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汤姆叔叔的小屋》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汤姆叔叔的小屋》的读后感大全

2021-01-22 03:47: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汤姆叔叔的小屋》的读后感大全

  《汤姆叔叔的小屋》是一本由(美)斯陀夫人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页数:4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汤姆叔叔的小屋》精选点评:

  ●宗教的情节接受不了

  ●补打卡。在慈城的公园里读的

  ●当制度原则与人性良心相矛盾,制度就是坏的。然而仅仅是个人的善尚无法推动制度革命,反而纵容坏的制度正当化了个人之力所不及的大范围的恶。承认其时代意义,但确实教义过于长篇大论,人物形象的好恶过于刻板分明,作为小说读起来并不愉悦。以及明明可以选择,为什么小说人物那么多重名!

  ●后面的宗教色彩太浓重了

  ●初中没文化的我爹按名著经典的序列给我搬书。

  ●宗教那些布道真的很墨迹,其他很不错,感谢这些高尚的人!

  ●没有看完 不喜欢如此悲剧的结尾

  ●真的很喜欢汤姆叔叔…但是身边很多黑人的时候还是觉得有点害怕,可能是我太弱小了…

  ●读美国史里提到的书,就连现在冷血得不成样子的我,在看的过程中眼眶仍红了好几次。

  ●说教说教说教,到处都在说教!写教科书呢!人物太多。居然有两个汤姆!信上帝,信上帝,到处都在信上帝。就这也成为名著?!

  《汤姆叔叔的小屋》读后感(一):我的了解

  林肯曾对斯托夫人说,一个小妇人的书引发了一场内战。里面描述了奴隶制度下黑人过着如何水深火热的生活。具体讲述了汤姆叔叔,乔治和其妻子伊莱扎的故事,中间还穿插了许多圣经的内容,教导人们行善。所以这本书也被当作是圣经的改版,而饱受争议。不过在当时是除圣经之外销量最好的书。在黑暗的奴隶制度下,黑人极少会被当作人去看待,他们只是主人的财产,是可以随意被鞭笞,被蹂躏,被杀害的。残忍的奴隶主经常把漂亮的女黑奴当作泄欲的工具,把黑奴当作工具一天到晚的辛苦工作。对于他们来说,黑奴死了也没有关系,还可以继续买。所以黑奴市场常常生意很好。

  《汤姆叔叔的小屋》读后感(二):常规(二)

  汤姆的三个主人是三个人群的代表,第一个是对于奴隶制持无关痛痒的态度,第二个是坚决抵制,第三个是坚决拥护。为了使人物不太过脸谱化,第一、二户分别加入了一个与户主态度相左的太太,第三户加入了一个被卖的“千金”,都具有使故事更加引人入胜的效果,这是艺术上的处理。

  但作者写这本书的意图是抨击奴隶制给善良人造成的罪恶、唤醒基督徒的良知,能真正产生效果的是后者,这才是作者真正的目的。因此才会有那么多的说教性质的“基督和上帝”,损失了一些文本上的优美。

  不过汤姆和伊娃领悟到的上帝天国和纯真的善良打动了我(以连篇累牍的旁白讲述),尽管我不认同他们的“基督式”的善良,那太“烂好人”了。但这本书是写给善良的基督徒看的,作者没想到遥远的东方还有人欣赏嘞。

  故事讲得很好,结构有些线性化,最重要的这是本“为万世开太平”的书。

  《汤姆叔叔的小屋》读后感(三):一个强大的民族 一段血泪的历史

  在那样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虚伪的奴隶主用皮鞭驱使黑奴的肉体,用宗教消磨反抗者的意志。背景下展现出两种奔求自由的人,一种是依靠自身实力,顽强拼搏并与这种制度直面斗争;另一种是借由基督的精神,在制度下依旧保持内心的纯洁与宁静,仅仅在这黑暗中傲立、燃尽。前者是本能的爆发,被压抑的原始的反抗;后者是升华的需要,是解脱于世的呼唤。但它们都是这场人性绞杀下唯一幸存的善。

  书尾有一段尤其让人为之鼓舞,大意是在那段时间,有很多传奇发生,被宰杀的血缘被不可抗拒的爱修复,人们纷纷奔往光明的地方,从而在那里,奇迹般的得到了彼此亲人的消息。这“真理”同时也鼓舞我,在内心迷惘,看不见“亲人”的时候,只有由着内心的指引来到光明处,才能找到遗失在世界某处的伙伴。要知道,在黑暗中,是看不见对方的。那么就不要再在种植园里迷惑麻木了,逃生吧,兄弟们!

  《汤姆叔叔的小屋》读后感(四):温情

  将很久前手写的读后感打出来是件自娱自乐的事儿,字也嫩,表达也傻帽~

  和《宠儿》的感觉完全不同。如同小说中汤姆是用感恩理解博爱来看世界一样,整部书读者更像温婉的诗诵。

  太多太多伟大的人物。忠实的仆人汤姆,向往自由,没有一丁点的恨和埋怨,即使在短时间、在一瞬间曾经有过,也在另一刻随即变成了更多的爱和宽容。

  另一个天使伊娃,那个用爱感化所有人的小女孩,她的剪下的发束,绝对不仅仅是头发。

  读《汤》不需要太多的文字功底,即使只是浮在字面上,也足以被文字中流露出的庞大的宽容和爱感动。

  文中有一处写黑人妇女凯西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再步所有黑人那样生不如死的被压迫生活,毅然将自己的孩子杀死了,趁自己还有这个能力,趁孩子什么都不知道,先把自己的孩子送往天堂……

  这个细节倒是和《宠儿》故事的起因一样。

  下手的那一刻,那些“凶手”母亲们应该会有成就感、幸福感的吧~

  《汤姆叔叔的小屋》读后感(五):一点感受

  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这本书,直到现在才读完这本书。让我诧异的并不是书中的“黑奴”史,而是书中大量的宗教引文。基本上每一章都会有宣称基督教方面的文字,而里面的人物形象都是有圣经的原型,比如汤姆就有耶稣的形象。当然,这种类比有些不伦不类,再比如伊娃如同天使,雷格里如同撒旦……我不知道其他读者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

  斯陀夫人写《汤姆叔叔的小屋》时,美国妇女当时的地位很低,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女性也是处于从属地位的。而作为具有强烈基督教精神的斯陀夫人是不是把宗教看成了解放黑奴的唯一之路?

  对小说中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有两个,一个是伊莱扎抱着小孩“如履薄冰”的逃亡时刻,看出母爱的伟大,和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另一处是凯茜装鬼吓人和逃跑的地方精彩绝伦,这也让我想到爱伦坡的“恐怖故事”,两者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

  总之,要了解美国黑奴史,必读此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