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三种心理学》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三种心理学》读后感精选

2021-01-21 04:26: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三种心理学》读后感精选

  《三种心理学》是一本由奈(美)著作,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3.00元,页数:19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三种心理学》精选点评:

  ●介绍下三个流派的,可以看看。

  ●参考书评:http://book.douban.com/review/3644844/

  ●很好

  ●大概是期望太高了,有点失望就把评价打低了一点。这本书作为科普不算很糟糕,虽然罗杰斯那部分真是不容易读得下去,还有整本书不会给读者上瘾了必须一气读完的顺畅感,可能是因为力求对三种基本理论解释完全的愿望反而造成了冗余令读者——好吧就是我啦——有些不满的原因(都到这地步了还说不糟糕是因为作为心理盲读完后应该不至于什么都记不得)。作为导论式的作品也能帮助有兴趣的读者有针对性地阅读原著和其它相关著作。说句题外话,和作者相比,我对行为主义的理论其实不是很有信心。可能是个体差异的原因吧。

  ●很好的诠释三种心理学基本理论的通俗读本

  ●三位心理学大师......

  ●没咋读,就是很理论那种,当年没吸引到我,现在一直不想重新拿起,时候未到吧。

  ●还行

  ●梦想家占卜师 变态科学家 励志诗人

  ●生旦净末丑功出梨园

  《三种心理学》读后感(一):书本身应该不错,翻译很一般

  从书的内容来看,写的还很不错,除了介绍三位宗师的理论,还从几个角度指出了各种不足。但是翻译让人看着难受,特别是斯金纳和罗杰斯部分,稍微复杂一点的句子的都翻译得生涩,极其不通顺,非常影响阅读体验和对内容的理解。

  《三种心理学》读后感(二):疯言疯语

  友情提醒,以下言论纯属个人胡说八道,建议事先阅读相关书籍,以防被误导

  今天借着一杯卡波奇诺的劲儿,终于把《三种心理学》后101页给糊弄完了。曾经有位名人说过,驱使你把一本书看完的动力不见得是这书有多好看,十有八九是一种强迫症,书看了一半,食之无味,但弃之又可惜。一本抽象概念理论比较多的书,再碰上个脾气不怎么样的,后果可能比较严重。实话实说,读到最后,我有一种把手中的电脑扔到地上使劲跺上几脚的冲动。还好最后理性战胜了非理性,扭曲的心理又被扭曲回来。

  《三种心理学》大概介绍了主流的三种心理学,精神分析,激进行为主义,人文主义,代表人物分别是弗洛伊德,斯金纳,罗杰斯。

  可以想象,如果这三个人坐在一块开座谈会,场面应该很热闹,因为他们所倡导的理论几乎是对立的。尤其是前两个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内心决定人的行为,而他又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他认为人性本恶,人的两个根本动力是性和毁灭,说白了杀人放火,而大多数人看起来都挺正常的原因是我们的本性被社会等各种因素压抑住了。所以在他看来人类战争那是不可避免的,因为那是人性的释放。

  而斯金纳完全不认同弗洛伊德,他认为决定人的行为的是外界环境,而不是人的内心。比如一个人学习成绩好,是因为他天生智商高吗?斯金纳的答案是,No! 在他看来这是外界环境影响的结果,套用学术词儿就是一个不断被强化的过程。考得好,被老师夸奖,被家长物质奖励,这叫正强化;考得不好,被老师批,被家长扣零花钱,这叫负强化。反反复复的正负强化之下,一个好学生就诞生了。所以斯金纳理论的缺点很明显,因为他解释不了,在同样的环境中,同样的学生被同样的强化,还是会有三六九等的差别。他太看重客观因素,而忽略了人的主观因素。

  罗杰斯和上面两位的想法也不太一样,我的理解是,他认为健康的人格是人的内在心理和外界环境的和谐统一。人之所以得心理疾病,在他看来是因为人放弃自我认同和自我选择,而去迎合他人的价值观,换取他人的认同。所以他的心理治疗的理念很有意思,治疗者在和来访者(病人)交流过程中,要无条件积极尊重,真诚,通情,让其释放自我。比如一个人找你诉苦的时候,你不能显得不耐烦,不能自以为是指手画脚,而要倾听,顺着他的意思,鼓励。但这一切有一个前提,罗杰斯认为人性本善,自我的选择是正确的。这过于理想化了。

  书里讲的要比我胡诌的这些要好太多,这书挺不错的,只是很多句子概念太多,描述太抽象,很多理解不了。不过有些东西还是挺有用的,比如弗洛伊德关于潜意识的理解,斯金纳的强化理论,罗杰斯的内心与外界的关系,书里没提到的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的概念。可以帮你换一个角度去观察自我与外界

  《三种心理学》读后感(三):我的沉潜之(四)

  《三种心理学——弗洛伊德、斯金纳和罗杰斯的心理学理论》,[美]Robert D.Nye著 石林、袁坤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1。(本书读完时间2011.04.26)

  这本书和《乌合之众》都是被要求在进入研究生之前看的,名曰要先对所谓的心理学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感性了这么久还是没有一个理性的飞跃,更没有回到实践中。马克思主义说这都是要受到客观条件主观认识等等的限制的。只是从已经飞跃到理性的这个阶段已经找不出作者当时感性的痕迹,所以再一次飞跃是很困难的。

  从当时所做的笔记来看,似乎是很有雄心想要写一个书评之类的,至少也得有个表面的知识结构总结。

  本书总五章,第一章是简略介绍的导言。中间三章自然是分别介绍三位心理学家的理论及相关著作。

  igmund. Freud(1856-1939)想必大家都很熟悉,是严格的决定论者。共有24部著作,大概《梦的解析》是最为熟知和业外人士最为津津乐道的,里边提出的精神层次理论,即意识、前意识(又叫下意识)、潜意识(又叫无意识)。他还有一本至为重要的书是《精神分析引论》,提出了人格结构理论,即本我、自我、超我。这两个理论构成了他的精神分析疗法,即包括自由联想和梦的分析。以本能能量的释放或压抑等来解释人类的多种行为。

  .F. Skinner(1904-1990)是一个激进的决定论者。他继承了华生的行为主义观点的心理学,强调客观环境的控制作用,发展出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理论思想,操作性条件反射过程指受强化的行为更可能出现重复,并逐渐成为常规性行为反应,即条件反射行为。不一样的强化史形成不同的个性。其教学机器与程序教学思想在今天的教育和心理领域都有很深的影响。

  (注:华生就是那个说“给我几个初生的婴儿,我可以把他培养成任何你想要的类型”的人。)

  C.Ranson Rogers (1902-1987)是主张决定论加自由的人。他的心理治疗被称为“当事人中心疗法”,是人文主义现象学的一种体现,强调个体直接的意识体现在决定现实时的重要性,理解他人对现实的看法是很重要的。他认为存在性的生命是活在当下,而非活在过去、或活在未来。

  最后一章是对三者的比较、对比和批评,以及简短的评语。其中有一个哲学家埃比克提达斯说了一句话:事件不会使人痛苦,人们看待事件的方式才会使人痛苦。不管写读书笔记总结论文之类本身是不是痛苦,反正我是已然感觉到了痛苦。

  《三种心理学》读后感(四):阅读摘要

  这本书对心理学史上影响最大的三大分支————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和人文主义作了简要的介绍和对比。很适合心理学初学者或爱好者作为入门读物来阅读。

  本书在第一章就强调了心理学的一大特点:分支多、争论大。作者指出学习心理学,要“容忍结论的模糊,学好不同的理论以能够看到它们之间的相同和不同,认识到一个理论可能会部分是对的,部分是错的,并懂得一个理论即使没有提供最后的答案,在实际情形也可以是有用的。”

  ####

  Freud的精神分析理论

  ####

  Freud的理论是很玄的。我是说,有些模糊,但很具吸引力。大致阅读完他的主要理论后,觉得有些部分揭示了真理,但有些部分却令我难以接受。我惊叹于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力,甚至“我们日常的语言充满了Freud的词汇。人们常常谈到自己和他人的压抑、防御、隐藏的愿望、自我力量等等,但常常不知道这些概念的流行来自于Freud对我们文化的影响。”(P49)正如有一位观察者说:“在一个不可思议的程度上,弗洛伊德的思想、假设和意见超越了他的专业追随者的圈子进入了公众的思想和言谈。”(Gray,1993)

  Freud把个性分成三个“层次”:无意识、前意识、意识。并且极其强调无意识的重要性。“就像冰山的主要部分存在于水面下,人类个性的主要部分也位于意识水平之下。”(P9)Freud认为人类的意识受到潜意识的控制。而潜意识的形成与童年的早期经历有密切的关系。

  关于个性,Freud还有另外一个看待方式:即一个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结构模式。“本我是个性中最原始的部分,它是新生婴儿出生时具有的初始系统。自我在出生以后开始发展,发展是在婴儿与环境接触时开始的。超我是人的道德方面,这一发现出现于父母或其他成人将社会的价值和标准传递给儿童。”(P10)Freud认为,本我是人类本能存在的地方;强健的自我是健康个性的保护;而超我过于强大,则容易导致压抑。

  Freud还把人类个性看作一个能量系统:“个性在任何时间都在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分配着能量。”

  Freud相信“所有的行为都是有原因”,而行为的根本驱力是性和侵犯。这是我不太同意的地方,他把性的影响扩大了,甚至认为婴儿的吸吮也与性本能有关。而他关于俄狄普斯情结的理论则令人难以理解,也缺乏科学的根据与验证,仅是一种解释而而已。

  关于这一点,我怀疑与文化差异有关。

  关于精神病,Freud认为,都是起源于压抑。而压抑又来自于文明社会的规范和标准与人类潜意识下的破坏本能之间的冲突。文明社会的规范与标准不会消失或减少,相反,越是文明的社会,规范与标准越多。如此,Freud对未来持悲观的态度,认为幸福是不现实的目标,只能“减轻神经质的焦虑与痛苦”。而在治疗精神病方面,精神分析技术主要采用释梦技术与自由联想技术,试图通过了解“病人表达出的没有认识到的,通常被社会禁止的思想和渴望来接触无意识。”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如对非理性恐惧、狂想症、梦幻、性冲突、心理失调、童年神经症等精神病的治疗方面。

  ####

  kinner的激进的行为主义

  ####

  kinner的激进的行为主义给了我很多启示,使我对生活中的某些事情有了更深刻的看法。个人感觉,Skinner的理论与Freud的理论相比,要清晰明了一些。

  kinner同意Freud关于人的行为都是有原因的观点,但对于原因究竟何在,他们俩的看法却截然相反。Freud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内部无意识决定的;而Skinner则坚决不同意用内部因素去解释人的行为,认为那样只能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使解释显得混乱,虽然他也认为遗传因素以及人的主观因素对人的行为会有影响,但他认为,真正决定人的行为的是外部环境因素,更确切地说,人的行为是受到行为结果的控制。由此可知,要控制人的行为,可以通过控制行为的结果得以实现。

  kinner进一步将行为分为反应行为和操作行为两类。前者指“由一种特殊的刺激所引起的特定的行为反应”,后者是Skinner关心的重点,是指“个体作用于外在环境以产生某种结果的行为”。”它是个体主动发出的动作“,”反映了个体的主动性“。

  操作行为最重要的结果便是强化。”一个行为受到强化,它就可以得以维持和加强,将来在类似的环境中再次出现此种行为的可能性增加。“强化又分为两类:正强化和负强化。”它们都是以行为的结果出现的“,”都可以使该行为得到增强“。”“正强化包括当个体作出某种行为时增加某物,这是正强化物。”“负强化则指当个体作出某一行为时就从环境中撤去某种刺激物,这种刺激物称之为负强化物或厌恶刺激。”

  kinner的行为主义用于治疗中,被称为行为矫正和应用行为分析。大致方法是:首先应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即要使个体产生哪些理想行为。在操作中,一旦个体作出这些行为,就要给予赞赏和关注,以期得到强化,而当个体作出反面行为时,则要忽视这些行为,以让反面行为自生自灭。

  kinner的观点已经有效地运用于以下领域:1、学生业绩;2、对自闭症儿童、有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患者的治疗上;3、工业管理上;4、对问题行为的治疗上。

  ####

  Rogers的人文主义现象学

  ####

  Rogers的人文主义现象学是很有趣、很励志的。他是那样的乐观,坚信人的本性是向善的,对个体极其尊重,强调个体的主动性,要我们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

  关于人类的本性,Rogers认为:人类具有实现的自然倾向,本性是向善的。“如果我们不是被改造成社会化的模型,而是我们的本来面目被接受,我们将会以有利于我们自己和社会的方式生活。”而“我们每个人的行为都与我们关于自己和周围环境的主观认识一致。“”一个人看待自己的方式是预测将发生行为的最重要因素。"

  我们的不和谐状态又是如何产生的呢?Rogers认为:当我们体验到有条件的积极尊重时,往往会以别人看待我们的方式看待自己,以获得尊重。自我体验只在部分被接受,而其它部分则被忽略或扭曲了。这样,在自我和有机体验之间有断层,变得不和谐。这种不和谐牵动自我实现倾向与基本实现倾向之间的矛盾,内在导向不再为现实指引,我们也就失去了选择的自由,自我进入不和谐状态,而且是无意识地进入。

  Rogers的治疗方法被称为”来访者为中心的治疗“:来访者主动、志愿、负责地表达自己,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在体验和影响他们的环境因素;在这过程中,治疗者提供诚恳的理解与接受。Rogers说:”心理治疗是一种潜在的有竞争力的个体上已存在的能力的释放。“而这种释放,对治疗者有三点要求:1、和谐;2、无条件积极尊重;3、通情。

  或许一个治疗师并不能完全做到这些,但这没有关系,治疗仍然可以是有用的。"如果一个人可以做一个仔细的、精确的听者,在表现出接受和诚实时,那么这个人就可以对受困的他人有所帮助。"

  Rogers人文主义现象学的主题是:"生活应是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而非某种静态的东西,反应是对此情此景的,内在体验要被清晰的感知、表达、通情是重要的,个体应形成自己的生活方式而没必要靠外界强加的标准和价值观生活,个人独特自我的发现和发展对良好功能是重要的。"

  Rogers的贡献是伟大的,不局限于个体的治疗,还拓展到了人类体验的重要领域。如:机遇小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