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有这样一个母亲》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我有这样一个母亲》读后感1000字

2022-03-14 15:56:1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有这样一个母亲》读后感1000字

  《我有这样一个母亲》是一本由李南央 等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33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有这样一个母亲》精选点评:

  ●……跟我姑姑们口中描述的我奶奶有几分相似

  ●一味的歌功颂德只会暴露不堪入目的真实,但南央口中的母亲也是特殊时期,特殊性格的集大成者(毕竟离婚了的人们,恶言相向也不在少数)。

  ●革命与政治,婚姻与家庭,母性是不是天性或者说共性,很引人思考的书

  ●写的真好,活脱脱一个毛狂热分子丧失心智的老太太就这么跃然纸上,再过一段时间,到时候的年轻人可能就真不会相信这是真的了吧。

  ●骂娘又怎么啦?就骂你们这些老混蛋!

  ●并不总是母女情深。

  ●典型的转移攻击行为,作者没有详细写原由,但可以想见当时巨大的社会背景压力。

  ●被主义吞噬的人们

  ●真的不太敢相信,很怀疑有没有夸张。

  ●又是以前读的。。。一般人写父母的都是没法看,因为为尊者讳。这个很难得。

  《我有这样一个母亲》读后感(一):因真实而伟大的作品

  文章重在真实,这本书大胆的历数了母亲的失败之处,没有特定的经历断不能成书,可知作者心灵的创伤,也可以看出中国曾有的荒谬到了何种地步。就像李南央说的,李锐平反了,一切都变了,那些所谓革命(特指xxx革命)的理想都是骗人的。

  《我有这样一个母亲》读后感(二):美女应该嫁丑男

  这一家子的悲剧,从形成就注定了。

  作者很自豪的说,妈妈是延安四大美女之一,爸爸是延安四大美男之一,其他的美女都嫁给丑男了,只有他们家,是美女配美男。

  殊不知,这才是典型的爱情悲剧。在艰苦的斗争岁月中,只有相互宽容相互依伴才能过得去,像他们家这样斤斤计较的肯定完蛋。

  美女嫁给美男,两人都是众星捧月无数人追求的,都会觉得我选择了你,是你的荣幸,我应该一直高高在上才对,做不到这点的人都该死。(参见这些年流行的玛丽苏)

  再加上互相影响了工作,没有恨才怪。

  但是比较而言,做为一个母亲,范女士的悲剧更大。本来辛辛苦苦独自(好吧还有保姆)带大了三个小孩,做父亲的不说感激,还要连自己的孩子都来捅一刀!

  再加上书中提到的范女士的前情人是作者父亲后来的政敌,这故事就更多姿多彩了。

  《我有这样一个母亲》读后感(三):解剖

  出身于高干家庭,对上层的很多传闻野史有所耳闻,但从小就对这些毫无兴趣——不知道为何,我对历史的兴趣永远只在鸦片战争之前。同样是因为这样的出身,我对诸如《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石光荣这样的人物多少有所耳闻了解,而我的母亲,我相信她就患有轻微的“公主病”和“高干病”!基于以上,我看到这本书时颇受震撼!

  范元甄,在我看来不是“极左”,她完全就是一个变态,而这种“变态”如果归罪于个人那是完全不合理的,更多的还是那个社会和那个制度的悲剧。在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下,任何个人的喜怒哀乐都是渺小不堪一击的,但是,正是这一个个个人,还原了一个血泪斑斑的历史。

  相对于范元甄的变态人生,我更感兴趣的是文后附的各种访谈录和小论文。那些文章,从伦理\社会思想\社会制度\政治体制\中美思想差异等各个角度对范元甄进行了多层次的分析,鞭辟入里。需知,个人的悲剧,即是社会的悲剧。

  很是瞧不起那些动辄就批判作者“不孝”、“炒作”、“无情”的人,怎知“多情”往往是“滥情”,“过孝”往往是姑息?反思文革的文章很多,只是文章中涉及的人物身份而对李南央诸多诟病,这是公正的。

  反思文革,绝不仅仅是两篇小说就能解决问题的,我们要做的,必须回归到人性的身上,反思文革对人性的践踏和扭曲。还有什么比范元甄更典型的例子呢?

  用巴金的话来讲,这是一种解剖——李南央提出了一个病例,然后大家一起来解剖她,让这样的病例从此绝迹,这难道不好么?

  章怡和说的太好了:“如今舆论界提倡‘宽恕’。谁‘宽恕’谁?‘宽恕’当然好,但我不主张‘宽恕’。因为我们这里既无悔罪,也无清算。悔罪清算之后,方能宽恕。”

  《我有这样一个母亲》读后感(四):文章的片断,八卦

  我有这样一个母亲

  作者:李南央

  (作者父亲李锐,曾担任中共领导人高岗、陈云、毛泽东的秘书.)

  。。。。。。

  人生是有许多巧合的。1993年,父亲来美国参加科罗拉多大学的研讨会之前,威廉女士正在拍摄"中国革命"(chinainrevolution)的第二集。听说父亲即将访美,约了采访他。父亲到美后,为了了解威廉女士作片的宗旨和制片水准,我们特意从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的图书馆找来"中国革命"的第一集看。当放到中国抗日战争一段时,我突然发现一个讲演的女学生颇象我妈妈,但是没敢吱声,因为不知父亲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没想到老头子先叫停了:"再放一下,刚才那个镜头好象是范元甄。"

  我这才说:"我也觉得有点象。"我们把这段又看了一遍。"没错,就是她!这是范元甄在武汉欢迎世界学联代表团的集会上讲演。

  听说她的即席发言大出风头,王明一下就看上了,说'这种人应该是共产党员'。事后找人了解,才知道范元甄早就是党员了。"

  母亲和父亲同时出现在一部历史记录片中。前者的镜头几乎是一晃而过,记录下的恰恰是她一生中仅有的瞬间的灿烂(陈伯达在延安说过:"小范是开花不结果的人物。");后者的镜头反反覆覆地在影片中出现,还被选做了片头。映现了他越到晚年越如晚霞般绚丽,学术名气和社会地位愈见升高。父母俩人合了分,分了合,而最终归于殊途的人生之路所折射出的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变迁,令人唏嘘不已。

  妈妈年轻时很是得意过的。先是抗战初期,担任郭沫若领导的政治部第三厅所属演剧九队负责人,后任重庆"新华日报"记者。

  周恩来夫妇视她为女儿。她到延安后,周恩来亲自写信给她,情意切切,还附了一张照片。这张照片,母亲一直珍藏着。解放初,她在协和医院作手术,周恩来去看张西曼,听说小范(过去的老人,至今都叫我妈小范)也在这里,特意去病房看了她,轰动了医院。母亲在延安时,是有名的四大美女之一,还有四大美男子。三个美男都找了丑女,只有李锐和范元甄,大家公认,才华,相貌不相上下,是天作地合的一对儿。

  我爸多次对我说:"你妈比我有才华。"好多认识我妈的老干部都对我提起过当年延安关于宪政的演讲比赛,我妈代表马列学院扮演国民党代表,结果把抗大的共产党代表给辩论倒了。事后,大家笑传了很久。妈妈跟我讲起过在延安两次见到毛主席。一次在清凉山的小路上。她上山,毛主席带着警卫员下山,主席闪到一边说:"小范同志你先走。"妈妈很是惊讶主席会知道她的名字。还有一次,她在窑洞前纺线,突然看到纺车前站住一双大脚,一抬头,是主席微笑着看着她纺线。可见,妈妈当年在延安确实是很引人注意的。

  一二。九运动时,父亲代表武汉大学,和代表一所教会中学的母亲在武汉秘密学联相识。1939年,母亲十八岁与父亲在重庆八路军办事处结婚。那天,父亲说叶剑英莫名的兴奋,跑上跑下地给他们照相。妈妈后来告诉我,史良曾为她惋惜"结婚太早了!"

  在我懂事后,母亲曾反复多次地向我提到此话,永远地后悔自己年轻时的选择,好象毁了她的一生。婚后不久,俩人同去了延安,当时周恩来不在重庆,回来后还责问为什么把小范调走。

  好在知道我妈妈到延安进了马列学院,也就没再说什么。能进马列学院,是妈妈一辈子觉得比人高出一头的资本。她认为"抗大","女大"那是给刚参加革命的人办的,而马列学院是只有真正的成熟的革命者才能进去的。究竟是否如此,我不得而知。

  。。。。。。

  这到是为什么她会喜欢江青的可理解之处。

  其实说我妈没爱过人,是冤枉她的。在妈妈那次骂我跟别人乱搞时,我就隐隐地有个想法,莫非妈妈自己有过什么事?否则怎么能对自己的女儿想出那种事来?不过我从来没有真的认为妈妈会有什么作风问题。因为离婚后,妈妈从来再没有想过结婚,家里也没有来过什么独身的男人。

  事情真是巧得象小说,妈妈和邓力群的旧事我第一次听说竟然出自一个大街上买菜的老太太嘴里。我在陕西时有一个好朋友,一年回京探亲,在大街上排队买菜,那时旦分有什么好菜,就要排长队。排队等的无聊,人们就认识不认识地在一起扯闲天儿。我这个朋友很健谈,跟人也是自来熟。她看到前边的老太太很象老干部,就问:"您是老干部吧?"听到人家说是,我这朋友就跟老太太搭上了茬,问:"那您认识不认识一个叫范元甄的?她也是延安老干部,是我朋友的妈妈。"没想到那人说:"范元甄?太知道了!延安四大美女之一嘛!她和邓力群的风流事,在延安人人皆知。"看来不管受了革命队伍多少年的教育,爱在背后议论人,是中国人的通病。

  革命老干部也未见得清高多少。这老太太津津有味地与我这朋友道来,直到俩人排到了菜摊儿那儿为止。回到沟儿里,我这朋友大呼二叫地对我说:"嘿!你妈当年可够风流的!你知道她和邓力群有一腿子吗?"我觉得很羞愧,也很不齿于这么个革命老太太怎么在大街上与一个根本不相识的年青人扯这种事,一定是神经不正常,太不可信!没有细问。我的朋友大概也觉出我的尴尬,就没再多说。这件事是多年后回到北京,我那位拿着一篮烂橘子去看我妈的朋友的母亲--郭静阿姨向我证实的。

  1943年春延安搞抢救运动时,我爸作为特务嫌疑被关在保安处,我妈妈也在被抢救之中,邓力群是政治研究室组织上派去抢救她的。结果没想到帮助,帮助就睡到一起了。再后来,妈妈最好的朋友,上海的一位阿姨也谈到我妈妈自己向她讲过这事。那天,我妈在邓力群的办公窑洞里,俩人正睡在一起,邓的老婆来找邓,撞见了。我妈起身穿好衣服,说了声:"对不起"就走了。还有一次,胡乔木白天去找邓力群办事,邓从窑洞里出来,对胡说:"小范在这里。"胡心领神会,什么也没说就走了。1944年6月,爸爸从保安处放出来后,胡还劝过我爸,"算了吧,你就叫他们俩好吧。"当时组织上怕他刚刚受了政治上的委屈,再碰上家庭的变故,经受不了,一再嘱咐我妈此事不能告诉我爸爸。但是我爸从保安处放出的当晚我妈就对他说了。告诉我爸,她和邓力群是真诚的爱情,她从心里敬佩邓,崇拜他的学识和能力。我爸起身就出了窑洞,两人很快离了婚。我爸此后大病一场,差点叫伤寒要了命。事情闹开了,影响越来越坏。组织上只好出面干涉,把我妈下放到桥儿沟乡去当乡文书。邓力群居然追到那里,冒充丈夫,又与我妈同居了一个星期。我知道我妈和我爸离过婚,是我妈妈在文革中自己对我讲的。当然没有告诉我真正的原因,而变成了因为组织上怀疑我爸爸是特务,她也觉得他思想太右,俩人极合不来,才分手的。后经她的朋友反复作工作,方才复婚。

  这是自己一辈子最后悔的大错。我妈的这个弥天大谎,可不是我那些孩童的小把戏可以比的。复婚后,妈妈就调到爸爸所在的《解放日报》工作。

  平心而论,我觉得我妈和邓力群确实班配。我妈妈一生从来没有服过什么人。但是对邓力群确实是信服的。文革后,她给邓力群写信,想工作。邓力群找到黎澍,要把她安排在"历史研究"杂志。

  。。。。。。

  杨尚昆的结论里对邓力群有这样的评语:"第一,思想上最尖锐的是狂妄的个人主义。个人主义发展到狂妄的程度。结果已是公然与党对抗。这个狂妄的个人主义有它的几个组成的因素:一个是自恃有八年的党龄。其实八年中在党内没有得到什么锻炼,小资产阶级劣根性保持至今没有动。没有经过群众的锻炼,在延安的工作与生活是脱离群众的。再加中了相当深的教条主义的毒,这就是给那个狂妄的个人主义以一身漂亮的外衣。掩盖住了劣根性。并且增加了狂妄性。能够说出一套,听起来很好听,但是言行不符。再加上在党内受器重,有了地位,领导别人,就发展了'不平凡'特殊化的思想。整风过程中领导人家整风,自己的反省很不够。反而以为能够帮助人家整风,更增加了自己的包袱,以为自己不错。因为思想里有这一套,就自己特殊化起来,可以不管一切舆论,背着错误走。象这样下去,一定会向党闹独立性*吇菇惨唤材芰Φ奈侍狻*他究竟有没有能力?什么性质的能力?能力是有,是搬弄教条,概念的能力,是与群众运动脱离的。表现于整理材料,在概念中兜圈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没见过。不踏实,脱离群众,浮在上面,谈空话的时候多,经常有些教条在内。"这些话,时隔半个世纪,听起来还是令人拍案叫绝。

  。。。。。。

  建议大家还是找全书来看看,同时看看其他人的说法,不可全听一家之言。真是那句话,看的越多,越疑惑,也许历史就是这样的,人人各有不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