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文人饮食谭》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文人饮食谭》的读后感大全

2021-01-22 01:02:4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文人饮食谭》的读后感大全

  《文人饮食谭》是一本由范用著作,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7.00元,页数:34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人饮食谭》精选点评:

  ●很有味道的一本书。

  ●喝酒的那段最好!

  ●高中第一本读的课外书。我觉得不错啊 钱钟书。

  ●浪费了

  ●我为什么会蛋疼地看这个书。。

  ●吃的文化,有时是一种情怀。

  ●沒有老饕漫筆好看

  ●当年读的时候,把我给馋的。。。

  ●这个世界给人弄得混乱颠倒,到处是摩擦冲突,只有两件最和谐的事物总算是人造的:音乐和烹调。一碗好菜仿佛一支乐曲,也是一种一贯的多元,调和滋味,使相反的分子相成相济,变做可分而不可离的综合。——钱锺书,《吃饭》

  ●美食

  《文人饮食谭》读后感(一):书前言

  322倒计十日,joyo上订的两本闲趣坊也到了,破财未必消灾,书斋之乐常在。人说家有老人是为一宝,说范用是三联镇店之宝实不为过,一录二书七记,五部大书一卷杂志,随手撷来稍考其背景,俱可深体范老对自由的坚持。出版业对三联有八字评价曰:自由、独立、平实、典雅”。拿来与范老对照,也是一般无二。夏衍先生曾说:范用哪里在办出版社啊,他是交朋友。是以范公今日编一本《文人饮食谭》都可央得京城第一玩家王世襄亲笔题字,一卷在手,未领其益便先醉倒在书香里了。

  《文人饮食谭》读后感(二):出乎意料的好看

  2013年6月6日,在下班路上的3号线读完。

  我的素养不高,开篇的刘半农,周作人的几篇,反而觉得枯燥,读的昏昏沉沉。

  有趣的是几位名家的文章,像吴祖光,新凤霞,短小精悍,读的意犹未尽,有时候觉着是不是在敷衍了事,凑稿子。

  汪曾祺的一片不错,当中介绍了几道平民菜。

  豆汁儿一篇让我神往不已,谈的多是评书的事儿,但是透着的是豆汁儿的味儿。

  丰子恺一篇酒温馨感人,一如他的画。

  整本书越读越爱读,尤其后面的茶酒两个篇幅,趣味与文学性并存。泡茶的韩信点兵和关公巡城,着实让人受教。

  另,梁实秋一篇谈到吃面,要吃抻面,甚是赞同,如今除了拉面馆,大多的苏锡帮尽是红汤的切面,着实乏味。于是读完,便跑到家门前拉面馆来了三两,然后再回去吃晚饭。

  《文人饮食谭》读后感(三):吃,所好也

  从小到大,莫名的喜欢吃。但基本不做饭。

  八十年代的北京,许许多多的餐厅食铺还都在。那时候,北小街南口是专门做爆肚的北来顺,对面儿的南小街北口是专做门丁肉饼的永兴斋。没几步到东四路口,把角是鲁园春、瑞珍厚、独一处;隆福寺里有丰年灌肠、白魁老号。不说这个,就连打小住的胡同都叫“炒面胡同”……当然,现在这些都已经没了。

  真正能自己个儿踅摸吃食还是大学以后,但那时候手头还是不宽裕的,所以常吃的也那几家,新街口豁口的桂风米粉、老西安饭庄、新川面馆、东四的卤煮张。

  上班以后,特别是分家另过以后,自己胡吃海塞的机会多了。再加上工作的便利,经常的按图索骥去找些自己喜欢的吃食。

  曾经从北京东城公交车到天桥换郊区车去涿州、吃一顿驴肉火烧,再原路回程,不过要在回家路上再去天坛北门喝两碗豆汁儿。曾经带着爸妈在香港三天吃了二十多个馆子,好像池记云吞、九记牛腩、德发牛丸是一口气吃下来的。在刚刚过去的感恩节,自己在清迈徒步走了三十里去Maya吃了Shabushi、喝了杯世界拉花冠军调的咖啡,端着杯鲜榨的芒果Smooth,摇摇晃晃回酒店。……于是,在点评上留下的痕迹也是越来越多,早几年好像已经进了北京前三十吧。

  大多数朋友都会说我“口正”,因为习惯的毛病是“不二食”,绝大多数餐厅就吃一次,再不去第二回。当然,除了新川、豆汁、卤煮寥寥的几家会经常犯馋的例外。

  也难得有人说跟着我“亏嘴”,这是最近的事儿,因为,肉吃的越来越少,

  吃,是件很容易的事;吃到顺口的东西,会很开心;和对的人吃什么东西,都会很开心。

  《文人饮食谭》读后感(四):少年酒事与此书无关

  文人饮食谈,范用老先生编的小册子。晚上读到丰子恺写的“湖畔夜饮”一节,丰与郑振铎一别十年,于丰子恺在西湖畔的小屋把酒话旧,几个小菜几碗热酒,唱尽浩劫后的物是人非。

  想起大学中秉烛夜饮闲聊会。十点钟寝室熄灯,大伙便在325收拾座椅,掏出几节蜡烛按在啤酒瓶口,掌灯。然后几个人分头出动到楼下的小店卖酒和菜。几瓶雪花几个小二,几袋花生米、锅巴,到学校北门口买些个炸鸡架,臭豆腐,煎锅贴,满满的一大捧。回到宿舍,围坐桌边,一人一瓶对着嘴吹,天南海北的胡侃,热闹。家乡的雪花,配上鸡架锅贴,兄弟们总是吃的不亦乐乎。闲聊的主题不外乎女人、未来、互相抬杠,回想起来似乎没什么太深刻的主题。宿舍夜谈,那家不是意识流的?还记得当时对班里女生的评价:腰粗腿短屁股大圆脸,没一个能看上眼的。好像还有一次龙二和王胖子憧憬北漂,哥俩租个房子,找点临时性的工作,多年后兄弟再聚,可以介绍说,“这位,人称老漂”……

  毕业前最后一场酒是在北门外的一个小馆子喝的。赶上非典末期,三儿和帅哥两个人半夜从隔离的地方打车赶回来,算是凑齐了12个人,11点多开始,忘了当时吃的什么菜,只记得那次没有对瓶吹,都是用口杯走的。醉了,开始一个一个的指导人生,说过什么如今早已想不起来。好像指导几句后便满上一杯,“啥也别说了,走一个”。一直喝到早上4点多,出门见风就吐了,老大把我架回去,一路连滚带爬……

  而今这些兄弟们毕业后树倒猢狲散,漂落祖国各地,拼命的挣钱养家娶老婆包小蜜……喝酒,似乎变成一个人的事情了,心里烦闷时,自己买瓶小二或者青岛大优,一碗炒面外加花生米拌皮冻,独自坐在床头自斟自饮。少年酒事已成明日黄花……

  《文人饮食谭》读后感(五):书亦不妨集

  从会看一些书始,偶有借一些x人谈北京,x人散文合集类,便为老爸所不屑,他以为这类从各人文集中东抽西抽的拼凑之作就像东北乱炖,乍看丰厚实则浑浊无趣,为书中老餮所不齿。

  不过这本书自有他的有趣之处,不在饮食,而是在文人二字——活生生的是个五四后文人命运多舛标本录。从年代看大约有几种人,一类是活跃于30年代至50年代,如郁达夫,文中一片山河日暮不忘游乐,一类成名于解放前受害于文革时,文中至多沉郁辛酸,如俞平伯,吴祖光,纵是强颜勉力谈吃,仍感觉文后血泪,行文惶惶 ,一类便是解放后方写作,便有应旨承欢之感,文中多要提“真诚地希望全国人民一样在这幸福的时代迎接更加朝气蓬勃的明天”,这类还有一种,虽为文人却任高职,文内自有一派朴实的睥睨(看了让人不爽非常)。

  从家境地域来看也分为几种(当然好吃程度也应算在里面)南方文人中,家学渊远如俞平伯,徐姬传,大约都要谈谈家内自治宴席里的拿手菜,徐姬传所写蜜汁火腿,红烧鱼唇,素烧鹅等家宴小菜,费工费时,绝非寻常人家可治。便是家境一般的南方文人,也多爱谈谈地方上的知名酒家的拿手菜,顶不支也要谈谈小时候吃过的河边小馆之类。北方文人这方面便普遍捉襟见肘了,除王世襄老先生见识广博兼有治厨之能,写得让人神往外,大多人便把京城里那老几样,涮羊肉,烤鸭,爆肚,炸酱面当做国菜隆重的一叙再叙了,大约这就是“好吃不过饺子”这话了。家境好些又有老饕之才的,提提当年著名的酒楼逸事,不济一些的,就要说些当时“一般饭馆,没有人上得起,有些客人总是公子哥儿,地主,豪绅,党政头目,恶霸”等等的话——估计就是这些人掌握了解放后的话语权,导致我小时候还真以为有一个万恶的旧社会存在。

  从韩寒事件来看,文笔水平这事不提为妙,不过解放后大陆作家那些文字远逊于前这事明显到无法忽略了。政治话语对文辞的损害完全是毁灭性的,可悲的是这类文章竟然在大陆生存了30年以上。某位德国汉学家说当代中国文学全是垃圾,他是对的。

  但至少我们还有美食,感谢上帝。

  果然中国人对美食的鉴赏力远高于文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