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晦术读后感摘抄
《韬晦术》是一本由杨慎著作,南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22.00,页数:2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韬晦术》精选点评:
●感觉自己一点心机都没有是要吃大亏的,有空也要多反思自己身上的过错,不要总揪着他人,要想办法排出自己内心的伤痛,不再受困扰,一切痛苦都是可以愈合的,不高兴不快乐的日子也终究要过去,难受就放松处理吧,别跟自己太过不去。不要那么深沉,给自己新生的机会,到底是什么让你难过呢,何必连累别人
●才子什么都明白啊,自己却以悲壮方式离开朝堂,我严重怀疑这家伙是故意愚而且还癫
●廊庙机枢,岂易存乎?
●此书必抄,待俺抄完易经
●最喜歡的男子!!!
●简而深!“晦”,一字而无穷。
●2222222222
●才高,然仰人鼻息者,亦死。
●奶奶认为我应该谙熟此道,你们怎么看。
●好书,时常温习中
《韬晦术》读后感(一):尊重古人的智慧
这本书分两部分,前部为古文,杨慎的原作;后部为结合古代的一些事例来解说现代的所谓人间关系。
我是看完了前面的古文,并且在网上找到了翻译(文言文学的不是很精)才看完的。
作者虽然不是从事业的波峰跌入波谷般的顿悟“韬晦”的内涵,但是用上半生的经历去理解这个两个字所包含的人生哲学,从这点上也是应该给予尊敬的。
古语的精炼不是我的言语所能称赞的,历经N多年,即使到了今天,其中的大部分建议,仍然非常值得学习。
即使是每卷的开头第一字,也可以看出作者对于人生的处事之道:
隐晦卷一 之“隐”
处晦卷二 之“处”
养晦卷三 之“养”
谋晦卷四 之“谋”
诈晦卷五 之”诈“
避晦卷六 之”避“
心晦卷七 之”心“
用晦卷八 之”用“
以上八字基本涵盖了全文的中心路线,只不过可能由于”撼门事件“对于杨慎的个人的影响,所以在他的思路里,韬晦的主旨是在于观察,隐忍,伺机,后发,偶用等被动方式,只是在现代,虽然血液里仍然留着长辈以及古人传下来的”中庸“血液,然而世界已经不是再像以前那样汉族文化独大,一家吃喝到底。欧美的主动出击,适时的强硬,同样的在一定的情况下,也是韬晦的一种措施。
《韬晦术》读后感(二):【2021-bk32】- 韬晦术
这是一部十分好看的古典文学作品。处世哲学,乱世太平之中自我保全哲学,为人哲学,杨慎大才。「古之圣人将有为也,必先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则万物之情,毕陈于前。」和【罗织经】一样,书中每字每句都是至理名言,真知灼见。
韬光,所谓隐藏自己的光芒,养晦,所谓处于相对不显眼的位置。低调的意思基本相同,这是一种优秀的策略。
「厌诈而行实,固君子之本色;昧诈而堕谋,亦取讥于当世。 是以君子不喜诈谋,亦不可不识诈之为谋。 」
讨厌诡诈而平平实实行事,这固然是君子的本色,然不识诡诈陷入别人的奸谋中,也是要被当世的人讥笑的。所以正人君子即使不喜欢使用诡诈的计谋,却也不能不知道这种手段的使用方法。
别人想要的东西,要顺着他的想法给予他。我所想要的,却要想办法掩藏起来,不让人知道自己的想法,然后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
人所欲者,顺其情而与之;我所欲者,匿而掩之,然后始可遂我所欲。
韬光养晦,大抵如此。
《韬晦术》读后感(三):隐,处,养,谋,诈,避,心,用,韬晦八字诀
韬晦,全解韬光养晦。当遇到危险或躲避危险,采用“晦"这一方法,可以让自己全身而退。
个人觉得这本书的精华在前三字,即隐、处、养。不论是读原文,还是读后人有解释的介绍文,看到谋以下的内容,觉得后面的都在重复解释前三字。现在,来一一概括下前三字的内容。
隐,隐藏自己,不让真实的自己表露在众人,为什么呢?人性中的嫉妒,罪魁祸首。古话说的好,木秀于林,风必催之。人拔于众,祸必即之。因为你太出众了,不如你的人就会嫉妒,或者是害怕恐惧你的出众会给他带来祸患。那么,如何隐藏自己呢?一颗树木藏在一大片儿树林中,人们会觉得这棵树奇特吗,不会。同样,让自己表现的稍微平庸,不是所有事儿都出风头,也能得到同样的结果。
处,如何淡然的处晦。晦这条道路如高高的山崖,容易攀登到山崖顶,可是却难以长期的处在山顶。那么,该如何做呢?以无事儿为美,无过为功,那么可以免除祸患。
养,长期的动作给他人一种感觉,这就叫养晦。
《韬晦术》读后感(四):杨慎《韬晦术》原文,此书废话多
隐晦卷一
东坡曰:“古之圣人将有为也,必先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则万物之情,必陈于前。”夫藏木于林,人皆视而不见,何则?以其与众同也。藏人于群,而令其与众同,人亦将视而不见,其理一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拔乎众,祸必及之,此古今不变之理也。是故德高者愈益偃伏,才俊者尤忌表露,可以藏身远祸也。荣利之惑于人大矣,其所难居。上焉者守之以道,虽处亢龙之势而无悔。中焉者,守之以礼,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仅保无过而已。下焉者率性而行,不诛即废,鲜有能保其身者。人皆知富贵为荣,却不知富贵如霜刀;人皆知贫贱为辱,却不知贫贱乃养身之德。倘知贫贱之德,诵之不辍,始可履富贵之地矣。
处晦卷二
夫阳无阴不生,刚无柔不利,明无晦则亡,是故二者不可偏废。合则收相生相济之美,离则均为无源之水,虽盛不长。晦者如崖,易处而难守,惟以无事为美,无过为功,斯可以免祸全身矣。势在两难,则以诚心处之,坦然荡然若无事然,勿存机心,勿施巧诈。方得事势之正。物非苟得则有患得患失之心,而患得当先患失,患失之谋密,始可得而无患,得而不失。音大者无声,谋大者无形,以无形之谋谛有形之功,举天下之重犹为轻。事之晦者或幽远难见,惟有识者鉴而明之,从容谛谋,收奇效于久远。祸福无常,惟人自招,祸由己作,当由己承,嫁祸于人,君子不为也。福无妄至,无妄之福常随有无妄之祸,得福反受祸,拒祸当辞福,福祸之得失尤宜用心焉。
养晦卷三
夫明晦有时,天道之常也,拟于人事则珠难形辩。或曰:“‘君子以自强不息’何用晦为?”此言虽佳,然失之于偏。天有阴晴,世有治乱,事有可为不可为。知其理而为之谓之明智,反之则为愚蠢。晦非恒有,须养而后成。善养者其利久远,不善养者祸在目前。晦亦非难养也,琴书小技,典故经传,善用之则俱为利器。醇酒醉乡,山水烟霞,尤为养晦之炉鼎。人所欲者,顺其情而与之;我所欲者,匿而掩之,然后始可遂我所欲。君子养晦,用发其光;小人养晦,冀逞凶顽。晦虽为一,秉心不同。至若美人遭嫉,英雄多难,非养晦何以存身?愚者人嗤,我则悦安,心非悦愚,悦其晦也。愚如不足,则加以颠。既愚且颠,谁谓我贤?养晦之功妙到毫颠。
谋晦卷四
若夫天时突变,人事猝兴,养晦则难奏肤功,斯即谋晦之时也。晦以谋成,益见功用,随匪由正道,却不失于正,以其用心正也。谋晦当能忍,能忍人所不能忍。始成人所不能成之晦,而成人所不能成之功。夫事有不可行而又势在必行,则假借行之势以明不可行之理,是行而不行矣。破敌谋、挫敌锋,勇武猛鸷成不如晦之为用。至若万马奔腾、千军围攻,我困孤城,勇既不敌,力不相侔,惟谋惟晦,可以全功。晦者忌名也,以名近明,有亢上有悔之虞。负君子之重名,偶行小人之事,斯亦谋晦之道也。己所不欲,拂逆则伤人之情,不若引人入晦,同晦则同欲,无逆意之患矣。人欲不厌,拒之则害生,从之则损己,姑且损己从人,继而尽攘为己有。居众所必争之地,谋晦以全身,谋晦以建功,此又谋晦之大者也。
诈晦卷五
诈虽恶名,亦属奇谋。孙子曰:“兵不厌诈。”施之于常时,人亦难防。运诈得理,可以成晦焉。
直道长而难行,歧路多而忧亡羊,妙心辩识,曲径方可通幽。诈以求生,晦以图存。非不由直道,直道难行也。操以诈而兴,莽以诈得名,诈之为术亦大矣,随贤人有所不免。厌诈而行实,固君子之本色;昧诈而堕谋,亦取讥于当世。是以君子不喜诈谋,亦不可不识诈之为谋。人皆喜功而诿过,我则揽过而推功,此亦诈也,卒得功而无过。君臣之间,夫妇之际,尽心焉常有不欢,小诈焉愈更亲密,此理甚微,识之者鲜。诈以非易为也,术不精则败,反受其害,心不忍不成,徒成笑柄。
避晦卷六
易曰:“趋吉避凶。”夫祸患之来,入洪水猛兽,走而避之则吉,逆而迎之则亡。是故兵法三十六,走为最上策。避非只走也,其道多焉。最善者莫过于晦也。扰敌、惑敌,使敌失觉,我无患焉。察敌之情,谋我之势,中敌所不欲,则彼无所措手亦。居上位者常疑下位者不忠,人之情不欲居人下也,遭上疑则危,释之之道谨忠而已。如若避无可避,则束身归命,轻则伤身,不可不深究其理也。古来避害者往往避世,苟能割舍嗜欲,方外亦别有乐天也。避之道在坚,避须避全,勿因小缓而喜,勿因小利而动,当执定深、远、坚三字。
心晦卷七
心生万物,万物唯心。时世方艰,心焉如晦。鼎革之余,天下荒残,如人患赢疾,不堪繁剧,以晦徐徐调养方可。至若天下扰攘,局促一隅,举事则力不足,自保则尚有余,以晦为心,静观时变,坐胜之道也。夫士莫不以出处为重,详审而后决。出难处易,以处之心居出之地,可变难为易。廊庙枢机,自古为四战之地,跻身难,存身尤难。惟不以富贵为心者,得长居焉。古人云:“我不忧富贵,而忧富贵逼我。”人非恶富贵也,惧富贵之不义也。兴利不如除弊,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无事。无事者近乎天道矣。
用晦卷八
制器画谋,资之为用也,苟无用,虽器精谋善何益也。沉晦已久,人不我识,虽知己者莫辩其本心。用晦在时,时如驹逝,稍纵即逝之矣。欲择时当察其几先,先机而动,先发制人,始可见晦之功。惟夫几不易察,幽微常忽,待其壮大可识,机已逝于九天,杳不可寻矣。是故用晦在乎择时,择时在乎识几,识几而待,择机而动,其惟智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