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读后感锦集
《我们》是一本由扎米亚京著作,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13.00元,页数:2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精选点评:
●凡是乌托邦就值得警惕。
●读着读着经常短路,以为是自己的问题=-=还是作品不够成熟咩。奥威尔的比较有一定道理,与美丽新世界着力点还是稍有不同(根本就是数学和生物之战=-=)但是美丽的生物培养早就阶级不也有政治意图么。当然集大成者还是1984啊,印象中主人公偷偷写日记&男女相恋(包括用刑被判),是不是有学习(不过奥威尔说他很迟才看到)或者反乌托邦的心有灵犀?
●说的都是我对《乌托邦》的厌恶。
●意识形态。
●写得很自然,抒情,伤感,不会很紧张,严肃。
●读得太累了,读完一段就忘了刚刚那一段讲了什么。
●人们注定被放牧在已知中。
●人们住着一样的房子 穿一样的衣服 吃一样的饭 严格的文化审查 一切都是那么熟悉 我们不也是带着号码的号民吗?那么 自由和幸福 你要选哪个?
●不流畅~ 但想象力确实是个好东西
●论技术宅的沉沦
《我们》读后感(一):我们,但愿真的“已经成为历史”
很久就想读,但一直没读,读完有些失望,可能是期待值太高的缘故。
不过还是喜欢这部小说,应该说很有些入骨的刻画,只是缺了点味道——也许是翻译的问题,不懂原文不好妄加评判。
我一直觉得文学和文字的区别就在于味道。
但无论如何,还是一本值得看的书。
《我们》读后感(二):前半部预言体,后半部科幻体
忽然想起,如果要给《1984》的类型下个定义,我会说“预言体”。作为乌托邦三部曲之一的《我们》,成书要更早些,但我觉得震撼的程度不如1984,主要是后半部分有点控制不了了,感觉扎米亚京是匆匆用科幻的方式收了尾。不过他跨的时间太长了,所以不如乔治奥威尔预言的1984-1948=36年那么容易。
《我们》读后感(三):为了幸福,我们放弃自由
作为反乌托邦三部曲之一的《我们》,是诞生最早的,1921年诞生在俄罗斯的土地上
扎米亚京在这部反乌托邦的开山之作中,以一个极权的大一统国号民视角,展现了“为了幸福,放弃自由”的“我们”的种种心态
在将近一个世纪之后,读到这本书,仍然很沉重
我们是不是也是“我们”,我们放弃自由,我们仍不幸福
《我们》读后感(四):小薄本~
这本应该说是给了奥威尔很大的启发的一本书.内容不说了......厚度绝对够薄......放在书架上会被两边的厚书淹没掉的>////<!
内容很全,没有删节......但是不得不说,前面的那篇引言实在是太红太和谐了......写引言的家伙绝对没看过内容吧......
引言和正文放在一起看,实在是有种神奇的讽刺感......
《我们》读后感(五):读起来心情沉重、难过
王小波在提到奥威尔的《1984》的时候,说在1948年这本书讲的还是“科幻”,而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已经是“历史”了。我完全可以想象得到他说这句话时心情多么的沉痛。
但我们不是依然还在经历吗?那些用词,“伟大”、“英明”、“正确”,我们不还在使用吗?那些类似别人都是坏的、腐朽的、不道德的,而我们是正义的、先进的、幸福的这样的论调,不还是铺天盖地吗?
荒诞和真实,本没有任何区别。我唯一希望的,就是不要被一帮蠢猪和恶狗妨害了我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