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摘抄
《何为生命的意义》是一本由[奥] 维克多·弗兰克尔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何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一):意义几何
本书第一章就讲到一个可以说是有点奇怪的现象:人们终于逃离了生存的困境,提高了生活水平,却并没有感到幸福快乐,而是由于找不到生活的意义而无聊到想死?人总是需要一个方向,指向某件事或某个人,但不是自己。为什么不能是自己?我觉得也可以是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也可以作为一个方向吧。可能对于觉得生命无意义的人来说,自己的意义也一并被否决了。后面提到的体育运动和极限攀岩其实就是在指向自己吧,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打破自己的记录。
“人并不完全受限于他们所在的环境,反而这些环境会因人的决定而受到限制。所有选择都是被迫进行的,但它们终归是由做出选择的人所引发的。”这让我想起作者在《活出生命的意义》里写的关于集中营里的事,一个普通人,变成集中营里残暴的党卫兵,虽然是被环境所迫,但仍然是他们自己选择的结果。那些集中营的受难者一样,继续坚持直到解放还是放弃希望,也是他们的一个选择。作者认为只有清楚认识到生命的意义的人才能在苦难中生存下来,才有勇气面对生活。
本书是对《活出生命的意义》的后半部分:意义疗法的展开。看了作者列举的案例,我觉得意义疗法就是一种直面问题的一个解决办法,你越不想做什么,你就更要去做,甚至比你原本做的还要多,然后你就会发现,你不会再去做这件事了。这就是矛盾意向法。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想起木心说的“生命好在无意义,才容得下各自赋予意义。假如生命是有意义的,这个意义却不合我的志趣,那才尴尬狼狈。”我觉得活着本身是没有意义的,那些所谓的牵挂只是被社会赋予的不同角色带来的。其实这本书里提到的意义应该是一个能支撑你活下去的东西,他可以是任何东西,只要能找到那个东西,你就能好好活着,而你的这个东西也许对别人来说是毫无意义的,所以,生命的意义是非常主观的一个存在。而且,我觉得生命的意义和活下去的意志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关系,有活下去的意志,你才能发现生活的意义;找到了生命的意义,你才能活下去。
《何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二):追寻生命的意义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看书名以为是心灵鸡汤,但开始看之后发现完全不是,而是一本比较牛的心理学大作。 因为翻看了一下才知道这本书原来七十年代就已经出版,在全世界有很多个版本,可谓读者千千万。在国内也有多个版本,之前的几个版本也评价奇高,很多人都说从中寻找到了方法治疗自己。可谓收获很多。 书的标题就是一个可以说困扰了几乎所有人的问题,何为生命的意义,这应该是一个问句。 记得早年发现自己有抑郁倾向时,有段时间没有上班,独自在房间里,睡到很晚才起来,从十二楼推开窗的时候会有跳下去的冲动。 追究这个原因,有时候是因为在生活上和别人发生了矛盾,这个别人或许是家人或许是朋友。有时候责是单纯的不明所以的想到死,到现在可以明白真相,那就是寻找不到生命的意义。 有一句很流行的话,不知道活着还有什么意思,活着是无趣的。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一代非常容易有这种对自我的疑问,会觉得活着没有意思。 书中作者为我们分析了这一点,纵观历史,以往的人们身处过去苦难年代的老一辈,似乎很少甚至没有人会被这个问题困扰,好像大家都不关注这个问题。而现在为什么物质丰富了,和平了没有战争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已经大大提高,为什么反而会想起死呢?原因就在于,现代科技发达,几乎所有人的愿望和需求都已经被满足了,作者说,在很多发达国家只需要百分之十五的人去工作就可以养活整个国家的人,其他人什么都不需要做就可以活得很好,就像现在欧美尤其是欧洲很多国家福利都非常好,很多人都是没有工作而是靠国家每月的供给活着而且活的很好。 那问题就来了,如果我们不工作,只是吃穿睡在这种循环中等待死亡的到来,加上又没有更高的追求或者爱好,那活着就丧失了意义。 所以全世界福利最好的北欧国家,自杀率永远是极高的,也许这就是作者所说的,他们生活在无忧无虑中反而丧失了活着的意义。 我们始终要寻找到,活着的目的和原因,为什么而活着,这是最重要的,是支撑活着的动力。如作者所说,工作,就是我们寻找活着的意义的一个通道。 后来我找到工作之后,忙起来之后,和很多人接触交流合作之后,这种对生命的无意义感就渐渐消失了。 很多人总对抑郁的人说,让自己忙起来就好了,这的确是有道理的。而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发现近年很多心理学派鼓励人独立,要有特立独行的精神。而作者是反对这种方式的,因为这种新型的流派是主张个体脱离群体的,而作者所提倡的方式是融入集体中去才能寻找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这是书中给我最大启发和反思的观点,的确因为当下很多人都在诉说自己的“孤独”,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人们普遍的烦恼又源自复杂的人际关系,被人际关系所害死的人不在少数。 作者所在的年代和当下有一些差距,但从中也可以看到这种差异和关系,我们可以利用这本老书来反观现在人们的心理疾病,至少是一个很重要的线索。
《何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三):学会自我疗愈——意义的力量
如果一个人找到了他所要追寻的意义,他就会做好去承受的准备,并愿意为之牺牲。如果他的生命毫无意义,他可能会选择自杀,就算日常需要都已经得到满足。 一个物质丰富、福利良好的国家,人们即便是失业也不用为生活担忧,却有相当多的人选择自杀或者曾经尝试自杀,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人们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创作的《何为生命的意义》,首版问世于1978年,在西方世界经久不衰。作为《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的延伸,该书详细地阐述了弗兰克尔所创立的意义疗法。意义疗法是心理治疗学的一大重要流派,其核心要义是协助患者从生活中领悟并追寻生命的意义,进而面对现实,积极乐观地活下去。 弗兰克尔是在逆境中活下来的典范,二战时期,他被纳粹分子辗转关押至多个集中营,几乎所有的亲人都死于纳粹的魔爪。他却凭着自己顽强的意志力走出了集中营的尸堆,并创立了意义疗法,为更多的人提高生命质量、活出生命的意义指引了方向。 在书中,作者对意义疗法的哲学基础——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以及意义疗法的两种治疗技术——矛盾意向法和去反省法,第一次进行了完整而系统的叙述,并结合多个临床治疗案例,启发读者思考如何在这个去人格化的时代重新唤醒对人性的关怀,引导读者探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进而摆脱外部环境导致的心理焦虑、空虚、无意义感,确立正向、积极的生命价值观,从而活出高质量的人生。 1.意义中存在着治愈的力量 阿尔贝.加缪曾说:“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判断人生是否值得一过…” 什么样的人生值得一过呢?或者说,我们的人生过得是否有意义呢? 其实答案都在自己的心里。 失业在福利型国家里没有让人们缺吃少穿,生活也有足够的保障,却让很多人觉得他们的生命失去了意义。现代化的今天,机器逐渐取代人工,失业的人越来越多,非自愿空闲时间太多,衍生出了“失业神经症”。也就是说,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多的成为了社会问题,而不是个别现象。 无意义感充斥在各个阶层人们中间,“存在空虚”的症状学内容包括了抑郁症、攻击性和成瘾行为。解决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和急迫。这不仅是成功和幸福的问题,也是生存的问题。 2.自由意志决定了选择 人类的自由是有限的自由,但思考问题的态度决定了你屈服于现实还是超越自由。 作者经历过最没有自由的人生阶段——他是四个集中营的幸存者,在那极端恶劣的条件下,有的人选择放弃生命,有人选择英勇反抗,坚持着活下去。在那里存活的每一天,你依然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放弃,或者选择超越自我。 当然,自由意志不能决定事实,某些事情是不能通过要求、指挥或者命令来达成的,只能决定你面对事实的态度。这种态度,是我们寻找自己生命意义的关键。 无论是身处绝境还是富豪之家,你都有选择的权利,自由意志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人人平等。 生活是一个持续终身的问答环节,我们只能通过应答来回应生活,回应生活的意义意味着对生活负责。 3.意义疗法 寻找生命的意义,正是为了自我疗愈。 作者认为,体育运动是现世的一种苦行主义形式。为了寻求生命的意义,有人选择自我超越,挑战人类极限,以摆脱无意义感和空虚感。然而极限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东西,就像地平线一样,人们永远会在接近它时又将其推向更远的地方。于是挑战永无止境,因为极限永远在前方。这也是体育运动吸引更多人的魅力所在。 意义疗法包含矛盾意向法和去反省法。 矛盾意向法鼓励患者去做或者去想他们所害怕的事情会发生。通过这种方式,让恐惧症患者摆脱恐惧,让强迫症患者停止对抗强迫。 去反省法是借助离心力的力量,让患者忘记自己,以抵消患者的过度反思。 意义疗法的治疗方法,被许多治疗师成功地运用在患者身上,治愈了许多人的心理疾病,有些痛苦已经困扰患者多年。 也有许多人通过阅读弗兰克尔的书,读懂了意义疗法,能够正确的把意义疗法用在自己的心理问题上,从而实现了自我疗愈。 弗兰克尔说:我在帮助其他人看到他们生命意义的过程中,看到了我自己生命的意义。 我想每个读这本书的人都能从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或迷茫,或空虚,或努力探索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又或者在探索的路上磕磕绊绊。其实所有的经历都有它独特的意义,缺失了哪一段我们的生命都不完整。 有一天,当我们死亡的时候,带不走任何东西,但我们一生的完整性会在我们死亡的那一刻完成,它会留在坟墓之外,继续存在着。 过去的,将成为永远。
每一个明天都将成为过去,永远定格,无法改变。
积极地过好每一天,让即将成为过去的,都是永远值得我们怀念的。
《何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四):生命的重量——活下去的方法和意义
这些可都发生在一个物质丰富的社会中,一个富裕的国家里啊!我们从一个做了很久的幻梦中醒来:我们都曾梦想着,如果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人们就会感到快乐幸福。可事实上,在解决了生存的困苦之后,真正的问题就会浮现,即我们活着到底为了什么。今天的人们始终都只知道生活的方法(means),却找不到生活下去的意义(meaning)
弗兰克尔认为将人与其他生物区分开来的是人执着于追求意义,生活的意义。寻找生活的意义是赋能生命的最终目的。
当我们面对各种底色的困境,都会应激产生类似“精神壁垒”的症状,这些症状,会引发对生活的焦虑和迷失,从而导致对环境和自我身份的认同,甚至对生命意义的怀疑和否定。
价值观会消失,但意义会永存
在昨天的新闻中,一名高考生在考试中撕毁别人的答题卡引起轩然大波,据调查得知,这名学生是因为精神压力过大导致情绪崩溃,从而引发一系列过激的行为。
在我看来,这只是当代中学生心理生活的一角。他们太过于明白价值的重量却无法看到,也无法感受到价值背后的意义。
当“读书改变命运”这种肯定句式成为学生们笃信不疑的信条,却没有人告诉他们,或者说指引他们去了解命运背后的意义。
命运,就是一切生活无常的总和。一场考试,哪怕重要如高考,也不能一锤定音优胜者的人生,否定落榜者的未来,那只是一次经历,况且这种经历还可以重来,只要明白,高考的价值在于找到人生中一个可以努力的方向,而他的意义却在于,让这些苦读了十几年的孩子,自己决定人生的走向。
我无法忖度那个乱撕答题卡的孩子当时的心境,但我可以感到,那种怪异行为背后的心理防线的溃散,伤害别人,用他者的痛苦缓解自身意义的缺失,是可恨,更是可悲。
不管是学生,还是如我一样的庸碌者,都应该在心中构建一种或者一套意义体系,万事皆有意义,或正或逆,都是一种客观为背景的主管体验,价值观会消失,但意义会永存。
生或死,从来不只是一种哲学问题
书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不是弗兰克尔的意义疗法,而是他对生死问题的阐述。
无论是消失还是诞生,都是意义的开启或延续。生活注定是短暂的,无论是活得重如泰山或者轻如鸿毛。
意义疗法认为,生或死都无法改变意义的留存,它会一直存活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人也无法将其抹去。
这种疗法,给了人生以无限大的可能性和空间,它让死亡变得不在可怕,更有使命感,因为死亡本身是一次终结过去和未来的契机,它将使意义得以永存。
这并不抽象,反而会让生活的意义变得很鲜活。
书中有一段弗兰克尔和末期病人的精彩对话,内容关于生命的探讨。其中最让我肃然起敬的是这样一段话。
......那么现在请告诉我,科特克女士,有什么人可以把你的这一成就从整个世界上抹去吗?病人:当然没有!
弗兰克尔:它们仍会存在的,不是吗?
病人:会的!
这位病人在一周后去世了,可她在去世前理解了痛苦的意义和生命终结背后的永恒,这就是意义疗法的沉淀与赋予
一切都有意义,任何行为都是一种价值的诞生或消亡,我们本身就是历史的一部分,即便大多默默无闻,不值一提,却会在时光的长河中留下自己的坐标。
哪怕这些坐标不会被人发现,隐匿在虚无的想象中,但它却让整个世界得以完整,得以存续,这就是平凡的意义。
无论这是一个什么时代,我们将面对什么样的人,努力活着的人、自甘沉沦的人,都在体验意义与生命带来的矢量影响,最终成为一个被彻底锚定的意义集合体,永恒在永恒里。
《何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五):一生何求?竭尽人事!
今天,读到一本书,是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1905-1997)所写的《何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的英文版书名为:The Unheard Cry for Meaning: Psychotherapy and Humanism,可以直译为“没有被听到的对于意义的呐喊:心理治疗与人本主义”。
何为生命的意义 维克多·弗兰克尔著相较于作者另一本畅销书《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更偏于理论和学术,原本作者就是想以论文集的形式出版的。之所以把一篇篇论文修改成为章节,据作者说是因为他发现,这些论文都“由一条清晰的思路贯通着”。
活出生命的意义8.6[奥] 维克多·弗兰克 / 2010 / 华夏出版社作者弗兰克尔的一生,可以说是二十世的奇迹。他是奥斯威辛集中营和达豪集中营的幸存者,而他的父母、哥哥、妻子都死于集中营的毒气室。集中营炼狱般的生活并没有击垮他,被解救之后,他把自己在集中营的经历结合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理论,用了九天的时间,写出了《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他向读者传递了这样一种观点——生命在任何条件下都有意义,哪怕是在最为恶劣的情形之下。对待生命和生活他始终拥有极大的热情,六十七岁学习飞机驾驶,并取得了执照,八十岁还登上了阿尔卑斯山。怎么样,够传奇,够精彩吧!
弗兰克尔对当时的精神分析学派以及行为学派的理论和实践非常熟悉,他在年纪轻轻的时候,就得到了弗洛伊德的赏识,并被邀请在弗洛伊德自己创办的《国际精神分析期刊》上发表文章。后来,他自己开创了意义疗法,将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重赋人性”,他认为人类是一种寻求意义的存在。在一个人身上,既有动力和本能这样的推力,也有意义和理由这样的拉力。通过对人生意义的探求,人可以实现自我超越。正如尼采所说:
知道为何而活的人,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意义疗法,就是要帮助人们找到人生的方向,知道为何而活,不再感到空虚,弗兰克尔告诉我们意义中蕴含治愈的力量。
作者曾在这本书的开始部分,引用阿尔贝·加缪的话说:“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判断人生是否值得一过……”这句话出自加缪的《西西弗神话》。“西西弗神话”比喻的是“永远无望又无用的人生状况”,加缪为这本书的题词用的是品达的两句诗:
吾魂兮无求乎永生 竭尽兮人事之所能这就是加缪的人生态度:竭尽人事之所能。
那么,弗兰克尔说找到人生的意义,加缪说西西弗的人生是荒诞而无意义的。矛盾吗?
这个问题,就像问“人生究竟有没有意义”一样?从宇宙的角度看,任何人最终都得面对死亡,都会沉寂幻灭,人生的尽头都是虚空,人生无意义。而从个人的角度看,爱自己所爱的人,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过好自己的一生,可以帮助到别人,这就是人生的意义。
有禅语曰: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人生的意义就像眼中的山水,彻悟之时,它仍然在那里。一生何求?竭尽人事!
《何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六):如果有来生,你会去选择做一棵树么?
那天,和一个朋友微信聊天,聊着聊着她突然对我说,其实她非常丧,觉得活着没有意义,想着父母要是不在了,她就死了好了。
我怔然,想发过去“我也是”,最后删掉了。
她看起来是一个很开朗的女生,家庭条件不错,在写字楼里工作,有个让人羡慕的男朋友。
不知道为什么,她会忽然这么说。想想,又在情理之中。
就是她介绍给我那部日本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当时的我还有些看不懂,她却能哭得稀里哗啦。
松子的一生,是不断向外寻求肯定的一生,是那种极端的讨好型人格。其实每个人都会多多少少希冀着别人的肯定,但松子却把获得别人认可当做人生唯一的追求,从而悲剧一生。
《何为生命的意义》中引用了弗洛伊德写的一句话:“当一个人寻找生命的意义及价值时,他就已经病了。”
看到有些鼻酸,我更愿意把它解读弗洛伊德为对人这种生命的怜悯。
如果生命无意义,那么为什么还要苟活一生?如果生命存在意义,那为什么又要让众多的个体生命在世间中渺若尘埃,几近于无?
当然,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另有一番说法,他认为“通过寻找生命的意义,人性得以彰显。”
其实两者并不冲突。
前面的描述是从一种相对客观独立的上帝视角来看,后者则是一种相对主观自我的生命感受。
从客观立场去分析,沉迷于功名利禄的人,往往心会冷漠几分;而多是那些超脱于一生一世的信仰宗教,教人们常怀慈悲。我们大多数人,食五谷腥膻,便免不了这种冷冷的俗气;当想要逃离时,不正是那多数人眼中的“病”么?
人常把自己看不懂、理解不了的家伙,称作“疯子”。
在《红楼梦》中,风流俊俏的哥儿大多是走鸡斗犬的主儿,真正得道的却是跛足道士、癞头和尚,疯疯癫癫。
似乎就是在讲,生命中总有那么一种残缺,要么是肉体,要么是精神。
书中提到,当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被邀请到一所美国大学演讲时,学生主办方坚持要求把主题定为“年轻一代都是疯子吗”。弗兰克尔不禁思索,曾经人们认为的社会神经症,到底是不是一种神经症呢?
这其实是对主观存在的一种反思罢。
即使有经济上的补偿,社会提供了保障,还是有人不断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存在的空虚感,好似已经恶化成了一种社会的病态。
但如果这种生命的无意义,本身不是一种病呢?
若生命意义的存在,只是人与世界的博弈呢?
“所有的选择都是被迫进行的,但它们终归是由做出选择的人引发的。”那些轻生的人,只是做了个选择,而这种选择仅仅是不符合主流判断价值的,这属于人类的自由意志。
在《何为生命的意义》一书中,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提供了三条发现生命意义的途径:一是创造;二是关系;三是挑战。即做能为社会产生价值的事情,维持一段良好的感情如亲情、友情、爱情,通过战胜困难和痛苦达到超越自我的满足感。
《何为生命的意义》,首版问世于1978年,是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的经典著作之一。
作为《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的延伸,本书详细地阐述了弗兰克尔所创立的意义疗法。意义疗法是心理治疗学的一大重要流派,其核心要义是协助患者从生活中领悟并追寻生命的意义,进而面对现实,积极乐观地活下去。
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生于1905年,二战时期,他被纳粹分子辗转关押至多个集中营,几乎所有的亲人都死于纳粹之手,他却凭着自己顽强的意志力成了少数几个从集中营里死里逃生的犹太人,此后创立了意义疗法,引导人们探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进而摆脱外部环境导致的心理焦虑、空虚、无意义感,确立正向、积极的生命价值观,活出高质量的人生。
如果有来生 要做一棵树 站成永恒 没有悲欢的姿势 一半在尘土里安详 一半在风里飞扬 一半洒落阴凉 一半沐浴阳光 非常沉默非常骄傲 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三毛《说给自己听》
《何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七):你始终拥有一个自由选择的地带
生活的艰难和困苦可以剥夺人类的其他一切,但唯独剥夺不了人类最后的一点儿自由,即人类无论在何种境况下都有选择处世态度的自由和选择自己行为方式的自由。——Frankl,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今天想继续聊聊《何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以及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
维克多·弗兰克尔所写的《活出生命的意义》,曾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十本书之一。弗兰克尔作为集中营的幸存者,他坚信,不管面对何种生活挑战,人们都有选择自己的态度和反应的自由。
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和我们对于它的反应之间存在着一个自由的地带,在这里,你可以决定自己如何看待这些事儿(态度),以及如何回应这些事儿(反应)。是这个“决定”决定了我们的人生。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就发生在这一自由地带。如果,我们放弃了这份选择的自由,忽视了这一地带的存在,就会经常感到人生的无奈,慨叹身不由己,并且推卸自己的责任,最终随波逐流,浑浑噩噩。
这本书的名字“何为生命的意义”,是一个很好的追问?而这个问题的精彩之处,或者说这本书的精彩之处,不在于某一种具体的现成的答案,而是要你自己担起寻找的责任,找到自己的答案。从你开始思考并积极寻找的那一刻起,其实你已经到达了那一片自由地带——在这里你有选择自己态度的自由,在这里你有选择自己行为方式的自由。或者说,这种选择本身就是人生的意义。放弃了这一选择的自由,也就失去了人生的意义。
前不久,“后浪”成为了一个话题。何冰在今年的五月四日,有一段说给年轻后浪的话,做成了视频,发布在B站上。他说:“你们拥有了我们曾经梦寐以求的权利——选择的权利。”何冰提到的这个“选择的权利”,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理解。
读过维克多·弗兰克尔的书,我倒是觉得不仅今天的后浪有选择的权利,今天的前浪们在当初也曾拥有选择的权利。这种选择,不是指物质生活、环境条件以及你会遇到什么样的时代,这种选择,指的是你面对周遭时的态度选择和行为选择。正是因为个体实际上拥有这种个人意志的自由(the freedom of will),也就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所以,王小波才说:“不管社会怎样,个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的经历,让我想到了另一个人阿道夫·艾希曼。维克多·弗兰克尔是犹太人,曾被囚禁于集中营,他的亲人在集中营相继死去…… 而艾希曼则是奥斯威辛集中营的主要负责人。汉娜·阿伦特写过一本书《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它的副标题为:一份关于平庸的恶的报告。这本书让一个概念走进人们的视野——平庸之恶。艾希曼称自己只是奉命行事,是一个平庸的执行者。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8.6[美] 汉娜·阿伦特 / 2017 / 译林出版社还有一本书也是关于艾希曼的,是贝蒂娜·施汤内特写的《耶路撒冷之前的艾希曼》,这本书也有一个副标题:平庸面具下的大屠杀刽子手。
耶路撒冷之前的艾希曼8.7[德] 贝蒂娜·施汤内特 / 2020 / 北京日报出版社这两本书有一个不同之处,就是对于艾希曼的认定——是平庸之恶还是平庸面具之下的恶。
其实,读过维克多·弗兰克尔你就知道,艾希曼不能用奉命行事为自己开脱,即便是平庸之恶也不行。一个人的态度和行为,最终是自己选择的。艾希曼的选择就是放弃良知,这种选择直接导致了大量犹太人被屠杀,也导致了艾希曼自己成为行尸走肉。虽然,维克多·弗兰克尔彼时被囚于集中营,随时有生命之虞,但是他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始终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著名的心理学家杰弗瑞·萨德在得知维克多·弗兰克尔及其家人的不幸遭遇后,引用阿尔贝·加缪《第一人》中的话,对弗兰克尔进行了高度评价:
有些人无愧于这个世界,他们的存在本身对别人就是一种帮助。读维克多·弗兰克尔,让我明白一个道理:人始终有一个可以自由选择的地带,它存在于周遭和你的行为之间,你秉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以及如何回应取决于你的选择,这个选择决定了你人生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