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创意生活》经典观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创意生活》经典观后感1000字

2021-01-25 03:19: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创意生活》经典观后感1000字

  《创意生活》是一部由Phillipe Starck / Helen Bickford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英国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创意生活》观后感(一):观后感

  喜欢的好几个特别有天赋的设计师都被淘汰了,蛮喜欢马克的,但他的磁性餐具可以做得更好。最后的获奖者伊尔沙,菲利普斯塔克之所以选择了她,难道不是因为她做出来的东西外观跟斯塔克自己的设计很像吗?喜欢安娜,觉得她很有创意。那个内比尔一副自大的模样,人品不好怪不得被淘汰。不过这些选手的水平说实话没有我预想的那么牛

  《创意生活》观后感(二):创意是生活

  这是BBC制作的一部为寻找英国设计新秀的节目。老大是赫赫有名但有着蹩脚英语的设计大家菲利普•斯塔克,他的设计涉及生活方方面面,为生活而创意,为生活而设计。这里面的创新点很多,但我最有感触的以下几点:

  一是生活是不简单,如果你想轻松地完成任务,这是懒惰的表现,而不是任务煎蛋,这其实与寿司之神小野二郎的思想是一样的,只有你将自己完全投掷在工作中,你才有可能触碰那一点点微薄的灵光一现;

  二是生活就是创意的集合体,你可以在任何一处发现惊喜带来的喜悦,如被共5000种合计15000株植物包围的城堡之强、再利用的卫生巾。

  三是灵感创意出来的产品是要有灵魂的,它要被放入情感,才有可能与大众产生联系,产生共鸣。那么你才有被认可的可能。

  四是你要拥有几项技能,1向别人清楚表达你自己2清晰的产品展示3创意是会被模仿,所以要独立地思考4学会深入。

  五是时刻记住这几点加以强化训练并一点点补充自己。神人是无止尽的。

  《创意生活》观后感(三):一位浅薄大学生的观后感

  要做好一个设计,首先要学会去思考,其次一定要热爱生活这是我看这部纪录片最大的感受,其实感觉史塔克,提出的考题一直没有离开“生活”这个主题。在日常生活里我们总会遇到一些唏嘘平常的小麻烦,但当我们成为一名设计师,站在一名设计师的角度,很多点子往往却想不到了,这是因为在这个时候我们缺少了”共情“。

  一件好的设计一定要有灵魂,要真诚。其实是史塔克很多回(xun)答(人)的时候,可能是因为文化的原因,可能是我太浅陋了,很多时候都理解不到他的意思。只有在他说的比较多的时候,我才明白,噢!原来是这意思,大师就是思考的有深度。记得最深的是他的那句”don’ be lazy!”成功的设计里是没有懒惰的人的。

  看这几个参赛者也很有意思,有的自大,有的埋怨于导师,有的讨厌题目太过宽泛,有的抄袭他人的创意,有的不思改进不沉溺于当前的成就。让我看到了很多面。只有最后真诚的人可以有所收获。

  《创意生活》观后感(四):斯塔克的创意实验-记两个感触

  斯塔克创办设计学院,寻找英国真正有才能的新人设计师,获胜者可以获得六个月的实习机会。这对斯塔克来说也算是一场冒险的挑战,实验将创意教学浓缩在几个月的设计竞赛之中,本身就很有难度,而且还有纪录片的拍摄任务。在这场比拼中,12名参赛选手经历着激烈的竞争,在斯塔克地苛责下激发自身的潜能,超越自我,不断完善自己的设计作品。斯塔克三人小组拥有绝对地评价权威,可以选择谁去谁留。或许会对他的独裁存在质疑,但当最终设计亮相时,”简直就是艺术品“,我不禁发出赞叹,随之一切的疑虑消逝了。

  lt;Design for Life>适合对设计理念和设计过程感兴趣的人,也适合关注斯塔克的设计爱好者。

  《创意生活》观后感(五):做个记录

  #理论orPORTFOLIO#

  创新思维可以不必具体 可以是一种感觉 直观生动 可以是象征物 不要太浅显 (男性与女性 游戏手柄与多头插座...

  动作忙碌没有用 不要在思想上犯懒主题太宽泛的情况下设计灵感可从具体的人或物上寻找 然后再延伸至更广泛的群体。

  Admit or not,产品的vi部分是提升产品魅力最直观的方式,视觉上的美观是极其重要的。做一份作品最后一定确保外观上达标,但不能仅仅是时髦浅显的东西 要有开阔的视野和善意的心。

  #态度#

  身体要好心理素质要强,有野心也要保持谦逊,有实力也要时刻学习进步,能听取他人意见也要坚持自己。

  #商业#

  hilippes Starck的設計哲學更強調在解決問題的同時能體現人類的love, intelligence, humour and ethics。好的創意來自life, sex, flesh, and sweat... 好的設計師不能偷懶,應該從問題的根本去尋求解決。讓最終的設計擁有“實用性、合理性。

  设计要在实用基础上(商业领域上

  《创意生活》观后感(六):We hate lazy people!

  You don’t make good design if you think about the design; you make good design if you speak about life, sex, flesh, sweat…

  现今市场上充斥着太多根本不必存在的产品,设计师在开始设计之前必须负责任地想清楚自己的产品在当下是否有存在的必要。

  传达信息不能太过流于表面,懒汉设计师不讨喜,思维需要有个拐弯!理解之后的会心一笑更宝贵。

  产品所传达和倡导的生活方式比产品本身更为重要。

  要把视角从产品本身转移到它的背后和它周围的一切。

  不要忘记感性!

  为孩子/女性/特殊人群设计,总是容易讨喜。

  设计的首要目的是帮助人类发挥其潜能。

  当主题太宽泛时,想想身边的人,熟悉的人,由特例来推广至更广泛的群体。

  设计必须找准切入点(特定人群、特定行为…),要简便实用,让人觉得不妨一试。

  不要重复已有的设计,不要肤浅,要思考更深入的可能性。

  即使是简单的产品,也要考虑其方方面面实现的可能性,材料、科技、工艺……要滴水不漏。

  抓住人的细微的内心需求(平衡/怕黑/安全感……)。

  在实现相同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少材料的使用和技术的注入。

  We hate lazy people!

  《创意生活》观后感(七):不做毕设,刷这个。。

  如题,作死地安慰自己磨刀不误砍柴工。

  虽然,我也不知道,我看了这个有没有在磨刀。

  怎么说呢,没有特别大的提升。但是看完会觉得待会去做毕设不会那么抗拒和痛苦了。嗯,效果一:心理安慰get

  然后,就是,更加坚定了一遍对自己要求的“以后一定要主动地多思考,不要逃避和选择性忽视。”效果二:启发自己要多主动思考

  当然,评论里有说学员水平问题的,确实有一点,感觉不得劲。|・ω・`) 但是我觉得我自己在那样的情景下做,可能也很吃力,当然啦,我觉得我能和他们一起竞争的。(自信不能少,哈哈哈哈哈哈)

  还有就是,这个综艺嘛,能不能好好的展示一下他们的作品和想法。是因为要保护他们的idea吗?每一次他们在做presentation的时候,都好像扒窗口一样。“啥呀,给我看一眼!”(´O`) 真让人着急。

  最后,再献上这对恩爱夫妻,哈哈哈(可能因为我对象也是我们专业的,而且也曾在团队一起讨论过东西,所以特关注吧。哈哈哈哈,真可爱,不说了,我要去戳戳我对象了)

  二脸疑惑hmmm,还是老婆好玩

  《创意生活》观后感(八):那是一种成长

  人人上一个网友分享的一个链接,打开了这个我以前从未踏足的领域——设计,竟然可以那么美丽,而且来自于平民。

  菲利普斯塔克挑选的十二名学员完全来自世界各地不分贫贱地位,挑选的理由只有一个,各自提交的设计图纸。其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可能都蕴含着某种未知的力量,就像最后胜出的伊尔莎,她直到最后胜出才意识到,哦,我竟然胜出了,我也可以在世界最顶级的设计师一起工作。曾经的她,如果没有那么一次机会,就无法看到自己潜在的可怕力量。68天的工作,只有短短的那么2个月,一个暑假的时间,她竟然能做出那么具有美感兼实用的产品,或者说是艺术作品,流水线般畅滑的线条,具有金属质感却轻巧细腻的材质,螺旋凹凸有致的造型,更重要的是,这件典雅的艺术品不只是作为观赏,而是作为帮助老年人或者行走不方便的人站立和行走的工具,哦!不能称为工具,的确是件艺术品,精湛的艺术品!看完后的我还在久久感叹,脑海深深浮现那件艺术品,竟然只诞生了68天,竟然来自于平民之手。

  其实在节目的前几轮,菲利普斯坦克对选手很失望,要不是觉得这些选手很懒,要不是认为他们根本不懂他所表达的意思,只有内比尔在第一轮完全得到了他的认可,其他人都只是勉强接受或者直接反对。因而我也理所当然以为内比尔会留到最后,至少不会很早就出局。但很出乎意料,就像斯塔克所说的,我针对的不是你所提的创意,而是你这个人,内比尔的确很聪明,也很有天赋,他可以很敏锐的抓到斯塔克所要传递的深层次意思,所以可以在别人辛苦工作的时候呼呼睡大觉,也可以带有讽刺嘲笑说在这里我看不到对手,但是内比尔的确很聪明,这个是无可厚非的,虽然遭人嫉妒羡慕。我同意斯塔克的观点,内比尔将来能成为这个圈子里最有钱的人,即使伊尔莎战胜了所有人,但论金钱,可能还是内比尔占上风,这是一种能力和天赋。

  其实对于斯塔克所说的,即使我看完了整个纪录片,我对于他提的要求,还不是能清晰的把握,11个学员无一例外都觉得对于他提的要求一头雾水,也许这就是大师与常人不同的地方,而伊尔莎也是从一开始的一头雾水开始做起,虽然我不懂她到最后知不知道斯塔克艺术设计的精髓,但是在强大的压力和努力下,她也完成了自己的艺术创作,实用性、艺术性、创新性兼具,实在不可思议!

  其实,一部纪录片,收获的不仅是对艺术的美感和欣赏,更重要的改变了看待艺术的角度和眼光,生活中所有的东西都有存在和不存在的理由,都有实用性背后的美感和艺术,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欣赏,去用心去感受,闭上眼去触摸。

  《创意生活》观后感(九):看完第三集

  首先,感叹一下,他俩夫妻真甜。每次菲利普斯塔克调皮的时候,老婆都眼神宠溺专注。

  然后就是,感叹里面学员遇到的困境就和自己做课题一样。时不时怀疑人生,是不是该转行?或者偶尔,怀疑老师的想法是不是过于偏执,没有去理解我的想法?或者是想不出好的概念,在那憋掉头发。看到大家都这样,就忽然又有了点信心和动力,如果别人都是如此的话。

  当然,还有的感触就是,真的不能懒思考,最近准备留学,在想研究计划书的时候才发现,这二十多年来,我在思考方面是多么的被动与懒散。

宠溺的眼神给老婆捏捏肩

  然后,是经常会有的同感

  然后是日常可爱

  《创意生活》观后感(十):思考、感觉、体验

  首先,看这部纪录片或有人说真人秀(我称为纪录片)有两个前提:

  1:菲利普 斯塔克从英国选人,而不是从其他更富有创造力的国家

  2:筛选的方式是根据图纸设计单一的评判

  这两个前提虽有些偏颇,但如果仅仅揪住这些不放,把自己逼进一个死胡同里,那就是自己的损失,毕竟这个纪录片还是有些内容的。

  从上面两个前提再次验证,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平时喜欢,就应该下功夫积累、应用、创造。这次幸运地是英国,说不定下一次幸运地就在自己所在国家、城市。

  选出的12个人,不同年龄、学历、职业,但他们一开始有共同的目标就是拿到斯塔克所提供的在他设计院里工作6个月的机会,他们期待、兴奋、充满干劲。

  第一个任务是从“功能”“生态”“性别”任选一主题,挑选两件分别证明主题的两个方面。结果有好有坏,但从结果可以看出斯塔克想要的不是具体的东西,那太没有创造性,他要的是经过思考有代表意义的、好玩的,所以一般这种给出好玩主题情况的结果并不是简单浅显、众所周知的,而是要思考,哪怕是一个简单的东西,也要赋予一个有想法新奇的意义。

  第二个、第三个任务分别是“人类进化”“环保生命”,可以说虽然主题名字不同,但范围宽泛的好像可以设计任何东西,从最终设计结果来看斯塔克想要具体的、新奇的、有意义的设计,而不是很大的、大众的、幼稚的作品。

  斯塔克在前几次考察任务很失望,他跟学员们说不要懒。“懒”一开始很让人疑惑,学员们很勤奋,后来我才想明白,这个“懒”不是说行为上的懒,而是说思想上的懒。斯塔克是大师就有是大师的资本,你要去思考他的话,理解他的话,试着从他的想法往前走,这时候就说啦,那就不能有个人的想法吗?这并不冲突好吗,个人的想法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如果仅仅是去理解大师的想法而改变自己的想法,说明自己不够坚定,如果有坚定的想法,那么这样做还能够提升自己的理解力。所以有这种情况,要试着理解前辈的想法,尝试站在他的角度分析问题,然后再结合自己的想法,产生结果,所以行动不要懒,思维上更不能懒。

  最后伊尔莎获得这个绝好的机会,有人对这个结果不满意,觉得她不是实至名归,但我分析了一下,觉得她赢还是有原因:

  1:她始终坚定目标,在中间的时候,因为学员没有理解斯塔克的想法,导致得到一些差评,学员想不通为什么自己觉得不错的设计在斯塔克那里一文不值,所以有不想和斯塔克共事的想法,目标动摇,而伊尔莎始终坚持,坚定。

  2:她会在坚持自己想法的情况下尽她最大的努力理解斯塔克的想法、站在他的角度思考问题,虽然麦克后来也做到这一点,但无奈设计作品的构想上,伊尔莎略胜一筹。而其他学员要么固执己见,要么根本不去深度思考斯塔克的话。

  再来说说斯塔克,他是个老顽童,很有童心,他在最后说道他要的设计作品要符合“实用性、合理性、不是追求时髦和肤浅的东西、有开阔的视野和善意的心”,这一理念或许也是他成功的原因之一。

  “Desing for life”不仅仅是设计作品,还有我们个人,我们的生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