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门·地铁读后感100字
《班门·地铁》是一本由《班门》编委会著作,低音·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0.00元,页数:2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班门·地铁》读后感(一):每天上下班忙碌地利用地铁通勤,会有人想到地铁设计也是一个艺术品吗?
最近接到企业咨询的客户公司都在郊区,才发现广州的地铁线路已经延伸到花都、佛山、增城、科学城等平时开车也需要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的城郊了。
作为土生土长的广州人,到现在我还能回想起上世纪末广州开通第一条地铁线路时城里人的兴奋雀跃。
时至今日,广州的地铁线路已经开通到21号了。涉及的距离也越来越远,但我发现川流不息的人群除了匆匆而过以外,并没有对如今给我们带来高效便捷出行方式的地铁有一丝停留。
是啊,城市的节奏太快了,有时候除了为生计奔波,我们居然没有停下来好好看一下这些日常生活每天都会用到的工具是怎样的。
今天刚好收到“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获奖系列图书的《班门.地铁》,这本书是由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与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共同编写的。书中不仅给我们展示了中外地铁的前世今生,还有很多从地铁延伸的故事,下面让我们一起看看每天承载我们通勤的地铁故事吧。
01| 为什么说地铁也是艺术品?
“‘班门’是什么?是器具,是建筑,是城市。作为设计师,我们更愿意将’班门’定义为经过设计而呈现的日常世界。”—《班门.地铁》在我看来,设计师本来就是艺术家,只不过很多设计师为了生计,已经忘掉自己对艺术的追求了。
以前在广告公司工作,每天都按着领导和客户的意见督促设计师修改设计稿,很多新手设计师,本来从小具备的设计灵感已经被日复一日地商业要求而磨去了。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商业广告,还是一些通用的设计元素,都是大同小异的。
但其实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再到艺术的各个门类,本来就是可以跨界互动的,如果从更广大的人文和社会科学中分析日常建筑的设计理念,即使普通人也能看到艺术的强大。
当丹麦籍建筑师比亚克.英厄尔斯在2005年创建的独立事务所BIG经过十几年的沉淀,成为建筑界的“网红”,人们开始探究这个事务所的作品是否真的具有为当下的人类生活创造更好价值的设计理念。
在法国巴黎的邦迪桥地铁站,从空中俯视,车站冒出地面的部分好像一条打了结的丝带。以圆形“中厅”为核心,两翼向互为垂直的方向延伸。一翼跨过邦迪市的乌尔克运河—“邦迪桥站”因此得名;另一翼沿河北岸形成一条滨河廓道。两翼之间形成立交,桥从滨河廓道的顶面越过。亮橘色的外装饰面让建筑从城市背景中跳脱出来,结构语言清晰明了,这也是BIG带给这个世界的最初印象。
BIG解释说,“车站是一座桥,也是一条隧道,将运河岸边与地铁站台联系起来。”
BIG的创始人比亚克曾为丹麦设计了一座垃圾焚烧发电场。建了一座高124米、直径25米的大烟囱,每产生250千克的二氧化碳,烟囱就会喷出一个大烟圈。人们可以直观地看到又排放了多少二氧化碳,而烟囱本身只是蒸汽,完全无毒。
也许真正感动世人的,是BIG所特有的现实主义乌托邦的浪漫派精神,是BIG以作品向世界的宣告—“建筑有改造世界的力量。”
其实世界是被创新改变的,无论是建筑、地铁还是科技,为人类带来便捷之余,我们更应该留意的是事物本身带来的感动。
02| 地铁是最能反映地方文化的窗口
“我个人认为,地铁是城市家具,地铁文化是城市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伦敦、巴黎、东京、香港,地铁文化甚至是城市文化的窗口和代言。”—地铁文化专家、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高翔当年在十三朝古都西安,2号线地铁勘探时,出动了100多人的考古专家,在1平方米的范围内,在四个边角和中央处各打一个“探孔”眼,开展“梅花点式”探测。在古迹密集的区域,这样的“探孔”数以百万计,最终在地铁南北中轴线,勘探出57个文化物,13处古遗址,跨越了2000多年的历史联结。
在千年古城挖地铁时会发现这么多文化的遗迹,而在内地,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老地铁,经过20年以上的与城共舞,地铁也代表城市呈现出鲜明的文化力。
比如北京1号线的历史感、上海徐家汇的现代感、广州公园前站和深圳老街上的动感活力;这些地铁的特色,也融入了城市的创意生活。记得当年去台湾旅行的时候,台北、高雄很多地铁站甚至每月有打卡主题,吸引很多游客驻足流连。
在世界各地,地铁每天承载的旅客已经超过了其他公共交通工具,除了避免拥堵之外,有空看看每个地方的地铁文化也是一种修养。
03| 地铁站也是大师之作
自从伦敦建设世界上第一条地铁线开始,地铁站就进入了人类日常生活,成为重要的城市公共窨。
但是地铁站涉及的工程技术要求太多,限制了建筑师参与地铁站设计的热情,直到20世纪末,伦敦地铁银禧线开创先河,邀请建筑界最活跃的建筑师参与设计,才诞生了数个具有标志性的设计作品。
由于一线城市通勤人口密集,上下班交通无比拥堵,很多地方地铁都成了最繁忙的城市运输系统,像美国纽约地铁,日均乘客数量为450万,每年约14亿人次。
世界各地有特色的地铁站还有很多,《班门.地铁》也只是列举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建筑,更多当地新设计新建筑的美好还有待我们生活在不同城市的人去发现。
《班门·地铁》读后感(二):地铁的浪漫:当想起地铁的时候,我们还可以谈论些什么
我给了自己一个命题,尽可能天马行空地联想。
地铁。
我能想到什么?
最近终于红起来的小哥哥金宣虎。
我这精准的大众目光,19年在他终于当起三大台的男一号,但是还不温不火的时候,我就希望这个有颜值有演技的小哥哥能够有机遇走红。
当时那部《抓住幽灵》,就是围绕地铁展开的搜查队的探案日常,巧妙利用四通八达的地铁网络覆盖了人们的日常这一点,讲述了那些以此开展不法手段的各种案件。
游鸿明的地下铁。
20年前的华语乐坛以为是流行音乐当道,没曾想那会是非常辉煌的高光巅峰时期。
即使朗朗上口的歌曲特别多,我还是会记得这个低调的小哥的代表作《下沙》《地下铁》。
那一年特别喜欢看的杂志《当代歌坛》,大家都只关注明星和影视剧,我还很喜欢最后的栏目,用一首歌词写出短篇小故事。里面就有这首歌的爱情故事。
可能爱上阅读和写作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吧,变成一个和外界沟通的方式。
几米的漫画《地下铁》,改编成各种电影电视剧。然后我就默默变成了文艺青年,喜欢这些治愈美好,看清生活,热爱生活的人事物。
在看到我连续推荐的设计精美的Mook《班门》,落在更加具象的“地铁”这个主题的时候,我就开始回忆,我脑海里的地铁。也会开始引导自己产生好奇心和想象力:
关于地铁,我还可以知道些什么?
01 地铁,也可以是妙趣横生的艺术空间
《班门》也有清晰的结构。
“门·内”, 继续坚持在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学科内的探讨,提供给读者更多突破舒适区的有趣稀缺知识,只需要稍稍移动角度,站在设计的侧面,甚至是背后看世界。
很少有人会把地铁站也当做建筑去考量,明明这个空间已经成为很多人生活中必需的公共场景。除了在地铁车身和车内,张贴各种广告应援,或者主题展览以外,其实地铁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发挥的空间。
“车站是一座桥,也是一条隧道,将运河岸边与地铁站台联系起来。”班门里提到,善于用建筑打造乌托邦空间的丹麦籍建筑师比亚克.英厄尔斯。
他在2005年创建的独立事务所BIG,一度成为了建筑界的“网红”,因为那些浪漫的异想天开,看似不实用的设计理念。
比如他设计的法国巴黎的邦迪桥地铁站,地面入口建筑好像一条打了结的丝带。以圆形“中厅”为核心,两翼向互为垂直的方向延伸。一翼跨过邦迪市的乌尔克运河,另一翼沿河北岸形成一条滨河廓道。两翼之间形成立交,桥从滨河廓道的顶面越过。亮橘色的外装饰面让建筑从城市背景中跳脱出来。
描述的语言也极其优美:
在曼哈顿严格的方格网街区肌理中,卡拉特拉瓦将车站的轴线微微倾斜了一个角度。每年9月11日10点28分,也就是当年世贸中心第二栋大楼轰然坍塌的那一刻,“光之路”刚好与建筑的中轴线重合。这一次重合,象征着“9·11”悲剧的结束,阳光孕育新生命的开始。这让人联想到柯布西耶在昌迪加尔议会大厦上方设计的采光塔,将太阳和月亮的光线作为“戏剧”的表演者。 身处阳光下的每一个亲历者几乎忘记了这是一座车站,他们被带入曼哈顿的上空,升腾在宇宙中间,感知陌生而又熟悉的生命体验。乘着车站外两翼张开的翅膀,人们继续飞翔。好的建筑师,风格理念或许截然不同。但总是能做到因地制宜,让人造建筑完美融合进周围的环境,又不失本色。
这是中西建筑理念都在强调的一件事
02 以人文主义的眼光重新定义地铁
“门·外” 迈出更大步伐,将文学、音乐、电影和生活本身一个个过堂,
他们会把地铁这个仿佛独立于现实的空间,幻想成为枢纽,通道,平行宇宙;就像我提到的那些影视剧作品,已经和地铁绑定。
他们可以以此作为平凡的灵感来源:
关于地铁的诗歌,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恐怕是埃兹拉·庞德的作品,那是最为脍炙人口的、现代诗歌史上的经典佳作。 原文非常短: 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显现; 湿漉漉的黑色纸条上的朵朵花瓣。会成为地铁作家——将情书写在布拉格地铁上——奥利佛买下了地铁车厢半年的广告位,每个月给罗拉写一封情书。
还有采访那些地铁的资深设计师,锁定巴黎地铁的人类学者,UCD公共艺术平台的一群年轻人,将自由的灵魂和鲜活的灵感映射到地铁的冰冷空间上,打出 “地铁是座艺术馆” 的口号,《班门》再以 “纸上博物馆” 的形式呈现给读者
03 以小见大,热爱生活
《班门》曾经的话题,非常有文艺气息,有逼格:
第一辑,“木、砼、铁、石”,以材料构建 “班门”;
第二辑,“方、圆、线、角”,以形式勾勒 “班门”;
第三辑,“光、声、气、性”,以物性点化 “班门”。
第四辑,他们将日常世界按照经纬两个向度拆分。在经度上,以材料、形式、物性为刻度;将它们汇聚起来,在 “纬度” 上有机生长,形成日常世界的一个个基本单元:
家、办公室、商场、车站、广场、公园……哪怕日常,但也可以充满新奇的另一面,只要我们愿意去重新了解。
在没遭遇2020之前,我只能说,很多人都是“空心病”,很难拥有让自己快乐的能力,很难去发掘身边美好的人事物,激发好奇心和积极生活的勇气。
2020之后,我们见证了太多人世无常,情绪起起伏伏,心情更难重回岁月静好的无所事事的日子。
至少还有这些美好的人事物,尤其是身边每一个会让我感受到平凡的幸福的日常,都在提示我,不用太过于忧虑未来,而是活在当下,珍惜拥有,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就好。
作者:小冒,读书账号“芸淡风倾爱读书”,影视剧评账号“芸淡风倾”。
年读120+本书,两大视频网站入驻作者。
用刻意练习写出多平台50w+,用爱发电。立志通过写作改变人生,坚持工作、娱乐、阅读、写作和自我提升五不误。
愿意写深度思考剧评+书评的娱乐生活杂博。
《班门·地铁》读后感(三):被称为“幽灵地铁”的北京3号线为何最后才修?专家:和龙脉无关
朋友,阅读本文前,请您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继续收到更多精彩的文章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您的支持将是我最大的动力。
在人口超两千万的北京,人们最常用的出行工具就是地铁了。北京地铁平均每天运载着数百万人在地下穿梭。从客运量上看,北京已经连续多年成为世界上地铁客运量最大的城市,没有之一。
虽然当被挤在地铁上动弹不得时,人们总会抱怨挤地铁的辛苦,但毫不夸张地说,假如没有地铁的话,北京人的出行将比现在困难十倍。
因此,又爱又恨,正是北京人对地铁复杂的心情。但每天都坐地铁,你对它又有多少了解呢?
就拿全北京最神秘、被誉为“幽灵地铁”的三号线来说吧。在2016年以前,很多人在坐地铁时都有过这样的疑惑:为什么2号线完了就是13号线?北京地铁为什么没有3号线?
更诡异的是,虽然北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没有修3号线,但在很多地方都可以发现3号线的痕迹。例如,东四十条地铁站下面曾修过一个换乘站,如果你下去看看就会发现,整个站内装潢都保持着80年代的风格,除了一个人都没有之外,和1、2号线的差别接近于零。
久而久之,各种关于3号线的传闻就不胫而走了,在所有猜想里面,最广为人知的一个就是:地铁3号线的走向会破坏北京城的龙脉!
北京背靠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交界,地处永定河和潮白河之间,面朝大小平原,坐北向南,负阴抱阳,藏风聚气,富有帝王气象,是一等一的风水宝地。
北京城的龙脉则处于北京城的正中心,北起钟鼓楼,南至永定门,如同一条纵穿南北的龙脊,稳稳地俯瞰着华夏大地。而根据网上的说法,北京地铁3号线的走向,刚好横向切断这条龙脉。
不过,风水之说不可尽信,隐在这条命途多舛的幽灵地铁背后的真相,是一段尘封了二十多年的历史。
曾荣获2019美国纽约TDC设计奖、日本东京TDC设计奖、英国D&AD设计奖的《班门》,是由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与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共同组织出版的图书。
作为《班门》的创办人,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UCD)在地铁设计领域耕耘数十年,从北京地铁1号线到2019年底开通的北京地铁大兴机场线,每一条地铁线路背后,都有UCD的影子。在最新一期《班门·地铁》中,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向我们揭秘了那段关于北京地铁3号线的尘封往事。
说到3号线,就要从1965年的“一环两线”方案讲起。
所谓“一环”,就是指沿北京内城城墙修建的环线,而“两线”分别是东郊热电厂经北京站与环线连接,然后出复兴门经公主坟到石景山的线路;以及从西直门到颐和园线路。
在这个方案中,已经给3号线预留了位置。规划中的3号线非常长,西起香山,东至首都机场,同时起到西北、东北郊区放射线和城内北部东西干线的作用。所经过的重点地区包括西山,海淀科教区,内城北部,农展馆,酒仙桥工业区和首都机场。
北京市政府原计划在1、2号线修建完成之后,按西-东-中的顺序修建3号线,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环两线”的二期工程,也就是复兴门-西直门-东直门-建国门的马蹄形半环,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才彻底建成。
此时,一期工程已经不堪重负,为了缓解地铁客运压力,在隧道专家王梦恕的主持下,长安街地铁东延工程,也就是“复八线”开始实施。因此,3号线修建计划只好后延。
然而,由于宏观经济和财政原因,“复八线”一直拖到1997年才竣工,而这一年我国经济建设的主基调已经变成了“扩大内需”。在此背景下,北京市更倾向于上马建设周期短、投产快的工程,所以选择优先建设两条以地面线为主的地铁线路,分别是13号线和八通线。
在这次调整中,原计划由3号线承担的连接市中心和首都机场的任务,改由13号线承担。而3号线的西段也大幅调整,把由白石桥向北去往中关村、颐和园的线路划给了4号线。中段穿过酒仙桥和望京的线路,则被新增的14号线夺去。
就这样,在短短几年时间里,3号线原本规划的重要区段,都被别的线路分走了,它仅剩的唯一功能,就是经过二环内的一条东西向干线。
但由于同样是二环内东西干线的6号线,经过北京CBD的北部,以及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确定重点开发的通州新城,所以先修6号线再修3号线就成了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
修建3号线的事再次提上日程,已经是2013年了。然而,命途多舛的3号线,又面临着地下文物保护的问题,一再调整修建方案。最终,北京市政府决定采取分期建设的方案,2016年开工的3号线一期工程,只建设相对紧迫的东四十条以东区段,至于需求较低中段和西段,再次被搁置起来。
3号线西边的区段何时能修建呢?恐怕只有时间才能回答了……
除了为我们揭开北京3号线迟迟未建的谜团之外,这本以地铁为主题的《班门·地铁》,还将引导我们关注更多地铁的日常,希望以人文主义的眼光重新定义地铁。
地铁可以是一首诗,虽然有人怀念“从前车马很慢”,但现代都市恐怕再也不能回到真正的慢生活了。自从19世纪末地铁出现以来,关于地铁及其密闭空间发生的故事与来往的人群,就成了诗人和作家观察与描写的对象。例如,美国芝加哥诗派最负盛名的诗人卡尔·桑德堡创作的那首《地铁》:
下到两厢阴影的墙壁之间
钢铁的法则坚不可摧的地方,
如饥似渴的呼声冷嘲热讽着。
疲惫不堪的徒步旅行者,
卑微的肩膀上下耸动,
把他们的笑声投入劳顿。
地铁也可以是一部电影。纽约作为当今文明世界的中心之一,是拥有地铁车站最多的城市,也有着全球唯一24小时不间断运营的路网。加之好莱坞文化的全球影响力,涉及纽约地铁的电影自然数不胜数。例如,2019年上映的电影《小丑》:
在这部将华金·菲尼克斯送上奥斯卡影帝宝座的杰作中,就有着让观众触目惊心的纽约地铁场景。那个天性悲伤却总会无缘无故癫笑的小丑,在涂鸦遍身的地铁车厢里,遭到几个无事生非的白领殴打踢踹,迫不得已掏枪自卫,从此开始了彻底反社会的杀戮之旅,并被极度压抑的乌合之众奉到神台之上。
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以及华金无可挑剔的表演展现,梳理出蝙蝠侠最知名对手的过往历史,并为其建立起最合理的心理动机和行为逻辑。小丑正是从纽约地铁开始,彻底跳脱漫威工业所框定的那个让观众熟悉的安全宇宙,进入一个癫狂的无序天地。
地铁空间与艺术作品可以双向激发,地铁就像是艺术家的命题作业,而艺术则是地铁发展方向的正确选择。地铁空间和艺术作品互为主客、互相平衡、互相成全。正是秉持着这一理念,这本《班门·地铁》才大胆地喊出了“地铁是座艺术馆”的口号。
从最初的战备工程,到重要的城市交通设施,再到今天的“将城市建在地铁上”,地铁已经成为最受关注的城市公共空间。乘坐地铁的感受,影响了大多数城市人的生活状态,也是衡量一座城市幸福与否的重要指数。
在这本《班门·地铁》里,有北京地铁的资深设计师、有锁定巴黎地铁的人类学者、有将情书写在布拉格地铁上的作家,还有一群将自由的灵魂和鲜活的灵感映射到地铁的冰冷空间上的年轻人……
多亏这些有趣的灵魂,我们才得以透过文学、音乐、电影和生活,把地铁看个通通透透!
朋友,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点击一下“关注”,这样您就可以继续收到更多精彩的文章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您的支持将是我最大的动力。
《班门·地铁》读后感(四):地铁是座艺术馆,有涂鸦、有诗歌、有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