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告别》读后感锦集
《漫长的告别》是一本由[美] 雷蒙德·钱德勒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9,页数:5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漫长的告别》读后感(一):再见,你好!
每一次说再见,就是死去一点点,好悲伤的事实,死是不可避免的,希望每一次说再见,下一次都可以开心相见! 漫长的告别,终于在漫长的日子里读完了。为什么说漫长?自从读了第一页我就放不下了,被作者的细腻打动,被特里-莱诺克斯的出场和马洛的“多管闲事”吸引,要不是时间不充裕,我真的要一口气把它读完。早晨在脸上涂涂抹抹的时候都能读上两页,因为我只有零零碎碎的时间。
《漫长的告别》读后感(二):坐在路边为主角鼓掌
很长的一本小说,看完有点不知所云。故事里的角色名字都有些拗口,尤其是那几个警察,直到整本书看完我也依然分不清楚究竟警察们谁是谁。 有时忘记带纸质书就打开微信读书暂时读一下,选读了另一出版方的译本,翻译拗口还是作家榜这本更好读些。
小说题材是悬疑推理,故事的起因私家侦探菲利普·马洛结识了酒鬼特里·伦诺克斯,后来特里的富家千金老婆西尔维娅被杀死在家里,脸被砸得面目全非。特里被怀疑是凶手并且在墨西哥给马洛留下一封信后自杀了,马洛怀疑另有隐情并被卷入了另两家夫妻恩怨情仇中。 对悬疑推理小说的体验总是故事性强、逻辑性强的,读完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某几处还有哪些线索被自己漏掉了,整体阅读环环相扣,耐人寻味。 雷蒙德·钱德勒所著的这本《漫长的告别》故事性有,但有些地方给人感觉很迷惑。警察局里的那些分不清的警察们究竟谁是好的谁又是坏的呢?后来真相公之于众的那份影印信件又为什么给了马洛呢?小说最后为什么又给马洛和琳达·洛林增加一章似是而非的感情戏呢?就看不明白。
事件的真相在阅读的过程中多多少少有猜到,最后特里的身份调查清楚了,也因此找到了真实的虚假身份。像是老套偶像剧最后凹出了快乐大结局,这本悬疑推理也完美地还原了犯罪现场,找到了作案凶手。 马洛的主角光环很强,人见人爱,料事如神,再作不死,还能透过一点点细节找到真相,又坐怀不乱,是一个很厉害的人设了。 (到这里都是昨天睡前迷迷糊糊打的,然后做梦梦到我被精神病追杀,不愧是你钱德勒
《漫长的告别》读后感(三):告别,再也不见
看了几天,终于看完了这本书,一开始并没有看懂题目《漫长的告别》的含义,回过头又理了一遍事件,才感受到告别的意义。我之前是很怕看国外的小说,很多描写,读者需要从每一个细节中去品人物性格,这本书也同样如此。可能这种硬汉式的情感比较含蓄且隐秘,让我一开始觉得马洛似乎没有要帮助特里查下去的理由。慢慢地看到后面,才会从作者零碎细致的描写中感受到马洛这个人的个人魅力。 马洛是一个浪漫的人,他可以因为特里一个微笑,一次有礼貌的谈话而受到打动,对他施予援手,也会在酒吧中喝点清静的小酒,很会煮咖啡,会因为朋友的去世用自己的方式缅怀他。但他也在和形形色色的人的交涉中透露出理性的智慧,在一次次的威胁中坚持自己的理念,在线索很少的情况下分析情况,在美女的诱惑中拒绝上当,在危险中临危不乱的找出漏洞……他虽然没有钱,依然坚持自己的工作准则,并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揭示真相,守卫无辜的人。这是我们平凡生活中的小人物,却比那些政客,富翁,警察要高贵的多,真实的多。 通过马洛的视角,我们能跟随他看20世纪50年代的资本主义社会,警察与黑帮的争斗,金钱带来巨大的权利,法律并不是保护人的武器,而是一种机制,一种规则,人们并不能完全依靠法律去伸张正义,也可以说正义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媒体也要受到制约,他们深受政治影响,靠有噱头的新闻吸引眼球,并靠广告盈利。 《漫长的告别》是马洛对他和特里这段友情的告别,尽管最后特里并没有死,但他已不再是马洛欣赏的人。马洛用自己的智慧以及方式为特里洗清罪名,在追查的过程中解了一个又一个谜团,乍一看这些事件是分散的,没有联系,但通过马洛一点点的观察分析,终于得到真相,故事很细碎,但吸引我一直读下去,我也很想知道故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马洛会不会被威胁致死?特里究竟怎么生存的?这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书。
《漫长的告别》读后感(四):侦探小说的另类
老实说,刚读这本书时有点失望,给我的感觉,不像是一本侦探小说,没有一般侦探小说环环相扣的让人紧张的故事情节,而是遇到一个人啰嗦一大圈,遇到一件事也啰嗦一大圈,还有作者借书中人物之口对社会对城市对法律等的剖析。对于只追求故事情节的读者来说,真是有点啰嗦。
接下来读着读着就慢慢地爱上这本书了,那些看起来的各种啰嗦其实也正是这本书不同于一般的侦探小说之处,也正是雷蒙德.钱德勒的独特文风,难怪被村上春树整整迷恋40年
首先书中各种出色的描写,比如对各种人物的描写,对于环境的描写,以及对于社会现象的挖掘。人物有医生律师警察,有百万富翁上流阶层,有黑帮地头蛇,也有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比如马洛在酒吧里等出版商霍华德.斯宾塞时,看到的形形色色的人物;身材火辣的美女、兜售福克斯作品的骗子、神情忧郁的男人、挂着塑料假笑的侍者。这些人物仿佛一一出现在读者眼前。对于环境的描写有几处给我印象深刻,一是悠然谷的景色描写,二是身家过亿的大人物波特先生的豪宅的描写,最出色的应该是马洛站在窗前望着那座巨大而愤怒的城市的描写,那个肮脏、卑鄙又堕落的大城市。 对于社会现象的挖掘是深刻的,身陷牢狱时在警局的奇葩经历,一个大活人的自杀遗言等等。
其次是关于友情关于爱情的描写。友情是贯穿本书的一条基线,一个偶然的机缘马洛结识了醉酒但依然彬彬有礼的特里,没有承诺,没有义务,马洛为朋友惹祸上身,并经受了牢狱之灾,和特里经过了一场漫长的告别,每次告别就死去一点点。而那张麦迪逊肖像也见证了特里对马洛的友情。爱情在这本书中是微不足道的一个环节,但却让人为之动容。艾琳.韦德,也可以说是艾琳.保罗。她一直带着那个寄托她对保罗的深爱的项链,最后却得知保罗把自己卖给了一个有钱的荡妇,而这个荡妇又勾引了自己现在的丈夫,自以为神圣的一直坚守的爱情在现实面前支离破碎。
再次金句频出。随便举出几个例子,都让人眼睛一亮。“死鬼是世界上最称职的替罪羊,因为他从不回嘴。”“当警察不容易。你永远不知道在谁的肚子上可以踩来踩去,还不会惹祸上身”“一束阳光搔着我的脚踝”“一株风滚草懒洋洋地滚过路面”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最后要赞下书中的插图,简洁的黑白的素描画,与封面的颜色相吻合,和书中的情节也相吻合,甚至感觉与马洛的性格也相吻合。
给这本书评上四星吧,因为它的另类,因为它的与众不同。
《漫长的告别》读后感(五):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这本书是钱德勒1953年所著,是他晚年最后一本小说,也是赞誉最多的一本小说。作为一部漫长且节奏及其缓慢侦探小说,读这本书更像是看一部文艺老电影,听着作者娓娓道来一段关于美国硬汉友谊的侦探故事。
书中讲述了一个优雅有礼的酒鬼特里·伦诺克斯和一个贫穷高贵的私家侦探马洛•菲利普相遇,从伦诺克斯酒醉后被马洛送回,两人逐渐发展起一段诚挚且悲伤的友谊。妻子死后伦诺克斯找马洛协助出逃,他在国外被警察监控时寄来一张五千美元的巨钞做为感谢和告别,然而,一连串谋杀,却使这个告别绵绵不绝。 书的封面推荐语写到“每一页都是一道闪电”,钱德勒用精准的描写和平淡的叙事方式,精细勾勒出一个个极具画面感场景。作者善于运用比喻,阅读中有读《教父》的一些味道。
普通人活着疲惫而惶恐,一个疲惫而惶恐的人负担不起理想。然后马洛却像个孤胆英雄,在公德与私德之间没有退步,苦苦坚守不求回报去查明这件案子的真相。为什么他如此执着坚守呢?我想一部分原因出于马洛正义价值观,一部分是与温柔礼貌彬彬有礼特里美式硬汉的友谊。 to say goodbye is to die a little. 告别,就是死亡一点点。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句话让我想到纳兰容若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马洛第一次与特里的告别,他就卷入自己设下的最致命的陷阱,开启漫长寻找真相的过程。艾琳漫长的告别,从西尔维亚的被杀、特里•伦诺克斯的假死,告别与保罗•马斯顿的感情;从杀害罗杰•韦德,告别自己没有爱过,一直忍受的丈夫;艾琳的自杀,告别自己一直无法忘与保罗•马斯顿的感情,又无法接受现在特里•伦诺克斯,彻底告别西尔维亚却霸占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男人的痛恨…当马洛再一次见到特里•伦诺克斯,发现两人并非真的意气相投,马洛与一次形同陌路的告别。 马洛像个孤胆英雄,能够去挑战一切,即使被一切压制,他的自卫反击亦或是无可奈何的忍受,如果出发点是正义,那么阻碍背后必定会有真相,因为追求本身就是意义。
《漫长的告别》读后感(六):读《漫长的告别》二
读《漫长的告别》二 “一个不比其他城市更糟糕的城市,一个富裕、繁荣,充满着自尊的城市。一个失落、挫败,充满空虚的城市。完全取决于你的位置和你个人成就。我没有,我不在乎。”这是出自美国雷蒙德·钱德勒的《漫长的告别》 第二次读《漫长的告别》了,比起村上春树读了十几遍还意犹未尽,我这反复来的有点牵强附会。第一次读《漫长的告别》是2018年十一月,那时候用了好长一段时间才读完它,也浅显的写了一点自己的感受。我不是一个爱看推理侦探类小说的爱好者,时间于我已是生活中最宝贵的奢侈品。我没有时间去思考剧情的发展,再次读它,一是来自作者机智诙谐的语言。它那运用到极致的绝妙比喻;“醉汉的两条橡皮泥的腿。”“一头白发,像小鸟胸口的羽毛一样光滑。”“仿佛我的面孔和时针一样,普通。”“海浪像唱着赞美诗的老太太一样温柔。”“他的搭档则高大帅气,衣着整洁,一副沁人心脾的凶相,是一个上过学的打手。”等等,这些精彩绝伦的比喻,足以使一个迷恋语言的无知女人近乎疯狂的热爱。二是书中的两位男人,如开头所引用的一段话,我在这故事里读到孤独感与挫败感,一个城市于一个人的重要性。我欣赏特里,因为他的形象、他彬彬有礼的语言和他优雅的气质,是我喜欢的那种男子身上所具有的部分品质。我赞赏马洛,源于他的善良与智慧。 对于马洛与特里遇见和告别的理解,我想起宋代陈师道在《送张芝卿》的诗句中有这样描述:“相逢于偶尔,告别更苍然。”那次再见当做永别,下次再见我当你是重生。缘分是一种无形的磁场,它将两个相同的磁性相吸。马洛与特里一个优雅迷人,一个孤独不羁,一起喝酒,即便对对方一无所知,即便两个人并没有什么话题,隐约中情意会在人类最原始的细胞中迅速开花结果。至于文中其他并不使我感兴趣。 如果你我既已结缘,必将路过彼此生命中一阵子,不管你是男人还是女人。雷蒙德·钱德勒先生在书中最经典的一句话:说再见,就是死去一点点。初读不解文中意,再读已是文中人。这些年的经历,我已读懂了生活、读懂了遇见、读懂了别离,我也相信一个人一生中总是孤独的,每一个人来,每一个人往,他们是要在你生活发生一些故事,填充你的孤独,让你理解--活着。
《漫长的告别》读后感(七):隐藏在真相下的真相…
漫长的告别,漫长的阅读时间,一本书整整读了一个月,剧情断断续续的衔接就费了好一番功夫,感觉有些对不起如此精彩的作品,幸然还是读完了。
这是一本侦探题材的小说,单从小说本身来讲,侦探马洛寻着线索一路探查真相,故事情节一环套一环,经历一波三折,真相扑朔迷离。小说有情节有内容,剧情推进的节奏把握得也很好,推理过程严谨,结局反转出乎意料,十分惊喜。
从写作方式来说,作品选择第一视角,描写大量的人物对话,作者通过语言辅以肢体动作和旁白内容来丰盈人物形象,从侧面阐述故事情节推进故事线。一个人的说话方式能体现人物性格,言语则是传达信息的最佳方式。第三人称的上帝视角虽然视野广阔信息量充足,但是缺少第一人称视角阅读的强烈参与感。直接获取的答案总是没有自己参与其中一点点抓住线索剖析研究得出的结果更令人印象深刻。
作者塑造了许多极其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一个个犹如有血有肉的人,在作者笔下充满时代特色的社会风气下,各阶层的人物特征均有涉猎,见微知著,我们能了解到的信息更为丰富。
一部作品中最抓人眼球的莫过于站在中心的主角,这里的马洛作为故事主线人物,所有剧情围绕他慢慢开展,作者着重墨塑造的侦探马洛成为无数人心中的侦探标杆。
我喜欢马洛这个角色,所以不吝啬给予他盛赞之词,在我眼中,他身手敏捷头脑清晰,学识不凡胆识过人,善良隐忍且富有原则。经历种种,让我最受感触也是他身上最大的闪光点就是获知无数信息了解真相后,扛着巨大压力,冒着得罪权贵的风险,坚持公开证据,还公众一个真相。即使面向公众公开的真相并不完整,好在已经矫正了错误的信息,特里得以洗刷冤屈。
前两天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真相的意义在于它是众人都能共同知晓的,是公知的结论,是可以被很多人确定为有效的真相。而独立个体的真相应该叫秘密,如果没有与他人分享进行传播,只能淹没在时间的长河中,成为河底的沉沙,永无见天之日,它即使有意义也变得没有了意义。
若想让其变成有意义的真相,把它公开获得他人认可是必不可少的举措。我们能看到的所有与真相有关的一切操作中,都少不了这一公开的步骤,差别只在于公开的是误导众人的“真相”还是尚未沉入河底的真相。
说了这么多快把自己绕晕的真相,让我想到若埃尔•迪克的《真相》。剥开众所周知的事实表面下,还有更真实的东西。这样证实的过程,就好像用一个真相代替另一个真相,有时不禁让人惧怕,惶恐的不敢肯定,探索是否已经到达终点,新鲜的真相下是否还有其他的东西。如此无止境的深究,怕是要逼疯怀疑主义者。
《漫长的告别》读后感(八):每说一句再见,就是死去一点。
信任源于友情,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建立在信任与交流之上,那么当没有人可以再去理解你,和你交流时,你是否还能坚持? 马洛为什么会在路边捡一个酒鬼回去?因为是从豪车里掉落的优雅酒鬼吗?为什么会捡陌生人回家?他的自我安全感为什么这么强?抛开这些疑问,我很向往他们的友情。完全的互相信任,甚至不需要过多的言语。马洛喜欢他,是源于好奇吗?然后在街边,在被警察盯着的情况下,依然要帮助这个落魄优雅的酒鬼?在交往的过程中,一杯杯的螺丝起子,交叠出无言的交流与信任。这让我想起了我和我的朋友们。 我也喜欢喝酒,喜欢和朋友喝到微醺的状态。我有一些朋友,一部分可以无所顾忌的闲聊,一部分可以随心所欲地相处,还有一些是我的人生导师一样的存在。 大学时的挚友,是高我两届的师兄。毕业要入伍,一天下午突然来跟我说,部队要进行政审,要找比较熟悉的人了解情况,他的舍友那天没时间,思来想去也就觉得我比较合适,想让我过去帮他过学校的政审。我瞬间就懵了,我们不是关系不好,反而是太熟悉太了解了,我怕说错什么会影响到他。想了一下午,最终答应了。我们几乎每天都在主楼前一起训练,周末也时常组队出去骑行或加训。从他那里我知道原来还可以这样生活,坚定而从容。他的寒暑假基本都是出去做义工,去了丽江,大理,鼓浪屿……其他的我不记得了。他在各地骑行,多数时候是一个人上路。七彩梯田,苍山洱海,318国道,青海湖环线,海南岛绕圈……目标明确而踏实地向前走着。我在校园里,在成都,在宿州,看着他的脚步踏遍大江南北,时而并肩而行,时而微信分享生活轨迹。安稳而满足。我们都在一步步向前,岔路分开,以后见面的机会越来越少,希望不被生活的琐碎磨掉我们的友情。
我喜欢的朋友里还要提名一个,Richard.此时他在南半球穿着短袖喝冷饮,我在北半球裹着电热毯瑟瑟发抖。我们相识与职场,相交于酒场。师兄让我知道如何去生活,Richard教了我如何去浪漫地生活。我们在成都的环城河边,晒着太阳,在搓着麻将的大爷大妈中间,玩着游戏喝着鸡尾酒,看Luke算塔罗牌,我在一旁胡乱翻译,哈哈。我们在他的小公寓里,在理塘的羌寨里纷飞,灵魂随着野棉花飘荡了起来。Richard早年在海南大学读书,大二去韩国交换,随后去了土澳打工,混了三年拿了毕业证,认识了土澳Luke。现在在土澳的两年硕士生涯结束后,留在了墨尔本,计划买个农庄。生性里的自由奔放,极具感染力,或者说蛊惑人心。让我不由自主的追随,即便现在两个小时的时差,周末忙完了还要时不时一起云运动,一起吐槽。 这是我的两个朋友,他们都不在我身边,我依然带着被他们影响过的大脑,散漫而安稳的前行着。 另一个必须要说的,这本书的种种隐喻真的很棒。虽然有很多不是很能读明白,但是仔细去品味,觉得描写的真的很生动形象。私以为语言的魅力有时恰恰在于俚语的暗喻,非常贴近日常生活。 这些就是阅读后的感想,谢谢王子的开头,太棒了!
小鸡和女友的青甘大环线超帅的理查德《漫长的告别》读后感(九):我们终将与自己告别
我不是个侦探小说迷,但和我读过的其他侦探小说相比,《漫长的告别》有很大不同。很多侦探小说可能是通过鲜明的人物形象去构造复杂的故事情节,而《漫长的告别》是通过故事情节去编制马洛这一人物形象。 像画家画素描一样,寥寥几笔,并不能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人物的完整形态,《漫长的告别》开篇几章也并未能使马洛的形象跃然纸上。但随着故事情节的不断推进,人物形象也就逐渐清晰起来了。很多人评论马洛是一硬汉。是的,他毫不畏惧权势,甚至警察。他坚守法律与正义,可谓正气凛然。但我看到的,还有他内心的软。因为内心柔软,才会帮助素不相识的特里,因为内心的柔软,才会帮韦德太太寻找丈夫,因为内心柔软,才会去喝那一杯螺丝起子。这种软,是同情,是发自内心的认可,亦是一种坚守。一张麦迪逊肖像是一张五千块大钞。绿油油的,崭新挺括的,周围有美丽光泽的大钞对生活本不富裕的马洛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诱惑,但他也只是拿来把玩,分文未动。韦德太太对喜欢女人的马洛来说是一个美梦般的存在,但当这个美梦靠近他时,他选择了醒来。因此,马洛这个私家侦探是个外刚内柔,坚守本心的人。因为他对自我的坚守,当故事出现岔路时,他的抉择,亦决定了故事的发展方向。 故事情节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因此,初读《漫长的告别》,马洛和特里的友谊给我“情不知何起”的困惑。只是在路边偶遇一个醉鬼,仅仅是被他身上的某种特质所吸引,然后一起在酒吧喝了几杯,马洛就从开始的伸出援手,到几次三番的救助,再到后来的冒着生命危险为特里洗白。可能会让读者感到疑惑,马洛这么付出,他到底为了什么?也许这就是友谊吧!哪怕并没有充足的证据,但他相信以特里的为人绝对不会做出那么残忍的事。这是对特里的信任,对他们友谊的信任,亦是对自己眼光和感觉的信任。如果你就此认为马洛这个私家侦探接触的都是像特里那样的大人物,着手的都是韦德太太那样的大案件的话,作者会在第二十一章纠正你这种错误的想法。他的客户还有挖土机驾驶员,寒酸愚蠢的合租姑娘,寻找跑掉多次妻子的缝纫机代销员……也许,在喧嚣复杂的城市里,这才是马洛的日常,没有多少惊天动地,没有那么引人注目。他也只是一个普通人,一个不知道那一天就会被人在黑暗小巷里做掉的私家侦探。但正是小侦探与大人物的碰撞,才使故事情节燃烧出不一样的火花。 如果一开始我被“情不知何起”的疑云困扰,那么愚笨的我在第四十一章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了。“英国军队的什么徽章,对吧?”正是马洛对韦德太太这句看似不经意的反问,拨开了我内心的迷雾。仿佛阳光一下子穿透厚厚的云层倾泻下来,整个故事的情节脉络都清晰地摆在我的眼前。英国军队的徽章看似不起眼却多次出现,它是特里与韦德太太的联系所在,它的出现,也就把看似平行的 西尔维娅之死与韦德一家联系起来。那么,之前的种种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聪明的读者可能更早的明白了作者的暗示,弄清了故事的发展脉络。无论如何,侦探小说的作者总有这个能力,让亲爱的读者体会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快感。 《漫长的告别》,通读全文,我一直在思考,这本书为何以“漫长的告别”命名。我想,也许是特里的告别。特里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归来,但马洛却对他说“只是现在的人已经不是你了,你早就死了。”特里告别了曾经自尊的自己,告别了马洛认可的那个他,也就告别了马洛和他们的友谊。也许这种告别也同样属于马洛,结尾他说“我再也没见过这些人里的任何一个。”马洛与这段经历挥手作别了,只是不知,他是否还会再去喝那么一杯螺丝起子。这些告别无疑都是漫长的。海子说,我们每个人都要与稚嫩的自己告别,告别是通向成长的苦行之旅。那么我们呢?是否也在通往漫长告别的路上?
《漫长的告别》读后感(十):江湖中一段浪漫的奇妙际遇
记得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对韦德夫人这个人物简直耿耿于怀。我是普通世人,而世人皆爱美人,美人却独爱他一人,爱而不得,踏入死胡同,再无转圜余地。可能是自己长得丑还想得美吧,为美人的遭遇不禁感慨万千。
而这次读书,体会最妙的居然是这故事的情节设定,这人生际遇,这浪漫主义,这文艺小清新啊。都说众口难调,可此书简直一网打尽。说什么侦探推理,这明明是江湖上的兄弟情义冲云天,这明明孤胆英雄真男人浪而不荡的生活写照啊。
说起来,平淡无奇的人生就得需要奇妙的际遇来调剂,主动的人可能会选择自己创造条件。但如果实在没有条件,那么还可以选择读读这本小说。
一出场便是特里的白发绝色,神秘疤痕,酗酒,还有美艳富豪女,通俗小说中用烂的噱头没少一个。接下来的奸情啊黑白两道啊接踵而来,无一遗漏。仿佛中国风似的江湖奇遇,一场酒下来就可以拜把子,比如段誉和乔峰。然后几句话说的投机也可以成为兄弟,比如段誉和虚竹。然后三人就成了生死兄弟。其实细细品来,这三个人简直风牛马不相及。一个世家贵公子,一个身世成谜教育背景深厚,一个普普通通但是运气奇妙。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大家都在同一个江湖,同是江湖沦落人,那怕沦落地方式各有不同。
而在此书中,特里就是这么典型的存在,舍生取义,为兄弟们挡炮弹的猛士!被俘后禁得起抗得住活下来,算得上九死一生!那么凭借性情和容貌居然又能成为富家女的快婿,还不是一次而是失而复得又一次,这其中内里的弯弯绕绕简直堪比娱乐圈的爱情啊。这人生际遇,都不是用奇妙可以形容的。所以这种特质再遇到马洛,简直一拍即合。谁敢说马洛是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糙汉呢,人家虽然从不开伙,但是人家懂得煮咖啡。这不正是应对了当下文艺小清新,饭不见得会煮,但一定要会烤饼干蛋糕。警察局里,黑市上还有给力的兄弟。表面上看云淡风轻,实际上运筹帷幄得很。
细想马洛的铁血兄弟情,真的仅仅只是喝了酒的情谊么?不不不,始于那一场一见“钟情”,因为际遇本身就是充满了诱惑和吸引力的。这简直是骨子里的极致的浪漫。为了喝过几场的酒友就甘心情愿被警察殴打进局子?难道马洛是个没事就捡个酒鬼送回去的好心肠?才怪。那是因为特里的一出场就吸引了他。这简直像是恋爱,爱的不是对方,是自己在那场恋爱中付出爱的模样。
回想文中各种细节描写简直文艺得令人发指,我这么吐槽是因为我觉得这些描写有很大一部分对剧情推动分析屁用没有。仅仅是为了烘托人物的心境而存在,或者说是制造读者们热爱的那种氛围。
“我是一只独狼,未婚,中年将至,钱不多。我不止一次进过局子。我不接离婚案。我喜欢烈酒、女人、下棋和别的一些事。”瞧瞧这段自我介绍。独自行动的狼,没有家庭婚姻的束缚,年纪刚刚好,壮年而不曾油腻,有钱但是不会浪费。见过看守所的世面,守护妇女的婚姻和尊严。日常喝酒,度数高的最好,不会拒绝性,但是我又修身养性,因为我能沉住气下棋。还有别的一些秘密留给大家期待。
尽管看到男人自称为狼,我的内心就想狂笑不已。(狼啊狼,你知道你被人类驯服之后就成了狗么。虽然狗狗是好宝宝,但是人们经常不拿狗当狗看啊。)万一不是狼,是狗呢。或者是狼狗呢。
所以这样的马洛和特里遭遇必然早就一场浪漫的际遇。各类人物以此登场,不过是主角的背景板板,突出中心人物的各种性格特征,强调浪漫的实处。实实在在地拳头,不仅打在马洛的脖颈,也打在读者的心上,这是为了兄弟必须承受的;而兄弟托人辗转捎来的那一张头像更是一座智能控温的熨斗,随时抚平主角的心伤,其实也是在告慰读者的心灵。哪怕这笔钱在特里手里压根不值一提。还有和洛林太太的春风一度,简直就是为了弥补某种情节的缺失。。。
之所以不归于凶杀刑侦推理爱情悬疑,也不想分析什么友情的破碎,信任的崩溃等等啥啥的。而是我想,人人皆平凡,平凡即平淡。而平淡的生活需要奇妙际遇,一场浪漫至死方休的相遇,才是人人都爱的好小说。每看一次,就会活得更开心一点点。不愧是一本优秀的教科书般的殿堂级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