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哑部落》影评100字
《聋哑部落》是一部由米洛斯拉夫·史拉波斯维兹奇执导,Grigoriy Fesenko / Yana Novikova / Rosa Babiy主演的一部剧情 / 犯罪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聋哑部落》影评(一):聋哑部落
全篇的语言系统是手语,所以绝大多数的情况是靠演员肢体表现来理解。讲述了一群聋哑人的生活和情感在脆弱的外表下如何翻腾出暴力、自私、犯罪等等,与外界的接触都是利我而冲突式的,在近乎封闭的自我下,情感的诉求在结尾血腥的暴力犯罪下达到一种发泄式地表达,这和娄烨的《推拿》角度有所不同,但关怀的层面是相近的。
《聋哑部落》影评(二):聋哑人犯罪是世界问题
本片全程只有那些看不懂的手语及一些琐碎的声音,但是这却并不影响观影过程,相反是一次独特的观影体验。欺凌、抢劫、卖淫、堕胎,甚至杀人,诸如此类的青少年犯罪,以《聋哑部落》这个小群体折射出整个大社会,在视觉和心理上带给人极强的冲击力,真可谓无声胜有声!
但是本片有个巨大的问题:健全人为什么没有“声音”?
《聋哑部落》影评(三):过于寂静的喧嚣
(第五十九期)大隐小众电影小组观影会
《聋哑部落》影评(四):精彩
乌克兰导演怀抱电影,找来失聪非职业演员演绎没有言语、毋须字幕的纯电影世界,形式极端超乎想象。但别担心,你看不懂手语的慌张很快消失,专注便是解脱,聋演员型爆的身体语言就是补偿。寄宿新生撞正聋学生犯罪集团,在羞辱与拳头中一步步上位,却卡在卖肉女生的激情中。青春在残酷呼啸,动作在长镜头迸发,暴力、性爱以至堕胎场面,都原始泼辣,力破银幕的那声嘶叫更显言语累赘。康城影展最大开眼界的出位话题作,连夺影评人周最佳电影大奖等三奖。
《聋哑部落》影评(五):勾出了阴暗面
不知道是不是我的个体感觉,片中聋哑人总是处在一种狂躁的状态,我不知道他们手语在说什么,但是这群孩子手语交流的状态就一直像在吵架,看得我都烦躁异常,很想去抽这些熊孩子,顺便来一句:吵死了,即使你们一点声音都没有。电影本身所展示的暴力,性,堕胎等等我看多了,真的不稀奇,但是这部一句对白都看不懂的电影却莫民奇妙得勾出了我的阴暗面,就连那姑娘去堕胎,虽然看着挺肉痛,但我心里却默念活该,我无法对他们的聋哑身份有一点点的同情或理解,这种极端封闭自卑自爆的圈子真的很让人崩溃,就这种效果来说这部电影成功了,可是我很讨厌这种感受。
《聋哑部落》影评(六):個人电影清单#156.《聋哑部落》
個人評分:★★★☆
《推拿》讲述盲人推拿师的生活,而这部《聋哑部落》则讲述了一帮聋哑学生的青年犯罪问题。它比《推拿》更加黑化,从头黑暗到尾,甚至好几场戏份即使不用考究其技术逼真程度你都可以感受到它触目惊心得令人发指——哪怕全程无一句对白或字幕,而恰恰正是这种寂静能让电影氛围的压抑程度提至最高。
但老实说我个人并不喜欢这类又是揭露严肃社会问题和人性黑暗、但却用许多长镜头拼凑表现的电影:其一,是电影的节奏一般都较为平乏——高潮固然有,但其他地方还是会让人感觉很沉闷;其二,那就是电影基调多为压抑。
然而这些电影的题材却大多数都比较独特、奇特,这便是它们让你又爱又恨之处。
《聋哑部落》影评(七):聋哑部落
在2014年欧洲电影节上大放异彩的影片,讲述乌克兰一座聋哑学校中发生在学生间的数段爱恨情仇,从一个侧面反映残疾人所组成的社会中,也充斥暴力、性、金钱交易和等级制度。结尾比较残忍,中间涉及的几个限制级片段也不忍直视,我猜导演是想表达一种信仰缺失,以及残障人士本身的自卑、压抑导致的狂妄和乖张。这就是社会底层的真实写照。说白了,这个社会根本没有什么人或组织真正地关心这些缺少某个基本功能的人群,所有行动皆浮于表面,作秀而已。
由于所有演员均是聋哑者,片中全靠手语交流,没有一句对白。
《聋哑部落》影评(八):无声的喧嚣
这部电影绝到什么程度呢?它是一部无对白无字幕无旁白无配乐的“四无”聋哑电影。
天才导演用手持设备录制了三十多个长镜头就组成了130分钟的大电影。前十分钟我因为看不懂手语而着急,后两个小时却完全沉浸在无声的喧嚣当中,人性的阴暗面在聋哑部落里勾勒出了一幅社会最阴暗的角落的浮世绘。
电影以平淡无奇的事件——某聋哑新生入学为切入点,带我们走进了一所本该是心灵港湾的特殊学校,但影片开始几分钟后,随着象征正常人类社会秩序与规则的老师和学校退出舞台,一切让你目瞪口呆的乱象便接踵而至:冷漠,暴力,堕落,偷盗,性.爱,卖.身,堕胎,犯罪,血腥……
无声的世界里,躁动以最喧嚣的方式给了我们致命一击。
唯一的遗憾是:可惜我看的不是130分钟的原版。
《聋哑部落》影评(九):以聋哑人的设定前提进入默片的世界
#電影筆記1110金馬影展:<過於寂靜的喧囂>#
這是一部向"默片時代"致敬的電影,也是我第一次在電影院看沒有對白、沒有任何說明字幕,沒有音樂,只有部分環境聲的電影,片長近3小時的"默片"。
在我看來,創作概念也可定義為一部HIGH CONCEPT電影,概念在于源自聾啞人這個設定前提,所有的衝突、人物、情節才合乎邏輯,結尾的殺人、被卡車壓死的同伴。
用聾啞人作為設定前提會如何?进入有声片时代,声音变得不再稀有,对环境声、音乐、音效,尤其是人物对白、旁白、独白的运用甚至有些泛滥,用镜头语言把故事讲清楚是最基础其实也是最难的。
在今天的影视制作体系,离开声音制作者或许就手足无措了。而观众的观影体验也会极其不适应,不再习惯这般安静和仔细的观看影片,这是新媒体时代,讯息视讯化的恶果。各种平板设备盛行,人们不再适应纸本读物,习惯于从互联网获取各类观点,自我思考能力趋于弱化,云端、大数据既方便了人类也在侵蚀人类。
《聋哑部落》影评(十):《聋哑部落》
全手语,所以电影中没有面部的特写镜头来表达对话,而是用中景来表现人物的手语动作,这样为摄影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捕捉了人物表达的各种细节。警察局的情节以墙中分镜头,两个办公室如镜像般。此外电影中有很多精彩的跟拍镜头迎合人物行走的节奏营造了很好的代入感。虽然没有语言,但是故事本身的表达和理解并没有太大的障碍。
故事上来说,电影很生猛,甚至有很多的动物性,人物对愤怒、爱与占有、欲望等的表达粗暴直接。堕胎的情节阴冷让人不寒而栗,直至最后的残忍报复。。。
自我表达和群体认同等必要社会属性的欠缺,似乎更加容易使人倾泻动物本能。
很好奇编剧是如何写这样的剧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