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白门柳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白门柳读后感锦集

2021-01-25 01:41: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白门柳读后感锦集

  《白门柳》是一本由刘斯奋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5.00,页数:95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白门柳》精选点评:

  ●小说关于任务的描述,表层性东西比较多,广度和节奏把握都还行,但是深度略显不足

  ●我当年是怎么用1个月消灭此150万字的书的。。。。。而且我觉得一点都不无聊

  ●没看完哦,有些硬,不好吃。普及知识。

  ●在茅盾文学奖中属于中游之作,社会万象与当今相似,但作者文化场景的功力略显不足。

  ●看这种书不是享受是累

  ●叙事啰嗦,可能讨厌故事新编吧

  ●可读性并没有那么强。

  ●一本看完了就全然忘记自己看过的书……

  ●董小宛啊董小宛

  ●历史风云下的士人悲歌。

  《白门柳》读后感(一):商女亦知亡国恨

  黄宗羲、陈贞慧、史可法,为着江南的半壁河山,为着光复大明的河山,与以马士英为首的政治势力进行着角逐、较量。政治场中严酷的正邪之战、社党内部惊心动魄的恩怨纷争令我有锥心之痛,而秦淮两岸的男女在乱世的感情纠葛,又是那般迷离交错。直至清军一举南下,弘光朝迅速崩溃,遂又唱起悲风四起的末世挽歌,晚明悲歌似将终结,却还不能划上句号。

  《白门柳》读后感(二):一段不为太多人所知的历史

  此书的价值在于,它的历史跨度跨越了“南明”这个比较特殊的阶段,读完此书,你会了解到,原来明亡之时,还有一段错综复杂的社会冲突,并不是像教科书上说的那样,清入关,明亡。

  另外,那段时期的人物,也是精彩纷呈。

  严格的说,此书并没有酣畅淋漓的表现那段历史,反之有些冗长而呆板,不客气地说,有些浪费题材,惶惶3卷,其实压缩到一卷,更为精炼与出色

  《白门柳》读后感(三):明朝那些事

  慕名买了一套《白门柳》。读完了第一部,略感失望。

  我以为会像当年明月那样情节曲折动人悬念迭出。明末的政局也的确复杂。但小说呈现出来的却是钱谦益与柳如是,冒襄与董小宛的闺阁之事,还有那些举子吟诗作画的风流韵事。感到在国破家亡的时刻,“百无一用是书生”这话太对了。虽然也写到了举子们的拳拳爱国心,但也是纸上逃兵而已。

  小说没有一个真实核心的人物。基本是个群戏。情节拖沓。看的我昏昏欲睡。几处描写人民还疾苦,人吃人的段落倒是不错。

  小说的语言多文言,有才华,但也注定必定小众。

  总之,过一段时间再看后两部。

  《白门柳》读后感(四):读完了《白门柳》的一点感想

  虽说是茅盾文学奖得主,但我还是总觉得有点写得拖拖拉拉,可能是对这套书预期太高了吧。不过看完之后对那个时代那些人的了解大大加深了。以前也读过一些关于南明的资料,不过总也记不清,史可法、左良玉、小福王弘光帝等人都是记得人名却怎么都记不太清楚他们具体干的事情。看完了这套书才晓得这帮人的争斗是怎么样的关系到了天下格局,才明白了马瑶草那句“宁可亡于清不可亡于左”如何瓦解了苦心经营起来的江北防线。满清就这样攻破了扬州。当清兵突然出现在南京城下的时候,弘光帝以及辅臣就那么跑掉了,钱谦益那帮大臣能做的只有商量怎么起草降表了。怪不得一员满人战将发一箭翎羽没入南京城门,大概二十万明军守备的这座都城就不战而降了;怪不得多铎号称史上基本打垮妨碍统一势力最快的将领。

  从书中感觉到作者对中国人喜欢内斗这一性格弱点非常反感,就像反清势力“所恃者人心所忧者穴斗”那样,即使到了大祸临头的时候,内斗都是比对外更被重视的。比如南明小朝廷里没完没了的党争,鲁王政权向北对抗清军同时还需要向南勉力处理跟隆武政权的关系……看完这些事实我也对咱们中国人喜欢内耗充满失望,因为即使现在即使身边这种事也是没完没了啊。

  作者刘斯奋对于读书人“士”这个群体着重笔墨描绘,于是他们的所作所为就清晰生动的展现在笔下。东林领袖钱谦益这种在党争中看透了官场的实质,大概就是所谓的参透阴阳了,于是一心只想钻营复出,最后弄得自己战战兢兢被所有的势力都不大瞧得起。而那些被领袖成为书呆子的热血青年比如黄宗羲这些人都是以读书人那种没有实质意义的方式意气用事,只知道打压历史上的敌人阉党余孽,最后招来更严厉的敌视和打击。于是这个群体就变得要么是道学先生要么就是书呆子。至于党争这个读书人都或者乐于参与或者身不由己陷身其中的政治漩涡,在崇祯期间成为皇帝显示手腕的利用工具,在清初则是满洲统治者明令禁止的对象,总之读书人进入政治就变成了奴才。也许作者本身对这个群体就充满了既怜又憎的感情吧。

  在这套书的最后,满清能否入主中原似乎还是有些不能确定,自“剃头令”颁布后就天下大乱,对清朝十分不利,但是也给了满人彻底肃清反对者,实现建立一个完全由奴才构成的帝国的机会。这种前途茫茫也让我明白了为什么终顺治一代也没彻底完成统一大业。也让我不由得想起了那一长串直到康熙四年才基本结束的名词:郑成功、李定国、孙可望、永历帝、云贵、缅甸、李来亨……

  最后,黄宗羲在狱中那一番关于天下苍生和皇室一族的讨论实在让我很敬佩,很振聋发聩的,怪不得黄宗羲的思想号称与几百年后的辛亥革命挂上了钩。不过没想到《孟子》一书在明代因为阐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被朱元璋删掉了一半,也不晓得原版后来是怎么被重新使用的。

  呵呵,就扯这些,请大家指正。

  《白门柳》读后感(五):《白门柳》——学史有余,名著未满

  洋洋洒洒一百三十万字,这套《白门柳》总归是看完了。

  首先关于书名,应是取自李白《杨叛儿》中的“何许最关人,乌啼白门柳”,但是作者的意味,我想又是近乎韦庄的《台城》——“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无情最是白门柳”,面对眼前泱泱天下的云谲波诡,芸芸众生的生离死别,它永远安静地伫立在金陵城外,不悲不喜。随着一声乌啼,白门外的柳树又张开了眼。“呦,怎么又换了天下了?如今这朝代是谁家的了?”

  本书的人物塑造无疑是成功的——面对王朝交迭,民族存亡的攸关时刻,冒襄、钱谦益、黄宗羲三人的三种不同人生观,完全代表了晚明士子们全部的心理活动。一直以来,对所谓“复社”,尤其是“复社四公子”,就没甚好印象——借东林之臂膊,自诩清流;荫留都之暂逸,空叹国衰。在汉家江山风云变色,山岳崩颓之际,侯朝宗、冒辟疆之辈留给后世的还不是只有些金风玉露的风流传说、才子佳人的艳词靡曲?然而当读过这部《白门柳》之后,却又不得不辩证地再去思索一番——其实他们不是没努力过,大明中兴也是他们每个人的愿景。在远离政治中心的留都南京,有那样一群年轻士子,为了挽社稷于水火,为了心中的道义,付出过,求索过。无奈即使好话说尽,自己对于“百无一用是书生”此句的理解,怕还是深了三分。

  对于小说中两大女主角——柳如是和董小宛的描摹,我不知演义成分有几分,反正作者是极力将其推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就柳如是而言,真算是封建桎梏下的一朵奇葩了,其自强、自立、自信与当时男子相较,也是有过之无不及,算是我最佩服的风尘中人了,与小凤仙一样。可是相比而言,更得我心意的却是董小宛——一个温婉淑良,那么“封建”的安静女子。可能作为男人,还是认为被依靠的感觉更有成就感吧。

  再来说一说我看来此书的不足之处。其一,剧情太过拖沓,进展迟滞,甚至乏味冗长,如果不是专门就想看这本书,而是随意翻到,我相信十之六七会坚持不下去。举个例子,第一册开头铺陈了二百页之多,只是叙述了复社内一次无关痛痒的“虎丘大会”始末。对于历史小说而言,这种令人抑郁的推进速度实是大大的减分项,是对读者的残忍。不过还好后两册是渐入佳境了。其二,描写太甚,不免有堆砌卖弄之嫌。书中不胜枚举的大篇幅描写是让我有些头晕的,说实话,那些文字随便拿出一段,都能拿到初中语文课堂上做完美范文的分析,然而怕是也仅止于此了。几乎所有享誉世界的文学巨匠,都并不倚仗这些看似华丽的描写语言。

  一言总之,本书用以初步了解晚明历史人物及历史框架是很完美的,可历史小说终究还是小说,是文学作品,本书就写作而言,并不成熟,或者说,作者刘斯奋先生虽是传统文化集大成者,然而作家一项,只是副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白门柳读后感锦集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