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杰克》经典影评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杰克》经典影评有感

2020-01-02 22:24: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杰克》经典影评有感

  《杰克》是一部由爱德华·贝尔格执导,Ivo Pietzcker / Georg Arms / Jodine Johne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杰克》影评(一):生而不养就是最大的罪过

  想起是枝裕和的《无人知晓》,还有《何以为》,大人太过自私,只想着自己幸福,而孩子美好童年被大人一步一步摧毁,正是这样缺少爱的小孩却格外懂事,他们更加会去爱别人,让人泪目,正像《何以为家》里面的台词,“我要控诉我的父母,他们生了我。”我觉得生而不养就是最大的罪过,而小孩,老人,这两个话题更是永远的话题,他们是最“脆弱”的群体需要整个社会关怀,更需要每一个亲人体贴入微照顾

  《杰克》影评(二):母爱是什么?

  电影挺平淡的,没有情感发泄口,杰克,弟弟和我都压抑着没有爆发,电影最后没有人大哭大闹,导演用极力克制感性叙述方式,让观众像挤牛奶一样寻找影子,寻找爱。

  德国社会比中国冷漠的多。两个小孩在大晚上四处乱逛,出入各种杂乱场所都无人关心,这要是在中国,总有好心大妈出来询问的。

  杰克超越年龄成熟,弟弟身上也看不出一点的娇气,被放养的孩子能这样,心疼无奈。我7岁的时候开始家务了,所以看到<一次别离>里的父母,成天就知道女儿只管读书,十几岁,盘子堆着也不用她洗。

  以后我的孩子,也得洗碗做家务,养好习惯

  《杰克》影评(三):家庭环境

  男孩杰克有一个不是那么正常的家庭环境。单身母亲天工作,晚上则常常出门过自己的生活,杰克便负起照顾自己和年幼的弟弟责任作为家中的“男人”,杰克对出现在母亲身边的男人不自觉地有敌意,他会以饿了为由的打断母亲与陌生男人做爱,然后在赤身裸体的母亲跟他说“不要嫉妒”的时候故作淡定

  杰克独自照顾弟弟的时候不甚将其烫伤,社会机构因此要求单身的母亲将至少一个孩子送到“儿童之家”接受看顾。杰克在“儿童之家”归心似箭,终于在一次与同龄孩子的冲突后逃跑返家。却发现母亲将弟弟托付给友人,自己不知去向。于是杰克接上弟弟,开始了睡地下车库、偷糖果、躲警察的寻母之旅……

  《杰克》影评(四):观后感

  杰克(艾沃·皮茨克 Ivo Pietzcker 饰)跟弟弟一起和母亲过着相依为命生活,杰克的母亲是一个极为不负责任的女人,白天工作结束后,她便乔装打扮外出找乐子,照顾弟弟的全部责任就落在了杰克一人的身上。杰克对母亲身边经常更换的男友抱有强烈的敌意,母子之间的感情因此十分脆弱。   某日,杰克的弟弟不幸被烫伤,社会福利机构勒令母亲必须将两个孩子之一送往福利院,母亲选择了杰克。在福利院里,杰克日日夜夜思念担心着母亲和弟弟,终于,逃跑成功的他返回家中,却发现母亲丢下了弟弟不知所踪。带着弟弟,杰克踏上了充满了危险未知的寻母之旅 太红扑扑的小脸蛋可爱的,金发大头小弟弟也是萌。可惜的是片子里的其他人都似乎太过刻意了,妈妈忽然出现又忽然消失、忽然很爱他们又忽然忽视他们,太无爱了

  《杰克》影评(五):无题

  当大家都在骂这个妈不负责不靠谱的时候,我倒觉得她并非一无是处。虽然这个母亲贪玩,忽视孩子的需求,但她并没有因生活贫困而迁怒于孩子,在整个电影中,只要有妈妈出现的场景,母子关系总是和谐愉快的,即使杰克扔了妈妈男友的衣服,妈妈也只是轻言细语地问:“一定得这样吗?” 然后又安慰杰克:“咱们今天好好过。” 这个母亲很理解,也很保护孩子,这是很多母亲做不到的。 作为一个单身妈妈,她无力一边工作一边照顾两个孩子,而这两个孩子,无疑也是她下一段婚姻拖累。 将杰克送进辅导所,是她所不情愿,但也是明智的选择。而杰克,这个敏感,懂事,乖巧,一直象小母亲一样照顾着弟弟的小大人,实在人心疼。影片最后他带着弟弟主动回到辅导所,我不认为是出于对母亲的憎恨,我更愿意理解为他明白了母亲的苦衷,明白了母亲失踪这三天不仅是追求个人幸福,也是为了母子团圆的长远计,因此杰克决定,辅导所才是目前最适合自己的所在

  《杰克》影评(六):将来倘若自己的孩子同Jack一般我该怎么办

  敏感的孩子很多,心智成熟的孩子很多,无私的孩子的很多,爱亲人的孩子很多,有自理能力的孩子很多,聪明的孩子也很多,而Jack却把所有集为一身,觉得很不可能?那也未必,世界真的是太大了,而环境造就一个孩子。

  前一个小时里总在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母亲,觉得不可思议,觉得可笑。后来母亲的作为不再是我侧重点了,因为我的心总在为Jack的一举一动揪了一次又一次,这种疼痛记得上一次是在好几年前高二的时候看到《萤火虫之墓》了。两者并不能比较也不相似,但每个哥哥姐姐应该都会为弟弟妹妹做这样的事吧?

  对,这是一个疑问句,在一个独生子女时代里我真的体会不到,只有堂姐表哥关系却不近不远,太近了觉得尴尬,太远了也没有感觉,就是这样,有点遗憾

  好像我们内心声音就是我们永远不可能成为这样的父母,可是你为什么这么断定,这么斩钉截铁的断定你不会?当然不会,原因简单,正常的中国式的家庭教育是不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的,可是环境造就一切,所以我加了定语“正常的”。

  也让我突然想到,如果我将来的孩子和Jack一样我该怎么办,这个问题真的是一想就收不住思绪了。

  《杰克》影评(七):被迫接受太沉重

  挺特别的,影片里就几个镜头不是杰克的,这小孩演技真不是盖的,对于这边影片,很多人应该会想到成长,成长是痛苦的,人生必经阶段,我觉得这些话应该是那些没有真正经历过的人说的吧,我觉得杰克的这些经历比磨难好不了多少,少了欢乐的童年,太痛苦,和母亲的关系维系得战战兢兢,其实杰克心里明白,母亲会抛下他们两,只不过他还想再挽留一下,母亲,对一个十岁的孩子来说就是天,面对母亲:"我是桑娜,我不在家,请给我留言",他每一次拨打都满怀希望,可希望一次次落空,难过害怕积压着,积压着,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崩塌,一个成年人才有的担当,在这个十岁孩子身上一点都不显青涩,带着弟弟找妈妈,弟弟困了,带他去睡觉,弟弟走不动了就背着他,弟弟乖乖的跟着哥哥,对可以给自己一丝帮助的人,杰克很努力表现自己,他要争取不让别人甩开兄弟两个,怕被抛弃家门口鞋子,总是抖得很仔细也很用力,生怕钥匙被卡在哪里出不来,可每一次心里就会少一份希望,小纸条写着"妈妈,我回来了,我好想你" "妈妈你在哪儿?我没有钥匙" "。。。妈妈明天见"看杰克内心绝望了,只不过他还是要去看妈妈是否有回家,因为那是最后的希望了。

  终于家里的灯亮了,妈妈回来了,杰克面对妈妈,对之前的遭遇一字未提,他不想戳穿妈妈,见了妈妈,心里的石头落下来了,终于还是有个家的,妈妈还是会在的,于是带着弟弟回到了寄宿学校,因为他相信妈妈还是会再次抛弃他们。

  《杰克》影评(八):杰克让母爱不虚伪

  杰克让母爱不虚伪

  看完《杰克》(Jack 2014)这部电影,我就给予它一句短语:“这位母亲的爱似乎并不虚伪。”这并非故作惊人语,实不想让“母爱”遭受污名。杰克母亲桑娜的行为虽然令人不爽,但我们不能因为同情孩子就否认她是有真诚的爱的,对于自己两个孩子,我觉得她做了最佳选择。当然,站在我们中国人的情感上,我也愿意说她的爱是由杰克玉成的、她的选择是由杰克成就的;而杰克的种种懂事的行为其实也可解释为对母爱的一种回馈

  那么,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她的“爱”。当她新男友的衣服和鞋被怀有敌意的杰克扔下楼时,这哥们怒不可遏,推搡着杰克要他下楼去将衣物捡回,大有动手之意,此时她立即护住杰克,并斥责她的男友:“你冷静一下,事情又没那么糟!”这哥们一看这架势,立即明白了,自己选择“滚蛋”。显然,她护犊的“架势”就是“爱”。杰克和她情人之间的这一冲突,她从头至尾都没有大声责骂杰克一句,只是在滚蛋者滚蛋出门之际轻声问了杰克一句“非这样不可么?”,似有不满之意,但在杰克想主动认错时,她却说这不是他的错。显然,她维护了杰克的尊严,她要让儿子知道,她对他的“爱”是甚于自己的情人的。10来岁的孩子有时是会通过这种幼稚的“比较”来试探父母的爱,但她也的确做得不错,她也似乎明白了,儿子想要的爱并非她一句“不要嫉妒”就能减弱的。在这次冲突当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她虽恼火,但她没有因此和杰克搞冷战,没有用暴力给孩子以心理上的折磨,而以一句“今天咱们好好过,怎么样?”轻松化解所有不快,没有让“外人”而破坏他们母子间的和睦亲情,我觉得在这一点上,她控制自己负面情绪的能力会让很多母亲自愧不如吧!

  她另一次表达“爱”的细节是在小儿子被洗澡水烫伤后。曼努埃尔被烫伤暴露她没有能力照顾两个孩子,也让她明白不能靠“大孩子带小孩子”的方式让孩子茁壮成长;烫伤事故可能导致福利机构(?)“青少年局”的介入,而事故的教训可能使她愿意接受青少年局的安排,即达成如下协议小儿子曼努埃乐暂时还由她监管大儿子杰克由她委托留住青少年辅导所。无论这个协议是她求助社会机构的结果还是社会机构强制介入后的安排,她应当是事先同意过的。然而,当机构人员当着她和儿子面宣读协议决定时,她却拒绝签署这个协议;当机构人员说“可我们已经……”,她立即回应道:“那就当我转变主意了!”显然,她无法忍受格式化的文件将她与杰克的距离固定,这让她的“爱”无法自由表达。当然,协议的执行可能并不以她签字作为生效条件,但她不想让儿子感到被抛弃,感到母爱不在,所以她向工作人员强调说“不行,我不会放我儿子走……毕竟是我的孩子,不是么?”对于协议,不管她是被逼无奈,还是真的感到无能为力,就她冲着机构人员的这一通发泄,我们还是能够看出她的情感真切的。

  最后一次她的出场我们也能看出她对两个孩子的爱的。当两个孩子“流浪”回家,她开门见到孩子的那一刻,那种激动惊讶兴奋劲,那种母子相拥后的亲吻,还是挺动人的,因为这种情感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应当是导演的刻意安排。母子别后重逢,按常理,她应当详细询问孩子都去哪儿了,如何度过这几天的,但她只简单问了一句为什么不呆在她朋友家,然后立即转移话题,带领孩子沉浸于别后重逢的喜悦中,没有让杰克再想着那些不痛快的事情。我觉得她对孩子快乐情绪的保护和培养,的确做得非常好。当小儿子说他学会了系鞋带,她立即说“露一手”,然后倒在地垫上认真地看着小儿子系鞋带,她在这里所流露出的赞赏真的不是装出来的。

  为什么说她对自己孩子的安排是一种最佳选择?首先,她是个单亲妈妈,没办法自在家带孩子,她需要工作。虽说那次烫伤是个偶然事故,但通过大孩子带小孩子终究不是办法,即使这次事故能避免,下次还会出现其他的事情,所以,她将杰克送到青少年辅导所是个明智的选择。其次,她无朋友可靠。通过杰克这几天的流浪,似乎已证明了这一点,人情凉薄被表现得非常显明。第三,她知道杰克的自立能力应当能够应付辅导所的环境。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他完全有能力保护自己。第四,她无法带着孩子去重新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杰克扔她情人衣物的事情已说明这一点,所以在最后她默许杰克带弟弟离开去辅导所正是基于她的这点需要;而且如果顺利的话,如她所说,她可能真地找到自己的幸福,找到一个愿意接纳带着两个孩子的人,那样他们母子团圆就有希望,即使孩子不能回归家庭,至少她的幸福会有保障。至少杰克是冲着这一点而作出最后的选择的。此外,她将孩子抛给社会,社会是能力给予保障的,而且这种选择不会比她整天将孩子丢在家里更让孩子不快乐,至少孩子省去自我照顾的麻烦和危险,每天仍有假期可以期待,快乐仍有保障。

  当然,她的爱,她的选择都得杰克的聪慧、懂事来作保障。杰克没有给他母亲任何可咆哮的理由,这点真的很赞!

  可能会有人批评她抛开孩子跟其他男人鬼混的行为。的确这一点让我们东方人很难理解。但我们应当明白一点西方人一般不会让孩子影响自己的个人生活的,不会像我们中国人那样愿意为孩子作出彻底的牺牲。另外,可能国情和社会观点都不一样的缘故我们的孩子必须自己带,但他们是可以抛给社会的,只要你还有工作。事实上结合具体情况看,她不追求自己的私生活,她又能给孩子多点什么呢?无非多点陪伴时间,但想想看,为孩子作出牺牲的父母有多少不是将怨气撒在孩子身上的,与其扭着在一起生活,还不如解开了顺畅,至少孩子不会感到欠父母的,这样的选择不见得就差到哪里去。此外,杰克亡命天涯般的流浪,是他自己造成的,他母亲其实并不知情,因为同情杰克而怪罪他母亲似乎不合情理,但流浪生活的确反映了他们社会的人情事故,或许这是本片主要意图是在此吧!那个不让杰克兄弟睡地下车库还动手打小孩的管理员;那直接将他弟弟推出门外将包袱直接扔出门外的他母亲的朋友;那仅提供一顿饭就想将他兄弟俩送到辅导所的母亲前男友,这让我们再一次证明这个观点:孩子总没有错,错的都是大人。

  至于最后孩子是不是对母亲感到绝望的问题,我觉得不应当这样理解。虽然杰克留了两次纸条在那个盒子里,但他母亲在消失的三天里并没有回来过,并没有看到这个纸条,最后还是杰克自己将纸条拿出来的。这个细节设计可能是想表明,他母亲并不想再以过去的那种方式来与他联系,比如放留言条在盒子里,放钥匙在雨靴里,以后的联系只可能是在假期,要么母亲去接他们,要么他带弟弟自己回家,生活也就这样规则化了。她知道孩子走失应当是在回家听答录电话知道的,所以,她亮灯等待孩子回归,开门见孩子后的喜悦,这应当不能说她虚伪吧。(文/石板栽花 2015年11月25日星期三)

  .感谢本片中文字幕翻译:小易甫@豆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