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英之死》读后感100字
《红英之死》是一本由裘小龙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页数:44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红英之死》精选点评:
●不像中国人写的。
●中国人用英文写的推理小说,真没豆瓣上说的那么差
●嵌在中国壳子下的一个外国推理小说。作者离开中国真的特别久了
●莫名其妙的中国文化和牵强附会的政治元素在主要表现作者文人式自恋的谈不上任何悬念推理的无聊案件上的拼凑
●一个不错的香艳罪案故事,但中国人读来有些别扭。另;页面的内容简介太离谱,如此露底,还让人看书吗??
●故事情节比较简单,只能算一个传统简单的破案故事,还是80年代版的。文中用极重的篇幅描写了上海改革开放初期的小资风情,浓浓表现了这个美籍沪人作家的思乡之情。
●非常朴实的描写九十年代中国社会的社会派推理小说。本格迷请绕道。
●我觉得不太差,不过转译回中文时该把那些拉不住的诗词砍掉一些,或者索性再加多几倍。
●华裔诗人写的推理作品,没部分评论里说得那么糟,个人感觉这是本中规中矩且暗含惊喜的“社会派”小说 虽然是首先面向欧美读者的,但作者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后社会的巨变描写得很细致。关红英之死,谢女转职做妓女等,或许正是那个在资本主义冲击下中国人内心不安的缩影吧?红英一方面要维护自己的“劳模”形象,一方面又追求资本主义自由且享乐的生活方式,终使她走上沦为有妇之夫的玩物,被拍下裸照还死缠有妇之夫,最后被杀的不归之途,让人甚觉沉痛,而凶手吴某更是在那个时代的高干子弟中,既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的代表之一(在今天这样的人似乎更多)。 作者对尸检的描写、警察的调查、老一代与新一代在办案方向上的矛盾等写得很抓人,男主陈超那种浪漫诗人情怀+不屈不挠的警察气质+其与两个姑娘的情事等,侦探形象塑造地很不错。
●社会部分不错,人物设计太失真。
《红英之死》读后感(一):不值得一看的书
不说翻译水平,就是裘本人的所谓诗人的水准,也是应该打一个大大问号的。
情节里到处是无聊的诗歌莫名其妙的添加;到处是没有常识的所谓办案。估计作者根本就没有过办案经历甚至连公安机构的流程都是不清不楚。
人物描写无力,语言贫乏,对话不生动。到处是套话,空话。
一本无聊的大兴侦探小说。建议所有人不要去看它。
《红英之死》读后感(二):你我并非第一读者
这是一部为欧美读者量身打造的作品,引领欧美读者管窥文化中国、政治中国、饮食中国、九零年代的中国,以英文写就,并且作者坦言’并没有多想以后是否还要出中文版‘,由此,书中的某些叙述方式、人物形象、人物语言尤其是人物语言对中国读者而言有造作、不适之感也就可以理解了。
故事本身还是不错的,案情侦破抽丝剥茧层层推进,破案环境与背景以人治克服人治。作品中对彼时中国的时代感、政治氛围、官场嘴脸也都拿捏得比较准确到位。其实,这不是一部神探推理故事,这是一部九零年代中国的普通罪案故事,不普通的是,美女劳模与高干子弟在故事中粉墨登场、、、、、
最后,要请教下翻译,’女尸体’算怎么回事【见本书正文第一句】?这是哪国人的表述用词?
《红英之死》读后感(三):反映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社会巨变的“社会派”作品。
美籍华裔诗人写的推理作品,没部分评论里说得那么糟,个人感觉这是本中规中矩且暗含惊喜的“社会派”小说。
虽然是首先面向欧美读者的,但作者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后社会的巨变描写得很细致,对古诗的引入也恰到好处。关红英之死;凶手吴某,身为高干之子,虽有妻,在外却情人众多,还为灭口与不堪被纠缠杀红英;证人谢女转职做妓女等,或许正是那个在资本主义冲击下中国人内心不安的缩影吧?红英一方面要维护自己的“劳模”形象,一方面又追求资本主义自由且享乐的生活方式,终使她走上沦为有妇之夫的玩物,被拍下裸照还死缠有妇之夫,最后被杀的不归之途,让人甚觉沉痛,而凶手吴某更是在那个时代的高干子弟中,既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的代表之一(在今天这样的人似乎更多),证人谢女更是直接批判教授父母读书无用,市场经济下钱更重要,或许这正是我们这代的文人的悲哀吧,文化与利益,大概永远矛盾吧?
作者对尸检的描写、警察的调查、老一代与新一代在办案方向上的矛盾等写得很抓人,男主陈超那种浪漫诗人情怀+不屈不挠的警察气质+其与两个姑娘的情事等,作者对陈超侦探形象塑造地很不错,陈超的助手于光明也很有“形”。(话说陈超探案集本就是一个系列,《红英》不过该系列首作)。
虽然情节略显平缓,但故事内容却像浪滔般一波接着一波,该作,在华人推理中绝对不差!(说差的,拿该作去与中国前几年出的那些“……”(此处省略两脏字)比比吧!)
《红英之死》读后感(四):感觉牙碜
看国此书,感觉是有点牙碜。要知道,一本由中国人写的书,却是从英文转译来的,首先,语言风格就是个问题。而且,书所描述的是90年的上海,女劳模关红英被杀案。为了让老外了解那时的中国,作者加入了很多环境和意识形态的介绍,对鸡毛蒜皮不遗余力,罗哩罗嗦。时间和空间距离我们这么近,语言却是那么别扭的翻译体,如果不是作者裘小龙的盛名和他在美国排行榜上创造的奇迹,我想作为一个中国人,很难有兴致去阅读它。
印象里从英文转译来的小说,我比较爱看的是《京华烟云》和包柏漪的《春月》,一是年代为二、三十年代,那时人的言辞本来就有点古雅,二来翻译得比较得体。记得王大力用中文和法文写过一本关于延安保小的《悬崖百合》,非常喜欢。
但是《红英之死》却不是这样,首先是作者的问题,一个巡警居然配备了手机(天地良心,那时候如果有个CALL机已经是精英人士了);旅行社居然那时就可以电脑输入游客资料,快速查询;公派日本留学逾期不归被称作叛逃,老婆再婚要受株连,可我分明记得我们大学就有这样的老师,去的还是帝国主义的美国,并没人说三道四。此外,一个探长是学西方文学的不奇怪,奇怪的是他每天都要和人谈古今中外的诗歌甚至《红楼梦》,包括他那没读过几年书的部下,他和女记者约会,说“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原因是该女穿了条绿裙子,难道他不知道,文学青年早就被人鄙夷了么?更不要说这么时髦的一个年轻探长。看了这本书,我终于知道,让外国人读中国古诗是件多么恐怖的事,反过来,我们读的那些翻译来的诗歌是否也如此荒谬呢?
文中说关红英是个“漂亮的年轻妇女”,而不说是个“漂亮女人”;陈超去同事于光明家吃饭,叫于的妻子“于太太”而不是“嫂子”;夫妻间动辄“对不起”;甚至很多句子直接就成“事实上”,学过英语的人知道,那不过是一种句型,中国人是绝少那么一板一眼说话的。在翻译上,《红英之死》和《夏洛的网》存在一样的问题,就是翻译者的英文远好于中文,句式呆板,毫无文采。
很有意思的是,作者是这样来表达自己的写作动机的,他想写一本描绘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书,但是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叙述方式,于是就选择了探案的形式。既然他怀有这样宏大的目的,那么我的批评就不是吹毛求疵了。但事实是他早在80年代就去了美国,只在90年代中回国探亲过。我相信他可以把自己的青年时代写得栩栩如生,可我想不通他有什么资格向外国人介绍他自己都不清楚的一段历史。全书既没有严密的推理,也没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好看的故事,我能想到的可以让外国人感兴趣的,只有那些可以猎奇的介绍,那些半真半假的所谓现实。
其实这样的书原本就不是写给中国人看的,它的题材和视野丝毫不能引起我们的关注,倒像是我家扔掉一双旧鞋子,被人当成了古董收藏。所以,对中国人用外文写的书,我是不打算浪费时间和精力了,除非这个译者就是作者本人,而题材又比较讨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