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的戏剧读后感精选
《家庭的戏剧》是一本由(俄)赫尔岑著作,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50,页数:17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家庭的戏剧》精选点评:
●历寒不凋。
●呵呵,大部头的《往事与随想》未读,这本小册子到非常饶有兴趣的读了,这里面可就“热闹”了,突然想起俄国人的脾气与热情。。
●2004寒假。火车上。
●翻译好
●火车上泪流满面
●影响过郁达夫的赫尔岑。搞笑的是郁在1923年8月《创造周报》第16号将他译名为“赫尔惨”(Herzen),是够惨的。这男人的心理描写真是细腻得令人肝肠寸断。
●雖然很短,但很棒的書
●注意!往事与随想中,包括这本书的内容。在中册的后面“家庭悲剧”一章。
●决无须言,诚如屠格涅夫所说,是用“血和泪写成的”。哎,为什么呢?人生……
●一时找不到《往事与随想》,先看看这个
《家庭的戏剧》读后感(一):感情的大起大落
读了两遍,最近还想再读一遍.怎样的大起大落,怎样的流言蜚语在这本书里表现的淋漓尽致.主人公的夫妻感情生活贯彻始终,从相爱到误会到理解,到死亡,简单却又酣畅.现代人经过了太多的感情折磨和没有理想和信仰的感情生活,要怎样去面对现实的挫折,我们可以从中去体会.
有一种读书方式,不去读懂而去体会,我认为该书很适合这样去读.
《家庭的戏剧》读后感(二):血和泪写成的故事
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赫尔岑是谁。买这本书的动力来自封底屠格涅夫的评价:这是用血和泪写成的。没错,的确是的。这是我迄今为止看过的最悲伤的爱情故事。真好奇为什么这个故事没有被拍成电影。
不得不说这本书让我对巴金的翻译功底有了很大的改观。之前看过他译的《快乐王子》,完全是逼着自己读下去的,一点童话的感觉也没有。这本书却翻译得很好,注释什么的也很到位。即使不了解那个时代,不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也能很快沉进故事当中。
《家庭的戏剧》读后感(三):忧能伤身
无论盖世英雄,抑或是凡夫俗子,都不能免于感情的折磨。这种心灵痛苦或许更加深刻,更甚于自然和社会加诸于个人身上的鳞伤。十三岁立志以拯救社会为己任,高贵的出身和人格,一生身体力行的革命者,失去了生命中的挚爱,而悲剧大部分是他自身写就的。他身上的英雄光芒没能比第三者的柔弱忧郁更加吸引爱人,虽然挚爱最终还是选择了他,但这无疑是一种羞辱,是对过往感情的质疑。人为什么互相伤害?伤害之后又深深自责,曲终人散后,爱情放置在神圣的碑台上,而挚爱永失。
上天总是在戏弄人。坚强的人或许认为自己能够战胜这些痛苦,但承受的却是更多的痛苦。坚强的人才谦虚,才宽恕,才能大笑,但是笑声中饱含泪水。心中还剩下多少的爱?
忧能伤身,又岂能不忧伤?
《家庭的戏剧》读后感(四):隐秘的第三者
巴金的译笔是很好的。文中的抑郁和激情都表现得简洁明快。
关于黑尔威格,赫尔芩对他的描写是充满了嘲讽和不屑,这其中肯定有着漫画式的夸张,从赫尔芩的位置来看,这些无可厚非,他不可能在中立的立场上来描写黑尔威格。但是赫尔芩即使是夸张的描写,也将黑尔威格描写得入木三分。
但我还是不讨厌黑尔威格,反而觉得很能理解他:有着英雄式的激情却没有英雄的胸襟,有着诗人的敏感却像孩子一样胆怯,活在自我的世界中,依赖爱玛生活,却完全不顾她的感受,享受宠爱,却惧怕责任,“天真得有些无耻”。
他的出尔反尔、恶意(或者是无恶意的)生事、自作多情,都让我对他充满了好奇心,只有内心敏感且充满了各样挣扎的人,才会如此行事。他不高尚,却耐人寻味。
娜达丽对赫尔芩说: “你是个成人,而他还是个孩子”。这句话在赫尔芩看来,无疑表明了黑尔威格的阴险,他将自己伪装成孩子,以博得娜达丽的关注。
而在娜达丽看来,这句话表明了,赫尔芩太强势了,他不能理解娜达丽内心中的忧郁和软弱,而黑尔威格由于还未变成坚强的成人,反而可以理解娜达丽的内心世界。对于女人来说,没有比“孩子式的忧郁”更能打动她们的了,这是一种包含了母爱以及自怜的情感。
赫尔芩后来的反思很正确,假如在法国大革命失败以后,他对娜达丽内心的关注如有他后来在病榻上对她身体关注的一半,娜达丽决不会在精神上出轨。娜达丽的出轨不是因为精神空虚,而是因为缺乏理解。赫尔芩由于法国大革命的失败,沉溺在自己精神的苦闷中,娜达丽的心声失去了倾听者。
娜达丽的痛苦和死亡,我以为赫尔芩要负一半的责任。他想以一种古希腊人似的光明和高尚来处理妻子的出轨,却忘了伏下身来以一个凡人的心情来理解他的妻子。在明确妻子和黑尔威格之间的纠结后,他要娜达丽给他一个最后的答复,无论是什么答复,他都接受,他想早日从这种不明了的痛苦境地中摆脱出来,我很能理解在这种情景之下他想快刀斩乱麻、长痛不如短痛的心情。可是他忘了娜达丽还在爱他,娜达丽除了是他的妻子,还是孩子们的母亲,娜达丽在理智上早就选择了他,只是在情感上还需要时间去处理、去平复。“头脑早就宣判了死亡,可是心在后面,因为心还在爱着”。这对于娜达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而赫尔芩的话,听起来就像最后通牒,这无疑加剧了娜达丽的痛苦。
在娜达丽最终选择了赫尔芩和孩子们,黑尔威格也已经离开的时候,赫尔芩又因为黑尔威格散布的一些流言,写信来责问娜达丽。他依然在怀疑娜达丽,他不相信娜达丽爱的承诺。这让娜达丽又痛苦了一次。在我看来,不管黑尔威格散布的流言是真是假,赫尔芩都可以不再计较,即使娜达丽曾经给过黑尔威格那些许诺,那也是过去的事了,最终她还是选择了赫尔芩,这已经能说明一切,为什么不能忘记伤害,好好的去爱呢?争出一个是非真假来又有何用?假如你在心中不确信,这种怀疑始终存在,语言并不能消除。这种怀疑一定时时浮现在赫尔芩和娜达丽的家庭生活中。娜达丽摆脱不了愧疚的阴影。
在娜达丽躺在病榻上的时候,黑尔威格向赫尔芩寄来了挑战书,赫尔芩低调处理是对的,然而他不该让娜达丽看到这封信。让一个女人承认她曾经爱过的人,根本不值得去爱,是一件残忍的事。
况且娜达丽为了赫尔芩的名誉,还要求公开自己对黑尔威格的回信,对于一个敏感而又自尊的女人,这要多大的勇气,假如不是出入对赫尔芩的体谅和爱,她何必如此?然而这对于娜达丽自己有多大的伤害,却无人能知。
赫尔芩是爱娜达丽的,然而一旦将自己的爱情摆在神圣的祭坛上,必然会有许多无谓的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