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沽酌集》读后感锦集
《沽酌集》是一本由止庵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页数:3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沽酌集》读后感(一):沽酌集需要慢慢读
在绿皮火车的上铺,读到113页,再往回读101页谈抄书,明早到苏州,希望今晚能看到144页《姑苏一走 》抄。我读书底子薄,所以这本书买了两本,一本收藏,一本用来做笔记,红色标注是不懂的需要弄明白,蓝色标注是类似“这有赖于引用着与被引用者之间一种心心相印的契合,他在发现别人的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心情。《沽酌集》需要慢慢读,就好像一个学养很高的朋友在教你读书,你得跟他说,等会儿,这块你慢点,让我琢磨琢磨。
《沽酌集》读后感(二):流量时代的读书态度
年底年初到了读书总结、立新的flag的时间,大家纷纷回顾自己一年来的读书经历,或是计划未来。有人读了几百本,有人或许一套都未曾读完;有人计划新年读更多,有人却要少读。流量时代,读书的数量似乎也成为了衡量读书的唯一标准。每到这时,总想起小时候看的一个传说故事:一位记忆高超的石像雕刻师傅收了两个徒弟,徒弟学成后分别下山雕刻佛像,多年后回来谈往师父。师父问:这么多年你们都雕了多少佛像呀?二徒弟抢着说:我雕了1000尊佛像。大徒弟支支吾吾半天才说,自己只雕了一尊佛像。师父和二徒弟都耻笑大徒弟蠢笨,而大徒弟也因为羞愧自尽。多年以后,师父才知道,大徒弟雕的那尊佛像是乐山大佛。
2020年读书数量和往年基本持平,最后一本读完的书刚好是止庵的这本《沽酌集》。止庵以研究周作人和张爱玲闻名,并参与编订这二位文学史上先辈的作品。《沽酌集》曾经于2009年出版过一次,此次为修订后的再版。《沽酌集》的文章分为三卷,多与书有关,正好应年底盘点读书、年初立flag的景。书中关于周作人和张爱玲的文章不用多说,自有止庵阅读、整理、研究的一些个人见解,读来颇有些值得标记之处。
止庵读书,自有其系统性,周作人和张爱玲就是代表。作为普通读者的大众,这种系统性、主题性的读书是值得学习的。然而读书,往往是赶热点的。名人推荐、榜单排名,当今社会的热点,成功学总算其中之一。每个人都想成功,成为马云那样的人,成为社会中的成功人士IP,所以“通往成功之路”的书籍总是受欢迎的。如何管理、如何带团队、如何锻炼领导力……等等书籍数不胜数,总给人临时抱佛脚之感。尤其是社会节奏的加快,让很多人没有时间读书,甚至只听人讲解一本书,就认为自己已经读过。
止庵写于2009年的文章《话说两种读书态度》中将读书的态度分为两种,一种如张爱玲读《官场现形记》,毫无功利性,纯粹出于喜爱;另一种则要现实得多。“我们常说‘开卷有益’,这个‘益’不能理解得太现实了。”有人只读“有用”之书,交朋友也只交“有用”之人,书与人都被物化,却不知自己在无形中也被自己物化——若无用,则失去了作为“人”的价值。当一个人的价值仅仅建立在外部的评价之上,而没有内心的支撑,人生何其空洞无趣。
当然,止庵是宽容的,他认为不必反对这种功利性的读书态度,因为“反对也没有用处”。由于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往往由于人际交往或是工作需求,有必要学习一技之长,投资理财炒股票、提高情商谈恋爱,等等实操性的书籍经常可以满足一定的需求,通过获取书中的知识,能够达到读书人的目标。这是无可厚非的。不值得提倡的是,仅仅阅读此类书籍。“真正读书的人,什么书好才读什么书,并非什么书新才读什么书。”止庵的这句话,大概也可以换成“并非什么书流行才读什么书”,或者“并非什么书在销售榜才读什么书”。
归根结底,读书要有兴趣,兴趣是一个人了解自我和世界的方式和渠道。当一个人因兴趣而读书时,往往能获得快乐、欣喜与内心的平静。话说回来,每年年底的总结和年初立下的flag,数量并不应该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一个人读书的收获,不应该以数量来统计。读一本书,获取了自己过去所不知道的信息,发现了哪些观看的崭新视角,在文字中感受到了哪些美……这些被内化的信息,不能为人道,但却成为了自己的一部分,打开了看待世界的新大门,也只有自己知道。
如同最初的故事,没有人会认为只雕刻了乐山大佛的大徒弟要逊于二徒弟一筹,书的内容和质量不同,每个人的背景不同,不能用数字简单粗暴地来衡量读书的成就。
《沽酌集》读后感(三):止庵《沽酌集》:自斟独酌,品书论道
1、只做过读书一件事的止庵
买书如沽酒,读书如慢酌。
多么豪气的一句话,让人不由得想起了一卷书,一壶酒,立志仗剑走天涯的书生形象。
但等见到止庵老师照片之后,却发现形象上有很大的偏差。止庵老师非常有学者范,儒雅,沉静,一双眼睛仿佛能看透世间的一切。他自称不事烟酒,唯一的爱好就是读书。他说读书乃人之常情,犹如吃饭睡觉一般,人活到现在,只做过读书一件事。
是的,止庵老师读得书实在是太多了,他出版的书也可以归结为“关于读书的书”,读止庵的书可以感知到许多不曾发现之线索,能够了解他对所读之书非常独到的见解。
《沽酌集》是止庵老师的一部散文合集,其中包含了54篇文章,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卷是随笔,以他研究的某一个人或者某一历史事件为线索,谈自己的看法与观点;第二卷是读中国书的一些感想;第三部分是读外国文学作品的一些感想。其中在第三卷中加上了一些关于时尚饮食等方面的随感,每个喜欢读书的人都是热爱生活的人,非常有趣。
2、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代表“周氏兄弟”
在学术界,止庵有两个非常重要的身份。
其一,他是钟叔河之后周作人作品最主要的整理者,先后整理出版周作人相关作品达到七八百万字;
其二,止庵与周作人趣味上相近,他的散文笔法、情趣、行文、结构等方面颇得知堂神韵,还著有《周作人传》。
因受周作人的影响之大,《沽酌集》中卷一开篇就提到了周氏兄弟、鲁迅的文章、废名佚文考续、废名的诗集四篇文章,对于周氏兄弟、周作人废名师生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提及周氏兄弟,止庵认为,作为某一文学巅峰时代最主要的代表,大约只有“李杜”与“周氏兄弟”具有同等分量。确实也是如此,在兄弟二人共同积极参与的《语丝》,在北京时是周作人负全责,而鲁迅负责撰稿;被查封后,《语丝》转移至上海,鲁迅负责,而周作人也有大量的投稿。
但之后兄弟两人的路线开始发生分歧,鲁迅“进”到社会批判,周作人“退”到文化批判,两人分属于左翼与自由主义不同的文化阵营,兄弟俩时而有相互笔墨讥讽的现象出现。
周作人与鲁迅兄弟之间既有矛盾、斗争,又有配合和理解。失和之后,由于道不同,隔空交手,像两个武侠高人一般。
不过随着八十年代之后周作人作品研究的深入,对于周氏兄弟的文化成就则又被人们所提及,曹聚仁还曾经说过:“周氏兄弟,在若干方面,其相同之点,还比相异性显著得多。”
也正因此,止庵提出能够代表二十世纪中国的文化大家时,将“周氏兄弟”同框,也就不难理解了。
3、五十岁回头望
卷一中有一篇文章叫做《关于自己》,是于2009年写成的,止庵先生将自己过往50年的经历都集合在这篇文章中,对自己的思想进行了一个梳理。
止庵的写作生涯源于父亲沙鸥先生,作为知名的诗人,父亲对止庵的文学之路影响甚深。沙鸥专门为止庵写过两部书稿,教授他写作方法。另外沙鸥的文学理论虽然是正统的观念,但是极为强调写作技巧,这一点对止庵的写作生涯影响巨大。
父亲对止庵“授之以渔”,将文学写作的方法论倾囊相授,关键之处就在于感受与分析相辅相成,虽然止庵之后文学创作相对较少,但是对于止庵擅长多种文体写作的风格铺平了道路。
在成长的过程中,止庵思考“我”与“我们”之间的关联,萨特的观点让止庵开始意识到作为主体“我”得存在,之前他从未意识到还能将“我”与“我们”的意识分开。
读到这里感慨很深,从小的教育开始,就让个体融入集体,让人有大局观,有集体的概念,慢慢地,“我们”的意志代替了“我”的思想,没有了个人,没有了自我,没有了独立,只能亦步亦趋,低头看着脚下。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情,也是很可悲的一件事情。
止庵老师从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在所读书目的选择上,在思考问题的方式上,完成了华丽的转变,也成就了他。那么,作为读者的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找回真正的“我”呢?
4、选书的原则与建议
说起选读书目的原则,现在每年新书浩如烟海,如何选择一本或者是某一类适合自己读的书,想必对读者来说是很头疼的一件事情。
发达的媒体资讯,多元的营销手段,朋友的倾力介绍,让我们目不暇接,看花了眼,迷失在书的漩涡之中。
不是说读书不好,而是要有选择的去读,要有能分辨出一本书的好与坏,要对自己的思想有所帮助。读书是一件自由的事情,但是在自由之余,提高自己的眼光,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何乐而不为呢?
作为读书极多的学者,止庵给大家的建议就是别光追着新书来读,要读活着的书。关于选书,我贡献九个字给大家:第一,不从众;第二,不趋时;第三,不受惑。这就是止庵的选择标准。
其实止庵的《沽酌集》中,许多篇章都是针对于书的,他自己虽然认为并不是书评,也没有资格去评判别人的书之好坏,但是对于我们读者来说,将之当成书评去读完全没有问题的。
止庵谈庄子,谈张爱玲,谈周作人,谈鲁迅,谈徐志摩,谈日本文学,谈法国文学……都非常有见地,于闲暇时间翻出书来读一读,能感悟到很多之前忽略的文化细节。
5、饮食,时尚,卫浴:学者的生活小情趣
在卷三中有三篇颇为有趣,分别是《饮食行》《贞德的装束问题》《谈时尚》。这与之前两卷中谈文学,谈思想,谈视野的主题大相径庭,读起来非常新鲜。
大抵学者们都是会吃爱吃的吧。之前读《学林侧影》的时候,提到著名文学家施蛰存对松江鲈鱼情有独钟,与叶圣陶之间有数次的“啖鱼之约”,还曾为鲈鱼之美没有达到心中的预期而耿耿于怀;诗人辛笛更是美食家,施蛰存提到辛笛更家的栗子粉蛋糕是最好吃的,钱钟书也记载了去辛迪家吃火锅的趣事,甚至于戏剧家李健吾还品尝到了辛迪特意请厨师做的扬州菜。可见学者们不但学术上精湛,在生活与美食上也不遑多让。
《饮食行》其实可以算作是“食物恋”系列丛书的书评,在止庵看来,只有进入语言和饮食的层面,我们才算是真正开始了解另外一种文化。对于他经过的地方,不经意间错过的美食,另有一种感慨。
《谈时尚》是关于读“世纪时尚”丛书的心得体会,就是谈过去一百年间女性服装的演变,谈“实用-审美物”的审美趣味发展曲线,女性服装其实在过去的一百年间是在男性化的。另外对于箱包、鞋、靴、内衣等的演变,作者也有自己的思考在里面。
学者坐在书房中研究美食,研究时尚,听起来似乎有些违和,但是这不正是人间的趣味吗?
6、读书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读书的过程,就好像与许多人在交朋友。在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朋友。能给自己启迪,能给自己人生上的帮助,这样的朋友在现实中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如果能遇见一个或几个,那真是人生的幸事。
读书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是一个了解历史的过程,是与名家心灵碰撞的一个过程;也是丰富自己的灵魂,感受世界的一个过程。
同时读书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理想与追求,在合适的时间选择合适的书,这就是最好的选择。
让我们跟随止庵先生,一起徜徉书的海洋吧。
《沽酌集》读后感(四):读书者须得存疑,学会独立思考方不立于危墙《沽酌集》告诉你答案
深爱读书已有30多年,从小也并不缺乏玩具,父亲很舍得买,但却缺少陪伴,我是被扔在外婆家自由生长的,总感觉心底有个漏斗,漏掉的是什么,至今也没有找到答案。
为了寻求这个答案,外婆家的书库倒是提供了一点帮助,只可惜并不会写字的外婆,选择收集的那些多如浩烟的书本都是浅显的小人书。更要命的是识字颇早,至今能够识得所有繁体字,却没有一人指导我如何看书。
这些年如同牛嚼牡丹般囫囵吞下,不及消化,更不及留下些读书杂记,以供大脑补充思想,所以至今未寻得缺了什么,也未曾令自己的文字变得更有价值些。
幸好不算太晚,有生之年得遇知音,我本不喜欢深交于人,但浅淡的只言片语起到提点作用,在昏茫的人生中,照见一缕微光,总也是有窥得天日的希望,也总有补缺自己心之漏洞的机会。
相对比较,那些能够在读书过程中做成笔记,并流传下来的人物,大抵是学者、研究人员,他们总是令人钦佩的,尤其是那些思想中的沧浪,沉淀下来的明珠,颗颗饱满,粒粒晶莹。
《沽酌集》是止庵先生所著,止庵先生有多部读书杂记出版,《惜别》、《画见》、《周作人传》、《神拳考》、《樗下读庄》、《老子演义》、《插花地册子》等著作,并编订周作人、张爱玲作品。
老先生对于周作人、周树人及张爱玲在编订过程中,有着独到的见解。
对于读书、思考这件事,也有着深厚的经验,并汇成思想的精华,以供后人参照。
心里满了,就从口中溢出。——蔡朝阳一、 我们与我的区别
有家报纸约先生列书单,主题是“三十年三十本书”,先生觉得“我”与“我们”在一定程度和方向上是要分开的,思想方面,不应该受到“我们”的影响。先生列的书单,须循这样的原则:假如当初不读这些书,自己会是另外个人;因为读了这些书,方才成为现在这样一个人。这个观点给了我当头的棒喝,不禁掩卷深思。
如果我在很小的时候,没有看过那些宣传真、善、美的小人书(那个时代的主旋律),那一定不会是现在这样的我,每天都如向阳花一般追逐光与热,爱与美,乐此不疲,并以此为爱好以此为事业,总也不会去为金钱而折腰,牺牲自己的信念。
但也因为错过了对于人际交往中那些险与恶的观察,视而不见视而不听,导致连女儿也不食人间烟火,这固然是一种理想中的生活,但也因此而有所损失。
人来世上,所谓修行就是苦乐参半的,有阳光就必定有黑暗,如果一个人无力自保,也无力对抗黑暗,那么总是残缺的,总不免令人发出对古希腊英雄命运悲剧的叹息。
而生活中的悲凉、惨疼也应该做为美好的陪衬,有它应得的位置,所以我现在的选读,就更加扩大了范围,即便像《皮囊》《平凡的世界》《活着》这类书单也都列上计划表。
而且也有一个恒定的思想总在盘踞,我是否应该在读书过程中审视自己的思想转变,找寻它的轨迹,并能够调整使思想不至于过偏?
前段时间我也发了几篇书单,有位作家给予了批评,我看了一下作家的文章,非常偏激,总在事物的一个极端方向,譬如,所有不得奖的书都不是好书……
我也应该引以为戒,不至于令自己的思想走入某个极端,毕竟中国人崇尚的是中庸,而中庸在某些时刻,恰恰能令棘手的事情很好解决,这种“道”真不应该丢弃,若是国人能够在特殊事件发生之时,都能够先“中庸”一下,不要发表过激言论,或许我们的社会能够更加和谐。
掌握自己的思想,掌控自己的读书方向,令自己不至迷失在过份宣传和所谓完美书单之中,保持冷静,保持初心,并令自己不断变得睿智,能够更接近宇宙的真相,达到众生平等,道路虽远,行则将至。
二、 世界上最危险的两件事
老先生写道:我觉得世上有两句话最危险,一是“想必如此”,一是“理所当然”。前者是将自己的前提加之于人,后者是将既定的前提和盘接受,都忽略了对具体事实的推究,也放弃了一己思考的权利。老先生的话道出了这个世界上多半数的文章之核,自媒体如此发达,又有几人写自己内心真话?多半数的文章都是“拿来主义”。
自然也包括我自己在内,拿来别人的思想加工,拿来别人的金句加工,拿来别人的事例博取眼泪或是煽笑,真正属于颅内之思想在哪里?
好在,我的文章还有80%是自己的胡言乱语,也根本不在意流量或是收藏,因为那些并不是我的目地,我的目地是写好文章,写成文章,能够随心所欲表达自我,彰显自我,把一向藏在角落中的自我释放出来,顺便找到我心中的漏洞到底是什么。
在这个过程审视自我,找到自己性格里的不足,如同女娲一样,拿时间来炼石,补自己的残天,总有一天,能够破开阴云,重见天日,到那个时候,身世浮名,金钱利禄,又值几何?
不要去做危险的事,也不要去否定自己,丢失了真正的自我。每一个人,在原始的状态下,都有很多本能,那些本能绝对胜过别人思想中的“残渣”,但是静下心,寻找自己的本能,是一个也许漫长,也许转瞬的旅程,就要看你的慧心是否坚定了。
自然老先生的论点也绝不全是正向的,因为长年编订周作人先生的书籍,老先生认为真正的好文章全然是简洁无拖沓,一丝一毫修饰都不需用。
我读过周作人的《近代欧洲文学史》,那是字字如金,精微妙极,口口生香的,只不过那是学术,那是研究,当得起严谨。
而好的文章诸如张晓风的杂文散记,修辞多如牛毛,我学汉语言文学的时候,时常被她的锦绣例文眩得如入仙境,也不失为好文章,也没有废话,如林清玄、如白落梅、如雪小禅、如丰子恺、如胡适,那些文章亦庄亦谐亦美,是时常拿来当解读的,而解读的均是他们的修辞与语法,也当得起好文章的。
老先生还认为,文章就要多数引用别人的话,自己的思维不见得是正确的,也就不必多表达。
个人也是持反对意见的,引用固然当得妙,但须得贴合,更须点天衣无缝,句句引用,时时摘抄,那无非是拼凑外加卖弄。实在当不得好文章。
我喜欢读到一个理念,就四散飞扬,家人和老师常说我的思想太稀奇古怪了,有时简直是胡说八道,可有时又算是奇思妙想。
不过我承认,溜号走神我第一,能在文章中正经有用的不及之十八九。
幸而这一点还有一个小好处,就是我能够把枯燥的知识讲得通透、活泼些,毕竟姐也是曾经在学生时代令同学为了听我的故事,而舍得不立即就回家吃饭的故事王啊。
对于老先生的书毕竟以尊重为主,能够耐下心来修订这些伟人的传记,还是感激不尽的,更何况还在此书中分享了许多张爱玲的真人真事,躲在文章背后的那个神秘女子,是值得人一窥再窥的。
《沽酌集》里有思想,有内涵,也有趣事,瑕不掩瑜,值得一看!
关注不迷路,私信有惊喜(不要说声嗨就闪人,我不知怎么回答,可以提问文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