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求生指南》的影评大全
《瘟疫求生指南》是一部由大卫·弗朗斯执导,Peter Staley / 拉里·克莱默 / Iris Long主演的一部纪录片 / 历史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瘟疫求生指南》影评(一):Act Up
《瘟疫求生指南》影评(二):活下去
昨晚刚刚看过,片子信息量十分大,social activism, empowerment, neglect, human right, politics, AIDS, love, hatred, life, forgiveness. 我还需要时间去消化。
几个镜头:
1.当被问及你认为你是否能活到有效药物的出现时,贯穿全片的Peter Staley面对镜头忽然沉默,不,我不认为。
2. Bob Rafsky 和女儿手牵手在街上散步,阳光耀眼,下一个镜头,则赫然是在报纸一角关于他去世的消息。为艾滋患者和LGBT人群争取权益直到最后一刻的男人,关于他葬礼的记述只集中在他女儿一张因痛苦而扭曲的小脸。
3.华盛顿。因AIDS失去至爱的人们集结默哀,一个个逝者的名字由广播中念出来,人们将骨灰隔着护栏撒进白宫院内,继而拥抱痛哭。
4.片尾,活下来的人,包括Peter Staley,无一例外地眼含泪水,说,我们,只是幸运。
《瘟疫求生指南》影评(三):艾滋病最坏的时代,ACT UP 最好的时代
《瘟疫逃生指南》(美国,2012).这是一部极其震撼的纪录片,用历史影像,剪辑出一段慷慨激昂的AIDS抗争史。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AIDS出现后的十年泛滥成灾,药物研制缓慢,政府重视不足,社会对患者充满敌意与歧视,病人本身对疾病的了解也极其有限。鲜活的生命,就在死亡的威胁下枯萎。在这样一个绝望的时代,Act up(抗艾NGO组织)建立起来,极尽全力地维护艾滋病人的权利。
……
上街游行,围堵药管局,占领教堂,将逝者骨灰撒在白宫的草地……那段充满激情的岁月,背后竟然是一群饱受AIDS侵袭的虚弱的病人!伟大的先驱者,用自己的血肉铺就后代的幸福。
……
Act up 的活动,通常以成员被逮捕结束。一个个血肉之躯,在警察的拖拽下黯然离场。声嘶力竭的呐喊,对于命运的挑战,即使身体虚弱,意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坚强。
……
鸡尾酒疗法问世以来,AIDS患者的生命越来越接近常人,世人对AIDS有更多的了解与宽容,AIDS与GAY的污名化关联逐渐消失。片尾,那些健在的Act up活动人士都在各自的领域努力工作、追求着幸福生活。
《瘟疫求生指南》影评(四):《瘟疫求生指南》:那个疾病肆虐的悲惨年代
影片最大特点在于全部片段都是由当年人们留下来的历史影像剪接而成,那些不太专业的拍摄手法尤其凸显当时情景的真实和残酷性,一场类似于大屠杀的事件被身临其境的再现观众们面前,令人热血沸腾和激动人心。影片一经上映,不仅得到各大专业影评网站追捧,接连成为2012年度的“Best Movies”,还被《时代周刊》选为2012年最不该被忽视的十佳名单之一,更是被各种评选奖项极力推举提名。为了那些逝去的英雄们,我们也只有用默默注视他们曾经勇敢的行动来为他们祈祷!
《瘟疫求生指南》影评(五):瘟疫中的斗士
《瘟疫求生指南》影评(六):素材为何止于1996年?
纪录片采用的素材约是从1987年开始吧,然后止于1996年蛋白酶抑制剂的效果确认和投产。
导演David France曾是《新闻周刊》高级编辑及《纽约客》特约编辑。从2000年开始,就开始撰写关于艾滋病和同性恋群体生存状态的调查报道。
那么,他是在自己的工作积累中,开始有意搜集和整理关于“ACT UP”运动的影像素材吗?并在其中发现了精英理论派"Treatment and Data Committee"与前者的分合关系?(类似新芬党和共和军?)
毕竟在筹拍(剪辑?)《瘟疫求生指南》的同时,他于2012年4月在纽约时报名为《战场画卷》(Pictures From a Battlefield)的文章,即关于纪录片所反映的这段历史。
那么,当1996年抗艾药物研发取得关键进展之后的素材呢?是如片末TDC小组成员所言,在知道自己幸运的活下来后反倒不知所措,以至于中断了影像记录?还是导演仅希望重现一则关于勇气和牺牲的“战争”故事,而选择了这么个断代史?又或者往后的现实一样糟糕,不足以告慰勇敢前人们那些被撒入白宫的骨灰?
印象最深的,反倒是结尾字幕处的影像素材提供者名单,其中的大部分均没能熬过这场”战争“。
《瘟疫求生指南》影评(七):Act Up
琐碎。
短评列表里看到的一句熟悉的话,抄在这里:我始终跑在他们划破的气流里,不过我也不曾觉得风阻会小一些,只是他们替我撞过了每一堵我可能要撞的高墙,摔落了每一道我可能要落进的沟壑。
前人站起来斗争做好了铺垫,后人不可辜负。
他们的名字:Peter Staley, Mark Harrington, Garance Franke-Ruta, Jim Eigo, Gregg Bordowitz, David Barr, Spencer Cox, Gregg Gonsalves, Ann Northrop, Bill Bahlman, Larry Kramer, Iris Long
他们都还活着。是一件很幸运的事,但更是他们抗争的结果。真好。
quot;When future generations ask what we did in the war, we have to be able to tell them that we were out here fighting. And we have to leave a legacy to the generations of people who will come after us. Remember that someday the AIDS crisis will be over. And when that day has come and gone, There will be a people alive on this earth, gay people and straight people, black people and white people, men and women, who will hear the story that, once there was a terrible disease and that a brave group of people stood up and fought. And in some cases died, so that others might live and be free. "
《瘟疫求生指南》影评(八):记录
1,protest很有感染力
3,HIV刚流行起来时的猖獗程度很惊人,仅是几十年前,人们还没有safe sex的概念。不知道是不是HIV的流行警示了人们要戴套?
4,当时社会的stigma严重到难以想象啊。“这些人都该死”也能有人说出来。但现在stigma还是深入人心,只不过大部分人都憋在心里不说出来了。这个群体太难了。
5,他们protest FDA的时候,说欧洲approve一种药品只要9个月,而美国要7-10年。觉得美国政府完全可以加快速度研发药物。可是研发还要时间啊,即使有足够的人手足够政府拨款,哪是想研究出来就能出成果的……
6,我觉得从这个片子的角度看,政府完全没作为。但这是不可能的吧,任何infectous decease猖獗起来政府都不可能坐视不管的,片子一开始略偏激了
7,31分钟那个CNN的clip太棒了
男1: I see the pink triangle on your shirt. I gather that you are a homosexual.
2: Yes.
1: Looking at the camera, what would you tell some kids who also might have homosexual tendencies? What would you tell them if you wanted them to live long lives?
2: Use a condom, and also use a lubricant BTW that has the medicine...
1: This is Russian Roulette!
2: This is not Russian Roulette. It is Russian Roulette to not give people this info when human nature dictates that they are gonna go out there and have sex.
1: You mean celibacy is impossible?
2: It is just not gonna work. Poeple are not gonna do it, and lots, lots of people are gonna die. Now whoud you rather have a lot of people cheating on tehir celibacy with thousands of people dying or would you rather save those lives and let them have sex?
小哥哥说的太好了,政府若是为了防止病毒传播,禁止人的天性总是行不通的,比如HIV母女传播的时候,总不能禁止childbirth和breastfeeding吧!
9,片子拍的太拖沓太长了,感觉可以剪去至少1/3的内容。不是所有的clips在我看来都是必要的。
《瘟疫求生指南》影评(九):当活人无法说话的时候,死人替他们发声
小时候接受到的艾滋病教育无非是三种传染途径,以及这是一种无法完全治愈的疾病。 记忆深刻的是有次在电视上看到央视 某 频道采访艾滋病患者,隔着不透明玻璃。当时反响很大。 以及报纸上常刊登某某领导看望艾滋病患者,并与之握手拥抱,以向公众传达不必对艾滋过于恐慌的报道。 离我最近的艾滋病事例是,有年小区附近的广场,很多人在为艾滋病患者募捐,一个20多岁的女生。我把记不清数目的钱塞进了募捐箱。 有段时间普及艾滋病日,有的报纸在那天配套发放红丝带和安全套。一度在学校引起轩然大波,无知的青春期少年可以从一切事物中发掘无聊的乐趣。 再后来,生物课上老师普及过一些相关知识,由于记不准确了就不写出来了。 这好像是我关于艾滋病所知道的所有,和我为艾滋病患者所做的一切。 真惭愧。 -------------------------------------------------------------------------------------- 可是好像有的人生来就是革命战士 他们或许身处其中因此更能感同身受,或许只是具备冷静的思考和敏锐的判断,可以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看到背后那些冷冰冰的残酷和道貌岸然的制度。或许只是一味崇尚新,喜欢打破陈旧古板。 但无论怎样或何时,这些先驱往往是付出巨大却下场惨烈。 我一直在想,提出建造火葬场的人,在当时人的眼里,一定是个无恶不赦违背道德的疯子。 比起那些简单易懂的规律,我们好像更容易被浮于表面的现实所蒙蔽。因此被自己所创造出的条条框框束缚而痛苦不堪。 比起艾滋病的历史和治疗,我大概更被在这场战斗中人的力量而震撼。 “一个文明的社会不该让人民自生自灭” “the whole world is watching” 从患者口中说出的“life is worth living” 以及一次又一次聚集在大街小巷的人们掷地有声振聋发聩的 “Act up,Fight back,Fight AIDS” 我一直希望未来的自己是,有正义感,有同情心,最好能有冷静的判断和理智的思考。 我一直说讨厌那些遮盖真实的灰色的东西。 我说如果你讨厌某些世风日下的现状,或者那些你在学校中无数次口头抵制的东西,那么在你的行为中就应该有所体现。 我听演讲中说“不要屈服外界的压力作另一个自己,你唯一该做的是真实独特的你”而热泪盈眶,深表赞同。 看杂志上有个特立独行的人说:”我虽然没改变世界,但世界也没能改变我“,觉得牛逼。 但其实呢,大多数时候我很沉默,上面那句话我在说给别人听的时候慢慢变成:”要不就成为一个牛逼的人,让世界向你妥协,如果不努力你只是个sb,那就只好向世界妥协“。 是啊,大多数时候我很沉默,沉默在某种意义上不就是对歧视的默认么。 看到献血机构的无良做法曝光,以及因献血而感染疾病的报道后,我说对这些不在有信心,所以我不献血。 可谁说这不是借口呢。 我厌恶部分媒体无良,于是我很少看新闻。 但同时,别说去改变什么,我甚至也并没有自己去找寻背后那些真实客观的东西。 好像离期望的自己越来越远,好像正在成为我讨厌的人的样子。 所以这个世界真的奇怪透了,无时无刻不在大张旗鼓的说世界需要新鲜的血液和不同意见的人。可当真正出现的时候,那个人还没有崭露头角就早已经被世界磨平棱角,成为最普通的人之一。 同时世界还在需要”新鲜“ 我总是想问,世界怎么变成这样。 突然觉得,应该先问问自己,做了什么 真的有很多弱势群体存在着,在你听着歌儿泡澡的时候,在你享受美食带来的满足感的时候,在你看美剧笑的忘我的时候。 他们在痛苦的挣扎。 其实我想很多时候或许他们不需要你多少帮助,不需要你的同情。你能理解,能在关键时刻stand up,能在世界与他们争锋相对的时候给个拥抱,对他们来说,就足够。 因为,让他们感到绝望无助的并不是敌人的咆哮,而是“朋友们”的沉默 深刻检讨自己曾经充满借口的不作为 不想成为导致”当活人无法说话的时候,死人替他们发声“状况的帮凶 所以 愿意stand up,fight back,为那些本不该存在的宗教、种族、性向等等歧视。
《瘟疫求生指南》影评(十):即便如此感人
虽然几处看的我潸然泪下,但是之后细想,该片为了取得所谓的情感共鸣,而一定程度上疏远了事实本身。
为突出同性恋少数族群不懈奋斗的事迹,本片其实偷换了概念。通过高超的采访与剪辑,导演试图引导观众认为:正是ACT UP的不懈努力,换来了1996年的新药物,从而赢得了救治的一线生机,然而正如片中核心人物pete在后来的采访中所承认,当初的运动动机过于天真,认为单纯的人体试验就是获取治疗方法的神奇炸弹,浪费了大量纳税人的钱。(大意如此)
后来采访某位幸存者的时候,老泪纵横的说:如果我们更加努力,新药会更早的到来。然而事实是,按照ACT UP这种斗争方式,仅仅能在现有药物的基础上争取到资源,而无力左右有效药物的问世。毕竟科学的演进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正如琴纳如果没有发明牛痘接种的方式来预防天花,那么任凭你天花感染者如何闹腾,也无济于事。而该片的逻辑则是将天花感染者与牛痘接种发明者进行强制的等同,将HIV感染者的求生行为与医学研究的偶然性进行等同,是经不起细想的。
所以该片再最后揭示幸存者的时候,绝口不提药物发明者本身,我手贱百科了一下——“鸡尾酒疗法,原指“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由美籍华裔科学家何大一于1996年提出,是通过三种或三种以上的抗病毒药物联合使用来治疗艾滋病。该疗法的应用可以减少单一用药产生的抗药性,最大限度地抑制病毒的复制,使被破坏的机体免疫功能部分甚至全部恢复,从而延缓病程进展,延长患者生命,提高生活质量。该疗法把蛋白酶抑制剂与多种抗病毒的药物混合使用,从而使艾滋病得到有效的控制。……自80年代艾滋病被发现以来,尽管世界各国不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先后研制了十几种疫苗和近百种药物,但迄今尚未发现一种治疗艾滋病的特效药。作为治疗艾滋病的新武器,华裔科学家何大一教授所提出了“鸡尾酒”疗法一经公布就立即轰动了整个医学界,各地媒体竞相报导,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也给予了它很高的评价。鉴于他的突出成就,美国著名的时代周刊将他选为封面人物。”
其实ACT UP能为艾滋病研究贡献的很有限,我想大概就是人体试验、药物试验、数据收集和低廉的现有药物的获得等,其实更多立足于少数群体权利的争取以及与顽固势力的斗争,到此为止。绝非导演最后暗示的,可以将他们的努力与艾滋病的治疗的发展所等同。以至于导演多次借专业人士的口说ACT UP组织的人多么多么的聪明,多么多么的了解研究本身,这不是心虚是啥呢。
再者,导演由同性恋人群切入艾滋病这一话题,视点是非常精准的,然而在同性恋与艾滋病的关系上,导演并没有沥清概念,反而是言语模糊,让缺乏了解的观众,错误的将艾滋病的传播与同性恋群体划上等号,特别是不时蹦出来的全球艾滋病死亡人数,未免不让人产生错误的联想——将美国同性恋群体与全球的艾滋病大形势进行错误的关联。其实艾滋病的高发区在西非地区,而艾滋病的传播中,同性恋虽然是高发群体,但是在全球背景下,并不是感染主流,导演这样的语焉不详,意图是强化纪录片人物的处境,然而却非故意的回避了基本事实。
最后,回到纪录片本身,老美的纪录片大多如此,导演的观念先在的植入影片,并不断的引导观众接纳他的观点。这样的创作方式虽然让人看得热血沸腾,但是事实本身却为了服务导演的触发式纪录而被边缘化了,反观国内,即便是《东方时空》这样的节目,同样是预设主题,但是也仅仅是在已有的素材基础上进行重构,观众也能从中读出观点之外的意义,全不似老美这样的亢奋和露骨。有人批评《华氏911》导演迈克·摩尔的诱导性提问,该片的剪辑逻辑未尝不是一种诱导,将观众带入到强烈的情感冲突中,从而塞给观众导演自己的观念,而由于纪录片的“真实属性”,观众就更容易相信也未曾意识到导演灌输的观点。于是乎,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是,在人物和事件类的纪录片中,老美比我国的纪录片还不讲究构图和画质,晃来晃去无所谓,披着粗粝真实的外衣,却难逃好莱坞式的煽动基因。
P.S看到短评里有人艳羡美帝的民主氛围,感动于弱势群体对于自身权利的不懈追求,我们敬仰生命个体的顽强与善良,但这种绑架个体意志的群体激情,政治意义远大于个人情感,强制抛出的普世价值,有时未尝不是胡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