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麦芒上的圣言》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麦芒上的圣言》读后感100字

2021-01-30 03:31:4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麦芒上的圣言》读后感100字

  《麦芒上的圣言》是一本由吴飞著作,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麦芒上的圣言》精选点评:

  ●这帮人都照着刘晓枫和冯象练作文么。

  ●走出哲学对生活的傲慢态度?

  ●还是有哲学背景的人做的社会学研究更有穿透力。作者对叙事技术的分析令人记忆深刻,对天主教治理术如何进入乡土社会及其如何适应传统治理术的分析也十分透彻,虽然稍显冗长。总结部分回应了刘小枫在《沉重的肉身》中人义论与神义论的二分。书的题目也很有意思,“麦芒上的圣言”,圣言只是麦芒上闪耀着的一小点,始终潜不下去,底下涌动并环绕着它的是日常生活的麦地。PS:研究生论文写成这样,马上开题的我只想狗带。

  ●有生之年这本竟然能在大陆出版。

  ●说实话李猛完全是在序言中给吴飞加了戏,因为吴飞之后的写作明显没有那么玄乎,而且明明序言那些话用两三句就能讲明白,何必要写得那么啰嗦,果然那个时候受刘小枫写作手法的影响很大。

  ●可以看出作者在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韦伯和福柯的影响。李猛的序言值得一读。其实这本书就是讲了很多不同的故事,虽然可以看出作者有所思,但是这些思考应该说还是十分稚嫩。

  ●毕竟是当年的硕士论文呀~但整体而言理论触角和行文个人还是很喜欢的。

  ●求叙述背离叙述的寻常生活,求勾连隔离于勾连的分层历史,用强光灯聚焦非为惟一焦点的宗教,再把自己的尴尬诚实地写出来。与其说是民族志书写,也许不如说是《段庄田野工作反思》,掺在一起,有张力、丰富、纵深,但略有文体的尴尬。

  ●补,印象中李猛老师序言写得极佳,想起《无名者的生活》。满篇治理和技术,凝铸成一种失败的伦理。

  ●祭坛的打扫准确的来说,妇人,书生,明清都是要被打扫出去的,诗人知道这种思想的连贯根本触及不到尽头的血,内部的断裂已经不可调和,质量集中,且没有身体的调和,把自己的血砍断在山海关是极度的诚实:当所有人活在一个身体里,母语已经消失了,我们必须寂灭自己,让他们抓住我们的喉咙,全部的宣泄出来,女儿可以见到死中求生,也可以见到父的建造:以西方的价值空旷来框架河北,这是时代必然的幼稚,人的味道又要被消耗

  《麦芒上的圣言》读后感(一):不知不觉中,物移景换

  《麦芒上的圣言》分为上下篇。上篇通过分析教会世俗治理、宗教治理、教友群体等集体技术看到段庄人的宗教活动与伦理生活之间的距离。中国乡村自成社会体系,段庄的天主教与其说是信仰更可说是种生死观念,宗教仪式则是跟农村传统习俗结合一起成为一种变体,如教友的丧礼,不跪拜祖先的教友不正对逝世的亲人行跪送礼;乡村天主教信仰也和人际关系糅杂一起,天主教不许与外教人通婚亦是与宗族关系相似,充斥社会关系和伦理。下篇则是通过对记忆技术的考察透析天主教在另一方面对教友日常生活的影响。教友很难形成教会历史年编、“义和团、抗日、文革”这个塑造“天主教多灾难”的意识倍受宗教文化精英、符号精英总结式权力的影响、也受总堂、政府官方话语权影响,不仅如此,叙述记忆技术也包括消隐责任者、遗忘式记忆。

  书中所叙述的人与宗教的关系、个体与政治变革间的关系是我特别感兴趣的。与常规思维——宗教对个人身心灵强关联不同,教友对天主教很难说是信仰,对其影响更大的是生死观,对教友而言,乡村日常生活中的习俗关联程度更强。在叙述记忆方面,人们以近乎笑话的叙述传奇塑造集体记忆,这种记忆方式也许在众人面前以夸张、搞笑的方式让历史性、政治性苦难逐渐烟消云散,却很难起到宗教自我技术的作用,个人独处回想时难免多了份怨恨。所幸,乡村日常交往、人际关系、生活气氛很难有独处机会,正如作者所说“不知不觉中,物移景换”。

  《麦芒上的圣言》读后感(二):作为生活中的我

  吴飞老师的书以前不曾读过,第一次读是九月份开始读的《浮生取义》,读了一小部分即为书中平易的叙事和包含着深情的语调所折服。之前的课程学习,读的都是故纸堆里的死人的文字,当代的学者们的文章并没有见到过,因此学问给我的印象是刻板冰冷、毫无生趣的。而看到《浮生取义》之后对于学问的这种探求方式有了新认识,也有了一些兴趣。选修了宗教类的孙尚扬老师的课程,也多少是觉得比较有趣的缘故。而刚刚粗读的《麦芒上的圣言》,所感觉到的依然是好不艰涩的文字和表达,有一些绝妙的比喻和叙述手法,使得读起来津津有味,相比之于一些著作的艰深晦涩,令人昏昏欲睡,这本只有两百来页的论文使我觉得做学问也可以是有趣的事情。说回书中所讲,天主教在中国的影响,至少在我之前,虽然生活中有所接触,但在文化的世界观中,却不曾将之作为一种日常化的现象所接受,当有人专门出来探讨这种话题时,我才发现,原来这种影响是十分日常化的,也正是因为其日常化才使得我并没有自觉地对这种源头上算是易质的宗教文化现象进行适当的关注,虽然我一直以文化人的形象自居。只有在读到别人关注中国乡村天主教生活和信仰的时候,我才猛然记起自己其实在生活中直接接触过众多的天主教文化或者新教文化(二者在这里的区别似乎没有那么大)——小时候去过基督爱德医院,现在这所医院还在县城里开着;亲戚中就有信仰基督教的,记不清是天主教还是新教;甚至高中有过一个同桌,是天主教徒,而且整个家族都有天主教信仰的传统;今年清明去武汉大学,还结识了一位自称是因其天主教信仰而笃志于哲学事业的朋友。这些经历在我读这本书的时候都进入到了脑海中,使得书中所展示的生活和情景具象化为了我切身的体验和记忆。这使得我不得不思考这些问题:尽然这种外来宗教在我的生活中的影响是如此切身,为何我的关于文化的界定和直观中,却丝毫不犹豫地将之划定为了一种易质的、距离现实十分遥远的一种宗教存在呢?或许是因为我所处的成长环境中基督教的切实影响还没有深入到生活的每个方面,也或许接受城市环境中教育体系的我对于文化的认知来源于书本和传媒,更加广阔的生活中的文化图景或许和我自以为合情合理的文化想象大相径庭,也或许仅仅是因为我既对于书本中描绘的基督教形象有所偏见,也没有对于任何一处地域的宗教文化现象有任何实际的考察。不管原因是什么,也不仅仅是基督教之于中国,作为生活在社会中的我的感受,也一定不会距离其他人的感受的总体距离太远。这本书使我有了更加真切的体会。

  《麦芒上的圣言》读后感(三):所有人都会问:我们是谁?

  

《麦芒上的圣言》最初是北京大学宗教学系、哲学系教授吴飞的硕士论文。全书通过实地考察、采访的形式,深入到上世纪末某个华北农村天主教群体的生活中,刻画了他们信仰的各侧面。

在书中,吴飞几乎只关注了一个焦点:身份。

天主教教友们与大教人(泛指非天主教信仰的其余人等),在具体的生活节律、规范上有着怎样的区别?当地的天主教教会与教友们形成了一种怎样的关系?大教人如何看待当地的教友?教友们又如何看待自己的天主教教徒身份和外人对这种身份的不理解和些许误解?

将所有问题归结起来,核心在于:是什么使得当地的天主教教友对自己的教徒身份产生了认同?

对问题的解释,在吴飞看来,主要有两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是天主教教会的“技术”。“技术”是吴飞在书中常常使用的一个带有强烈福柯色彩的术语,泛指各种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完成了达到了某种特定效果的常态化的、已经形成了一定形态的行为。天主教的“技术”,在这个村庄中有着神圣与世俗的两面性,而且这两面性是可以截然相区分开来的。在世俗层面上,自从第一位传教士到达当地为止,天主教教会就在当地开办学校、医院,或是在危急时施粥救济民众,许多村民坦言自己的祖上就是因为得到了天主教的物质帮助因而奉教的。在神圣层面上,天主教的仪式、信仰使得教友们得到精神上的归宿,并通过这些仪式使教友们定期聚集到一起,强化了教友们之间的社会联系。

在这个维度上,特别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教友们的世俗生活和信仰生活是有一定距离的,并且他们会主动去维护圣俗间的距离。比如在梵二改革后,天主教教会在各地都开始使用当地语言做弥撒和布道,并且拆除了教堂中的栏杆,整体向着亲民、世俗化的方向改革,而当地的村民却对这一改革提出了质疑和反抗,并用“是否会做拉丁语弥撒”来评判一位神父是否合格。正是在这里,吴飞看到了天主教与新教之间的关键区别:天主教是一种在教堂里的宗教,而新教是一种在生活里的宗教。作为天主教的信徒,当地的教友需要这种在教堂中的特殊的与神圣之间的距离感来维护自身对上帝的信仰,通过人神地位的悬殊来追求神圣感的存在,确信被拯救的可能性。而当走出教堂之后,教友们的生活却主要地归于世俗,在寻常生活里,信仰的元素是稀微的,即使是他们天主教化了的葬礼等重要仪式中,也是在保存其中国传统的社会凝聚功能的前提下对于某些次要环节的步骤(比如烧纸)和具体的解释方式做出了改变。

第二个维度,是集体身份塑造的叙事技术。这里,一方面吴飞发现村民中的信仰精英(神父以及虔诚的知识分子信徒等)通过在日常谈话中对集体叙事方向的引导和地方志、教会志编纂等行为有意或无意地塑造出了一个在历史上因信仰而饱经苦难的天主教社群的形象,借此来强化教友们对这一共同体的归属感。而另一方面,吴飞也有趣地发现了,村民们在实际的私人记忆中,其实知道这种遭受苦难的集体形象是被夸大的,在很多历史事件里苦难只是个人的苦难而非作为天主教中一员所背负的苦难,但是他们却从来不去试图调和这种矛盾,而是很好地做到了使两种对历史的解释模式在自己身上共存,在一些严肃的、集体的讨论中,他们的历史观是天主教的,而在更多的私人对话中,他们的历史观又是个人的。

就像李猛在序言中所写的,这本书是不成熟的。在书里,吴飞直接地呈现了大段大段的采访素材,而理论性的总结其实是不足、并且未经过足够推导因而看起来是有些过于简单直白的。他提出的问题多过于通过这本书他能够解决的问题,他试图解决一个有关信仰群体身份认同的问题,却似乎提出了更大的问题,关于民众集体身份的制造、历史叙事的视角和苦难的归属的问题。但是,我们也应当称赞吴飞在这里的坦诚。他没有为了追求理论性而超出事实去做一些过度的幻想,他也没有为了针对性解答自己所提出的问题而裁剪掉他在教友们的日常生活中所发现的更加重要、更加引人深思的部分。因此,这本书与其说是解答性的,不如说是启发性的。

  《麦芒上的圣言》读后感(四):人间的宗教

  既然豆瓣上没人写,那就贴出来,以让更多人发现这本书。

  这本书是作者的硕士毕业论文,根据作者写的前言,这本书最早是香港道风出版社的版本,在近两年又在宗教文化出版社再印,但是仍然保持了原貌,“不要给小孩脸上画胡子”。关于作者,前言中略有介绍,大概是个兴趣极其广泛的学者。此书也是极好的一本书,值得反复研读,因为,它能提供一种学术研究的思路,特别是宗教社会学领域。

  关于宗教研究,我们可以从宗教本身的角度去看,特别是关于教义以及教会历史等问题,但是这本书就给我们提供了另外一个角度,我们可以从宗教社会学领域来看宗教,这是很有启发性的,相比于韦伯,这本书是更容易作为样本的,因为我们可以模仿,而韦伯,几乎不具模仿价值,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本书作者很清楚得展现了作者的研究思路,从迷茫到逐渐有线索,从问题开始,不断对自己的“成见”进行矫正。

  我并不觉得我完全读懂了这本书,而实际上也恰恰如此,特别是我只读了一遍这个事实,只是先暂且记下一些激动和感触,或许等到再读的时候,就能够可以比照第一遍的印象了。

  猛大的序是极好的,当然呈现的是一种艰涩的风格,如果说想看一篇高妙的书评,不如去看猛大的序,当然,在你读这本书前,貌似并不容易读到这么好一篇“书评”,更关键的是,在读完这本书之前去读序,有点摸不着头脑。

  首先,谈谈对这本书的直观印象。字里行间中,我们能够看出作者所受的影响,除了一些专业的参考文献之外,有这么几位人影响了这本书,影响了作者,这个影响应该不仅仅体现在这本书中,但是我们可以从这本书中看出端倪。刘小枫、李猛、韦伯、福柯(不分先后,在这本书中看不出明显的影响的大小的区别),作者在这个研究中似乎总在与这几个人对话。

  猛大的序展示了这本书更几本的层面,特别是关于天主教和新教的对比。这本书是关于天主教的,而韦伯则是因为他的新教研究而著名(当然,不仅仅是新教)。天主教对技术的强调造成一方面更容易切入和传播,但却不能够深入,新教虽然没有这些技术,更不直观,但更能深入内心,因而反倒更容易区别。新教是有危险的,因为新教教徒如韦伯笔下所描述的,是沉郁的和孤独的,对痛苦有更多的承受和足够地认知,以至于逐渐会形成一种哲学的精神,从对神的信仰转向不信任,因为对痛苦的认知让新教徒更具哲学的气质,更能在哲学中处理好宗教问题,处理好圣俗的问题。天主教中的圣俗二分是集中于生活中的,而新教的圣俗二分更是撕裂性的,是彼岸的理想与此岸的现实的割裂,天主教的技术与新教的风格的对立。

  现实中,人们对宗教的理解是不同的。如果对宗教的理解可以根据天主教和新教的分立来进行二元划分,那么现实中有些人是把两者弄混了。一种人是为了信仰,为了神意,因而去信仰,这种人往往能够在宗教中寻到他们的答案,特别是在天主教中,既不需要对宗教有更多义理上的理解,也不必探究,就像上帝存在的证明是无法进行的一样,信仰无法用理性来证明,因为他们会信,会去体验,会得到安慰和满足。而另外一种人,则是因为痛苦在宗教中寻求解脱,为了寻求意义而转向信仰,如果他像前者那样,他是绝对不会满足的,也不会得到他想要的,前者的神秘体验也经不起理性的考验,因而倒不如转向哲学,也终究不会信。这两者是基于不同的价值理性,因而,后一种人并不能够在宗教中得到安慰,如果基于那种目的,倒也不必去信。所以,试图让一个不信教的人去信教是很难的,同理,让一个信教的人转为不信也是困难的。我不为前一种人信教感到丝毫的惋惜,而为后一种人感到慨叹。

  这是一本有趣的书,就像听故事一样,只是这个故事讲得更好、更深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