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之名》读后感锦集
《以爱之名》是一本由[日] 姬野薰子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4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以爱之名》读后感(一):不是爱,没有爱,就只是因为她“蠢”
开篇是极为生活流的絮絮叨叨,可以说作为小说而言完全没有故事性和文学美感,但女孩悲剧命运的起源就埋在字里行间,几乎每看几行都能生出“我知道她为什么会遭遇那件事了”,而无奈的是她的悲剧几乎是无可避免的,像早就写好了剧本,只是按部就班演到那一场。没有遭遇那样经历的女孩只能说是幸运,因为书中那种结构性的压力、慕强、PUA就真切的发生在每个中日韩女性的身上(别的国家不了解)。随着故事推进,从惋惜和无奈逐渐衍生出愤怒,想要锤爆那群东大生狗头的愤怒,以至于这样短短的一本书我都得分成几次才能看完,因为心里的不适和痛苦使人不得不放下缓缓再继续。仅从文字层面就爆发出的绝望感让我无法想象当事人有多么痛苦。但是呢,最后人生被毁了的只有当事人,几个始作俑者虽然遭遇了小小挫折,却俱有光明未来在前方,更可怕的是集体无意识的犯罪,那种对女性、对普通人骨子里的不尊重、尊严的践踏和恶毒而不自知的行径以及培养出这种生物的体制氛围和环境还在变本加厉,这个世界不会好了。
《以爱之名》读后感(二):我们与恶的距离
看完最后一页,合上书本,思绪久久不能平息,高学历并不等于高素质,更甚者,亮丽的履历更加增强他们的保护色,如前段时间轰动网络的韩国"N号房“事件,主犯赵某也是个高学历者,谁能想到在背后做如此肮脏龌龊之事。又如书中的五名东大学生,自以为是名校生就高人一等,骄傲自大,恶意揣测别人,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从不站在他人的角度上看问题,盲从于自己的认知,永远只觉得自己是正确的。书中用大量的篇幅讲述了他们的成长经历,美笑一个平凡的女大学生,忽然受到东大生翼的垂青,给她灰暗的生活注入了一丝光亮,给了她自信,意识到翼不想继续交往,只想最后好好告别,留下美好的回忆,没想到喜欢的人光鲜背后却如此面目可憎,与恶的距离如此接近,让她坠入如此可怕的深渊。让人感到欣慰的是,美笑选择了报警,没有因为羞耻而沉默,但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遭遇了令人窒息的网暴。就像《黑箱》的诗织一样,勇敢地站出来,发出自己的声音,还好最后教授的亲身经历给了美笑莫大的安慰,让她相信自己并没有错。但最后,那五名东大生,删除了色情视频,依然不相信自己犯了罪,只是换个名字,换个地方,又可以重新过上以前那不可一世的生活。有时,现实就是这么让人叹息。
《以爱之名》读后感(三):以爱之名
#阅读打卡#《以爱之名》姬野薰子 计划阅读330min ,实际阅读149min,完成率100% 摘录: 他们并没有强奸美笑,也没有欲图强奸她。他们对美笑不抱任何性方面的企图。 他们想做的,只是尽情嘲笑一个在低偏差值大学里念书的生物。他们所有的,仅是一种欲望——羞辱东大生以外的那些废物。 感悟: 小说改编自一起真实事件:五个东京大学猥亵了一名普通学校的女大学生。是的,整本书就讲了这么一件事。 这一件事也需要我们看一看。 姬野薰子在开篇便写到,这种强奸、猥亵的新闻总会勾起许多人的八卦欲,而那些人想看到的情欲情节,她不会去写。于是,她开始介绍每一个当事人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性格特点以及他们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一起,发生了猥亵事件,事件发生后,那五个东京大学的学生以及他们的父母又是如何想掩盖罪行,社会公众的反映是如何,女大学生的状态是怎样的。姬野薰子甚至细致到把五个东京大学学生的父亲或者母亲的经历都作了描写。这样整体看下来,小说显得很平淡,没有悬疑感,没有情欲情节。 那这就对了。 五个东京大学的学生,都是出生在条件相对优异的家庭,不仅仅是父母有钱或者有地位,连祖父母、外祖父母那一代都是社会中上层阶级。他们借由这样的出生环境,同时凭着良好的基因和天赋,在学业上都很优秀,考上了东京大学。而就是这样的社会未来的精英们,组建着各种乱七八糟的社团,组织各种心怀鬼胎的聚会。与此同时,还瞧不起身边普通家庭的人,普通学校的学生,普通长相的女生。姬野燕子要写的,就是所谓上层阶级对下层阶级、名校对普通学校、男性对女性的轻视、歧视、践踏!她把每一个人都介绍得很详细,让这件事发生得如此正常,不会特意去让人感到震惊,好奇心得到满足。这样的社会,一定会有这样的人,就算他们是东京大学的学生。 小说在猥亵事件发生之后的描写,同样值得我们了解并深思。网络暴力下,那些把责任怪到女大学生身上的人,相当于对她进行了第二次羞辱。有人甚至打电话到她家里,对她进行威胁。这个社会对女性犯罪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每次都有人会出来说,是她自愿的,是她主动的,是她迫害妄想。能说出这种话的人,不一定是没有妻子女儿的人,他们只是不尊重女性。他们的妻子女儿发生了这种事,他们一样会把责任怪到妻女身上。 归根结底,这个世界还存在着太多的不公平,存在着轻视、歧视、蔑视、打压和践踏。只有在这些事发生后,勇敢地站出来,让那些人受到惩罚,我们的世界才能越来越好。
《以爱之名》读后感(四):这是寻常的一天
之所以点评“一般”完全是因为看完后的生理不适,这本书的内容,剥离了房思琪毒药一般的甜美后,剩下的只有腐臭的肮脏,即便语言和叙事再平实不过,也难掩恶臭。
此等恶臭,是性剥离了性之后,只留下令人作呕的权力对人进行的审判所致。
故事中的女性并没有受到实质性的伤害(指我国法律对强奸的定义),但就因为这个故事中根本没有“性”,连这一层遮羞布都懒得蒙的前提下,才显得如此不堪,如此卑劣到令人失语。
没有侵犯的原因只是“不配”,认为这名女性并非女性,而是猪猡一般的生物,根本不配高贵东大生的“插入”。
这本书里,日本阶级固化和名牌大学一路绿灯的副作用很难说不是cn的警钟,而日本人一直以来维持的面子上的责任与和谐的假象,不过是空洞的、不可受力的薄纸,沾到真实的人生时,马上涨破,断裂,崩塌。一个大学牌子,性别,把人生生划成了好几个等级的物种,而最高等级的那个拥有对其他等级的审判权。
最恐怖的一点是,这些涉案者从不质疑自己审判者的地位,其外在的social norms和维持的假象强烈到消解了内心所有的勾画,消解了涉案者的人格,让他们变成了被各类标签堆砌的陌生生物,而偏偏,整个社会,在鼓励这样生物的大量涌现。
看日本片子,会经常看到类似的情节,他们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似热切的回应,却实际上只映射了社会文化期许和雕刻之重,此番影响愈大,其内心空洞便愈深,直到被吞没到什么都不剩,一个个地成为“潜在罪犯”。
这本书的撕裂性观感甚至要大于细思恐极的白夜行、告白、素媛、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等等相类似的作品,其一当然是源自真实故事记录的缘故——这种事切实发生的恐怖,比那个被浇筑在水泥中的少女的案例,怕是也不遑多让;其二是仅凭这一件小事就折射出日本社会的现状,更让人觉得儒家文化之糟粕被扭曲后,呈现出杀人利器的形态,别说见上一见,闻之便要丧胆亡形;其三是这故事的触感,让人探触到房思琪的故事不加那些粉饰当是如何痛苦——所以林奕含不断强调,她自己犯了罪,强行用文字矫饰了地狱。
这是一场与性无关,只与权力有关的杀戮,没有目的,只有结果。
p.s:最搞笑的是我下一个任务要在Japan和Canada之中选一个…嗯…本来想选Japan,但,看完这本书果断Canada.
p.p.s:这本书差点让我觉得很喜欢的夏目骨子里也是涉案者这样的人,引起强烈不适。可以想见本书风格直白感染到了何等地步。
《以爱之名》读后感(五):“彼女は頭が悪いから”,由“学历社会”引起的伤害
2019年东京大学入学典礼上,东京大学社会学教授上野千鹤子为新入学的同学发表了一篇演讲。演讲中花了大量的篇幅说了当代日本女性特别是女学生所处的现状,并同时向新生们提出了一个忠告:即使付出了努力也得不到回报才是现实世界的常态。这篇演讲在世界范围内都获得了广泛关注,也正是由于这次演讲,令更多的读者了解到本作。
在上野教授的演讲中,有这么一段话:“东大曾经发生过一起5名东大工学部和研究生院的男生,集体猥亵私立大学女学生的事件。加害者中的3人被退学,2人遭受停学处分。以该事件为原型,日本作家姬野薰子写了一部名为《彼女は頭が悪いから》(因为她脑子不好)的小说。2018年,东大还以此为主题在校内举办了研讨会。为什么小说取名叫《彼女は頭が悪いから》呢?据说这是在审讯过程中,一名施暴男生实际说出的话。只要读下这部作品,大家就能迅速明白日本社会是如何看待东大男生的。”
书腰、外封和本体《彼女は頭が悪いから》这部小说正是根据2016年5月发生的 “东大学生强制猥亵事件”为原型改编的。真实事件中,加害者松见谦佑等5名东大男学生成立了一个“生日研究会”的校内社团。表面上,这个社团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大学生之间的交流,而实际上却干的是“给女学生灌酒,然后强行猥亵”的勾当。喝酒的时候,加害者跟7名受害女性玩起了智力游戏,输了的一方必须喝酒。在7名受害女性已经全部喝醉、失去了正常意识,被加害者脱光了衣服猥亵。后来,有一位受害女性趁他们不注意逃了出来,并报警。东京巢鸭警署在接到报案后,迅速赶到现场逮捕了松见谦佑等人。
小说中的人物自然是化名,而且完全没有聚焦事件发生当晚,作者“花了好几年”,通过在美咲和翼这一对男女主角于事件发生之前的人生道路上不断剪辑,把两人的学校生活、家庭关系、生活方式、恋爱观和人生观描绘得淋漓尽致,非常自然地讲述了他们各自微妙的心理是如何形成的。一直以来都是胜者的东大生,深信接近优秀的自己的女人都是别有用心的;在平民家庭长大,升入女子大学,向往普通恋爱的朴素女大学生的小小心愿;两人几乎完全没有交集的人生在阴差阳错之下汇聚到了一起,又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以及对比自己地位低的人所拥有的傲慢导致了最坏事件的发生。
全书从始至终贯彻着对日本存在的学历社会的批判。猥亵事件发生在东大(偏差值高的大学)男生和女子大学(偏差值低的大学)女生之间,而在同一水平的大学上学的男女学生之间,或者偏差值低的大学的男生和偏差值高的大学的女生之间,就几乎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件。在日本社会的共识当中,“东大生”作为一个标签就显示了这个人在所有方面都非常优秀,而“三流大学”则说明这个人在所有方面都很差劲。这样以标签识人的价值观反映了当代日本社会存在的危险性。在现实和小说中,受害的女大学生都受到了拥护加害者“东大生”的人的网络抨击,而且这还不是一两个人的意见,是有着巨大数量的人赞同“明明知道都是男生,却还留在那种地方的女生不好”、“反正被害者也是以东大生为目标的吧”等等错误意见。
看到这些言论,作为一个认真看完整本小说的读者,心中不可避免地充斥着烦躁、悲伤、愤怒等负面情绪。我们作为一个正常人好好考虑一下,“优秀的人”对“劣等的人”做什么都可以吗?更何况并不存在什么“劣等的人”。但是社会上却偏偏存在着对人的差别对待,这种差别对待并不仅仅是日本的“学历社会”,差别对待从古至今在全世界都存在着,而且有一些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家常便饭般理所当然的存在。例如有多少人认为男人比女人优秀?贵族比平民优秀?长得漂亮的人比长得丑的人优秀?上司比部下优秀?年长者比年轻人优秀?这样毫无根据的优劣判断要多少有多少,大家明明知道这不合理,但至今还有多少人相信这种优劣判断呢?
退一步说,像这部小说一样,“东大学生”比起“三流大学的女大学生”,如果只比较记数学公式的数量、或者一些专门知识的话,确实是“优秀”。但是,这种知识储备的优劣之差是能够决定“作为人的优劣”的重要因素吗?不可能,人的价值不可能那么简单地被比较出来。但是现实中,却有太多的人认为“因为是有钱人,所以那个人很厉害”,“因为是名人,所以那个人很厉害”。正是这种无意识的行为,才造就了本书中出现的“东大生们”。在书中和现实中,施害者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犯了罪,他们和他们的父母一直想用“开玩笑开过头了”这句话来解决施害者的罪行,因为在他们眼中,这起猥亵事件与“性”无关,单纯是上位者对下位者的“玩笑”,这才是让我感到最愤怒的地点。
姬野薰子在全书中一直试图以一种第三者的冷静旁观视角来描写整个事件,很多时候看起来就像是流水账一样,但无论作者如何掩盖自己的态度,那种对高高在上的“东大生”的蔑视和对日本“学历社会”的批判几乎可以说是毫无顾忌地传达给了读者,甚至借用了书中三浦纪子教授对施害者母亲的一段回话,让读者在书的最后能感受到世界上还有正义和善良存在。这一段话是整本书中最让我痛快的。
本书日文版封面,更能体现那种阶级差异引来的伤害本书于2019年获得了第32届柴田炼三郎奖,从本书译者匡匡老师的短评中我们知道,本书出于一些非翻译的理由,书名改成了这个不伦不类的《以爱之名》,女主角名字从美咲改成了美笑。无论如何,我希望可以有更多的读者来看看这本书,每个人都能从这本书中领悟到一些东西。
《以爱之名》读后感(六):女孩们,快点放弃恋爱中的自卑与幻想
正是考虑到如何呈现这些问题发生的端倪,姬野薰子才认真地写下了几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不煽情,不讨巧,关注事件本身的发展过程,能够这样写作的作家,了不起。
文/***
读完日本小说家姬野熏子的《以爱之名》,胸口就像压了一块大石头,有说不出的恨。恨那几个施暴的东洋大学男生,恨为自己孩子狡辩的家长,恨为犯罪开脱的利益相关人士,恨围观哄闹的看客,恨沉默不语的民众。
最可恨的是,书中的故事,并非全部来自于虚构,它是由2016年真实发生在日本的案件改编。二十一世纪啊,真的要追根溯源的话,要恨的恐怕是我们时有兽行的同类:人类。
显然,恨解决不了问题。要解决问题,我们必须要武装自己,不分性别,每个人类,都要从观念到行为,武装起来!让人类社会拥有正确的意识及判断能力,那样,就不会有什么理所当然地认为,也不容易说出“我以为她.....”这样的托词了。
《以爱之名》,虽然是小说,但为了更贴近事实,采用了类纪实的写法,甚至使用了许多交流时才用的口语,还将主要人物心理活动也用特殊字体标注出来了。单从阅读感受的角度来说,这本书比不上那些大案纪实读着过瘾。但小说家就是敢于用十几万字来交待几位当事人的成长过程及家庭背景,而从案发到结案,只有短短的几万字。
为什么要这样写?
案件既已发生,犯罪者就该负其相应责任,死刑、死缓,或者入刑几年,那是司法机关要去审判的事情。可这起案件对我们的影响呢?正常社交认识的同龄人,男生怎么可以如何欺辱女生?女生又为何毫无防备地迈入男生设下的陷阱?这样欺凌事件的发生,难道家庭与社会就没有责任吗?
正是考虑到如何呈现这些问题发生的端倪,姬野薰子才认真地写下了几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不煽情,不讨巧,关注事件本身的发展过程,能够这样写作的作家,了不起。
东大学生是称谓还是权利?
案件发生时,神立美笑是谷水女子大学二年级学生。美笑家庭条件一般,爸爸是普通工人,妈妈是居家妇女,一弟一妹都在上中学。美笑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长姐”,除了上学,还肩负着做家务,照顾弟妹的责任。因此,她养成了谦恭、不计较,凡事替他人着想的性格。换言之,美笑的性格里没有锋利的东西,从头到脚都是柔软的。
最要命的,是身边的人都认为美笑长相一般,而且有点微胖。因此,美笑从来不认为自己有什么过人之处,也打算平庸地,像妈妈那样过一辈子了。美笑的错误观念,也许由于日本没有“微胖界才子”高晓松所致。高晓松从不避讳自己的胖,而且强调微胖,言谈间还透出自己忌不了口,是美食家的含义。由此可见,自信很重要。你看,胖菩萨贾玲,站在快乐大本营的一众俊男靓女里,就显得特别珍贵。审美同质化,是个社会问题。
我们生来就有很多事情无法选择,比如原生家庭的贫富、我们的性别、美丑,但每个人都有美丽的权利。不自卑,不畏惧他人的言语,建立自信,应该是每个孩子走出家门,融入集体的人生第一课。
如果不读这本小说,我们无法将自卑与犯罪联系起来。涉案的五名罪犯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东洋大学在读本科生或研究生。看客们会匪夷所思地认为,读什么大学与谁是罪犯有关系吗?有。
书中的竹内翼正是利用了美笑对东大学生的仰慕,以恋爱的名义,先是与美笑发生了性关系,之后又将美笑沦为他们聚会备胎和调节气氛的工具。最终,导致欺凌案件的发生。案发时,他们并未与美笑发生实质上的身体接触,而是进行了殴打、辱骂及凌辱伤害。那种高高在上的感觉,更令人发指。这些男生的父母当中,不乏政府职员、业界名流、职场骨干,他们的社会地位也在为儿子们的东大学生身份做背书。至少,竹内翼在有了以结婚为前提的门当户对的交往对象以后,还厚颜无耻地给美笑发信息,叫她出来,并且要求夜不归宿。
许多时候,道德与社会地位、贫富状况,以及知识学问无关。无耻,是人性。但恰恰有些人,将这些无关的东西聚集起来,形成了一种黑暗的社会权利。可值得我们深思的,谁在默许这种权利?如果我们想要以后不再发生美笑这类案件,要勇敢地打破这种隐秘的权利才行。
神立美笑很棒,因为她选择了报警和走上法庭。没有无条件的和解,但那条件决不是金钱。
我们女生不要在幻想中谈恋爱
女友与男朋友分手了,很痛苦。聊天当中,我发现她的爱情基本靠想象。她不敢承认男生根本不爱她。我只要指出男生的虚伪与哄骗,她就能找出一千个理由反驳我。最后,我发现她在跟自己的幻想对象谈恋爱,对方的美好,都是她想象出来的。
书中的美笑,其实早就察觉竹内翼的态度疏远,甚至回信息的口气都与普通人无二。但第一,美笑信任东大学生的光环,觉得他不会做出这么没礼貌的事情,一定事出有因。第二,美笑回想俩人交往过程中的小细节,甚至连拍裸照都是情到深处才这样做的。
我无法谴责美笑的天真与无知。因为我们所有人,走上社会以后的成熟与自我保护意识,都堪称一部成长血泪史。在我们青少年时期,没人教会我们如何自保,没人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充满恶意,而那恶意正是来自道貌岸然的同类。即便是美笑的母亲,也在事发后,劝她忍一忍。因为这是不光彩的事。可,到底是谁不光彩呢,或是又是谁在纵容不光彩?
从头至尾,小说中的美笑,行事都很得体。可这些善意的不忍拒绝,以尊重对方为前提的做法,竟在后来的案件审理中被说成是默许。在本书里,女孩们至少学会一个道理,恋爱中,不要暧昧,不要幻想,不需要时就勇敢地拒绝。爱你的人自然会体谅,不爱你的更无需顾及。
合上书之后,其实我特别想抱抱美笑,抱抱这个勇敢的女孩。她提出的和解条件,毫无疑问,戳碎了东大学生及其原生家庭,亦或说上流社会的假面。
这个世界会好吗?让我们一起,勇敢一点,再勇敢一点……
会好的。
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