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没有的生活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没有的生活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12-18 00:04: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没有的生活经典读后感有感

  《没有的生活》是一本由言叔夏著作,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没有的生活》读后感(一):世界对活着有无数定义,我却要过没有的生活

  最近在看一本散文随笔集,作家言叔夏写的《没有的生活》,这是一本很特别的书,写得很有意思,需要读者细细品味。 作家黄锦树曾这样评论道:“言叔夏的散文写作一开始就展现出克服这一类与生俱来的透明性的自觉,那不只是修辞层面的锻铸,更是生活本身诗意的努力汲取。即便是再琐碎的日常,她似乎都有能力开启诗之神思,令词语颤动。” 文学批评家王德威称赞她:“言叔夏是当代散文写作的好手。抒情观物,述事怀人,充满慧心与神思。笔下举重若轻,却自有一种静定悠远的风采。” 作家韩丽珠表示:她的文字属于许多的“之间”,例如,公共与私密“之间”、小说和散文“之间”、小说和诗“之间”、黑夜和白画“之间”、幽暗和清晰“之间”、文字和电影“之间”,能说和说不出“之间”……对我来说,无数的“之间”编织成了她的文字之魅。 言叔夏的这本散文集《没有的生活》收录《地平线》《某城的影子》《天黑以前》三辑,囊括三十五篇散文和一篇短篇小说。 书中追索遥远的少年生活,述及成人后的生存境况,书写关于家庭、故乡、他城与自我的一切。 言叔夏游旅于熟悉或陌异的城市间,以踉而却优雅的步伐,一路行至青春与孩提时的记忆中,踏入故乡的祖屋,穿过家族人事间的孤独与热闹,最终到达“没有的生活”。 我很喜欢她的文字,空灵,充满隐喻、幻想和诗意,令人耳目一新,难怪被誉为“超现实的纸上电影”。 书里的很多句子都很戳心,让人回味。 “生活仿佛是折叠起来的图舆,仿佛是一座城市,是教人举步参差的水洼,践履之时,人仿佛离地漂浮的云。” 什么是没有的生活? 言叔夏这样写道:在漫长的白日里我把自己放置成一个空空的容器,什么东西都装得进来,却什么东西也都没有盛装。 那样的生活是由大量的“没有”所堆栈出来的,而因为这许多的“没有”,我从来没有像那时那样真正地感觉过自己的富有。 一无所有的年轻人,有着无限的可能。 但言叔夏却说:“世界对活着有无数定义,我却要过什么也没有的生活。” 这本书写给所有年轻人,也写给即将告别年轻时代的人们。 无论是怀揣理想的卖梦人、向往远方的旅行家、以猫为伴的独行客,还是迷失在白日里的夜行者,都能在书中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生定义。 愿你能从那些“没有”的生活里,寻到你想要的东西。

  《没有的生活》读后感(二):世界的算式趋近于零

  我还是第一次读到如此佶屈聱牙的散文,倒不是文字不认识,字都认得,但放到一块是什么意思就不大好理解。读这本《没有的生活》时便难免去想,祖上虽然是同源,两岸同胞在分隔了几十年之后,新生代在经历了不同的文化教育环境之后,在语言文字的使用上产生了细微的分歧。转念一想,九把刀的文字读起来脍炙人口,那就是文风不同造成的影响。《没有的生活》归类散文,散文毕竟不同于小说,比起情节,更注重意境。 言叔夏在这本《没有的生活》中展现出来的意境,我很难融入进去,只能对其中的只言片语进行感受,只能产生自己的感受,而这种感受是否是作者的感受我并不清楚,是否是作者想传达的感受也不好说。 在本书中,言叔夏几次提到关于时间与世界的关联的思考。比如在《一九九九》一篇中,言叔夏回到了自己的十七岁,想到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我”不想成为我,这个世上可能还有另一个与“我”一模一样的人,有点平行世界的味道。正如前一篇《卖梦的人》里所讲,我们兴许只是活在某人的梦中,当某天梦醒,发现现实中的自己与梦境中的自己原来并不一样。某一天,你翻个身,回头发现这个世界与曾经的那个世界完全不一样了,那到底改变的是这个世界还是你自己呢?关于这个世界,记得曾经有人提出过一个理论,世界每一刻都在毁灭与重建。说不定就是在某次重建时出现了bug,将你的记忆重组了,世界与你都没变,变的是记忆。人只不过是由记忆组成的个体罢了,一旦没有了记忆,也就只是一副空皮囊。 在《一九九九》一篇中,言叔夏写了一个等式,n+1=n。在《数学课》一篇中,表面上写了她对算式的种种无法理解,实际上应该说她对算式的理解早已超越了数字与符号本身。在她的眼中,数字和符号拥有无尽的意义,活在当下的人是算式里最大的函数,永远是不确定的X。回应了上学时老师对她的评价:你算数不好,以后很那走对路……生活并不是算数,生活是算不来的,因为生活中影响最大的因素“人”的变量太大了。所以说,其实言叔夏的数学水平很高,超越了数学,因此才能写出n+1=n。n代表无限大,无限大加一还是无限大。如果说时间是无限大的话,那一九九九年过后是否还是一九九九年,当然,并不是,这个概念无解,概念不同的事物难以等价。 但世界的规律变化又离不开等价交换,在《零》一篇中,我们在得到某物之时,同时也会失去某些,世界的算式趋近于零。在这里,不同的事物之间的界限又变得模糊了,就像《没有的生活》一篇里所说“今天与明天的交界模糊”。 事物之间的联系,大概是千丝万缕、若即若离,往往需要我们去体味去感受。

  《没有的生活》读后感(三):努力一下,就能变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啦。

  

言叔夏,台湾八零后女作家,凭借散文集《白马走过天亮》获得台湾艺术基金会文学创作奖,该书中的不少散文也曾获得过不同的文学奖项。这次在阅读《没有的生活》这本散文集的时候,能感觉到言叔夏对于语言有一种自己独有的个性化追求,她在用她自己的语言发出自我的声音。《没有的生活》在文体上是散文,但又给我有一种像在读诗歌的感觉,还有点小说的感觉,感觉是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一般意义上的散文文体。

初读言叔夏的《没有的生活》,有点难读,感觉不是读一次就能完全理解她的意境,每看一篇都要停下来思考一下,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慢慢阅读慢慢思考的书。在阅读的过程中,能感觉到她的文章应该是酝酿很久,然后一次性写出来的,不经修改,但是又显得特别自然,丝毫不忸怩造作。对于台湾的文学不是很熟悉,但她的文章读起来感觉有一种特殊的腔调。而且她的作品有一种独特的感知,也毫无傲慢。

在《没有的生活》中,即使是一个日常的场景,在言叔夏的语言中也有一种悠远和哀伤的感觉。对于日常看到的事物,也能让言叔夏以此为起点,在想象中有效的延展开来。你能感觉到她的目光似是停留在了日常生活中的任何场景,然后以此留下耐人寻味的语言,她的文字总能呈现出一种冷静、内敛的格调,让人若有所思。

在当今这个时代,生活节奏总是特别快,而我们似乎每天都在过重复的生活,没有惊喜,也没有活力,感觉人都变得心浮气躁的。因为工作上、生活中的事情总是纷至沓来,我们总是很忙,忙着与各种各样的情况周旋。渐渐的,我们就会开始忽略身边的人、身边的事物,感觉生活过得一团糟。

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容器,当我们装了很多东西在这个容器中,便会显得杂乱无章。这时候,我们应该学会调整生活状态,简化容器中的东西,选择恰当的生活方式,及时清理那些无关紧要的事物,就会发现生活空间变大了,内心的烦躁变少了。

言叔夏说:“世界对活着有无数定义,我却要过什么也没有的生活。”如果能处在一个什么也没有的状态,我应该会感到庆幸的,没有生活上的琐事牵绊,没有来自工作上的压力,没有迷茫,没有为未来的不确定性焦虑。但处于这个时代,我们又似乎不能做到这么随心所欲。

生活不易,在成年人的世界里,从来也没有容易二字。现在的生活也许并不是你追求的,但是明天的生活是你可以去努力创造的。努力一下,也许就能把生活变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啦。

  《没有的生活》读后感(四):“没有的”朋友

  

书本内封的说明告诉我,作者是80后的初代人,有几分意外,因为弥漫在一篇篇散文中的气息不只是细腻敏感,还很有些旧式的体面感与怪念头。

比如,书名的同名作《没有的生活》。当初就是被这个,似乎暗藏玄机的词组吸引,以为遇见的会是站在此岸眺望彼岸,关于“生活在别处”的又一种讲述。

却没想到,是一个关于长辈们眼中“极不健康”的“日夜颠倒”的生活方式,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对周遭环境的观察与感悟。假如用摄影做比喻,作者的镜头下都是常人眼中脱焦的作品,她因此有很多不便——“收不到挂号信,接不到工作电话,约不成下午茶聚会”,白日的世界不会为她调整,她却渐渐把这种“恶习”发挥到极致。

因为她渐渐发现并收获到了一种自由,一种挥霍的自由,一种无可言喻的自由。

就如作者自己写到的“在漫长的白日里我把自己放置成一个空空的容器,什么东西都装得进来,却什么东西也都没有装盛。那样的生活是由大量的‘没有’所堆栈出来的。而因为这许多的‘没有’,我从来没有像那是那样真正地感觉过自己的富有。”

这样的感受,我想我们都会懂,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人,忍着不睡?不是有多重要的事要做,多精彩的剧要追,我们只是不忍心结束好不容易才得来的一小段自由的时光。只有这一会儿是属于自己的,没有工作,没有绩效,父母的唠叨也要明早才到。即使什么都不做,发呆或放空,也因为是出于自己的选择而显得格外有趣、弥足珍贵。至于第二天要付出缺觉、头痛的代价,也愿赌服输,甚至甘之如饴。

秩序往往就意味着不自由。遵循的人,都曾在某种程度上羡慕过“脱轨”的人。

作者得到了契机,短暂的将自己活成了个“局外人”。而其实局内与局外又有什么区别,在他人眼中,始终都是“他人的生活”。就像她白描在文章中的那场邻人家的事故,于他们是天大的不幸,一家人的命运都就此改变。但,也无非是两三分钟新闻的“他人事”。这个年代的日常就是这么的冰冷,我们都懂得、我们都接受......

不同主题里,笔触始终是平静,却不枯燥的。很多很美很别致的意象比喻点缀其中,不是卖弄华丽的辞藻,只是任鬼马的想象力在铅字中奔跑......

比如“冬天还没沉进河底前,河底的水先干涸了。我不知道一条没有水的河流,要如何豢养冬天。”多妙的句子,读过之后,在降温后的通勤路上,经过办公室写字楼附近已经不再蓄水的广场,心绪变得复杂,我想是那一刻不期然在与遥远的作者悄悄共鸣。

多一个懂你的人,无论是否相识,也总是幸事。

这是否可以算是“没有的朋友”?

  《没有的生活》读后感(五):我们都是生活的表演者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第一次看言叔夏的散文书籍就是这本《没有的生活》像是以第三视角观察了作者的生活经历。这本散文集收录了《地平线》、《某城的影子》、《天黑以前》三辑,书中言叔夏回忆了遥远的少年生活以及讲述了自成人后的生存境况。她说,在漫长的白日里她把自己放置成一个空空的容器,什么东西都装的进来,却什么东西也都没有装盛。那样的生活是由大量的“没有”所堆栈出来的。而因为这许多的“没有”,她从来没有像那时那样真正地感觉过自己的富有。穿过家族人事间的孤独与热闹,最终到达“没有的生活”。

  作者把生活中的琐碎日常,用诗意的文字表达出来。比如在《绝食表演者》这篇文章末尾里的一段话:你从二十岁跋涉至此。道阻且长,有时竟差许灭顶。其实你并不知道你已经死去过无数回了。那些你像影子比较淡的你自己,分身一样地散落在四处开枝散叶的街衢,像一把豆子撒了出去,再也无法将他们珍珠项链一样地一粒一粒沿着线索收束回来。这段是讲述的作者博士班毕业的时候的事情,她观察思考事情的角度很新奇,平平淡淡的语气描写生动的人物形象。她坐在冬夜的巴士上会思考现在会出现什么样的人乘坐巴士去一个遥远的城市;她黎明抵达课堂时没有人知道她背后的旅程,早晨八点钟的教室会有其他学生如土拔鼠一般填满教室等等。仿佛有种置身事外来讲自己的生活事迹,别人不知道她经历了什么,而她在观察别人的生活。《食人花》里的文字透出一种伤感的情绪。其中一段描写:从十七八岁跋涉到三十几岁的年纪,普通独居女子的普通死去,轻薄得跟桌上的灰尘一样,轻轻一吹就从世上烟消四散。生活中大部分人都是过着普通的生活,做着普通的工作,拿着普通的工资,住着普通的房子,过着普通的日子。   人们有时也会开始思考自己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会观察别人的生活又是什么样的,但每个人背后的生活也只有自己知道。表面上可能我们的生活没有什么改变,但就在这样的日复一日中,我们的生活在慢慢“变老”,最先发现的会是父母头上的白发,然后是自己脸上的细纹,慢慢我们会经历许多分别与新生,我们终将在岁月的长河里消散。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没有的生活》读后感(六):“没有的生活”才是最富足的生活

  读到言叔夏的散文《没有的生活》,我不知道是我的幸运还是我的不幸,这并不是一本非常好读的书,不厚的书册,短短的篇幅,却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来阅读,甚至,每一篇文章在阅读时都需要停下来,仔细思考,整理思路,理解作者在表达什么。言叔夏的散文多用长句,而且多有意象的应用,是具备了诗意的语言,因此《没有的生活》更像一本散文诗集。

  对于诗的解读,无论怎么论述说明都会失去他的本意,《没有的生活》也一样,无论我们运用曾经学过的修辞手法、写作方法等,来对《没有的生活》进行分析,都不能准确体现作者的本意,都会失去原文的意境。最好的方法就是阅读,反复的阅读,甚至可以大声的朗读。 勉为其难的试着分析一下这本书的一篇文章,看看文章到底好在哪里,当然,我这粗浅的文学功底只能是玷污这篇美文,但也算抛砖引玉了。这篇文章就是书的同名文章“没有的生活”。

  这篇文章作者写了她在做学生时的感受。作者开头就在描写熬夜之后人的状态:“照镜子的时候,我就忽然有了一个漆黑的孩子,阴影般的黏附在我的面孔上”。还有这样更贴切,更形象的比喻吗?熬夜的整个状态都跃然纸上了,我们熬夜之后是不是也会感觉自己已经不是自己,有分裂成两个人的感觉呢。但熬夜是戒不掉的,就像“胎记”,跟随一辈子。做人文学科,特别是写作的人,真的是会一直熬夜的,那种夜里只属于自己的时间,可以任由支配的感觉是让人欲罢不能的。黑白颠倒的生活也是有着非常严重的问题的,“信件被耽误”,“电话接不到”,“下午茶失约”,怎样一直状态啊,是好是坏呢?“在漫长的白日里我把自己放置成一个空空的容器,什么东西都装的进来,却什么东西也都没有装盛。那样的生活是由大量的“没有”所堆栈出来的。而因为这许多的“没有”,我从来没有像那时那样真正地感觉过自己的富有。”不能怪我大段引用作者的原话,实在是太美太贴切了。物质的贫瘠,而精神的富有,被作者写的淋漓尽致。但人终是要生活下去的,生活就要改变,“没有的生活”不能一直继续,告别了“没有的生活”进入了白日的喧嚣,但白日的生活也没有那么容易,会有失去,会为了柴米油盐而烦心。“买回重复而无聊的食物,像一只猫舔毛般地将这些食物缓慢吃完,整理自己分岔的毛发。”然而,“我曾以为我在这里生活过的证明,没有什么被留下,什么也没有。”人生多么的无奈,所有的追求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放弃精神的富有去追寻物质,可能真的就“什么都没有”了。反而不如去过什么都“没有的生活”。

  当然《没有的生活》并不是什么都没有,毕竟还有她笔下的亲情,友情,还有她的整个精神世界,还有这些优美的文字,还有我们这些读者。让《没有的生活》变成富足的生活。

  《没有的生活》读后感(七):没有的生活|没有答案的生活

  在漫长的白日里,我把自己放置成一个空空的容器,什么东西都装得进来,却什么东西都没有装盛。那样的生活需要大量的‘没有’所堆栈出来的,而因为这许多的‘没有’,我从来没有像那时那样真正地感觉过自己的富有。 —— 言叔夏

  台湾作家的散文作品我们都很熟悉。比如林清玄先生,其风格清新流畅, 表现了浪漫、至真至善的情感,在平淡中赋予感人的力量。而张晓风的散文这是一个女子的精致世界,秀气、典雅,柔婉与热情兼顾。简媜的童年经历中,乡村那种古朴、圆和、亲切的氛围让她获得的更多的是生存的宁静,使得她的散文中弥漫着自然情怀。

  而作为八零后的作家言叔夏,则是不一样的烟火,她善于在平常的意向中,表达出凛冽的别具一格的情感。哈佛大学教授文学评论家王德威,则称赞她的的文字有静定悠远的风采。这本《没有的生活》收录了《地平线》《某城的影子》《天黑以后》三辑。是关于家庭、故乡、亲人,与自我的整理和回望。

  书中提到的亲人有爸爸、妈妈、祖母等,有一些耐人寻味的细节,也有比较隐晦的叙述,文字像秋冬的风一样萧瑟,也让人着迷。大概是心底,有原生家庭中遗憾的、始终无法释怀和解的往昔,最后都留在文字里。童年的记忆碎片,她是一个极爱哭的孩子,在黄沙漫天的山丘看露天电影,父亲穿着蓝色的工厂制服…离家后母亲发来匪夷所思的信息:别吃那边的野菜,别在猫面前换衣服…为了忌讳庆祝的缘故,祖母去世后有一两年,家里没包过粽子…

  时光匆匆,成了独行的人,躲在一个什么都没有的地方,拖着前一夜的梦在白日行走…“现实里我什么地方也没有去,只是茧一样的,将自己折叠在租来的公寓里。” 言叔夏是台湾政治大学博士,曾获花莲文学奖、台北文学奖和林荣三文学奖。《没有的生活》与其另一部作品《白马走过天亮》一样,也是充满隐喻的诗性的语言,修辞和语句,都恰到好处地控制在矫情和无病呻吟之外。充满人生的咏叹和敏感的疏离,像旁观者般疏离,细细将记忆里的痛掰碎,成为“细细痛痛”,闪着没有温度的光,不是黑暗,只是没有温度。字里行间似乎有张爱玲的冷傲和三毛的悲悯,却又不确定。

  写作是需要天份的工作,一样的日出日落,人们却看到不一样的色彩。言叔夏是拥有魔法棒的女子。她的孤独和执着与众不同,我们只能在文字的边缘窥探,试图解读她的自言自语,却始终无法走近她迷一样的内在。神秘,这也是她的魅力所在吧。 “语言临近沉默处,一片密林。”

  《没有的生活》读后感(八):读《没有的生活》,徜徉在诗一般的散文海洋里

  

散文之美,美在如诗如画般的意境,美在精巧新颖的构思,美在生动传神的语言。一篇优美的散文,就像一脉叮咚流动的山泉,一幅曲径通幽的山水画,一杯沁人心脾的醇香美酒,能给人的生活和心灵带来极大的美的愉悦。10月份的最后一天,恰逢周末,让我们尽情徜徉在至真至纯的散文里吧!

初读言叔夏,还是她的第一本散文集《白马走过天亮》。一个孤独的年轻女人,人生最重要的十年。从台湾南部小镇到东部乡间再到城市盆地的人事流转;上课、房间、衣蛾,家人好友的死亡与别离。言叔夏以极为世故又极为澄澈的文字,被时间淘洗却益发光亮的天真,羚羊般跳跃的意象,欲语还休道出生命中的伤害、失落、启悟,与难以言喻的感思。泯灭爱与残酷、梦想与死亡、温暖与冰冷的界限;在倾斜琐碎的世界中,以字织茧,呵护着一个既晦暗又纯真的世界。

有些读者也许会说,看什么散文?看来看去都抓不住中心思想,小说不好看吗?其不知,散文的特点与精髓正在于“形散神不散”。读散文真正的好处是在于可以培养一个人的素养,这是一种时间的沉淀。那些放在记忆里会被吹散熄灭的故事、情绪,被文字定格下来,从时间的河流中提取保存,脱离控制,对自己是一种满足和交待,对他人,更是一处别样的风景。人与人,生活与生活,重叠又不重叠,相同又不相同,散文提供了这些微妙的差别,并且永无止境地持续下去,自有大美存焉。

笔者拿到书后还没拆开塑封就已经被封面所吸引,可见美编也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吧?外封整体呈现迷离的淡蓝色调,水天一色的海平面上冉冉升起一只金鱼热气球。成群结队的海鸥漂浮在海面上觅食,迎风飞舞。海的对面,一栋石质建筑露出了阳台一角,一缕清风正在努力向窗外延伸……

本书收录《地平线》《某城的影子》《天黑以前》三辑,共囊括三十五篇散文和一篇短篇小说。书中追索遥远的少年生活,述及成人后的生存境况,书写关于家庭、故乡、他城与自我的一切。作者穿梭于熟悉或陌异的城市间,以踉而却优雅的步伐,一路行至青春与孩提时的记忆中,踏入故乡的祖屋,穿越家族人事间的孤独与热闹,最终到达“没有的生活”,每个人都能在书中对照出真实的自己。

作者简介:

言叔夏:一九八二年一月生。中国台湾女作家,猫奴。白昼梦游,夜间散步。东华大学中文系、政治大学中文所毕业,现为政治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博士生。曾获花莲文学奖、台北文学奖、全国学生文学奖、林荣三文学奖。著有散文随笔《白马走过天亮》、《没有的生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