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读后感1000字
《浮士德》是一本由歌德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页数:54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浮士德》精选点评:
●是不是这一版我不记得了···不得不承认以我初二的智力和阅历来看,读懂实在是太难了······以至于现在都没有印象了
●竟然一点印象都没有,原来的日记上写着的。
●看完了上集,没有心思看下集了,呜呜
●考虑要不要读德语版
●女人,酒,如果魔鬼给我这些,我就做它的奴隶
●有些书必须慢慢的看,甚至说,看书有一层境界——越看越慢,慢中自有大天地
●慢慢看。。
●无法欣赏
●翻译的很优美//但是...走马观花...看不下去....//
●美啊你停留一下!
《浮士德》读后感(一):..再别康桥.般的结局.
..在这本貌似以"希腊式神化"般的故事.那个在书里面走了N个章节,只为证明自己沉沦的男人.他在一个个看似机遇其为陷阱的片段中彷徨过.选择过.幻想过..作者用他的一生尖锐的反应出了自己内心对现实的的悲抗..
而更可能.<腐蚀.德>.才是本为<浮士德>的真相..吧.
《浮士德》读后感(二):从哈姆雷特到浮士德
终于,这本厚厚的《浮世德》翻到了最后一页,和浮世德一起经历的这段路途,也终于随着浮世德的升天而到达了终点。读完全书,很是混沌,对于哲学及历史的不够熟悉使得原应有的享受荡然无存。理解不够,只能从浮世德的个人发展谈起。
浮世德永远是不安于现状的,对生活永远没有满足。这是他最大的困惑,而解决之道也就是不安于现状。在与梅菲斯特签契约时,浮世德就坚定地表态:“如果我对某一瞬间说:停一停吧!你真美丽!那时就给我套上枷锁,那时我也情愿毁灭!那时就让丧钟敲响,让你的职务就此告终,让始终停止,指针垂降,让我的一生就此断送!”浮世德在魔鬼梅菲斯特的帮助下不断地发展着自我。相信如果没有梅菲斯特的诡计中止了浮世德的追求,他会一直不安于现状,无法满足的发展下去。
从文艺复兴开始,人们对于人——这一个体的思索就没有间断过,而个体自身的成长这一命题,也大量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莎翁笔下的哈姆雷特,在独白之中时常跳出复仇者的身份,考虑人世问题,体现出一个完整的人。而在他不断思索的同时,出现了新的理想、新的困难,使得他的复仇行动一次次地拖延。他的逃避性格,使得其思想和行为难以一致,在使他痛苦之余,也使得他的个人成长最终停留在了精神层面。可以说在他的自我成长历程中,有的只是自省。
而塞万提斯塑造的堂吉柯德,个人自身成长在行动上体现。这个老骑士无论受到怎样的障碍,都有着这样的一个信念:追求完美的,追求理想的。在这样的不断追求中,他的自我不断得到提升,不断得到加固。与哈姆雷特相较,虽然堂吉柯德的行动过于荒谬,但是他已经从自我审视上升到自我征战的高度,真正的迈出了自我成长的第一步。
而浮世德,已经从纯粹的内省或是纯粹的征战的层面跃入自我发展的高度。在不断地成长中,他从未停止过自省,而在自省之后,又即刻投身到行动中去:从他先前的追求知识,遇见魔鬼之后追寻爱情,追求权力,追求美,到最后达到个人发展的高潮——超越了仅为个体的利益服务,达到了通过自己的无私努力,为人民造福,以及与大自然对抗,沧海桑田变换的宏大理想。“只有那些每天去夺取自由和生活的人,才能把自由和生活享用。”浮士德的身上有的成长活力,使他日益高尚化和纯洁化,人类的自我成长的历程在浮世德这里达到了一个巅峰。
“我要纵身跳进时代的奔波,我要纵身跳进时代的车轮;苦痛、欢乐、失败、成功,我都不问,男儿的事业原本要昼夜不停。”从哈姆雷特,到浮士德,到现在,人的成长历程仍在继续着……
:《浮世德》包罗万象,其中歌德给我们呈现了当时德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浮世德相比,我更加偏向于对梅菲斯特的解读。虽名为“浮士德”,但主角应是梅菲斯特。哥德带着梅菲斯特的面具说话,对社会的针砭时弊,对哲学的思索,星星点点散落其中。这样使得这个魔鬼更加接近人类,更加真实。人物形象也是最丰满的。无奈背景知识不够,时时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之感。读,还要继续……
《浮士德》读后感(三):何为救赎?
首先,感谢高赞书评带来的启发,倘若早一些读到这篇,或许我的essay就可以写的更好了(笑)。
不过让我感到好奇的是书评中提到的所谓的”浮士德精神“和最终传达出的所谓”希望“。
之前读浮士德时一直没有完全理解Faust最后“突如其来”的救赎:为什么他只是在生命即将终结的最后一刻说出了“愿将此刻停留”类似的话,就使得天堂断定他没有臣服于Mephistopheles的诱惑,硬生生的将他从魔鬼的手中抢下呢?对比整部书的长度,决定上帝与魔鬼赌注输赢的decisive moment未免篇幅太有些短小与仓促。虽然隐隐约约感觉到Faust在生命最后一刻说的并非他在刚被带离图书馆所说的“Tarry awhile",但是我一直对这一情节存在些许困惑。不过高赞书评中提到的Faust在不同时代经历的思维上的转变,以及对政治,艺术,和自然的指代是我在读时没有仔细注意到的,也让我对Faust的salvation有了更多思考。
我个人之前的想法是,Faust作为一个脱离道德管束,理智,“利己”,有着对生命绝对的把控欲望的人,最终得到的救赎是devotion(他的对立面)。Faust从一开始就是一个active individual,他掌控自己,不畏束缚,大胆到主动用自己的命利用魔鬼。见到Gretchen并且被吸引之后对Mephistopheles说的就是:今天晚上你就要把她弄到我的床上来。Faust在利用Gretchen,诱导她放纵,并且享受完肉体的欢愉之后可以毫无罪恶感的抛弃她,甚至于当在监狱见证了Gretchen的死亡后也只是咒骂魔鬼,并没有repent或是悔过。我认为Faust从未真正的爱过Gretchen,正如高赞书评所说,Faust与Gretchen的爱是理性与肉欲之间的角逐,并且可以明显的看出肉欲的胜出。Faust在这段关系中与Gretchen的对立不仅仅是性别上的男与女,力量上的强与弱,还有思想上的reflective VS devotional。这一对立可以从Faust与Gretchen关于宗教的对话中体现:Gretchen对于Faust不信教大感吃惊,然而Faust确不屑于投身于任何信仰。表面上看,Faust占据这段感情的优势,而Gretchen被老狐狸吃干抹尽,Gretchen似乎成为了文学作品里面男主道路上的插曲和牺牲品(obstacle),实则也许有另一层解读:Gretchen自身也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自我选择了死亡而非依附,从而得到了她自己的救赎,反而留下的是仍然迷茫而不自知的Faust。Kierkegaard在Sickness unto Death中简略提到过的Reflective&devotional和二者对于salvation的关系(虽然他也借用了男女性的对立),我想这里歌德和Kierkegaard的观点有可以契合之处。
接上,还有一点让我想要讨论的是Faust中对男女关系的描绘。我好奇的一点,借用之前课上的一个theme,是:Faust与 Gretchen的关系所代表的是什么?女人在此作品中是否作为男人通往救赎道路上的阻碍或是帮助出现?前文已经提到过,Faust中所depict的男女关系并不是爱情,最后虽然Faust和Gretchen依次获得了救赎,二人的救赎是“个人的”,或是“分开获得”的。In other words,rather tahn mutual salvation, their salvation was achieved individually. Gretchen是Faust独自人生路上的一段插曲,正如Faust是Gretchen人生中的一段插曲,而最终决定她们命运的是个人的选择,Sartre所Condemn的Freedom;他们并无法真正的依靠另一个人,他们的人生并不是由另一个人而决定的。
当然,在这部伟大作品下面讨论“爱情”和“男女”似乎有点小打小闹,像我这样非常无知的读者都会感到有些幼稚和愚蠢。但是引发我问这个问题的是Murnau电影的改编。对比之下,Murnau的电影结局是:浮士德在最后关头与Gretchen双双葬于火海,而二者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双双得到救赎。
我看完的时候对整部电影的改动都非常惊奇,也是Murnao的电影帮助我重新思考了爱情电影中用”爱情“作为HE的本质:爱情电影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是两个人互相救赎呢?为什么”爱情“更多被当作一个虚假的幻象呢?一个人的自我救赎和两个人的相互救赎有什么区别?答案也许可以从萨特的being and nothingness中略窥一二:人生来必须自由,且人一直生活在他人的gaze中;得到他人的方法只有manipulation和seduction,而真正关于Love的议题被回避。
《浮士德》读后感(四):《浮士德》读后随想
“一度我也曾英俊像个少年,但那时我生涩的诗脆弱不堪,我的诗神也很苍老,现在我已苍老且患风湿,形体不值一顾,但我的缪思却年轻起来了,我甚至相信,她永恒地向青春的岁月前进像,使维登堡灵视所见的那些天使一样。——叶芝”
看过了《少年维特之烦恼》,那是在我大一时,看的是歌德25岁时的作品。现在看了《浮士德》,那是在我大三时,看的是歌德59岁(第一部),83岁(第二部)时的作品。
作为第一部我在阅读时升起只恨不懂原文的作品,我很难给予这部作品更高的评价。按照前言中所述,“理想的一本应当在帮助堵住比较接近原著的真谛之后,是他得鱼而忘笙,对原著产生一窥全豹的渴望。”这大约是我第一次在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时产生这种感觉。甚至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不必去摘引一些心有戚戚的文字,因为全文都是那样精彩。
但这并不表明这部作品就没有瑕疵。首先的问题是用典太多,以至于对于对希腊神话都几乎一无所知的我来说,想读懂那些诗样语言背后的寓意实在有些困难,这影响了我对这部著作的理解。更算是未能坚持一气读完的一个原因。虽然词人中我爱极辛弃疾,但遇到通篇砌典时也只能徒呼奈何。
其次则是译本的事。以后我要想着不去看什么“大学生必读”,哪怕是人民文学的译本也是一样!什么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啊!!!坑爹呢啊!!!最讨厌神马价值观一类的主观教导了!!!有木有啊!!!解释一下概念就解释啊!!!加上阶级教育有毛用啊!!!搞毛啊!!!
最后是书本身的瑕疵。还是不够完整啊。第一幕自成体系。第二幕虽然将故事深化了许多,但完整度明显不足。第三幕(海伦)是原来写得放入暂且不提,第四幕实在有些可惜,感觉笔力不足,幸而第五幕是之前就写就的,一下子将《浮》一书提升到了至高的境界。倘天假年,再给歌德老先生以十年时间,那时的《浮》一书,必定能让异国读者亦能手不释卷一气读完吧。
由这本所谓“欧洲四大名著”中的最后完成之作,我不由想起了相应的一本写作时间相差不大的巨著,成书于1784年的《红楼梦》。
正是这种对比令我唏嘘。同为悲剧,却给读者以截然不同的感受。我有时甚至在想,《红楼》就这样截然而止,也是种很好的结局了。连“二木头”都还活着,虽然很苦。钗黛还在等着宝哥哥,湘云还在梦着嫁入卫家。所有的美梦还没醒,尽管有些敏感的人已经写着诔词。如果真要把一切结局都赤裸裸地摊开,等到钗在奁内待时飞,等到质本洁来还洁去,等到云散高唐水涸湘江,等到红颜枯骨,等到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时,那一份悲凉又是怎样让人难过。还不如就这样吧,把最后的悲剧留白,给人心一点温慰的遐想空间。
就像有的时候我希望《哈利波特》到第五本就结束,这样哈利和赫敏还能有着一点点小小的暧昧。此时相望不相闻。而不是我们没有在一起至少还像家人一样,总是远远关心远远分享。也许是这个原因吧,我发觉自己已经记不起《混血王子》和《死亡圣器》的大半剧情,也不想再去看。
好吧,回归正题,《浮士德》也是悲剧啊。个人的生活碰壁了,格蕾琴崩坏了。大世界更是悲剧得一塌糊涂,入仕反成弄臣,追求海伦终也是海伦已随那清风去,化成了一片白云,最后填海也终如精卫,被忧愁吹瞎了双眼,在错觉中死去。可为何读着却是能让嘴角挂上微笑呢?特别是那句“逗留一下吧,你是那样美!”有一种令人情不自禁读出来的力量。仿佛“给我更多的灯吧!”,全不似《红楼梦》中那种眼睁睁看着韶华远逝的无力与虚无。
圈子兜兜转转,还是回到了刚刚咆哮过的屁话上。十八世纪末的清朝,是所谓“康乾盛世”的回光返照。老迈的贾家已经负担不起过往的荣耀,庚吃卯粮,糊裱匠勉强修饰。十九世纪初的欧洲,是拿破仑的时代,是神圣同盟最后的回光返照。用雨果在伏尔泰墓前的讲话:“既然黑夜出自王座,就让光明从坟墓里出来!”一个新时代即将到来。
社会如此,文坛亦如此。
读到了,去翻看历史,那个时代真得令人振奋。歌德,席勒,拜伦,雪莱,贝多芬,康德,黑格尔,高斯,拉普拉斯,拿破仑……一片星空闪耀,不由神往啊。有点理解“青藤门下牛马走”的感觉了。
于是也真得难怪魏玛古典时代会走向希腊,难怪浮士德要溯柏涅俄斯河而上去寻找海伦而梅菲斯特却随河而下,难怪浮士德想征服海波。确实有一团火烧在那个时代欧洲人的心中啊!从少年的维特,到成年的浮士德,那是一个冬天的童话!是衷心信仰着“凡人不断努力,我们才能济度”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过往的一切易于盖棺定论,如今呢?狂飙过了头,怀疑否定一切之后,当下的时代是什么?物理学的大发现过去了,互联网的普及过去了。下一个科技的突破点在哪里?生物学,还是心理学,社会学?民族国家组成了,世界大战打过了,全球化和恐怖主义出现了,下一个世界趋势是什么?是进一步地更完整地融合,还是在各种壁垒阻碍下分开?欧洲的哲学与诗歌,美国垮掉的一代,《哈利波特》的全球化流行,下一种文化是什么?需要在速食文化中保持深刻吗?还是这本身其实是个伪命题。
再看《浮士德》时,大三的我,这个时代的我,并不很激动。感受着热情的同时,我在怀疑着热情的破坏力。可若当下怀疑太多的我去学习去拾取这样一份激情呢?也许会是件好事吧。
.所谓“浮士德难题”,在阅读中反而没有什么太深的感受。善恶本就共生嘛。是说因为看过《庄子》的原因?
(7/1000)
《浮士德》读后感(五):浮士德:晕眩和震撼
人说不懂德文便无法读浮士德,我便从这不懂中,生出了一些不通的感慨,竟也写成了三四千字的读后感。真是够惭愧的。不过歌德大神也不懂中文,汗颜也只是自个儿面壁而汗。
令人晕眩和震撼的《浮士德》
《浮士德》实在是博大到令人晕眩的作品。第一部的故事相对单纯,尚可阅读思考,第二部读来令人头昏脑胀,只能借助一些讲学作品来摸索理解。作为一个文科生,我都觉得我通过自己的解读能把剧情捋一遍下来已经是胜利。正是因为人与人读书的感触不同,选取的情节也会有偏差。于是我打算尝试一下,不靠任何已有的剧情梗概,而是自己把故事梳理出来,一边加入自己的感受,也不愧对我为这书消得人憔悴的历程。
剧情首先在天堂里拉开序幕。魔鬼靡菲斯特和上帝打赌,看他是否能够引诱浮士德放弃那永无休止的高尚追求,使之灵魂堕落、被平凡琐事满足,“让他吃泥土吃得津津有味”。上帝相信人的神圣性,于是同意魔鬼引诱他。(这样的设定令人想起旧约中的“约伯之赌”,为达到证明人类神圣性的目的,上帝放任魔鬼行事,就好像对待约伯那样)。
然后正剧开始,青春不再的浮士德博士在夜晚的书斋中发着精神危机的牢骚,他想到自己大半辈子都埋头于故纸堆中,虽曾鼓起入世的勇气、承担世间的苦乐,但几次努力都没成功。绝望的他中甚至想到了死,但适时传来的复活节钟声又唤起了他生的意志,他来到野外看到庆祝节日的欢乐人群和欣欣向荣的大自然,这些让他受到鼓舞,但仍不能摆脱精神危机。
这一段戏中浮士德面对大自然所发的感慨令人印象深刻,竟然同时夹杂着悲观又乐观的思绪,看到壮美的自然万象他心中涌动着“人与生俱来的天性”:自强不息、渴望上升。随后他坦承了自己纠结已久的矛盾,即在高贵理性和感官享受中的挣扎。于是他一方面赞美造物的光荣,一方面又在不断地向瓦格纳抱怨着对传统学科的不满,以及平民的生存困境。
正是在这样的困惑中,靡菲斯特出现,他变成一条小狗跟随浮士德回到书斋,化为本相后他说自己是“作恶与为善的力之一体”,浮士德向他诉说自己的痛苦,表示宁死也不愿再过这种无所作为的生活。于是靡菲斯特与浮士德订约,靡菲斯特做浮士德的仆人,带他重新经历人生,满足他的一切欲望与要求,帮助他“认识世界最本质的关联”;而浮士德一旦感到满足,说出“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那他的生命则要终止,被“套上枷锁”,且灵魂归魔鬼所有,来生要做魔鬼的仆人。浮士德根本不信来生,他毫不犹豫地与魔鬼定了契约。
浮士德面在寻找不到生之意义时没有选择死亡,而是自愿借助魔鬼的力量来完成自我认知与救赎——与恶相伴是得以启程去寻找善的前提,这种矛盾也体现了人性的本质,在神魔互动、光暗相生之间,使得接下来的一切经历都有了特殊的魅力和含义。
他们来到一个酒窖,靡菲斯特用法术戏弄了酗酒的大学生们(这似乎是歌德对当时大学风气的一种讽刺)。然后他们来到魔女之厨,浮士德在镜中看到海伦的影像,心醉神迷,他在饮下魔汤变为翩翩少年,恢复了情欲。浮士德路遇格蕾琴,一见钟情,浮士德利用首饰和邻妇来引诱她,占有了她的肉体,堕入情网的格蕾琴为了与浮士德幽会,失误中毒死了母亲,格蕾琴当兵的哥哥瓦伦廷知道了妹妹的丑事,与浮士德决斗却被杀,死前公开指责妹妹的不贞。格蕾琴亲手溺死了她与浮士德的孩子,被囚入监牢,判了死刑。此时浮士德跟随靡菲斯特去布罗肯山参加瓦普吉斯之夜的魔女盛会,狂欢淫荡的场面没有使他丧失本性,当得知格蕾琴身陷囹圄时他立刻清醒过来要求去解救她。监狱中的格蕾琴已精神崩溃,把浮士德当做是提她上刑场的刽子手,浮士德催促格蕾琴随他出狱,但笃信上帝、忏悔罪恶的格蕾琴拒绝逃走。在天亮之前靡菲斯特拉走了悔恨痛苦的浮士德。
在有关格蕾琴的桥段里,时常能感觉到感觉歌德在强烈地回溯莎士比亚,比如在浮士德与瓦伦廷决斗的那场戏中,人物关系与《哈姆雷特》如此相似——浮士德相当于哈姆雷特,瓦伦廷相当于雷欧提斯,格蕾琴相当于奥菲利娅;而为了刻画欲望的魔力而特意描写的瓦普吉斯之夜,又显然带着《麦克白》和《仲夏夜之梦》的某些痕迹。
以上是浮士德第一部的大体情节,以浮士德与格蕾琴的恋爱故事为主线。阅读过程中我对格蕾琴这个可爱而虔诚的小家碧玉形象产生了很深的感情,对于的她遭遇也十分同情。剧情中有许多刻画格蕾琴的场面令人难以忘怀,比如她拒绝浮士德搭讪时的端庄自爱、对于自己是穷人就不该追逐浮华的清醒认识、安慰邻妇时的善良乖巧、用扯花瓣的方法来占卜爱情的谦卑纯洁、对于浮士德不信上帝的担忧、在圣母像前多次祈祷的虔诚、在狱中坚持悔罪拒不逃走的忠贞……所有这些都展现了这个平民少女羔羊般纯朴与美好的个性,令人对她的生活和命运抱以极大的关怀。她虽然思想简单、性格柔弱,在与浮士德的对话中经常显得见识浅薄,但的确是个可爱可敬的女孩子;因此后文所述的她因为爱情而毒死母亲、未婚先孕、哥哥被杀、溺婴,最终入狱发疯的悲剧,读来经常令我心下闷闷——这样的郁闷比读《哈姆雷特》时看到奥菲利娅这个同样纯善无辜的女子发疯溺死的悲剧时更加深刻。有对于弱女子悲惨命运的哀怜,甚至是对浪荡子浮士德勾引少女的怨恨。
但这一段戏并不能只当做一个爱情悲剧来看,否则就失掉了在全剧开头那两个赌约的意义。须知与格蕾琴的恋爱当是浮士德永不满足人生中的一段经历,虽然在这段经历中他没实现自己的爱情理想,既害死了无辜的格蕾琴,又让自己的心灵在结尾时陷入了走投无路的绝望与痛苦;但这一切悲剧段落都在他的人生游记中被书写下来,成为日后证明自己完成自我认知的人生任务的重要标记。在全剧的末尾,这个被伤害的、曾经“堕落”的少女以浑身洒满花瓣的圣女形象出现在饱经沧桑的浮士德眼前,我读到这里时感动极了,那一瞬是全剧救赎主题的闪现和升华。
从这一点上来想,我也能够理解年轻而放荡的浮士德为何要不顾一切地引诱一个无辜的平民姑娘,这无关乎道德,而是他在同意拿生命与魔鬼作交换之后,遵循自己欲望前进的一种体现。如果从格蕾琴个人悲剧的角度上看,浮士德无疑是个罪人;但如果从浮士德经历人生的角度来看,格蕾琴的意义却不止是一个被他爱恋并伤害的少女那么简单,她可以作为浮士德悲剧不断却仍自强不息的生命历程中一个纯洁的符号而存在。她象征着一个以爱情为题的悲剧阶段,这与其他知识悲剧、事业悲剧等共同构成着浮士德蹒跚跋涉的自我认知过程。因此拼命勾引格蕾琴的浮士德就无所谓对错善恶,他一开始就承认了自己的欲望和矛盾,并愿意承担它们,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一个更高的目的,也就是镌刻在古老的德尔菲神庙上那句名言:认识你自己。而这个古老的命题自从被提出就一直折磨着思考者的心灵。
在哈姆雷特的时代,人因会思考而痛苦;浮士德同样因为思考自己生命的价值而感到痛苦,但他的可敬之处在于他永远承认自己的空虚和局限、自己真实的欲望,他虽然与魔鬼为伍,他的眼睛却始终注视着自己永不停止跳动的清白内心——这也是《浮士德》带给我的最大震撼。
人啊人,因为不甘于在愚昧和空虚中虚度生命,为获救赎、求得灵魂的满足与安定,竟必须要付出与魔鬼为伍的代价,让心灵一次次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被抛弃在毫无希望的荒原,而最终却连回望自己那一身伤痕的机会也没有,何其悲凉!想到这一点我几乎绝望。但须知人的高贵性也就在这里,即使注定要经历一场场悲剧,因为心里坚信着“凡自强不息者,终会得到拯救”这个信条,相信头顶上有上帝的双眼在注视着这一切,就不惧怕与魔鬼相伴,在黑暗中一路走来。这个“一路走来”的经历比旅途终点在何方更为重要,人要把这路勇敢地完整地走下来,因为这是知道自身终有一死的人证明自己曾经存在过的唯一方式。
而全书开头的赌约模式是避免浮士德的经历成为一出彻头彻尾悲剧的唯一前提,正是因为有着上帝之眼在作见证,浮士德所经历的种种悲剧才变得有意义,有被救赎的希望。这让我立刻联想到《红楼梦》的开头:一僧一道来到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答应带着“无才可去补苍天”的顽石到红尘中走一遭——如果与《浮士德》相较,这便是上帝与魔鬼的那一层赌约;而绛珠仙草和神瑛侍者的还泪之约,又与浮士德和魔鬼的那场约定相对应。正因如此,也使得《红楼梦》中的俗世悲欢故事同样成为了一种经历和昭示,它也就不仅作为单纯的爱情悲剧和家族兴亡史而传世。写至此,我不禁想起了那句话: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浮士德和贾宝玉作为拥有理想的肉体人身而存在,一生总难遂愿;而大荒中有石俨然,字迹历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