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小说的艺术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小说的艺术读后感摘抄

2021-01-26 02:29:0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小说的艺术读后感摘抄

  《小说的艺术》是一本由米兰.昆德拉(捷)著作,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页数:16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说的艺术》精选点评:

  ●只是发现了拉伯雷

  ●补标,在二零一四年翻看过,这本书是在看周国平的散文时知道的。记得读过此书印象深的你们涉及到的一些作家。结构艺术一章勾起了我了解小说艺术结构的兴趣。

  ●很多没懂。 / 科学的高潮把人推进到各专业学科的隧道里。他越是在自己的学问中深入,便越是看不见整个世界和他自己,因而陷入胡塞尔的弟子海德格尔用一个漂亮的近乎魔术般的名言所形容的“存在的被遗忘”中。/ 小说,是一个让人感觉存在的世界——于我也是这样。

  ●米兰·昆德拉

  ●非常启发……

  ●老本子好~

  ●应该读四遍

  ●昆德拉論小說,最記得他引用猶太的一句彥語:「人們一思索,上帝就發笑」來比喻小說的藝術

  ●即刻想到伍尔夫 为什么要去读小说,也许那些不好回答的问题都可以归结到,你怎样认识生命,想怎样度过这可知的一生

  ●为了奥威尔而来。

  《小说的艺术》读后感(一):昆氏小说观

  不管喜不喜欢昆德拉,每一位喜欢小说的读者都可以看一看这本书,对了解小说的发展史有一定帮助。如果您正准备动笔写点什么(像我,嘻嘻),那这是一本必读之书,毕竟在小说史上,昆德拉是一位无法忽视去的巨人吧。

  《小说的艺术》读后感(二):昆德拉做的菜

  昆德拉热衷于把小说写得像理论,这种嗜好就好比一个厨子热衷于把味道鲜明的家常菜烹成口味复杂的宫廷菜,让人吃了半天,吃很多次,觉得好吃,但是酸甜苦辣,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小说的艺术》这本书似乎调过来了,要把理论写得跟小说一样,把高深莫测的满汉全席做成简单明了的三菜一汤。昆德拉的小说带给我的是惊奇,昆德拉的理论却让我喜欢。

  《小说的艺术》读后感(三):想让人举杯的小说的艺术

  5个月前没看懂,丢回书架里,今早莫名醒来一个激灵,跑到书架上去找这本书来看,竟看得畅快淋漓… 既然是艺术,那必然不是通俗易懂的热闹文学,而是作者包含深意的利用艺术手段做输出的一种隐晦表达。它又是小说的艺术。小说没有画作、雕塑等艺术作品的或靓丽或抽象的外表让人暂且饱个眼福,小说如若在开头便使人绞尽脑汁,那便很难进行下去,那也便关上了欣赏其艺术性的大门。“欣赏”从来不是件简单的事。就像有人把西游记当热闹看,有人把聊斋志异当小黄文看。欣赏,是阅者从自己的世界出发,很难说读者到底缺乏了哪种阅历或者理解技巧,便达不到与作者相见恨晚地握手的境界。但,一定是缺了些什么的。

  在我这小评里,我可以直接告诉大家我想表达的就是阅历和深度思考使读者逐渐靠近作者。在没有读懂一件佳作的时候,请不要立即丢弃它,也不要妄自评判它。它只是一件作品,凝结了作者的经历和思考,不对你的胃,不是它的错,本来欣赏就有片面性,倒不如耐心等待某天你们的心灵相通,享受相见恨晚的激动心情。

  而大部分的佳作小说,确实就如一件艺术作品一般,拥有精巧的构造,保藏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实践的凝结,那到底答案在哪里呢? 很可能读者卖力深挖小说的宝藏到底,也只会找到无数线索来帮助其和作者一起探索。

  是的,一眼看到答案的东西,不折磨身心的东西,哪里还叫做艺术作品呢。和作者一起探索这个世界岂不是更有意思的事情。

  《小说的艺术》读后感(四):小说的艺术

  终:2017-8-19

  不是特别看的懂的一本书。太多哲学类的思考了,翻译也有些问题吧。很多章节有点不知所云。我从没想过写小说,还能这么复杂。以前觉得作家自己应该只是写写写吧,而评论家才会去思考为什么“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这种问题,但米兰昆德拉好像自己就在做这类的思考。不过很多地方让我对《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和卡夫卡有了新的了解和认识,也算是相当大的收获吧。

  我原先认为的小说,其实只是故事。故事的重点是情节、人物。像狄更斯、奥斯汀,这类作者的小说看的都很轻松,哈利波特也是如此。它们虽然也包含着深刻的内含,但从形式上来说,这些都是传统的、经典的。就像美术作品,经典的画,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画的像真的一样,像拍照一样。

  但是,慢慢出现一些作家不再满足于单纯用故事来探索人性和自我。他们开始做各种尝试,在结构上、文体上、文字、甚至内容(情节)上不断创新,让这些都变成一种探索、揭示的工具。比如布洛赫的一篇小说有5种文体,包括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报道、诗、论文。我之前看过的《2666》,其中有一整个篇章——最长的一个篇章,是很多刑事案件报告的汇集。我当时读的不厌其烦,现在想来或许用意也是如此吧。

  我从本能上很抵触这种做法,就像抵触很多现代派艺术一样。简单而言,就是觉得“不好看”。然而,也的确有些“不好看”的画,会引起内心中强烈的共鸣,比如我的头像《呐喊》。所以,我想我之觉得“不好看”,更可能是我对它们了解太少,认识太浅薄。如果多了解一下,会感受到更多东西吧。

  《小说的艺术》读后感(五):拒绝媚俗,说出唯有小说才能说出的东西

  《小说的艺术》是米兰.昆德拉的一本关于小说的理论书,都是他从实践中得来的,这使得他的理论个性鲜明、独树一帜。

  米兰.昆德拉对小说的属性定义是非常苛刻的,他认为:小说唯一的存在理由就是说出唯有小说才能说出的东西,而很多披着小说外衣的小说,只是通过小说语言表现一种非小说的知识。

  这个定义本身非常玄妙,什么东西才属于唯有小说才能说出的东西呢?纵观他的论述,我认为他指的是关于人生和世界的某种洞见,小说家是“存在的探究者”。

  比如关于人生的洞见,其中有一条是“人的非理性”。米兰.昆德拉举了《安娜卡列尼娜》里面的一个例子。在列文的庄园,一对互有好感的男女终于争取到了一个单独在一起的机会,两个人都想表白,但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女方莫名其妙谈起了蘑菇,男方竟然也鬼使神差应和着女方,最终他们都没有表白成,无奈地错失交臂。而男方则在事后安慰自己说,他之所以没有谈爱情是因为他忘不了已经死去的情人,显然这只是为失败所找的一个借口。

  非理性是否只是托尔斯泰的异想天开呢?回顾一下我们的现实生活,非理性比比皆是:喜欢一个异性,却不敢和这个异性讲话,反而和另外一个异性谈笑风生;下决心减肥,却在下顿吃得更多;为了确认一条手机信息,不自觉地浪费掉大半天浏览无关的信息……我们被非理性支配的时光何其多矣,在明朗的因果关系之外,存在着大量晦暗不明、无从解释的灰色地带,使人生充满扑朔迷离。

  尽管非理性如此普遍,但真正抓住它的作家,却寥寥无几,而托尔斯泰却做到了。照米兰.昆德拉的说法,托尔斯泰是发现了“人人心中有,而人人口中无”的东西,正是这个东西,成了小说存在的理由。

  记得有个作家说过,托尔斯泰的写作素材并不丰富。如果连托尔斯泰都不算丰富,那就更别提卡夫卡了,卡夫卡一辈子都只是一个偏安一隅的小职员。但很奇怪,他们都写出了堪称伟大、不朽的小说,那是什么原因呢?我想,重要的不是生活本身,而是观察和体验生活的方式与众不同。

  卡夫卡是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里着重论述的对象,他对这位同乡兼先贤推崇备至。卡夫卡这样一个生活的天地如此狭小的人,也完全看不出丝毫的政治趣味,竟然精准地成为极权社会的预言家,他是怎么做到的?他这种惊人的洞察力哪来的?

  米兰.昆德拉认为:“在一些大的历史事件(表面上看来是不可思议的、非人性的)中起作用的心理机制跟那些在隐秘的处境(完全是平凡的、人性的)中起作用的心理机制是一样的。”而卡夫卡则是“阐明了他通过人的隐私与微观社会实践而了解的机制,没有想到历史后来的发展将这些机制在历史的大舞台上启动了。”

  事实上,卡夫卡的微观实践来自于他的家庭和办公室这些极其平凡的场所。极权社会要求公民的生活透明化,没有秘密,对应的微观,就像一个孩子在父亲或母亲面前没有隐私权一样;极权社会有人会突然到你床前来抓你,就像你父亲母亲无缘无故也喜欢恶作剧一样。从微观的办公室,则可以推导出:1.宏观社会没有创造和自由,只有命令和规则,因此是一个服从的世界;2.人们只是工作中的一个小螺丝钉,不知道他们所作所为的意义,因此是一个机械的世界;3.只和匿名的东西和卷宗打交道,因此还是一个抽象的世界。

  卡夫卡的厉害之处在于,他把从平凡生活中得到的体验,在小说中,应用到更宏大的社会背景中,而没想到,社会虽然相比家庭和办公室扩大了若干倍,其心理机制却仍然是一样的。正所谓“公众世界是私人世界的镜子,而私人世界又折射着公众世界。”

  在《小说的艺术》第六部分,作者给小说和小说家下了定义。即小说是“散文的伟大形式,作者通过一些实验性的自我(人物)透彻地审视存在的某些主题。”小说家则“是一个发现者,他在摸索中试图揭示存在的不为人知的一面。”

  那么,《安娜.卡列尼娜》无疑通过那一对青年男女审视了“非理性”这样一个主题。卡夫卡作为一个小说家,发现了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同一的心理纽带,这在之前虽然早已存在,却一直不为人知。

  《小说的艺术》第七部分,谈到了艺术的三个劲敌:不会笑、没有幽默感的人,固有观念的无思想性,媚俗。下面主要谈一下媚俗。

  所谓媚俗,就是指“不惜一切代价想讨好,而且要讨最大多数人好的一种态度。为了讨好,就必须确定什么是大家想听的,必须为固有观念服务。”

  米兰.昆德拉尖锐地指出:大众媒体的美学不可避免是一种媚俗美学;随着大众媒体包围、渗入我们的整个生活,媚俗就成了我们日常的美学与道德。成为现代人就意味着一种疯狂的努力,竭力跟上潮流,竭力与别人一样,竭力比那些最与别人一样的人还要与别人一样。现代性已披上了媚俗的袍子。

  这真是一针见血,无疑我们被淹没在媚俗的汹涌大潮中:媚俗的电影爆出一个个惊人的票房奇迹,媚俗的媒体爆出一个个被人津津乐道的阅读量,一件事情成功与否的标准,全部要用大数据说话,并根据大数据调整自己的行为,让自己能迎合更多的人,为此无所不用其极,比如自我炒作、标题党、故意矮化……如果扪心自问一下,这些票房大卖的电影和阅读量惊人的爆文,有思考的独创性吗?有思想的力度和深度吗?有对固有观念的颠覆与重新思考吗?答案肯定是一片茫然和混沌,因为我们总是看过就忘了,和其他一切相似的观念混杂在一起。头脑里似乎塞满了东西,真正检视起来却几乎一无所有。

  从米兰.昆德拉的小说观以及他对艺术劲敌的深深忧虑,可以看出,他是一位独立思考的、有着强烈道义感和使命感的小说家。他的理论未必就是关于小说的唯一标准答案,事实上,这的确只是他的一家之言,而且他的小说理论也不乏晦涩艰深之处,然而,竟管有这样那样的缺憾,他的理论仍然瑕不掩瑜,有着巨大的参考价值。他告诉了我们观察生活的另一种角度和方法,那是一种更加幽微精深的、摆脱了固有观念捆缚的方法,某种意义上,也是更加接近生命本质的方法;他鼓励我们对存在进行各式各样的探究,不要害怕打破定论,也不要害怕没有定论,在他看来,真正的世界本来就是含混的,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没有任何一人掌握真理,但所有人都有被理解的权利。”而他的忧虑,也警醒着大家,作为一个有识之士,任何时候,都应该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保持独立思考的习惯,切忌盲目跟风,以至于被媚俗的洪流裹挟而去,沦为固有观念的奴隶。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