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书过眼录读后感摘抄
《杂书过眼录》是一本由谢泳著作,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页数:2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杂书过眼录》精选点评:
●不可救药的恋旧癖,孤独寻找同好。
●感兴趣的“杂书”不少。极不喜欢此书用纸等“硬件”,翻起来不便,读起来不适。
●“杂书过眼录”,这名字极好。但谢泳在意的全关乎政治,这又无趣得很。以为“历史”、“政治”这种宏大词汇是人类长远的本质,这种想法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肤浅。
●正如野史更能透露历史的本来面目一样,这些被主流意识排斥在一边的杂书能让你更接近历史当时的场景。近代的中国历史比我们教科书上介绍的要精彩得多。
●这一系列前言是精要
●有点太情绪化了吧
●地摊多好书·
●见书评
●平实真诚
●: G236/3731
《杂书过眼录》读后感(一):你挑它,它也挑你
谢泳是我一直比较关注的学者。这个书比第二本要好很多。很沉得下心来的感觉。对过往的人事,质疑,批评,尊重,皆建立了自己的观点。这个世界,的确热闹。于热闹中安心,是种素质了。基于这点,这可以算一本好书。
多看杂书,多看旧书。恩。很好。因为你看什么书,你怎么看,基本上就能对你是个什么人明白一二了。你看它,挑它,实际上,也是它在看你,挑你。
《杂书过眼录》读后感(二):唱唱反调
偶然在某个网站上下到这本书,看着和辛老师的类似书风格相近,就存起来,最近刚刚有时间翻翻看。
选取的书都有些意思,作者对当时的知识比较扎实,研究方法也有不少可以借鉴的地方。
但是如同这个系列的序言一样,丛书的含义在书外。作者从旧书看过去,旨在怀念过去,又旨在讽今。这种果粉心态往往导致从一个极端掉进另一个极端。
比如作者用一本中学入学考试题,大谈其没有意识形态,比后来相距甚远。反观今日中考高考,其实也并非光皇恩浩荡红旗飘扬。作者指出黄河青山的回忆并不准确,借以对黄仁宇等一批人对tg的高评价表示不满。然后却对小学生的日记大加赞许,很难想象在20-30年代的中国,能入选小学范文的孩子们的家庭情况,是社会的一个无偏样本。
总而言之,如果民国真的那么美好,tg究竟是怎么上台的呢。说当时的学者取得了哪些成就,做了哪些工作不妨多谈,描绘成个乌托邦大可不必。
2008年12月7日晚上,舊香居舉辦1場演講。由廈門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教授謝泳先生與現代文史研究家秦賢次先生對談:「舊書業與中國現代學術研究」。
這個題目太有趣了。我一知道活動訊息,第一時間就在卡蜜部落格上報名。直到報名那一剎那,才想起來,我早已收藏了謝泳先生的著作《雜書過眼錄》。他另有一本著作《儲安平與「觀察」》,雖然在書店常看到,卻始終未入手。我直到讀過章詒和女士的《往事並不如煙》一書後,才知道有儲安平這位自由主義派人物。因為對於政治人物(儲安平應該算是學者兼媒體人,但與政治卻脫離不了關係,他針砭政治,而政治也沒放過他)及政論性刊物的興趣較低些,所以沒有再深入研究儲安平其人,只收藏1部張新穎先生編的《儲安平文集》聊備一格。
既然作者本人親臨台北市,於是利用某天下班後逛上海書店時把《儲安平與「觀察」》買下,帶回家研究一番。拜讀開頭儲安平生平一章之後,回頭才發現家裏這部《儲安平文集》收錄的文章還蠻齊全的,且頗具代表性,整個意義都顯露出來了。
《杂书过眼录》读后感(四):杂书过眼录
《杂书过眼录》,谢泳著,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年8月1版1印,无印数,小16开,平装,292面。定价25元。
本书是《枭鸣丛书》中的一本,枭鸣丛书我在看到这本书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看什么时候到网上搜索一下,我本来是打算买谢泳的另一本书《杂书过眼录二集-靠不住的历史》的,之所以对《靠不住的历史》有兴趣,是因为《博览群书》的某期对这本书有介绍,介绍的很好,所以想买来看看,但在中国图书网上没有找到,倒是找到了《杂书过眼录》,因为折扣高,于是买下。
谢泳的文章比较坦率,这点我喜欢,他在本书自序中说“我以为中国现代的学术工作,到了1949年以后,基本是一代不如一代,大陆今天最好的人文科学研究者中少有能与他们前辈相比的,这主要不是学者个人的因素,而是一个时代整体失去了学术自由和独立研究的环境,而学术工作如果没有了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它要进步是很难的”
《杂书过眼录》用的牛皮纸封面,这种封面还真是不多见,至少我的书里面很少有见到用牛皮纸封面的,除了那套云南出版社出版的港台名家书话集。
看了这本书,就会知道,只要用心读了,不管读的是什么书,都是会有所收获的。
2012年3月购自中国图书网。
《杂书过眼录》读后感(五):谢泳的意义
09年9月25日
谢泳的书,很早以前,我就读过了
《逝去的年代》,纸页屎黄色的,像盗版书
但他关心的东西,并不是我好的那口
所以很快的,他被我抛在了脑后。后来
也从没想过要再读一读他的书
直到今年,在王村长的博客上,看见推荐他的书
于是也就买了几本:《杂书过眼录》、
《靠不住的历史》、《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
还包括了他和丁冬的两本对话录
还是随便翻翻——当然也因为时间有限
挑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看了,看了也就看了
然后就被我放在了架子上
也就是这一阵,因为写读书感受
才想到重新把他的书找出来
这一看,却发现他读书的角度的确特别
——他总能在细节中寻觅问题和有所发现
虽然有些也明显看得出,是应付之作
但总体上来说,他在认认真真读书
他关心的东西,的确不是我关心的,我也没有
那种精力。但他读书的方法,却值得借鉴。
他的文字总是很朴实,简单,有一说一
直奔他所要说的,从不废话,因此也很短
这更让人觉得他所发现的可贵。不过
需要提醒自己的是,毕竟,他写得太过零散了
他自有自己的一套知识体系,这样拉杂读书
自然没事,但如果自己也这样看书,必定会陷入
过去的困境中。读书还是系统点好
虽然笨,但收获会更大一些。这是我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