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酸葡萄》影评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酸葡萄》影评100字

2021-02-03 03:40:4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酸葡萄》影评100字

  《酸葡萄》是一部由Reuben Atlas / Rothwell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英国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酸葡萄》精选点评:

  ●赶紧喝一口82年的拉菲压惊。

  ●这骗子算是高智商犯罪了,他也是有一个优秀的品酒技能的。所有的骗子时刻都是保有自信的。

  ●上上周在hk参加Acker的拍卖会,跟John Kapon碰过一次杯,跟他的员工蹭了点99年的DRC、09年的La Mission、00年的拉菲,回来再看这个片就很…emm…心情复杂……上次去纽约就听朋友聊起过这个事,当时没在意,现在忽然觉得好神奇,居然离这必将载入美国历史的惊天造假大案的中心人物曾经那么近过。如今JK反正还是那副醉生梦死的样子,即使是站在拍卖台上执锤的时候,在这个片子里瞥见他初出茅庐意气风发的状态,真是让人感慨商海沉浮物是人非。

  ●#观影手记# 1976 Rudy拍入好酒是为了融入圈子,塑造形象,炒高价格,还是找原料?哥们怕是真懂酒,但每次都是TCA污染梗而已谈何个人魅力。参照金融犯罪?这应该对标艺术品造假啊。勃艮第酒庄老板真良心,明明可以借此抬高自家酒价的。16年比尔·科赫私人酒窖拍卖出1.4亿美元的高价,不知道有没假酒哦。

  ●4.21 特定领域特定体系,借助话语体系,伪造知识,与商品一道,构成完美假象。收藏级葡萄酒只是一个微小的点。

  ●还是说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对于奢侈品行业,缺乏清晰易懂的标准和超越实际价值的价格,造假恐怕也是不可避免甚至必不可少的

  ●每个收藏者最后都会变成强迫症,鲁迪的葡萄酒收藏者的秘密2017 11 30

  ●Sadly, this con artist story is to perpetuate the impression that Chinese are smart and inscrutable.

  ●有點意思...還好我一向不喝酒,也只相信定存這一個投資方法(當然我也沒那個口袋玩酒就是了XD.....技術上來說我不是不做投資,而是根本沒錢投資XD)

  ●葡萄美酒夜光杯

  《酸葡萄》影评(一):酸不酸都是葡萄

  

昨天早上谈到上周的cheese tasting,一个同事说感觉比wine tasting简单朴实太多了。有个同事说自己每次去wine tasting的时候都很努力去感受。同事说自己能喝出来五块和五十块的酒的区别,但是一百块和五百块的区别不一定能喝出来。另一个同事说可能是因为没喝过那么贵的,probably it's an acquired taste。顺带聊到了这部纪录片。我于是知道了这部纪录片,看了起来。

整个情节太电影了,甚至想看基于这个事情改编的电影。

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sometimes you only get to taste them once in your life. If you get to taste them at all, so it's kind of fun“。

我周末要去超市买瓶酒,买一瓶超市里中等价位的酒。

  《酸葡萄》影评(二):葡萄酸甜

  

首先,rudy是有天份的。亲和力,毫无疑问。而且他对于气味味觉上都是有天赋的,还有记忆力。

印象很深酿酒师说审判过程中间与rudy有过一次对视,Rudy对他笑了一下。那无疑是一种人格魅力。

这种魅力能否仿制?就像葡萄酒一样?

喜欢葡萄酒的富人们追逐的比起酒本身,更多是背后的艺术人文价值。当然还有金钱和酒带来的醺醺然快乐。

人类本身的魅力也在于此。无论是文字的美、计算机程序、建筑绘画、还是侦探解谜游戏,这些都是在人类建构下逐渐纷繁复杂层层深厚长远的历史建筑。

葡萄酒复杂吗?说简单也许只是化学式复合物的液体(应该有些固态沉淀)。说复杂也复杂,去看酒的年份、产地、历史、品酒鉴酒过程,甚至酒瓶标签胶水——纪录片里那个富翁老头难道没有从这些获得快感?比起味觉本身?

而Rudy的味觉嗅觉天份让他这个人也带上了天才的光晕,他的神秘背景,他的亲和力,配合他侃侃而谈年份、产地、酒的味道和一大堆令外人感受高深的术语。

我记得师兄曾经问我如何看待一些人喜欢收藏豪车,去收集贵到令人咋舌的球鞋。我当时说觉得这是这些人个人爱好,可以理解,反正有钱,任性。

但是也许当时的我内心深处并不以为然。

因为那会儿我还没看过《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吧哈哈。那会儿我还没有意识到文科的魅力。松散的全面铺开的却又能跳着联系起来的魅力。容易造假。但也非常的耗费心力。它是表浅的却又恢宏的。像巨大到浩渺的网络,但是它的逻辑却是很浅的。3步棋顶多。但是会勾起人们的收藏癖。去做各式各样的连接。从而获得快感和所谓艺术体验。但那是很美的。有些人是有天份的。他们的算法可以快速去做链接。有时候看起来甚至是没有破绽的。当它展示自我的时候,他控制引诱着你按照他的逻辑轨迹去衔接去思考。他可以在空白处任意涂抹快速的连接。

如果这个系统本身的严密性足够强。伪造会在精密的侦查下破灭。但是被骗者要面对许多困难,1是这个系统本身就是充满矛盾的,2是漏洞很多时候需要更多的知识需要金钱和时间,3是情感会蒙蔽受骗者无法起一点警觉念头,甚至证据摆在眼前也视而不见。

葡萄酒和豪车和球鞋是什么呢?令人迷醉的游戏。

如果一个东西的逻辑需要5步甚至更长,如果这个网络每个点不是3步以内而是需要5步甚至10步以上,并且成为一个立体结构。再加上些门槛。那么可以劝退好多人了。欺骗会很难。但参与者也远不如葡萄酒那么多了。但是那样游戏参与者应该是真的热爱游戏本身吧。

当我们没有钱的时候,我们玩游戏为了去拿到钱。为了生存。

当我们有足够的钱的时候,我们只是想玩游戏。

Rudy本身为受骗者带来了体验和意义。所以有受骗者原谅了Rudy。

而Rudy呢?

希望对他来说,比起生存,更喜欢这个游戏本身。

  《酸葡萄》影评(三):当人们用十几万买一瓶葡萄酒的时候他们到底在买什么?

  这个故事我一直知道,“康帝博士”一直是我心目中的天才,诈骗案宣判的那年是2013年,那段时间我正好也在勃艮第,前几天才打开看了这个纪录片。我甚至有点期待鲁迪出狱后可以换张脸来中国,再用他这一套,依然可以成功骗到很多人。

  这部纪录片拍的非常的耐人寻味,无论从哪方面讲鲁迪都可以说是个天才。但片子里同时对这些收藏家还有爱好者们对葡萄酒的喜爱和理解给出了很好的展示,看完大概可以理解为什么豪绅们甚至愿意选择自欺欺人,都认为起码鲁迪卖给自己的那些瓶是真酒。(来自穷人阶级的猜想)

  这些一掷千金的人拥有的是fucking money,就是反正这些钱不知道花去哪里,葡萄酒和很多其他收藏品不同的点在于,它是有生命的,它不仅仅是饮料,并且它是消耗品,这个世界上每喝掉一瓶1945年的康帝,就是实实在在的消失了一瓶的,并且是不可复制的。名庄酒的老年份是越来越稀缺的资源,大家追逐的是对这种稀有资源的占有感,就更不要说这稀有的资源可以带给你感官的快乐了。每瓶老年份的名庄酒都充满了神秘感,寻找和追逐的过程都足以让人兴奋。

  他们动情的叙述“葡萄酒是有生命的,是艺术品中的艺术品,你把它喝进去,就好像和艺术品进行了融合,自己也是艺术品的一部分”

  对最后破案起到巨大作用的收藏家比尔科赫老爷爷真的不是一般的可爱,他对着镜头说,我有4万3千瓶葡萄酒收藏,我的酒窖里有专门的假酒陈列室。

  他专门拿出来一瓶1787年的拉菲,这瓶酒还曾经是美国开国元勋托马斯杰弗逊的收藏(这位开国元勋确实是酷爱葡萄酒),极其深情的说“先不管其他,你只是想着托马斯杰弗逊曾经拥有过这瓶葡萄酒,就觉得自己触摸了历史的一部分,这是无价的” 事实证明这是假酒,那个年代拉菲酒庄还不属于罗斯柴尔德家族,那是产权混乱的几十年。好可惜,我都被老爷爷深情的描述感动了。这个系列他一共买了四瓶,每瓶都是十几万美金。

  老爷爷说,因为爱酒所以愿意花钱来收藏这些酒,他说你怎么能用金钱来衡量爱呢,然后自己反应过来,加了一句当然离婚的时候可以。(好想跟他做朋友,真是豪的非常有气魄,浑身充满了买到假的也无所谓,把骗我的人揪出来就好了的气质)

  再来说说鲁迪,他的彬彬有礼,侃侃而谈,风度翩翩的气质可以使他快速的融入美国的上流社会,同时他是味觉和嗅觉上的天才。嗅觉跟其他的感官很不同,普通人对某种嗅觉的记忆非常短暂,就更不要说再复制出这种气味和味道了。所有人对鲁迪的评价都是震撼于他葡萄酒知识的广泛和盲品的精确,几乎每一个场合每一瓶酒他都可以准确的说出品种和年份。即使是苦练多年的葡萄酒大师也难以做到。

  鲁迪被捕,警方在他家发现了很多他手写的配方,他可以凭记忆复制出某个年份某个酒庄的某款酒的特点,从手写记号来看,他也是进行了多次尝试和调配的,不同年份混合,或者同年份不同地块混合。就像他的辩方律师说的,他这是伟大的翻新工作,既然可以复制出那样的味道,那为什么不那样做呢,也都是真的酒啊。(我竟无言以对)当然这样的复制只可能是形似而已。

  片子里还有一个细节,鲁迪的制片人朋友仍然不相信他会卖给自己假酒,就拿出了一瓶跟朋友们一起品尝,大家都觉得非常好喝有着这个酒庄老年份该有的气质,制片人又拿到高级餐厅给服务生尝,都是赞不绝口,直到资深的侍酒师说,他曾经喝过很多次这款,和这一瓶的感觉完全不像,这一瓶绝对是假的。

  鲁迪可以成功,能够把这些名流权贵玩弄于鼓掌之中,除了葡萄酒这个产品的特点,当然跟人的嗅觉特点还有喝酒心理都息息相关。

  名庄酒的老年份,即使是一掷千金的人,特定的某款,他一生中能尝到的次数一定屈指可数,比如1945年的康帝,而且不管是谁在尝到的时候因为知道它的珍贵和伟大,大脑已经补充进去了无数的信息,所以从感官上是很难判断老酒的真假的。

  纪录片里也提到,造假者和被骗者之间,有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人们有点希望被骗,他们非常希望拥有那些极为罕见的,甚至可能是绝无仅有的葡萄酒。所以他们根本就不想知道那些其实是伪造品。

  FBI判断,鲁迪的假酒还有1万多瓶在市场上流通,没有人或者是拍卖行愿意承认自己的酒是从鲁迪那里买到的,因为不说不提,这些酒就仍然有升值的空间。

  这个案子2013年的时候宣判,鲁迪被判监禁10年,但是只有他一个人因为此事被判刑,仍然很是蹊跷,他到底有没有同伙,他是怎样给自己编造的身份,他的资金流动一直也都是个谜。他的收藏家朋友们依然不相信这件事是他做的,依然想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依然愿意相信他们从鲁迪那里买到的是真酒。

  离这位天才出狱的时间不远了,很多人甚至隐隐有些期待这个天才的回归。名庄酒老年份的造假也永远不会停止,因为市场依然都在,并且市场空间会越来越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