲相爱地走过,

  他不知这对情侣是回家

  还是从村里去到野外,

  或是上教堂(钟声正敲响)。

  (他俩是陌生人)他等到

  他俩听不见说话声时

  才轻声祝愿他俩幸福。

  “祝你们幸福,幸福,

  抓紧时间及时行乐。”

  这古老的主题属于老年。

  正是老年把及时摘花

  的主题强加于诗歌,

  以告诫人们提防那种危险:

  因被过多的欢乐充溢

  而过度陶醉的情侣

  居然会拥有幸福

  却不知道自己拥有。

  然而该叫生活抓住现在吗?

  须知与未来相比

  现在总是太短暂,

  而现在与未来加在一起

  也少于过去的千年万年。

  现实生活过分为了感官,

  现实太急迫,现实太混乱——

  现实现实得没法想象。

  (421页)

  《致一位古人》

  你因这两样东西而永垂不朽。

  一样由你变成一样由你造就。

  真遗憾你的名字已无从考究。

  实际上我们只要朝远处凝眸,

  就会见一样东西在小河之洲,

  另一样在你曾经做饭的洞口。

  发现这样一处古代人类遗迹

  似乎同发现人类一样有意义,

  如同与一个活人面对面相遇。

  我们据泥沙厚度算你的年月,

  我们议论你生性可能很粗野,

  而这一点令我们都大惑不解。

  你造出这石器,你变成白骨,

  尤其这白骨更具有你的特征,

  看来单凭它就足以流传千古。

  你使得我想问要是我想不朽,

  是否我非得靠写诗获得成就?

  难道凭我这把老骨头还不够?

  (477页)

  《离去》

  现在我要离开

  这荒凉的人世,

  我的鞋和袜子

  并不使脚难受。

  我把知交好友

  留在身后城里。

  任其一醉方休,

  然后躺下休息。

  诸君切莫以为

  我是去向黑暗,

  就像亚当夏娃

  被人驱出乐园。

  忘掉那神话吧。

  此番我弃尘世

  既无佳人相伴

  亦非被人所驱。

  要是我没弄错,

  那我只有服从

  一支歌的召唤:

  我——要——离去!

  我也许会回来,

  假如我从死亡

  所学到的东西

  令我失望的话。

  (582页)

  了按:1、第一等襟抱。2、这「一支歌」是否就是《请进》中画眉所唱的歌?歌声的召唤,就是死亡的召唤吧。

  《“上帝哟,请原谅”》

  上帝哟,请原谅我跟你开的小玩笑,

  而我也会原谅你曾跟我开的大玩笑。

  (602页)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