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的生活》经典读后感有感
《没有的生活》是一本由言叔夏著作,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没有的生活》读后感(一):《没有的生活》的生活
从一地挪身至另一地,最终成为什么也没有的生活。
《没有的生活》读后感(二):破碎的呓语
护封及封面
以下言论仅代表个人想法和偏好,欢迎交流
《没有的生活》读后感(三):你可以有很多角度去感受生活
这是一本非常独特的散文集。 宣传语上写着,华语文坛的稀有文风,真是一点不夸张。 说起台湾应该是什么味道的呢?我会想到海风里咸咸的味道,我会想起夏天湿热的味道,是五月天歌词里张扬飞舞的夏天的味道。台湾也是安静的。我会想到松木林的味道,一炷香里是淡淡的禅味,我会想到那些书写故乡的字里有稻香的味道,是林清玄笔下城市与乡村的矛盾,是对传统文化的思念。 初识言叔夏有一种全新的感觉。不同与其他作者的风格,言叔夏是一种空灵缥缈的感觉。一缕烟,这飘飘那看看,你抓不住烟雾你只能感受。就像《信条》里的台词,不要试图去理解,要去感受。 言叔夏的文字拼凑起来是这样的。天空很安静的晴朗,白云缓慢的游动。白色的纱帘随着微风摆动,房间是白色的装潢,极简的设计,没有过多的装饰。周围很安静,纱帘悄悄的发出声音。这样静静的,被文字包围。 这是一种对生活很独特的思考。 标题叫《没有的生活》,真的是没有的生活…… 生活是一种没有标准答案的题目,每个人都可以有属于自己的解答。作者从一种像是旁观者的角度去观察生活,她在这里又好似不在这里。一只猫 一面墙 一段经历 一种思考,很不一样的感受。这种阅读体验对我来说是很新奇的感受,让我有了新的生活感受。 伍尔夫的内容总是边走边写,边走边想,打开书就能和她一起散步,和她探讨思想。 言叔夏的内容是一个人的呓语。 做梦一样轻轻呢喃,文字从唇缝间挤出来,跳到空气里变成小泡泡飘着。作为读者需要做的就是站在这里,被文字包围。我看言叔夏的内容需要感悟而不是试图去理解,因为我压根理解不了……身处文字营造的氛围当中,去感受作者想传递的内容。 这是一场神奇的阅读体验,对我来说很新鲜,很有挑战性。言叔夏的文字极富诗意,可能对我来说的难度也来源于此吧,我是一个读不懂诗句的人……措辞造句非常美丽,像来一场空灵美丽的体验,欢迎来看言叔夏。
《没有的生活》读后感(四):诗意与散文的融合——《没有的生活》
这是一本让我惊讶的散文集。翻开之前,我没想到还可以用这样的语言来写散文。 这本书分为三辑,包括地平线、某城的影子、天黑以前。在这三辑后面,是一篇名叫《妻子的猫》的文章。《妻子的猫》与其说是散文,更像是一篇悬疑小说,处处透着诡异。准确地说,《没有的生活》其他三辑散文也是这样的风格,文字带着些许幽魅。 关于作者 这本书的作者言叔夏,是台湾省当代作家。她是学文学专业的,拿到了博士学位。她的作品,曾经获得花莲文学奖、台北文学奖、林荣三文学奖。作为一个多次获奖、得到当地主流文学界认可的作家,她的个人风格非常鲜明。 关于内容 《没有的生活》这本书包含三辑,第一辑的最后一篇文章,就是与书名同名的一篇文章。作为同名文章,这篇《没有的生活》算是点明了整本书的基调和态度:没有什么被留下,什么也没有。也正因为没有,才真正感觉到富有。在言叔夏看来,这是一个把自己放空,空到可以盛下一切的过程。也因为可以盛下一切,才能真正感觉到富有。 可以说,整本书算是有些阴郁的。言叔夏对自己和他人的生活有十分透彻的观察,也饱含着一种“一切终将归于虚无”的无奈和颓废。这种文风与幽魅的文字相得益彰,勾勒出独属于言叔夏自己的风格。 在她的作品中,随处可见对他人生活片段的描写。在这些描写中,她以她特有的忧愁与细致,去揣摩别人的生活细节。这种第三人的视角,并不小上帝视角那样客观。“以我之心观物,万物自带我之色彩”,大概是对她这些观察文字的最好诠释。 另一方面,言叔夏对自己的生活也有很多片段式描写。她的文字非常特别,带着诗意的忧郁,将陌生化的特质发挥得淋漓尽致,令人倍感惊奇。每一个看似怪异新奇的比喻和说法,都可以让人掩卷深思。一番思索后,对她的文字有种恍然大悟的认同感。这种文字的灵动和诗思并不常见,需要细细品味。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的最后那篇《妻子的猫》。对寻常生活的琐碎描写中,悬念与迷惑分布在字里行间,让人忍不住猜测真相是什么。
《没有的生活》读后感(五):有的生活,我们不曾拥有过
“冬天应该是一只很渴的动物。”
这是一本由言叔夏所写的随笔散文作品合集。总共有三辑,每一辑有10个左右的随笔。
寒气逼人的冬天,躲在暖和的被窝里,周日的清晨醒来,慢慢地看这本书,没有任何精神负担,不受任何外界的打扰。这不得不是一件没有的事。
《没有的生活》指的是没有发生过的生活日子吗?还是“没有”是一个人的人名。比如A的生活。初看书名的时候,没有读懂它想要表达的意思。翻开一看,里面的内容更像是作者和自己说的话,自己在慢慢的表达自己。所以我初步判断“没有”是作者想表达的人名。不知道说对没。
其实“没有的生活”,也是我们这本书其中一篇散文的文章名。没有——相对于富有。什么都有的生活,什么都没有的生活。有时,当我们真正反应过来,我们其实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的生活,其实是一种很单纯的生活状态。
读这些的随笔,就好像是喝一杯白开水一样,虽然没有太甜或太腻的味道,也没有太大的波澜起伏,就像一杯白水一样,但是却是我们人体所需要的简单的生活。
《没有的生活》读后感(六):世界对活着有无数定义,我却要过没有的生活
最近在看一本散文随笔集,作家言叔夏写的《没有的生活》,这是一本很特别的书,写得很有意思,需要读者细细品味。 作家黄锦树曾这样评论道:“言叔夏的散文写作一开始就展现出克服这一类与生俱来的透明性的自觉,那不只是修辞层面的锻铸,更是生活本身诗意的努力汲取。即便是再琐碎的日常,她似乎都有能力开启诗之神思,令词语颤动。” 文学批评家王德威称赞她:“言叔夏是当代散文写作的好手。抒情观物,述事怀人,充满慧心与神思。笔下举重若轻,却自有一种静定悠远的风采。” 作家韩丽珠表示:她的文字属于许多的“之间”,例如,公共与私密“之间”、小说和散文“之间”、小说和诗“之间”、黑夜和白画“之间”、幽暗和清晰“之间”、文字和电影“之间”,能说和说不出“之间”……对我来说,无数的“之间”编织成了她的文字之魅。 言叔夏的这本散文集《没有的生活》收录《地平线》《某城的影子》《天黑以前》三辑,囊括三十五篇散文和一篇短篇小说。 书中追索遥远的少年生活,述及成人后的生存境况,书写关于家庭、故乡、他城与自我的一切。 言叔夏游旅于熟悉或陌异的城市间,以踉而却优雅的步伐,一路行至青春与孩提时的记忆中,踏入故乡的祖屋,穿过家族人事间的孤独与热闹,最终到达“没有的生活”。 我很喜欢她的文字,空灵,充满隐喻、幻想和诗意,令人耳目一新,难怪被誉为“超现实的纸上电影”。 书里的很多句子都很戳心,让人回味。 “生活仿佛是折叠起来的图舆,仿佛是一座城市,是教人举步参差的水洼,践履之时,人仿佛离地漂浮的云。” 什么是没有的生活? 言叔夏这样写道:在漫长的白日里我把自己放置成一个空空的容器,什么东西都装得进来,却什么东西也都没有盛装。 那样的生活是由大量的“没有”所堆栈出来的,而因为这许多的“没有”,我从来没有像那时那样真正地感觉过自己的富有。 一无所有的年轻人,有着无限的可能。 但言叔夏却说:“世界对活着有无数定义,我却要过什么也没有的生活。” 这本书写给所有年轻人,也写给即将告别年轻时代的人们。 无论是怀揣理想的卖梦人、向往远方的旅行家、以猫为伴的独行客,还是迷失在白日里的夜行者,都能在书中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生定义。 愿你能从那些“没有”的生活里,寻到你想要的东西。
《没有的生活》读后感(七):生活留白处
最近太忙,哪怕周末也没有什么集中的时间阅读,平时碎片的时间就更少了,不过好在这本书比较好读,零零碎碎地也看完了,读完心情很平静。有点羡慕作者的生活,并不是指她白天睡觉晚上工作,而是觉得她可以在不用接触很多人的条件下工作,总觉得挺不错。
没有的生活,初读觉得像作者在碎碎念,读着读着,突然觉得作者其实表达了很多很多,就好像在看一个人在画画,一开始好像只是单调的线条,慢慢地,不同的色彩出现了,不同的图案出现了,作者的心理,意识,思想,记忆,都融在了生活这幅画里。
虽然文字是表达的一个载体,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借由文字达到诉求的目的。而作者在遣词造句上得心应手,生活中再普通的对话或场景她都能描述出来,不但不枯燥,反而带着一层浅浅的诗意,宛如一首轻盈的纯音。
作者所谓的没有的生活,是说她独自伏案与文字盘旋的生活,无人打扰,无人交谈,日复一日,被时间复刻着。而我却羡慕起作者的自由来,我们很多人,失去了自己安排时间的自由。时间被工作吞噬,被生活淹没,每天马不停蹄连轴转,却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不知道自己在为了什么消磨精力。
所以,生活不能太满,就像绘画需要用留白增加层次感和空间感一样,堆得太满会让人觉得压抑。哪怕有片刻的留白,也能让人喘一口气。生活最大的富足就是你还有时间可以挥霍,就像作者写的,年轻的时候可以随便坐上一辆公交,随便在哪一站下车,没有目的地,没有时间性地游走,怎样都没关系,可是渐渐地,这种没关系就变成了有关系,生活的随意性逐渐消失殆尽。
印象比较深的是作者写自己小学时把脖子上配饰的红线含在嘴里,咸咸的味道,这让我想起那个时候,班上总有人会把红领巾咬在嘴里,红领巾的味道也是咸咸的。还有数学课里作者对鸡兔同笼的质疑,太有共鸣了,对于数学不好的人来说,一定都曾把解不了题的懊恼推到出题人身上,为什么总是让甲乙丙追来追去?为什么去超市买东西也能变成附加题?
如果你也有过对生活日常的思考,你可以来读一读作者的生活,看看她是如何在平淡如水的生活中圈出自己的一片诗情画意的。
《没有的生活》读后感(八):再一束光
我就不会又想这句话,感动了世界的活着,有无数的经历,我却不什么也没有的生活,也许对有些人来说你是华夏理想的那某人是向往远方的旅行家,是你妈伟大的旅行者不侠克还是一名是在白生活里的夜行者,人生没有确切的定义,但却是有无数种的可能这本书反其道而行。把书前面的那些照片和文字在地图上寻找一个没地图上没有的地方,我们会花一整个日子去构思.
出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不太清楚,他的这些文字告诉我,到底属于哪一种类别,因为什么任何类别都不太准确,他的文字里面有许多的期间,比如在公共区域和私密之间的这个部分小说和散文之间小说和诗歌之间,在黑夜和白昼之间幽暗和七夕之间文字和电影之间一些能说得好不能说的秘密之间在这个无数的之间当中,构成了作者文字的魅力。我没有办法把他的文字当成种散文,但是在这个文字当中,我总是能够读到一些记忆的碎片,在作者女儿的叙事角度里走在一条狭窄的山路脚下的路越来越小,只是没有下意识地抓住前面父亲的一角一只手伸过来牵着他完全走过的路程,在光亮处发现一只欠他的其实是一个陌生的男人,而所谓父亲的原型在心里都会折射出不同的倒影。
没有的生活里面,其中有一段是这样说的那是他人的死亡他人的日常他人持续的人生,如同我的人生尾巴我的生活,然后会在某年的夏天结束,以后我就把你的那座楼房盖着,我那其实一无所有的老旧的家具来到了,另外一个城市,就像注定要被这座城市每日新长出来的植被所父母的故事那样,包括我曾经以为我在这里生活过的证明没有什么被留下什么也没有在这段文字当中,其实能读出作者,比较悲伤的一个情怀就是生命的意义,其实就是一场虚无那些你曾经认为很重要的,在你的记忆中非常重要的痕迹,也会在有一天你离开的时候消失
他的盛夏在高雄的冬日很晴朗,草木在山坡上黄黄的被夕阳凉的好干好干,在这一段文字里面作者通过详细的描写许多回忆里,我的确是像一只金黄的老猫那样懒散的被那烘烤的太阳的日光的度进了另一年的高雄的冬天在年结束的时候比他开始来的欣赏,我一直好像都是这样的一个孩子在开始的时候,漫不经心等到所有人都疲倦的时候才忽然的高兴起来,新年快乐,新年快乐,不支持多了还是少了一根神经冬日结束前还有一段路要走不快乐是不行的,整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作者是一个比较上的人生观,但是优惠价就送中带来一些温暖。正如今天的天气一样,在寒冷中寻求一丝光
《没有的生活》读后感(九):冬天应该是一只很渴的动物。
第一次读言叔夏的书,从封面到内里的所有文字,都莫名的有一种温暖厚重感,就像冬天我在壁炉旁的沙发上,盖着厚厚的软软的毯子,喝着咖啡看雪的感觉。
之前很少看台湾作者的书,或许是我没买过,也或许读过却忘了,不过这本书,却真切的被我爱上了,很多故事反复诵读,总像是找些什么宝藏似的,其实只不过想一探究竟,甚至走进那个故事的幻想经历一番。
有人形容她的文字,用“之间”这两个字,散文与小说之间、小说与诗歌之间,所有的类别,它只在其之间,读着读着你会感觉这是我的生活啊,不过好像又不是,这里很暖心有趣,不由得嘴角微微扬起,那里又些许难过悲伤,不由得想偷偷擦掉眼泪。
书中的每个故事都有一种似曾相识,好似发生在我的生活里,也深切清楚的知道,这个世界某个角落就是发生着这样的故事,或许就在我看这段文字之时~
和许多人在一起的时,时间也忽然会変成一条可被触摸的引线,让人哭出声音来。实话说,从打开书,一直到读完,就好像看过了一个人某一段的生活影响,也像是读完了某人生命中某一段落的日记,感受她的温暖、欣喜,也或者是难过或平淡。没什么新奇之处,却总是舍不得将那一段段文字读完。
在漫长的白日里我把自己放置成一个空空的容器,什么东西都装得进来,却什么东西也都没有装盛。那样的生活是由大量的【没有】所堆栈出来的。而因为这许多的【没有】,我从来没有像那时那样真正地感觉过自己的富有。 —— 言叔夏也或许是刚刚读完的缘故,印象最深的还是最后一个故事,我反反复复地读了很多遍,我非常想知道那只猫咪究竟去了哪里,我没有很喜欢猫,甚至有些害怕,可是最后一个故事给我了一个很大的悬念,我很想进入那对夫妻的房子,找找猫的踪迹,还有看看那条发带究竟是什么样子,而这只也突然让我对生死轮回有了新的看法,或许它就是她,也或许它和她在一起了,总之看到最后,想到最后,总是觉得这一定是个温情的故事,满满的爱,只不过读的人要仔细找找才能看到罢了。
就这个妻子的猫这个故事,或许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了。
《没有的生活》读后感(十):梦的呓语
没有的生活,是—个非常开放式的命题,到底生活中没有什么呢?到底有什么才叫生活呢?作者言叔夏以这样一个开放式的问答,把我们带入真实的生活思考之中。生活,到底什么是生活。有人说,生活是盐,盐是生命之中必不可缺少之物,又是可以协调世间百味之物,生活之盐就如要满足我们的感官与好奇,就像要有长长的日记和厚厚的收藏或者满满当当的储物......但是这些真是你拥有的吗,真的是你需要的吗?
人类为什么要活着,活着又是为了什么?人类活着的意义在哪里?从生活到活着,这样的自问也一定存在,而每一个的答案也都会不一样。简单的一日三餐,复杂的深邃的哲思,或者沉静的痛苦的悲伤的喜悦的,总归人有百态又有七情六欲,便有千般思绪万种答案。而佛说,因为有苦,要解脱生死,才能离苦得乐。因为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律的存在,于是人当下与未来都有更多的可能。但是,这么多种声音,你怎么看?
《没有的生活》作者言叔夏说,世界对活着有无数定义,我却要过什么也没有的生活。具体来说,这种没有,是寻找一个地图上没有的地方,花上一整个冬日去凝练一个喜欢的词,别在猫面前换衣服,地板必须有猫长年横躺瘫痪,冬天应该是一只很渴的动物......
很长一段时间,我不想看散文,因为太多人写的不是清净,而离愁,写的不是生活,而是超脱俗世的升华,不真实的文字,或者局于个人内心情绪的表达,小众而细碎,偶尔看到觉得亲切,看多了就觉得这样的文字背后是一个耽于生活之外个人世界的内在,这样的内在欠缺真正的力量。活着,原本应该是像罗曼罗兰那样,看透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多么英雄,多么悲壮。就像余华的《活着》所有的苦难过去,孤独年迈,仅余回忆。苦难很苦,但乐观仍在;暴风雨之后还有一线阳光,这样的坚强,是活着。温室里的花朵,未经生活洗礼的人生,那仍是在庇护下的有限成长。
言叔夏的散文是碎片化的个人书写,带着浓烈的个人气质,短句,意识流,随性,像梦的呓语。背后是作者对这个世界的思绪,有时飘得太远,有点让人跟不上;有时元素跳跃得太多,让人前脚叠上后脚......有时又让人怀疑作者是刻意营造出这样个人“帅帅”的气质,时不时的“放空”自我的状态——“在漫长的白日里把自己放置成一个空空的容器,什么东西都装得进来,却什么东西也没有装盛。”---于是,作者称这样的生活,“是由大量的‘没有’所堆栈出来的,而因为这许多的‘没有’,我从来没有像那时那样真正地感觉过自己的富有。”唉,这便是某种意义上的闲人说饭饱啊,衣食无愁于是空说愁。也许年少无忧无虑时还很羡慕,但如今的我,对这样的文字和调性着实不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