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针尖”对“麦芒”,孩子最受伤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针尖”对“麦芒”,孩子最受伤

2020-06-19 08:52:36 作者:春水煎茶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针尖”对“麦芒”,孩子最受伤

  1

  今天第一节课,主任告诉我去给小一班,两位家长校门口大嚷大吵,叫到校内调解班主任要去跟着解决问题。我忙问大清早两个长因为什么事吵闹,她说是昨晚AB同学的牙流血事件,然后急急忙忙走了。

  我赶去小一班,还没进教室,就听到孩子哭声,还有一个女人的高声大嚷:“我看你下次再敢和他玩儿,我弄死你!离他远远的……?”

  我赶紧跑进教室,原来是A的妈妈。以前就听说她混不讲理,很是厉害,今天还真是见识了她的“风采”。听她对孩子说出的恶狠狠的话,连我都有些胆战心惊,怪不得她的儿子胆子那么小,说话都不敢大声。

  现在那孩子也一声不吭,她气急败坏地拽着A的衣服,咬牙切齿地说:“你到底听见没?你是哑巴吗?会不会说话啊?”见她一个劲的对A拽来拽去的,赶紧上前阻止她。“您好,您先冷静一下,到底是怎么回事啊?”她转身看了我一眼,还没说话,后面的“快嘴”女孩小佳就告诉我:“老师,A把B的牙打流血了。”这句话可惹了祸,A的妈妈蹭的就奔了女孩去了,手指着孩子连珠炮似的嚷开了,“你胡说八道什么,你亲眼看见了吗?不要冤枉我儿子。”

  见过“护犊子”的,还没见过这般没素质的,气急败坏地冲着一个无辜小女孩嚷嚷什么啊。

  可小佳佳不知道自己已经惹火上身,还一脸无辜地眨巴漂亮大眼睛,极为认真地说:“我是亲眼看见的啊!”我唯恐她的话会再度掀高A妈妈的气焰,让她失去理智会和对她儿子一样“拉扯”这个小姑娘,赶紧劝她先出去,“您会吓到这些小孩子的,有什么事您先到教室外面说吧!”又劝了两次,她才出去。教室外,看到校长、班主任还有B的家长从走廊那端走来,原来是找不到她了,半路人家自己溜到教室里来“兴师问罪、教训儿子”来了。他们去校长室解决问题去了,我关起门来准备上课。这时才发现B同学泪流满面的,哭得很伤。刚才只顾得A的妈妈了,完全了听到的哭声了。

  孩子们写班主任留的作业,我走过去安慰他,“别哭了,小男子汉。快把眼泪擦一擦。”我掏出纸给他,他哭得更厉害了,“老师,我的牙…疼…,肿了…都…都吃不了饭。”摸摸孩子的头,给他擦眼泪,“开嘴给老师看看你的牙?”他听话的张开嘴,上牙真的有一颗松动,上面也肿得老高。“一会儿妈妈带你去看牙医医生可有办法了,会治好你的牙的。”“而且你别担心,那颗牙掉了,你还会长出新牙的。”听我那样说,他已经不哭了,带着泪痕未干地那张脸,看着我。我把A唤来,让他看看B的牙齿,“你看肿的多高,B多疼啊,因为牙疼,从昨晚到现在他连一口饭都没吃呢!”A对B说:“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他低下头,小声地说:“我以为你要抢我的那张纸呢!所以才杵了你一下。”原来是A桌子下掉了一张纸,B捡起来想要给他,A误会他想要抢自己的纸,所以就给了他一拳。

  “你看,是你误会他了,没弄清楚就给了他一下,这件事的确是你做错了,你要诚心诚意地跟他道歉,让他原谅你。”

  A认真地跟他道歉,说了对不起。B说:“没关系。”“以后你们还可以一起玩,一起做游戏,但A记得不要再随便打人了。”“恩”,他点点头。这个小男孩看起来瘦瘦弱弱的,说话也没大声,看起来一副很老实的样子,但特别容易冲动,经常会惹事,看来“问题学生”的背后就是有一个“问题家长”。

  她妈妈暴躁容易冲动的性格,还有动不动就嚷他骂他,生气愤怒时就抬手打他,一直用武力征服孩子,这种陋习和恶习,是在以爱的名义下施暴,这种行为是多么粗野呀!这样不仅直接伤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家长的言传身教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的性格和行为,他才这么爱惹事端。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这样写道:“儿童身上屡屡不能解决的问题,背后一定有家长教育方式的问题。打骂是家长们最常用且运用最得心应手的一种方式,可它也是最没效,最具破坏性的一种。”

  “打骂孩子可能会解决眼前的一个小问题,却给孩子的成长留下大隐患,创痕会伴随孩子一生。经常挨打的孩子,他的身心两方面都会受到损害。他从家长那里感受到的是屈辱,体会的是自卑,学到的是粗暴,激起的是逆反。就像人冷了会起鸡皮疙瘩一样,他会不由自主的在心里和生理上发生一系列改变。”

  2

  班主任进来叫走了牙疼的B,说让家长带去医院看看。一会儿,孩子又呜呜地哭着回来了,班主任也给气得够呛,两位家长趁着校长出去接电话的空,又大嚷起来,气势汹汹大吵大闹得吓得孩子哇哇直哭。一个“针尖”,一个“麦芒”,谁也不肯让谁。A妈妈死咬自己孩子没什么错,不会带B去医院。B妈妈和爷爷说:“没见过这么混不讲理的,不看就不行,非得上午去医院检查不可。”吵吵嚷嚷的,都十分不冷静。“针尖”对“麦芒”,其实孩子最受伤。孩子吓得哇哇哭,班主任实在不忍心看孩子哭成这样,赶紧把他带回来了。B一边哭一边说:“老师,我牙不疼了,真的一点都不疼了。”多懂事的小孩子啊,听得我都眼含泪花的。你说这家长,怎么就还不如一个6、7岁的孩子呢?

  第二节课下课时,我看到校长班主任还有家长带着孩子开车一起去医院了。其实并不是很大的一件事,就是因为一个家长的“混不讲理”,另一个家长的“不依不饶”才让这场纠纷闹喳喳蒸腾了一个早上。他们只顾得吵嚷,根本没想到最先关切的应该是先解决孩子的“疼痛”问题。因为吵架,使孩子很害怕,呜呜地也哭了一大早。

  孩子在学校难免会有“磕碰”、“打架”等事情的出现,但作为家长,应该冷静地分析问题,千万不能对孩子大声斥责和大打出手。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大声叱责,就是人们相互关系中修养很差的基本特征。凡是出现大声叱责的地方,就有粗鲁行为和情感冷漠的现象。用大声叱责(家庭中有拳头)教育出来的孩子,失去了感觉别人最细腻的感情的能力,他们看不到也感觉不到周围的美,他非常冷漠无情,毫无怜悯心,在他的行为中有时会出现往往是人身上最可怕的表现——残忍。”

  作为家长,更不能包庇自己的孩子,要帮助他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每个孩子都有“不听话”的。面对一个未成年人,我们最大的文明所在,就是站在儿童的角度,努力理解他的所想所为,以他乐意接受的方式对他的成长进行引导。你必须要把他当做一个“人”来平等对待,而不是当做一个“弱小的人”来征服。

  面对孩子的犯错和不听话,我们不仅要以一颗宽容的心来包容自己的孩子,更要用自己的豁达来包容原谅别家孩子的过失。千万不要因为一次的小矛盾小误解,就要孩子别和他玩,说永远不要理他,远远离开他等话,要教会孩子学会宽容,学会解决同学间的小矛盾和小纠纷,学会与别人友好相处,学会交际。真正从孩子的立场出发,怎样才是真的对他好,对他正确的教育和引导,那才是对孩子的成长最重要的,也是最好的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