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1405:魔海寻踪》的观后感大全
《郑和1405:魔海寻踪》是一部由朱义昌 / 高毅执导,张靓颖主演的一部动画 / 奇幻 / 冒险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郑和1405:魔海寻踪》观后感(一):第一次看国产动画电影
这是第一次看国产动画电影,前几天还看了一部迪士尼的动画电影《冰雪奇缘》。国产动画电影起步很晚,所以对这部抱着很大的宽容,我是一个泪点很低,笑点很高的人,起码这部电影还是还是让我笑了几次,也感动了几次。影片没有直接描述下西洋,而是通过2个现代的小朋友来引出整个故事,视角有创新但是不够深入。如果把海洋之旅的场面做的更加精细,做成3D版的,也是可行的。影片描述了郑和2下西洋,一次是除海盗,交友邦,一次是送公主和亲,故事情节让人感觉有些扯,如果更能接近历史就好了。
《郑和1405:魔海寻踪》观后感(二):优缺点都有
写长篇影评嘛,当然要有诚意啦
要说缺点嘛当然是有很多的:
1.从现代穿越过去的打酱油二人组的情节感觉有些鸡肋和不明所以
2.从场景特效上看,大海的效果不够逼真,北极极光那段的效果也有点怪
3.刚开始的武斗练习中的围观群众的动作感觉不大逼真
4.某些打斗戏里对pose的慢速特写镜头略多,使打斗显得拖沓了点
5.公主在船上穿的貌似是旗袍?感觉是个小bug
6.有极短暂的儿童不宜镜头
7.个人感觉结尾停在“将军,你在哪”那里留白一下就好了,这样余韵更悠长点
当然,如果这部电影真的一无是处的话,我怎么可能会看到结尾呢?
没错啦,我是想说进步还是有的:
1.海儿姑娘的情节在国产动画电影里算是有新意的了,海儿姑娘真霸气……叙事镜头缓急相间,使故事的叙述变得张弛有度、更为精彩
2.长颈鹿略萌,装正经的皇帝略萌
3.还是刚开始的武斗练习里,白须老将军每挑赢一个对手就会给对手一个单手公主抱待遇,略喜感啊哈哈哈哈哈
4.颜控表示,郑和在这部电影里还是很帅气的,外邦国王和王子的长相初看略猎奇,看久了会觉得好亲切
5.郑和舰队和海盗们在夜间的斗智斗勇那段蛮精彩的,再次感叹海儿姑娘的霸气
6.海市蜃楼大风暴那一段我喜欢(排除极光部分)
7.抢走权杖的那个很贼的小反派(忘记名字了)的情节很丰满
8.生门开启那段的插曲挺应景的
于是就这么充满诚意地写完了感想。
《郑和1405:魔海寻踪》观后感(三):内容很震撼,技术有空间
国产动画的辉煌时刻,想必很多人都了解,还是那个《哪吒闹海》、《金猴降妖》等热播的年代。水墨动画《山水情》的国际殊荣,更让中国动画传统的制作工艺与悠久的文化历史,傲娇于世。但随着动画制作技术与呈现方式的飞速发展和日新月异。国产动画的辉煌已然不在。如今,在东洋与西洋动画攻势的双重压力下,国产动画也渐渐在一众热衷国产动画崛起的人士们的推动下,开始有了接连不断的好的尝试和开始。
尤其是在制作技术上开始师夷长技,不断学习和引进国际先进的3D技术的一辈们,在精挑细炼的中国传统的题材之上,再次大展拳脚,将一个“郑和下西洋”历史名事,在大银幕上展现出来。
影片还找来国内最知名的唱将刘欢,以及金牌制作人张亚东等,共同为影片倾力打造了一首《向海》。在影片郑和率庞大船队在惊涛骇浪中起伏前行,英勇的船员们和海盗展开殊死搏斗,西洋国家的土著居民载歌载舞热烈欢迎郑和船队……种种惊险与浪漫,奇幻以及优美的画面中,“向海,像母亲连接起八方的血脉,在苍茫岁月中的澎湃……数古往今来,无论何方,无论年代,我们都一样,于这大海同在,向海!”这段气势磅礴的歌词伴着刘欢激昂、浑厚的嗓音,将中华民族向往世界大同,和平共处,共享大洋的美好愿望高颂出来。并将影片的故事推向又一个高潮。
慢工出细活。据悉,《郑和1405:魔海寻踪》全片制作历时近3年时间,总投资也达到了5000万之多。技术上是采用的所谓全球最先进的三维实体模型扫描技术。尽管与好莱坞精细到毛发的逼真呈现,尚有一定的差距。但影片在诸多大场面和全景画面的呈现时,还是以其精心的画面布局和色彩搭配,屡屡展现出那个大航海时代下,弘大而精湛的历史篇章。
该片还曾在法国国际动漫节上荣获“真正具有中国气魄、中国精神的宏篇巨制”的美誉。片中逼真而独特的人物造型,细腻而弘大的场景特效,震撼抒情的背景音乐,把观众带回到600多年前的那个大航海时代。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摄影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无论是惊涛骇浪里百舸争流的弘大全景,还是甲板上兵将操练的你争我抢,以及郑和率部大战海盗王陈祖义的战斗中,特写、慢镜、全景、跟拍……熟练的技巧极大的弥补了动画技术在细节上的一些不足,辅以震撼的音响效果,使得影片看点十足。无论是本就对动画片热衷的小观众,还是大观众,都是一次不错的重温历史,感悟时代精神的不错体验。
《郑和1405:魔海寻踪》观后感(四):《郑和1405魔海寻踪》:国产魔幻3D动画再现历史航程
1405年7月11日(永乐三年六月十五 乙酉),34岁的郑和奉明成祖朱棣之命,从南京龙江港起航,经太仓出海,率27800人第一次下西洋。这个规模在今天来看也是惊人的,在当时,别说几万人出一次海,就是在陆地上带兵打仗带着几万人也是声势不小的。
郑和率领船队的规模在当时的世界上都是最庞大的,大到什么程度?1493年哥伦布第二次出海航行,共有1500人随同出海,这已经时当时当地最大限度的远航规模了,与郑和相比端的是小巫见大巫了。当然,不能因为船队大小就抹杀了航海家的事迹,但郑和率领的明帝国船队的的确确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也是最为庞大的船队。
3D动画电影《郑和1405魔海寻踪》,讲述的就是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经历。不过创作者对于故事进行了奇幻式的包装,影片中可以看到穿越、动作、爱情、悬疑等元素,郑和的船队会遭遇各种意想不到的奇异威胁,滔天的巨浪也是考验着船队的承受能力。这部动画电影经过现代化的包装,已经让郑和的故事更具有传奇性。
影片的故事主线仍然是遵照史实的,从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讲起,然后就是打败了海盗陈祖义。在现实的历史中,打败陈祖义之后就算完结,但是电影不会这么编排,影片中海盗的漏网之鱼陈三开始伺机挑拨郑和船队与各国的关系,从而让郑和船队陷入极端的困境之中。影片中还增加了魔法元素,使得郑和的航海之行更加曲折离奇。
拍摄有关大海的电影历来都是艰难的,包括动画电影。因为大海是辽阔的,画满整个画面就极为耗神,其次海水的效果很难做出,同时还要考虑到海面和水下的画面区别,已经人物落水前后的区别等等,这些细节都决定了影片最终成像的质感。《魔海寻踪》在海水和阳光的设计上都不错,制作成3D电影后,也确实有了空间感。
《魔海寻踪》在技术水平上虽然和好莱坞的动画电影有一定差距,但国产动画可贵的地方在于一直坚持在生产作品。任何动画产业想要有一个发展就必须坚持有新作品问世。并且在每部作品中尝试各种新技术,《魔海寻踪》在海上画面中就做了很多新的尝试,这一点很难能可贵。
对于郑和的故事,现代人了解的比较少,人们已经逐渐淡忘了600多年前明帝国的那一次远航壮举。《魔海寻踪》这部动画3D电影的问世,也是帮助今天的人们对于那次伟大航行进行一次魔幻包装下的重温。
《郑和1405:魔海寻踪》观后感(五):《魔海寻踪》:青花瓷里的传奇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传奇,虽然知道的人很多,但被拍成影视作品,并非一件容易的事。一是因为这段呈现在历史教科书上的航海事件,在人们的主观想像中,都早已有了千万个形态各异的既定印象,你很难用最具体影像去展示这个传奇;二是由于这一伟大的航海事件,在影像视觉元素的构成上极为复杂,试图还原那些宏伟瑰奇的历史场景,又会和“成本”这个实际问题发生碰擦。从这个意义上讲,用动画电影的形式来讲述郑和下西洋,是个比较明智的选择。至少,它可以以更自由的心态、更丰富的想像来面对难啃的史实。
不得不说,根据郑和的故事改编而成的3D动画电影《郑和1405:魔海寻踪》,拥有一个极具噱头的片名,它不会让题头“郑和1405”抢掉这部电影最乐于强调的传奇性和颠覆性。影片的切入点颇有意思,在“完美风暴”中拌嘴的少男少女在海底发现了一个青花瓷盘,在这个郑和当年使用过的洗笔盘里,他们和观众一起穿越到了郑和生命中最辉煌的一段岁月。可以看出,编剧在整合故事素材时委实下了一番心思,在人们普遍对郑和航海的外交成就最为关注的前提下,他却把船队和海盗之间、船员和大自然之间的种种较量,当作了电影的主体,促使原本扁平的历史,变成了一个可以将冒险、动作、灾难和情感全盘容纳的筐。
在这个筐内,故事发展的波形也保证了非儿童观众也能看得下去:从壮观的“群鸟劫”到唯美的“潜水救美”、从妈祖神女的微笑到惊心动魄的“大破生死阵”,就国产动画长片而言已属流畅。《魔海寻踪》的3D立体感,比同类国产动画转制成的3D版,确实要高出一个层次,但通过《丁丁历险记》式动作捕捉技术所落实的人物动态画面,以及Maya Ocean系统定制的海洋动态,却还有一定的提升的空间。当然,我们也无需将该片的影像质量和皮克斯的电影进行比较,除了制作成本和技术手段的差异之外,创作者对于作品本身的影象风格,其实也有其独立的判断和选择。
在看《魔海寻踪》的过程中,竟屡次想到吕克•贝松的《亚瑟》系列,你不能说“亚瑟”究竟如何粗鄙,因为此片的视觉概念从最开始就是奔着“反好莱坞”去的。《魔海寻踪》独立的影像气质体现在京剧脸谱元素的植入,无论是人物形体还是面部轮廓,刀切的线条显得厚重而有力,也突显了一种体积感,看上去别有一番妙趣。
《郑和1405:魔海寻踪》观后感(六):历史与超现实想像的有机结合
基于大多数情况下,在国内动漫片的主要观众群还是以青少年为主,因而在很多时候动漫电影总是带有某种超现实的色彩。毕竟,作为青少年儿童,思维虽然没有成年人成熟但同样也没有成年人那么多禁锢,天马行空不拘一格正是他们思维的特点。而且,作为不断成长的个体,新奇的事物对他们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勇于创新也勇于接受新鲜的事物,哪怕这与日常的原理相悖也不减他们的思维兴趣。因而,作为青少年儿童的最爱,动漫电影中越是能展现那种不可思议的魔力越容易为他们所接受,《哈里波特》红遍全球便不乏这方面的因素。
由南京朱雀影视动画有限公司创作、制作的3D动画电影《郑和1405 魔海寻踪》是对郑和下西洋这一历史事件的影视加工,通过广阔的海洋背景将郑和的南下故事曲折地传达给广大青少年朋友。尽管随着当前流行戏说历史的风气,很多时候历史事实都被改编的一塌糊涂,但是《魔海寻踪》在很大程度上却坚持了历史的严肃性,虽然和亲的题材与明朝的历史并不相符,但在下西洋的基本航行历程上却没有太多的出入,而且就整体来看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也多有这种公主下嫁异邦的故事,严格来讲并不算多出格。就整体而言,《魔海寻踪》还是具有很严肃的历史意识,并且一再试图传达出下西洋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魔海寻踪》即在这种历史的真实性与观众的需要之间作出平衡,一开始即充满了魔幻色彩。海盗对郑和船队的攻击采用了驱使海鸟这种超常规的作战方式,这本身即是反现实的异想天开,而郑和用烟雾来打败海鸟同样具有儿童式的相克思维。同样,关于陈海儿踩着鲨鱼驰骋大海的创意也颇具儿童式的想像,然而这并不脱离整体的历史语境与文化主题。对于海盗来说,本来他们就穷凶极恶而且诡计百出,采用这种出人意料的手段也无可非议。而这种既照顾了历史真实层面又极具个性化色彩的表达显然提升了影片的表现力。
超现实思维的另一个表现则是对科学概念的合理利用,千浪和燕子的时空穿越在当今穿越文学不断发展的时代已经不是新奇的事情。从理论上讲,回到过去已经由幻想变成可论证的科学事实,尽管还没法实践但至少在理论上被证明是可能的。通过穿越这一特殊的表达,使的叙事的镜头可以在当今与六百年前自由切换,从而能摆脱单一叙述的缺陷。此外,这种以科学为表征的叙述方式,对于激烈孩子的求知欲望,探索世界的奥秘同样是一种推动。
总的来看,就整体构思而言,《魔海寻踪》将对历史真实的叙述与超现实的儿童思维结合起来,既照顾到儿童的接受能力及发散思维的特点,也注重将历史史实及其文化意义在无声中传达给观众,从而使观众在受教育中快乐成长。(孟庆雷)
《郑和1405:魔海寻踪》观后感(七):《魔海寻踪》:一部大明的壮丽史诗,一次郑和的奇幻漂流
(文/小义大道)
纵观古今历史,不论是西方还是东方,海洋自古以来,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空间,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与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盛衰休戚相关。我们的祖先早期创造了龙山和百越海洋文化,15世纪初,郑和大规模远航活动,把中国古代的海洋事业推向发展高峰,对人类的海洋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历史的长河如宇宙浩淼,所有立下丰功伟绩的历史杰出人物对于历史,都只不过是沧海一粟,在历史课本留下短短几行。
这部3D魔幻动画大片《郑和1405:魔海寻踪》以郑和下西洋为历史背景,再现了一次中国大明历史上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郑和在传统历史课本中,是一个近乎高大全的刻板形象,然而在这部影片中,郑和是一个更加有血有肉,有理想有坚持,有血性有情感的人物。片中,郑和率领船队出生入死,化险为夷,不仅在剧情上富有张力,给人以紧张刺激感,更在场景上再现了许多海上奇观,神秘诡异的海市蜃楼,美轮美奂的海底世界,奇幻未知的异域风情,这些都带领观影者追随船队的航线,体会了一次郑和的奇幻漂流。
除了情节场景,在人物设置上也有许多巧妙之处,故事的起因由一对生活在现代的青少年流落荒岛展开,男孩千浪与女孩燕子一个动感可爱,一个熟读史书,从郑和遗留下来的文物洗笔几经穿越,和郑和一起历险。印象深刻的是,在高大英勇的郑和身边,有一个带有蓝绿色光晕的小精灵皮休,它俏皮可爱,与郑和淘气耍赖,角色作用相当于《花木兰》中的木须龙,增加了影片的童真童趣,更能吸引低年龄观众群体的喜爱。
《郑和1405:魔海寻踪》中的3D动画人物表演也非常让人眼前一亮,反派人物海盗头子大BOSS凶神恶煞,让人毛骨悚然,小喽啰尖嘴猴腮,表情夸张而奸诈狰狞,正面人物郑和、玉雪公主、国王、王子也有各自不同的语言表情特征,生动形象,辨识度高,形象丰满,充分表现了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明代皇帝朱棣的性格形象塑造也有很大突破,他对异国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滑稽风趣,又碍于皇帝身份,故作威严……这些人物的表演都一改往常国产动画电影人物面部表情呆板木讷的印象,通过和《阿凡达》一样的“动作捕捉”技术手段实现了流畅的人物表演,这样的人物表演更加自如、准确、流畅自然,生动度可以与美国好莱坞动画大片相媲美。
在魔幻历险的奇幻航海故事情节下,更为称道的是影片正能量的历史价值观。在郑和船队与异国的外交故事情节中,可以看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内安华夏,外抚四夷,一视同仁,共享太平”和平的外交政策。对于青少年的历史教育意义非常重大,同时更增加了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郑和1405:魔海寻踪》观后感(八):《郑和1405-魔海寻踪》:把历史带入奇幻魔海
觉得吧,3D视线下《魔海寻踪》有拿人物和历史打岔的勇气,影片中的世界,绝对有别于教科书所表述过的,是影视作品的再次创作,离奇古怪,但还是精神抖擞的捋着教科书制定的线路,大义凛然,除暴安良,以及儿女情长。
“七次下西洋”在教科书里的平铺直叙,显然少了彼时的诡异与危险,徐克能通过“狄仁杰”把大唐盛世带入一个充满魔幻色彩的世界,《魔海寻踪》同样也可以通过“郑和”,改变时代和人物的航向,让大明进入一个云谲波诡的世界。又为了不至于太过离奇,虚构的让人心虚,便让两个现代的小朋友一同进入,儿童的视角中世界总是变形怪异和充满危险的,于是,故事就有了可以肆意布置幻想的理由。
创作上,也可见其用心之处,甚至两个小朋友如何“进入”六百多年前的世界,都能展现出创作者是费了心力的,因为既要规避影片中出现“穿越”性质的到场,又要让人物身临其境,便只能寄托到虚幻的影像上,但虚幻的影像要有根源和出处,于是便设定在了郑和身边,他所佩戴的貔貅被拟人化的赋予生命,成了郑和内心自我意识的形象,之后,如此创造性的应用,放回到两个孩子身上,以幻像到场,让两个时代有了呼应,“穿越”也终于被一种精神意念所取代,有了到场的合理性。
从海底得到的古物,遇水成了时空通道,是对航海主题的侧面反映,水是通道也是航道,让两个时代就此发生联系。这也符合儿童的思维——简单,便捷,却又充满魔力不可思议。3D视线下的故事驶入大海,让画面有了表达的机会,惊涛巨浪与海市蜃楼,沿途的层层障碍,都是为视觉表现预备好的铺垫。
但影片也没有放低对故事的要求,凶恶的海盗与无畏的船长,善良的王子与邪恶的奴才,被掩藏身世的公主与恩怨难明的国仇家恨,故事的波澜起伏不输海上翻滚的滔天之浪。仇恨制造危机,也给情感带来剧烈震荡,七次航海,危机终于一次比一次深重起来,情感的对抗,也激烈起来。
魔幻色彩的巅峰来自最后的大战,“地狱之门”被打开,海洋陷入火海,人物陷入绝境,这既是视效出众的一部分,也是情感转折最大的地方,历史终于被带入这片魔海,现实和过往,都要为生存而战了。故事的最后,当然不言自明,历史从困境中走出,而现实中,遇险的两个小朋友也终于平安离开孤岛。粼光闪闪的海面,在等待下一批人去征服。
《郑和1405:魔海寻踪》观后感(九):海上欢乐大冒险
二十余年来,国产动画片留给观众太多糟糕的印象,技术不过关、故事很生硬、人物特刻板、创意极匮乏……盲目跟风美日、没有民族原创性,更是当下国产动画片的一大通病。要知道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无数人物和故事可作为动画素材进行创造,偏偏新生代动画创作者视为不见。从《郑和1405:魔海寻踪》得到的好评来看:只有立足于自身的传统文化土壤,打造具有中国本土化审美尺度的动画形象和有趣故事,才是国产动画赖以复兴的根本;而取材于中国历史事件、民间传说或是经典名著的故事,或许是国产动画突围的捷径。
以往国产动画总是空间过小,但《郑和1405:魔海寻踪》却格局很大,把故事背景置之于汪洋大海之上,显示出一种超凡气魄。影片选用郑和首下西洋的经历为蓝本,通过两名少男少女意外拾到宝物笔洗穿越回到明朝为开端,在其中穿插进奇幻的冒险和浪漫的爱情,展示了一系列饶有趣味的海上冒险传奇。可以说,影片是把历史故事用奇幻的手法来加以表现,这种方式在过往国产动画长片中实不多见。片中两个穿越回明朝的孩子发起到的功能是视角,他们以孩子的视角来看待郑和率领的船队的非凡远航。整个航海过程是险情不断,能用扣人心弦来形容,而不时出现的笑料,目的制造欢乐气息,让剧情显得不是枯燥无味。
在视觉特效上,片中的奇景异观给人带来既新鲜又壮阔的效果,无论是气势恢宏的海船航行、惊心动魂的海战场面,还是雄伟壮观的明宫美景、绚丽多彩的海洋生物,都在3D技术的呈现下让人久久难忘。特别是那亦真亦幻的海上蜃楼段落,简直是美轮美奂。而在人物形象的设计上很有特点,可以说是中国古典文化和现代审美观相结合的产物,既面孔借用中国京剧的脸谱,身形则融进了少女动漫风格的特征,因此显得别具一格。影片在融合了奇幻、动作、爱情等诸多元素的基础上,构筑了了一个多元的人物关系。郑和显然是核心人物,与海盗陈祖义斗智斗勇、同部将马欢袍泽情深、对士兵爱护有加、和外邦人士亲切交往、和玉雪公主有着真挚情谊。就是在这种他与多边关系的互动之下,添加各种笑料,让影片显得趣味十足。但在笔者看来,片中最有意思的角色,非那个叫“皮休”的小神莫属,这个灵动的小家伙在童自荣老师那诙谐的配音之下,显得是异常可爱。此外,微胖的街舞少年千浪和梳着马尾辫的窈窕萝莉燕子,这两个少男少女看起来也非常好玩。
看完《郑和1405:魔海寻踪》后,想到片中明朝那只“无敌舰队”, 心中有着说不出的感慨,“大明船队像一片云一样飘过来,又像一片云一样消失了。”由此不免想到姜鸣所著的那本《龙旗飘扬的舰队》。的确,中国的衰落,正是从漠视海洋开始的。现在“不差钱”的中国,差的是海洋意识。但愿,我们能建立起一支真正强而不霸、威而不欺的海军。
《郑和1405:魔海寻踪》观后感(十):《郑和1405:魔海寻踪》:历史与动画的合理虚构
文/麦克疯
近几年国产动画片开始背负着摆脱低龄化的重任,逐渐向商业转型,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这部《郑和1405:魔海寻踪》也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顾名思义,影片正是对准了历史上郑和首次下西洋的历史故事改编而成,再穿插奇幻和冒险的情节,带领中国观众走进一个从未体验过的历史世界。
《魔海寻踪》以史实为经,创作为纬,其实正是利用了小说家和电影家们惯用的通过历史漏洞进行想象与虚构,在这部影片中,这种虚构主义赋予了三个不同年龄层次的观众审美:如果寻找到简单的切入口,那么郑和下西洋抗击海盗这条线索是为成年观众设置的,少年千浪和燕子的冒险经历则是针对少年观众而创立,而郑和的“宠物”——精灵皮休以及该片具有的魔幻元素主要负责的是吸引年龄更轻的观众。
动画片本身就是一种建立想象的方式,正如这部影片中游戏化的设置,其实填补的是真人影视剧无法实现的功能。如历史上郑和与陈祖义在海上的较量,用动漫方式表现出来后冷兵器战役的残酷和惨烈就不见了,转而化之的是一场环保的飞鸟大战;影片甚至虚构了陈祖义女儿的角色用以丰富郑和的内心世界,以别与史书上历史人物的另外一面,以动画片自己的语言方式去加工历史故事是最安全最OK的方式。
《魔海寻踪》主要用的是人物历史“再塑造”的方式,强调主要人物本身具有的“传奇性”,这亦决定了影片非“绝对历史”。因为讲历史,不光要说人物,还需要交代时代背景,但事实证明,将人物“传奇化”更有助于奠定人物形象。所以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何片中会出现600年后千浪和燕子两个少年这条穿越的线索,从很大程度上来说,这一条线索都作为叙事化的沉默旁白方式出现,如开头他们在海中发现了郑和撰写《航海日志》的青花瓷笔洗,再将历史引出。熟悉美国电影的观众都知道这是电影传奇化叙事屡试不爽的开头,文本的目的就是将片中传达的精神提前引申出来。作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的故事应当被后人记住,小孩子或不能完全理解电影中的一些情节,但我相信至少也能感受到一种精神。
论电影本身,3D技术是这部电影提升视觉表现力的核心,特别是大量的海洋物理效果需由3D展现出来,论目前国产动画片的技术来说还算做的不错,但仍需继续发展。其实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故事都可以拍成大场面3D动画,从这一点作为切入再和故事题材结合,国内真不乏好的动画片蓝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