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口的沧桑往事的读后感大全
《汉口的沧桑往事》是一本由方方著作,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27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汉口的沧桑往事》精选点评:
●汉口长大的
●很好的一本书,仿佛在读半部武汉的历史。
●喜欢方方笔下的武汉。我这本送给彭懿了。
●对武汉这个城市不是很感兴趣,所以看着很乏味。
●中国内陆城市与西方现代文明的遭遇 关于洋商入汉、华人买办、汉协盛(宁波商帮)的故事很有意思,作者还投入了对建筑、园林的几分关注
●五年级看的,已经不太记得了
●这本书的题名未免涵盖广了些,事实上叫《汉口老房的沧桑往事》或许还更贴切,比较奇怪的是书的最后部分还出现了讲述武汉大学的篇章,不知与汉口往事有何干系。方方毕竟还是写小说见长,写这类书籍时便自然而然地更偏向情节性与叙事性,却少见人文层次的挖掘。作者对从汉口老式建筑的介绍为出发点(几乎也就是全部的展开点了),收集资料进行了一番考据与整合,以讲故事的口吻叙说了一段段以汉口老房为依托的历史往事,作为一本通俗的普及读物是足够了,也让人对这些伫立于街头的博物馆多了一番探究的趣味。
●我喜欢这个城市,并且在某个莫名的时刻开始对他深深着迷。但是并不是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
●在汉口住的一间民国民宿看得
●走过寻常的街道,思索并不寻常的故事。行走在这里,内心的道路会沿着往事向深处延伸。
《汉口的沧桑往事》读后感(一):汉口的沧桑往事
这是一本有关汉口旧事的书。汉口的老房子成为此书的入口。 汉口留有许多老房子。它们带着异乡情调屹立在扬子江畔。汉口有许多有趣的故事。故事涉及中国人也涉及外国人。在漫漫的时光中,老房子和老故事都朝着历史的深处走去。这些零星散落的老房子,就像汉口这个大文章中的关键词,扣住了它们,就仿佛扣住了汉口的经脉,就仿佛能听到汉口很久远的呼吸和脉动,就仿佛看到了汉口是怎么走到了今天。 认识了它们才能懂得汉口,懂得了汉口,才能懂得武汉,懂得一座城市的成长。
《汉口的沧桑往事》读后感(二):与池莉的那本《老武汉》做下比较
池莉和方方,应该是武汉最为著名的两位女作家了,而巧的是,她们都写过关于武汉的书籍,池莉是《老武汉》,和这本一样是图文册,而方方除了这本还有早先的《武汉人》和《阅读武汉》。
《老武汉》和这本书是最能比较的,一样的历史,不同的笔调,两种不同的风格。大武汉,实质就是大汉口,它的历史,就是一部充满血泪的战争史,二位女作家不同的风格在此尽显,池莉调侃乐观,而方方则多了份悲怆。
两本关于武汉的好书,至于哪本好,就看读者更偏爱的何种风格了
《汉口的沧桑往事》读后感(三):不枉做个武汉人
读历史性的书总是枯燥而无趣的.可方方的这本<汉口的沧桑往事>却改变了我对历史书的看法,也改变了我对武汉历史的看法.
身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武汉人,却很少知道武汉有哪些引人向往的传说故事.于是,这本书便成了个不错的入口,从汉口的成因出发,一步步探询.方方的文字很活泼,很多难以解释的东西可以被她富有个性又童趣的比喻而明了了.
这本书融合了许多东西,老建筑、历史、竹枝词、传说等等,读来饶有兴趣。方方以一个个人或建筑为突破口,引出一串串的故事。读起来真是欲罢不能。另外,书中配以的图片也很有看头,在微黄的书页中,看着些老照片颇有番情趣。
看完这本书后,再走在武汉的街上,时不时都会突然因看到一个书中提到的建筑而兴奋无比,手舞足蹈地向朋友介绍。其实,生活在一个城市,只有知道了它的历史,才能不枉生活于此。也只有知道了它的历史,才能把自己的热血融入其中。
总之,<汉口的沧桑往事>值得一看。
《汉口的沧桑往事》读后感(四):一个人和一座城市
今年是在武汉的第四年了,而且还将在这里待三年。青春岁月里竟有七年都是在这里。听惯了别人对武汉的抱怨,脏,乱,小市民,公交凶猛,天气极端,春如四季。然而处得久了,这里也便成了第二个故乡。尤其是每年从家里来武汉,乘车过长江大桥的时候,看桥下滚滚东去的江水,心里变会觉得欢欣,我又回来了,又回来了。
方方是武汉人,从小到大长在武汉的地道的武汉人,她对武汉的感情,自然又是不同。如同张爱玲之于上海,方方也是武汉一个特殊的标签。看她笔下的武汉,叫人心里生出对武汉的亲近来。
看这本关于汉口往事的书,旧日的武汉渐渐浮出纸面。一座城的历史,往往也是人的历史。留得下名字的,那些站在风云顶端的人,勾勒着这个城市的容貌;留不下名字的,影在这背后的无数平凡民众们,则构成了城市的底色。
看这本书,最喜欢的是两个人,一是张之洞,二是沈祝三。前者,世人皆知,后者,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我想说的,就是沈祝三。
沈祝三是何人也?汉协盛的老板。汉协盛又是什么公司?它是老武汉的一家营造厂。就是这家营造厂,经常施工的有一二十个工地,在最高峰时多达40多个,在看武汉的老房子时,甚至会生出这样的感觉,武汉最漂亮的房子差不多都是汉协盛盖的,它们几乎撑着汉口老房子的半壁江山:璇宫饭店,同丰里,德林公寓,信义公所大楼,汉口总商会等等。被称为是最美丽的校园的武汉大学也是由汉协盛承建。
沈祝三最吸引人的地方并不在于他的事业做得有多大,而在于他作为一个商人,同时又有着理想主义的一面。1930年他承建武汉大学时,已经因为青光眼病,双目失明,看不见工程图纸,凭人口说默算工料,计算工价,指挥施工。但他却坚持下来。武汉大学建在山上,他在承包时漏估开山筑路费用,为支持学校,不但不要求修改合同,而且在工程完竣后奉送水塔、水池两项工程。整个工程完成后,汉协盛亏损达四十万元以上,经济状况每况愈下,在沈祝三最困难的时候,他不得不将他所盖建的一些房屋和他的砖瓦厂抵押给银行,靠此借款为生。这笔债他也还了许多年,直到武汉沦陷时,方才还清。
沈不附势,不涉足政坛,亦不愿担任同业公会职务。1938年武汉沦陷,其营造厂未曾内迁,此后业务萧条,日益亏损,竞至靠变卖存料维持。1941年,64岁的沈祝三终于在自己的萧条岁月中一病不起,并永远地睡去了。
斯人已远。每天在江汉大道上来来往往的人,又有多少人知道那些老房子背后,曾经有着这样一个人的存在呢?换在今天,这个房地产商盆满钵满的时代,不知道他会作何感想。
《汉口的沧桑往事》读后感(五):曾经沧海
到过汉口两三次,还是在长沙读书的时候,没留下什么印象,离开汉口,记忆迅速如武大的樱花般飘散。此书娓娓道来汉口老建筑背后的民国旧事,让我重新认识汉口,一个繁华开放的汉口,一个高大的武汉。与此书有缘但与汉口无份,实在是相见恨晚。有以下感想与大家共分享。
一、 五国租界
一个城市的开放,不得不看他的邻居,作为热闹的华中重镇,汉口有英法德日俄五国租界,不得不说经济上、文明上和生活娱乐等各方面均受到了不小的影响和触动,从兴建自己的铁路和银行,到汉口城区告别日暮之后点煤油灯的昏暗、告别挑江水沉淀饮用,到新市场国际明星演出的一票难求、全城赌马造就的“铁蹄下的民众”无一不说明了这点。武汉三镇——武昌重政、汉口重商、汉阳重工,而以汉口的重商程度最深,汉口不仅是洋人赚钱的聚集地,也刺激了民族资本投资,由此产生了商场格杀的激烈气氛,如,简氏兄弟的南洋公司与英美烟草公司的竞争,同时在相互竞争中,依照“官怕洋人,洋人怕百姓,百姓怕官”在这样的逻辑关系,政府向抵抗洋货的百姓施压,民族企业在不公平的竞争环境中艰难生存、顽强成长。在一个人存政兴,人亡政息的时代,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全然以他个人能量发挥重要作用,正如书上说“运气的武汉,把张之洞等来了”,张之洞所做的一切,用两个字来形容,就叫做“开放”,他是个洋派人物,吸收借鉴外国产业的先进之处用于发展培育民族产业,在武汉开办炼铁厂、主持修建京汉铁路、开办第一家兵工厂、办教育等等,为地处内地、经济封闭的武汉拥有生平最大的一次起飞。
二、 英雄制造
时势造英雄,辛亥革命、鸦片战争、北伐战争、抗日战争等时局动荡之事多与汉口有关或使之广受牵连。江汉路鳞次栉比洋行的丰厚利润,培养出薪资高昂的买办行当,其中不乏如刘歆生等精明能干者,从买办做起,凭借敏感的商业嗅觉投资收购了汉口四分之一的土地,一跃而成为地产大王,于是便有了在黎元洪面前“都督,你创造了民国,我创造了汉口”的夸口;租界之外的华界地盘靠菜油灯、煤油灯度过长夜、汉口地区饮用水仍从江中取水沉淀而饮之,而张之洞坚持水电这样事关国家主权的企业不允许洋人沾边,使目光敏锐、且有一些企业经营基础的宁波商人宋炜臣一拍即合,从此,汉口有了电灯公司,有了水塔,也就是说有了电灯和自来水;时运渐衰,清政府意识到铁路对于增强国力的重要性,这为参加第一批幼童留洋计划、学成归来(毕业于耶鲁的铁道工程专业)的詹天佑创造了机会,参与了关外铁路、津卢铁路、江西萍醴铁路、潮汕铁路实践,且在京张铁路和粤汉铁路中大显身手,其中,京张铁路是第一条由中国人自己设计、施工完成的重要铁路线,让世界从此对中国的铁路和工程师刮目相看。
三、 建筑之美
读完此书,意犹未尽,站在汉口繁华历史的入口,作此粗浅感想,为下次与汉口相遇做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