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5郑和下西洋》影评10篇
《1405郑和下西洋》是一部由陈骞 / 王俊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405郑和下西洋》影评(一):我也想走一遍西洋
2004年的一月,我在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参观三宝庙,第一次见到郑和的塑像,在异国他乡,他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雨,但是面对他熟悉的这块土地,他仍然是飒爽英姿,颇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气势。后来,当我站在山顶,眺望远处的马六甲海峡时,宣礼声响起,在优美低沉的声音中,我仿佛看到郑和的船队踏浪而来,在六百年的沧桑里依然宏伟壮观。
2008年的初冬,我再次悦读了一遍《1405郑和下西洋》,这部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而拍摄的纪录片,又一次在声光色影中读到了郑和的智慧、忠诚、坚韧与不畏艰难的精神,与他一起,随船队在狂风暴雨中历经千辛万苦,伴季风、搏海浪、歼海盗、穿海峡、战疾病、做贸易,并以他们友好的态度为大明朝完成了众多的成功的外交任务。看着纪录片里那些史实的介绍以及一些实物的展示和有关人物的采访,深深感受到六百年前,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创举有多么的了不起,宝船的建造,船队的设施以及布置,一些相对来说在当时比较先进技术的使用,都证明了当时中国航海业的发达,同时也证明了这支船队的统帅——郑和——的伟大,尽管有些史料记载已无法再找到,许多的事情成了历史之谜,但曾经有过的足迹与辉煌在这一条航线上所经过的许多地方都能找得到痕迹,并且依然充满了传奇色彩。
纪录片有时会用“情景再现”的形式来反映当时的一些情景,这样更便于我们直观地去了解当时的这支船队究竟是什么样子的,郑和又是怎样指挥着这条船队以及他后来的遭遇,他所走过的国家和地区的情况等等,再一次证明了当时这支船队所创下的壮举。
关于郑和,说实话,我所知道的很少,但通过这样的一个纪录片,让我知道了许多关于郑和下西洋背后的故事,我想如果有机会话,我一定要到南京的郑和墓瞻仰,为这个伟大的航海家献上自己的敬仰。
《1405郑和下西洋》影评(二):「鄭和下西洋」一個被無限誇大到千萬倍的虛假宣傳(转载)
「鄭和下西洋」的故事現在眾人皆知,但其實只是一個以訛傳訛的誇大傳說,且已埋沒在歷史廢紙堆中幾百年,西方文化舶來後,很多中國人出於什麼都要跟西方比個高低的虛榮心理,又挖空心思把這些歷史陳跡刨掘出來,精心包裝成所謂的「偉大成就」,甚至吹噓到了比哥倫布發現美洲麥哲倫環球航行還要「偉大」的歷史地位。
其實,整個「鄭和下西洋」這麼龐大的一個誇張宣傳,僅僅就只是來源於古書中寥寥數語的若干記敘,中國人就憑著這麼簡略至極的寥寥文字,拚命誇張附會,「推論」加想像,極盡全力編織材料往裡填充,最後終於擴充成了這樣一個被誇大到千萬倍的虛妄故事,甚至有洋人也受惑而來湊熱鬧瞎起鬨。但很多人卻刻意地小心迴避那原始資料上的真實內容。
首先,鄭和下西洋從航海意義上和歷史意義上來說,沒有任何值得吹噓之處,也許這在中國這種陸地傳統國家來說是很少見多怪,但在世界航海史上來說只是小兒科。他走的那條海路只不過是早幾千年來波斯人,阿拉伯人,印度人都走過了無數遍的日常老路,人家早就在這條海路上來來回回航行到中國來做生意一千多年了,中國人的航海技術還是跟阿拉伯人學的。甚至《三國志》記載兩千年前漢代時羅馬人就曾航行到過中國。而兩千多年前腓尼基人和埃及人已經實現了環航非洲。
鄭和下西洋走過的海路自始至終都沒有超過阿拉伯人的航海範圍,這是中國學者自己都不敢不承認的。所謂的「鄭和下西洋」只不過是把別人走了幾千年的一條老路重走了一遍而已,既沒有任何開闢性的地理髮現,也沒有任何航海技術上的突破。
所謂的「鄭和寶船」也是一個荒唐傳說,以下重點就所謂鄭和「寶船」的尺寸大小做一些簡單研討。
這個荒唐透頂的「鄭和寶船」,現在被吹噓誇大到了幾近於好萊塢科幻片的地步,各種虛假的所謂「研究成果」「宣傳資料」汗牛充棟,中國官方甚至根據炮製出來的「研究資料」用所謂「傳統工藝」仿製出了跟所謂鄭和寶船一樣形制的現代版寶船(不過尺寸都還小了一半),並聲稱要用這個仿製的「寶船」重走一遍鄭和當年走過的航路,以證明鄭和的航船和航行是真實可信的(不過這個所謂的仿製版「鄭和寶船」上面安裝的是導航雷達和GPS,呵呵)。
這個龐大的造假產業養活了中國至少數以萬計之人,但很少有人想到,整個這麼龐大的一個彌天巨假,僅僅只是來源於古書上寥寥數言的這麼一段話:「寶船六十三號,大者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丈,中者長三十七丈,闊一十五丈」。
而且這個尺寸大小描寫還只是一個孤證,此外再沒有任何別的原始資料。
這段話最初來源於鄭和的隨行翻譯馬歡所著的《瀛涯勝覽》(1416年,永樂十四年),後來明末顧起元撰寫《客座贅語》(1617年)照抄了一遍,清順治年間談遷撰寫《國榷》又照抄一遍,清代張廷玉撰寫《明史.鄭和傳》又照抄了一遍,所謂的《鄭和家譜》也照抄一遍。
中國的「歷史學家」實在是蒐羅不出別的什麼原始資料,甚至把明末羅懋登寫的小說《三寶太監下西洋通俗演義》中的照抄加發揮也拿來當證據!
中國人是不管什麼原始證據不原始證據的,晚了兩百多年後的人把原始資料抄了一遍,中國人就又拿來當證據重複論證,兩百多年後的人是坐時間機器回去把鄭和那個根本不存在的「萬噸寶船」重新測量了一遍嗎?
按照這個匪夷所思的「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丈」的尺寸,換算過來就是138米長,56米寬!數萬噸排水量!甲板面積比一個足球場還大!
現代的萬噸鋼鐵油輪能夠建造到這麼大體積,是因為使用了現代科技的高強度鋼材,而且需要靠銲接才能拼接出這麼巨大的船體,如果沒有現代科學技術,僅僅只是用鐵釘繩索木頭是根本不可能拼裝出這麼大體積的,即使勉強拼接出來了,也是鬆散的,一下海遇風浪就會漏水或散架。
早在1876年,荷蘭漢學家W.P.格倫威爾德就指出鄭和寶船的尺寸絕不可信。
還有學者根據材料力學計算出,當船長超過90米,木質的船體已經無法承受縱向的彎曲力矩。並與現代鋼船對比計算出寶船需要「船底板與甲板板厚約為鋼船的20倍,分別為340毫米和380毫米」,而這是「難以辦到」的。——(楊槱,楊宗英,黃根余:《略論鄭和下西洋的寶船尺度》,海交史研究,1981年,總第三期)
致命之處還在於這個龍骨,用木頭拼接出來的這麼細長的龍骨,一下海遇大風浪受橫向阻力就會折斷,更不用說脆弱的木殼船體。
還有這個寶船的長寬比,只有2.46,也就是一個大方盒的形狀,也不符合造船法式。這樣粗大的船身,在海水和風浪中受力面太大導致阻力很大,速度很慢,且很難控制,容易打轉。
還有這個「寶船」的船型,海船要經得住海洋風浪,必須要是吃水深的尖底船,但是史書上記載的不管是鄭和寶船的製造處南京還是出海處的江蘇太倉劉家河,其航道寬度和水深,都不足以容納這個鄭和寶船的尺寸大小,特別是水深遠遠不夠。而若鄭和寶船是一個吃水淺的平底船,那麼它就根本不能承受深海大洋處狂風巨浪的衝擊而會被掀翻。
而且,鄭和寶船真有這麼大體積的話,它下西洋一路上停靠在哪裡呢?數萬里航程上的各國各地不可能都預先給它建造一個專門的港口來容納它吧?而且鄭和船隊的停靠地多是像東非蒙巴薩這樣偏僻之地的小港口。而按照記載的尺寸它就連在自己的建造地和出發地都無法容納它的體積,更何況是異域他國呢。
其實,恰恰根據在這個鄭和寶船製造之處南京所發掘出的《南京靜海寺殘碑》(這個可是考古證據)記載:「永樂三年,將領官軍乘駕二千料海船並八擼船」「永樂七年,將領官軍乘駕一千五百料海船並八擼船」,可推算得出鄭和寶船的最大可能尺寸是長約十八丈,寬四丈,排水量一千餘噸。
「《天妃經》卷首插圖顯示鄭和下西洋船隊雄姿,圖中的船型和《武備志》「鄭和航海圖」中記載船型(參見圖2),當是下西洋主要船型,卻均不是九桅大號寶船,而是六桅二千料海船型寶船或更小的海船」「古文獻插圖可證明二千料六桅海船是鄭和下西洋船隊主要船型,才被描繪在明代及有關史藉中。而大號寶船既巨大,又重要,理應充當「主角」,不被描繪,只能是因為它確實未出海,不是鄭和下西洋船隊中的船型。」——(鄭明《鄭和寶船復原考析》)
而且,根據在南京寶船廠遺址發掘出來的所謂鄭和寶船的舵桿長度,鐵錨大小,也差不多對應這個尺寸:
「按照木帆船的「法式」、規律, 舵桿長一般等同於船寬。所以, 那根舵桿只能配約11米寬的船」「與那根舵桿相配相稱的船大概不過是長26.4米的船(11 ×2.4 = 26.4) , 只相當史籍所說的鄭和大寶船的零頭。」「舵桿要在船上帶舵葉工作控制船的航向, 至少得有型深長。這樣, 甲板上的舵手(們) 才能操縱它, 它帶的舵葉也才能浸入水中撥水調整航向。(見圖一, 3) 鄭和大寶船的型深, 就算為船寬的一半約25米, 11米長的舵桿也根本搆不著, 還差一大截。」「這根舵桿的長度僅為與史籍所載的寶船相配的那種特長大舵桿(估計應為約30米) 的37% , 它根本證明不了鄭和寶船有史籍所說的那麼大。」「......所以全舵(包括舵桿和舵葉) 不過重1571 公斤。參加了下西洋的鞏珍曾說: 鄭和大寶船的「篷、帆、錨、舵, 非二三百人莫能舉動」[ 30 ] 。但這根出土大舵桿包括它配帶的舵葉全重才1500多公斤, 二三十人便能舉動。所以, 那根大舵桿並不是大寶船的舵桿」——(《從考古文物實驗辨析鄭和寶船的噸位》張箭 四川大學歷史系)
「那個大鐵錨。那不過是一個整高約2米的四爪鐵錨, 錨爪錨身纖細, 重約二三百市斤。從形制上看倒像是明代的古鐵錨。(圖五) 可稍有航海常識的人也一看便明了, 那麼大的鐵錨只能匹配幾百噸到四千噸的海船」「甲午戰爭中清水師主力艦定遠艦的鐵錨比南京閱江樓的所謂寶船鐵錨高大得多, 粗壯得多, 重得多。其重量估計是閱江樓(鄭和寶船)鐵錨的四倍。但我們知道, 定(鎮)遠艦不過是滿載排水量約七千三百多噸的中型軍艦[35]。——(《從考古文物實驗辨析鄭和寶船的噸位》張箭 四川大學歷史系)
另外,前面提到中國官方為了搞宣傳建造了一個所謂的仿製版「鄭和寶船」,聲稱是用的「傳統工藝」其實完全就是使用現代科技建造,上面甚至安裝的是導航雷達和GPS,就這樣他們都不敢把這個仿製版建造到古書上浮誇的「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長」(138米長,56米寬),而是小心翼翼地只建了一半尺寸,71米長,排水量則只有一千多噸。由此你就可以明白他們胡亂吹噓的那個數字有多麼虛假!
其實西方史料中也有類似傳說,如公元前1500年埃及據記載有總長折合約210英呎的尼羅河大木船,公元前三世紀末由埃及托勒密四世在亞歷山大城建造的配有4000名漿手的雙體戰艦,長約128米(一說長寬為204*17米,40排漿手,400多船員,2850名士兵),不過西方歷史學家從來對這些誇張傳說持懷疑態度,不輕易採納,但中國人是從來毫不猶豫不加分辨地全盤引用中國古書上的誇張記載,並不容質疑。
中國人還處處玩弄雙重標準,一面拿著這些古書上隻言片語的誇張傳說大吹特吹所謂「鄭和寶船」的巨大無敵,古往今來天下第一,但是在遭到科學理論上的質疑之後,又一轉臉拿古書上也記載有外國的巨大木船來作為證據,證明在古代是有可能建造這麼大木船的:
「早在唐代李肇的《唐國史補》中,就記有「南海舶,外國船也。......師子國(今斯里蘭卡)舶最大。梯而上下數丈,皆積寶貨。」(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下)。宋朝時,木蘭皮國(在西班牙南部與非洲北部)能造巨舟,「浮南海而南,舟如巨室,帆若垂天云。拖長數丈,一舟數百人,中積一年糧。豢豕釀酒其中,置死生於度外......又大食國更越西海,至木蘭皮國,則其舟又加大矣。一舟容千人,舟上有機杼市井。」(宋.周去非:《嶺外代答》卷六.木蘭舟)。到了明代,更有人記其國之舟可「容萬人,酒肆果園俱備。」(明.查繼佐:《罪惟錄》傳三六.木蘭皮傳)。明天啟三年(1623年),意大利人艾儒略記當時西洋海舶,「中者可容數百人,大者可容千人」,「須裝淡水千餘大桶,以足千人一年之用,他物稱是。其上近地平板一層,則舶內中下人居之,或裝細軟切用等物。地平板之外,則虛其中百步,以為揚帆習武遊戲作劇之地。前後各建屋四層,以為尊貴者之居,有甬道可通頭尾。尾復建水閣,以為納涼之處,俟貴者之遊息。舶兩旁列大銃數十門,以備不虞,其鐵彈有三十餘斤重者。上下前後有風帆十餘道。」「桅之大者長十四丈,帆闊八丈。隨手二三百人,將卒,銃士三四百人,客商數百」(艾儒略:《職方外紀》卷五.海舶)——(鄭鶴聲,鄭一鈞《略論鄭和下西洋的船》《鄭和下西洋論文集》第一集,人民交通出版社,1985年版)
既然如此,人家也有,那「鄭和寶船」還有什麼可吹噓的呢?
還有,鄭和船隊的船數,最初說是62艘,後來又說是有208艘。兩百多艘海船在原始時代是怎樣編隊航行的?(其中62艘還是跟現代航母一樣大小的「寶船」!)那時既沒有導航雷達,沒有GPS,也沒有無線電,甚至連探照燈汽笛電喇叭等基本設備都沒有,兩百多艘巨艦大船在海上四面排開據說佔據至少整整十平方公里,走得快了就會撞成一堆,走得慢了就很容易失去聯繫從此失散再也找不到(因為沒有無線電聯絡嘛)。中國學者解釋說是用燈籠鑼鼓旗幟來發信號聯繫,那海上暴風雨來時,狂風暴雨雷電交加的黑夜裡,怎麼用燈籠鑼鼓旗幟發信號聯繫?
順治十五年來華的傳教士比利時人南懷仁,倒是曾在《坤輿圖說》中記載他來時所乘坐的海舶:「若多舶同走,大者先行引路,舶後尾樓,夜點燈籠照視,燈週二丈四尺,高一丈二尺,皆玻璃板湊成,行海晝夜無停。」
不過,上面所說的那是西方海船的技術。玻璃真正傳入中國至少已經是遲至雍正乾隆年間的時候了。
還有鄭和下西洋的人數,達二萬七千人之眾,這也不合邏輯,不管是按208艘船的平均載運量130人,還是按62艘船的平均載運量435人,都根本不符合建造這麼大尺寸航船的需要,既然平均載運量只有這麼點人,那又何必建造這麼大尺寸和這麼多數量的巨船呢?就算是同時載運貨物水糧也已遠遠超出了正常標準(跟鄭和寶船差不多大小的現代航母平均載運量常達數千人,且同時裝載補給和彈藥)。這不是毫無必要地白費空間嗎?
但即使是這樣,這個二萬七千人也是太匪夷所思了。美國海軍是這個高科技時代最強大的海軍,軍力據稱比排在其後十多個的各國加在一起還要強大,一個航母戰鬥群出動,頂天了也才區區上萬人,哪曾想六百年前原始農業社會的中國已經坐著幾個小木船就二萬七千人下西洋了!
由此可知所謂的中國「史書記載」就跟玄幻小說差不多。
另外,還有中國人聲稱:鄭和除了這個「七下西洋」之外,還有另一「豐功偉績」,那就是「鄭和奉旨統督樓船水師十萬,往諭日本國王源道義」——(張研:《鄭和下西洋》,云龍出版社1992年)「鄭和統督樓船水師十萬曆經千辛萬苦到達日本,並將明成祖的旨意告訴日本執政者足利義滿」——(環球時報:《1404年,鄭和下東洋》)
水師十萬訪日本啊!
但中國人最終還是沒敢於把這個拿出來大肆吹噓,因為這可能會立即面臨被日本人證偽的尷尬境地。
還有那個自稱的「鄭和家譜」也很可疑,鄭和是個色目人裔穆斯林,且不說色目人有沒有寫家譜的傳統習俗,也不說穆斯林一神教徒禁止偶像崇拜會不會搞祖宗祭拜,就說鄭和是在戰亂中被擄掠進宮十歲左右時就被淨身做了太監,也就是說他既與上輩斷了聯繫,又無後裔,哪來的什麼「家譜」呢?——「據《故馬公墓誌銘》,鄭和父親馬哈只卒於洪武壬戌(洪武十五年,1382年)七月初三日,恰逢明軍克云南之時。顯然,鄭和之父死於這場戰亂,而鄭和本人則被明軍擄入軍中。(《鄭和忌日及身後事》林梅村 北京大學考古學系)」
這個所謂的《鄭和家譜》(直到1936年才在云南玉溪縣被「發現」)聲稱的是「以其兄馬文銘之子立嫡,名鄭賜,字恩來」。同時也承認,太平天國時期,馬府毀於戰火,室家蕩然無存。
「自這份家譜問世以來,它的真實性不斷遭到置疑。中國家譜喜好攀龍附鳳......從《故馬公墓誌銘》看,馬家只不過是隨賽典赤入滇的普通穆斯林人家,沒有任何數據能證明兩家有什麼血緣關係。《聖像記》和《龍江船廠志》披露的鄭和史蹟,足以澄清鄭和子孫的真名實姓,再次證明清末云南玉溪編造的《鄭和家譜》不足為信。」——(《鄭和忌日及身後事》林梅村 北京大學考古學系)
很多中國人因為嫉恨西方人開創大航海時代地理大發現得到美洲澳洲,自怨於鄭和的航海沒有撈到實際好處,於是酸溜溜地貶低西方的大航海帶給世界的是戰爭和掠奪,大言不慚地吹噓「鄭和下西洋」是和平友誼之旅,這又是一個無恥的謊言,《明史.鄭和傳》明明白白記載:明成祖派鄭和下西洋的動機是「欲耀兵異域」,鄭和《佈施錫蘭山佛寺碑》也自承「及海外邦,番王不恭者生擒之」。
而且實際干下的勾當是:「以次遍歷諸番國,宣天子詔,因給賜其君長,不服則以武懾之。」「六年九月,再往錫蘭山(今斯里蘭卡)。國王亞烈苦柰兒誘和至國中,索金幣,發兵劫和舟。和覘賊大眾既出,國內虛,率所統二千餘人,出不意攻破其城,生擒亞烈苦柰兒及其妻子官屬。」「十年十一月,覆命和等往使,至蘇門答剌(今蘇門答臘)。其前偽王子蘇干剌者,方謀弒主自立,怒和賜不及己,率兵邀擊官軍。和力戰,追擒之喃渤利,並俘其妻子」。
到人家的國土上去,干涉人家的內政,攻滅人家的城國,俘掠殺戮人家君臣人民,和平在哪裡?這不是侵略是什麼?還反咬一口是人家君臣先欲劫奪他的錢財,可當時當地是正規合法政權,並非海盜,怎麼可能會做出這種不合常理的事情?我看應該是相反才是。
我們中國人是最清楚自己中國人是怎樣一個慣於吹牛撒謊造假販假的民族,這在全世界都是首屈一指的,其實像這類誇大其詞的玄幻傳奇在歷史廢紙堆裡成千上萬,但是由於跟西方文明沒有可比性,中國人一般不會有興趣去一一挖扒出來加以包裝販賣,但是像是「下西洋」「寶船」之類能跟西方科學文明攀附得上關係的就有了挖掘炒作的價碼,所以才有了這個「鄭和下西洋」的荒唐故事。
《1405郑和下西洋》影评(三):云帆高张各大洋不是遥远的梦
无论如何七下西洋的壮举,比起贩卖黑奴,鸦片,到处掠夺殖民要光彩的多,有啥不可宣传。 这样一次留下遗憾的下海,我们应该佩服他们的勇气与成就,也该反思,但更需要的是自信,自信真正长久的文明不是靠侵略,靠武力。
说到有些公知对七下西洋的抹黑,对一些细节抓住放大,我只能说有的人喜欢玩电影找穿帮镜头的游戏,有的人却是根据荷马史诗找到了古城遗址,有的人根据圣经里的传奇故事还原了某些历史的痕迹,虽然严格来说都是玄幻如小说,甚至神话的东西。本来历史就是靠我们来拨开迷雾的。
我只想举一个例子:清代战舰发射火炮会导致船体断裂。而明代的战舰装备的火炮比清代先进而且数量多,从未听说过因为发射火炮而船体开裂,甚至在台湾战役中打败了号称海上马车夫的荷兰舰队。由此可知明代的造船技术还是很先进的,哪怕经历了长时间的锁海政策。郑成功船队可只是老爸留下的海盗船的底子,不是倾尽国力打造的国家舰队。
明代太监洪保墓,这位太监曾是郑和下西洋船队的副使。古墓遭到盗劫,但里面发现了非常完整的墓志,上面刻满了铭文,介绍到了郑和下西洋。
铭文中提到:“永乐纪元,授内承运库副使,蒙赐前名。充副使,统领军士,乘大福等号五千料巨舶。赍捧诏敕使西洋各番国、抚谕远人。”经过研读,南京市博物馆研究员王志高发现,短短几句话,不仅有船号的记录,还有船的载重量。王志高说,洪保作为郑和船队的二把手,应该乘坐的就是郑和宝船了。而这艘宝船叫“大福号”,能容下“五千料”。料在古代是一种容量单位。五千料,相当于现在排水量2500多吨。
就这已经比哥伦布那几百吨的船强大10倍了。 Every dog has his day.风水轮流转,每个有影响力的民族都有自己的辉煌时刻,中国在起起伏伏之中,唯一不缺的是中国人自己的骨气和自信,总有一天,中国也会云帆高张各大洋。
《1405郑和下西洋》影评(四):天朝上国意淫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