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明天之我是余欢水读后感1000字
《如果没有明天之我是余欢水》是一本由余耕 著著作,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胶订图书,本书定价:35元,页数:2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果没有明天之我是余欢水》读后感(一):小心翼翼
面对爱人低三下四,面对同事唯唯诺诺,面对上司小心翼翼,面对朋友真诚以待却被坑。现实生活有的时候就是这么压抑。
初诊绝症,不复查就绝望其实挺假的。
这书抛开合不合理不说,绝症之下做自己,让人看了心中暗爽,谁不想不用在意别人的感受,放纵自己呢。但是绝症做一回自己,真的是真实的自己吗?接受现实的鞭挞吧,问心无愧就好。
《如果没有明天之我是余欢水》读后感(二):为什么不看的人给差评?
看不懂的只能说自己阅历尚浅,生活的负重还没降临到你身上。中年的成功男人只是极少数,普通人的共鸣只有经历了才能了解。如果没有被误诊,余欢水注定庸庸碌碌一辈子,其实只是沧海一粟而已。但是因为“得病”让他逆袭了,摆脱了各种束缚,突破了自己,其实也是彰显了他本身的个性,善良、勇敢、乐于助人的一面,之前因为总是被别人不认可,让他的本性遗失了很多,呈现出来的就是一个窝窝囊囊的中年大叔,或许“得病”对他是个好事,让他认清他自己,书里最后的结尾是开放型的,让人有更多的思考,看看原著吧,如果你真的想明白。
《如果没有明天之我是余欢水》读后感(三):悲催到极致的小人物,像你我。
【个人见解,文笔欠佳,请包涵。】 从抖音零星看过一些余欢水的片段,大致能推测出整个故事的走向。 太心窄了,故事里小人物的懦弱,场景逼真的像极了我的一些生活片段。 活在城市里,挣扎在职场里,小人物从来都是这样生活的。 不想给自己找不自在,就找书来看,中篇小说,很快就看完了,书能够传达给你电视剧不能传达到的情绪,比如余欢水故事的魔幻性,人物心理线,这些是电视剧没有的。 而且电视剧为了好看,会故意夸大某些社会现象,这就让心窄double了。 书读完了,内容质量大概4分,距离满分经典总是有距离的。 然后我对我目前的人生开始有了一些质疑,我自己问我自己个,我的人生和生活就该这样每天打卡上班,周末休息带娃,9年工作经历,无非一个小职员,混得一份勉强的薪水,把自己装的像是城市的新中产阶级,之后的十年或者二十年,我就会一直这样度过吗? 如果没有明天之我发生,我该怎么办?死亡或者疾病,总有一天会找上每一个人,包括我。我面对生活的终结,回想过去,是否有未完的心愿,是否遗憾今天的我碌碌无为? 没有人能帮我回答这些问题,我自己也百思不得其解。 我也不会在问题没有发生之前就假设他发生了,像余欢水一样大闹这人世间。 生活如常,今天升起的太阳和昨天的一样圆。 我一直希望改变,心中一直有这个小火苗,看完这本书,火苗好像又大了一些。
《如果没有明天之我是余欢水》读后感(四):谁还不是余欢水
我曾无数次想要离开这座城市,离开这里的喧嚣,离开这里的拥堵、雾霾、还有虚伪,当我真的要告别它的时候,我只能把每天,当成最后一天来活,如果没有明天,一切似乎简单了不少。人所有的痛苦、纠结,就是因为还有无数个明天。——《我是余欢水》
看了剧后,赶忙找来原著,想让一蹶不振的自己有点动力。
剧从一开始就和原著有很大的差异,但大体故事是一样的,感觉剧中描述的人物更符合现实情况一些。一开始看原著感觉剧拍的要更好一些,直到今天读到了最后几个小结,才觉得原著更出彩。
因为得知自己患胰腺癌,余欢水从一个窝囊废变成一个敢说实话,做事不再有所顾虑的大英雄。从窝囊废余欢水身上我找到了些自己的影子,因为有所顾虑,有些话不敢说,有些事,不敢做。疫情期间,天天宅在家里,宅出了焦虑,突然对自己未来的人生更迷茫了起来,恨不得老天告知自己像“余欢水”那样得一场绝症,让自己人生在世最后的生活过得好一些,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然后一走了之。然而,现实生活不是这样的,活着不能只为了自己。成年人的世界有谁容易,你不拼,有大量的人在拼,你不努力,那些曾经嘲笑你的人会更看不起你。
这些天,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人为什么要活着? 余欢水好像给了我答案,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直到能不在乎他人,做想做的事,说想说的话。 或者问问自己,人为什么要死?
《如果没有明天之我是余欢水》读后感(五):如果没有明天,那我们会如何对待今天呢?
如果没有明天,那我们会如何对待今天呢?
主人公余欢水,阴差阳错,误症为癌,临死“觉醒”,一改以往“窝囊废”形象,赢得了亲朋、同事的刮目,还误打误撞,“见义勇为”,成为城市英雄......
这是一部畅快淋漓的臆淫作品,阅读快感几近《鹿鼎记》。
我也曾经想象过自己得绝症的情形,希望感受面临死亡的心境,可实在太难感同身受。想来想去,总觉得太理性,未能触及绝症患者的真实感受。不知道这个作品,有没有原型,或者半原型,有真实的事例可能更有参考意义。
大概是先读书再看剧的原因,总觉得剧没书畅快。剧中加载了太多现实生活细节,总想把故事编得真切而又符合生活逻辑。
跟我讲蹩脚的笑话一样,为了更具迷惑性,让听的人觉得好象真的一样,总是添油加醋的辅助一些情节,反而显得拖泥带水,没有嘎嘣脆的笑果。
比如余欢水的工作环境,套用了一些职场剧情进去,还有为了让余欢水成英雄的过程显得合情合理,又出了个电台副主任的神配角。
可能因为拍成了电视剧,需要一些内容来填充。这么一部小说,如果用电影的长度去处理,剧情会更加紧凑。如《疯狂的石头》一样,看起来大概更过瘾。
当然,小说也并非完美,像“医院误诊”,“生前告别会”这些桥段都是老套路。电影 《非诚勿扰2》中的“人生告别会”令人印象深刻, 孙红雷扮演的李香山得知自己患上绝症后,在其尚在人世时,搞了一场模仿葬礼的告别会,请亲友上台发言,聊往昔,聊人生。而李香山本人则坐在台下倾听,并为自己的一生作出“爱过,颓过,活过”的总结。
挑剔即认同。
总之,能够一口气读完的,就是好作品。
《如果没有明天之我是余欢水》读后感(六):活长活短和人生并没什么关系吧。
一部分人中年焦虑的一个表征是陡然发现一切都不是我想要的。情绪来了,看什么都不爽:同事操蛋,家人操蛋,朋友操蛋,过往的一切都操蛋到要死。两杯小酒下肚,两行热泪一挂,仔细一想:自己才是这操蛋人生的源头,笑一笑觉得还是不能怪自己,都怪那些七七八八的鸟事形形色色的鸟人。
自我肯定这种东西有的人越长大越坚定,有的人越长大越不确定。余欢水小的时候每天都被老师打,长大后抑郁症去看心理医生才发现那段时间让他变得“没有安全感,变得猥琐又窝囊”。好多大人自己都当不好大人,到底是哪里来的自信让他们觉得自己不完整的价值观,不成熟的生活经验极具参考价值的?并不是只有完美的大人才配教小孩,如果不能对这个世界有自己的公正认知,就给小孩输入常识。在小孩面前自以为是的大人,总会在某一方面价值感特低。所以你就得按我说的去做,所以我说的都是真理。这种大人也蛮可怜的,即便这样,不要再用这种方式对待孩子了。你希望他长成和你一样可怜的大人吗?
如果不是胰腺癌乌龙,余欢水还是公司里的小透明,老婆眼里的窝囊废,朋友心中的软柿子。所以,好像如果告诉你时日不多了,改变人生这件事可操作性就会变得很高一样。素人谈话节目《和陌生人说话》里有一期采访了一个癌症患者,她说自己之前看到别的癌友在确诊后,详细规划了自己的生活,每天什么时候看书,什么时候写读后感,都列得明明白白,然后一一去做。这样充实的过自己余下的每一天的状态真好。她就想效仿一下,结果坚持没几天,就不做了。自己不是那样的人,即使知道自己剩下的时间不多,也做不到那样生活。那些你现在不会去做的事,以后真的也很难去做。
看到余欢水变成不一样的余欢水,就很容易让千千万万的余欢水觉得还有一线希望。有没有那一线希望,大家也都心知肚明。即便经历癌症乌龙的是你,也不代表你会余欢水式开挂。毕竟没人比你了解自己。
人生最公平的一点就是起点和终点都一样,这一点已经足够公平了。不然你想一想如果把这个设定改成单向的:只有符合条件A的人才能活得久,是不是足够恐怖。所以,不管当下的生活怎样,想想自己和所有人一样拥有同样不确定的生命长度,就请继续好好生活下去。
《如果没有明天之我是余欢水》读后感(七):何必要活那么久
如果你生活在这个中国大陆土地上,父母同学老师朋友影视作品各式各样都时常会说生命的宝贵,生命很重要, 像蜉蝣这种生物也太可怜了只能朝生暮死活着那短短一天,命还没开始然后就要结束了多可怜呀,所以你要好好生活,我们要珍惜生命,赞颂这伟大的生命。
呵呵这仅仅只是自我意淫中的想当然,活着对大多数的普通劳动者就等于活受罪,父母要为繁重的生活一刻不能歇息,为孩子的学费 生活费 房子费 婚姻费 买车费 等等耗费自己几乎一辈子的血汗所得,碰到个知冷知热行为坚强内心勇敢的孩子还好,要是遇到叛逆冷战行为怯懦内心荒芜的孩子就要搭上自己的后半辈的生命。小时候我很喜欢看那种感动人心的东西,比如李幼斌演的继父角色,李雪健演的哑巴继父等等,他们演的真的太好了在我小小十一二岁的年纪都能感觉到震撼人心的温暖和善良,而现在我再看这类型片仍会觉得感到眼泪也会不自觉地流出同时我也感到深深的悲哀,一种从内心深处泛起来的悲哀。只要你好好学父母砸锅卖铁甚至卖血都让你念书不要你受这体力劳动无休止的折磨,从小到大或多或少很多朋友都会听到这样的语句,以前我认为这是一种父母的行为绑架现在认知到这样的父母都是对孩子及其的负责,他们真的是燃烧自我的生命来照亮孩子的前途,啊,我们应当知恩图报,应当好好学习,应当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他们。艹,这TM又是意淫的虚幻,如果一个孩子的前途真让父母用生命来照亮我不知道他到底能坚强到何种地步才能对抗那如影随形的负罪感和焦虑感,父母都为你付出多少了你还不像一个24小时转动的机器学习,你有什么资格睡懒觉,玩游戏,看电视,看杂书,你只有好好学习,你只能好好学习。贫困让父母甘愿牺牲自我生命来照亮孩子前途,孩子同时也被父母的付出所绑架,所焦虑,所压抑,所负罪,这种情况下你敢考不好么,你能考不好么,你考不好他们怎么活。我真的佩服从较落后的地区考进一流大学的孩子,他们不仅需要学习那干燥无味的知识也要与自己的内心压力负罪焦虑做各种各样的斗争,他们想奔赴更美好的明天所以日复一日弯下了腰。
如果你知道自己只有三天生命你打算怎么度过,以前总会看到如此的回答:好好的和家人吃饭,好好的和爱人告别,好好的去看望初恋等等,都TM是好好的,余欢水这就改了我不和你好好的,我要当自我世界的绝对主宰绝对不受一丁点的委屈,活着就是为了自在开心,不为那虚幻的明天而忍气吞声,也不为那看似光明的前途压抑自我,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然而当他知道自己没病还有明天时候他泛起了对明天的期待,又打算带着各种各样的面具投入社会的竞争中。
明天,一个又一个的明天,我们总想着自己还有明天,明天那遥不可及的看似光明的未来。
《如果没有明天之我是余欢水》读后感(八):如果还有明天
好久没有这么迅速的看完一本书了
或者说好久没有看完一本书了
这些年来 一直为了看书越来越少而感到羞愧
看到身边的人几天之内就能看完一本大部头
实在佩服的不行
不知道是年纪越来越大的原因还是什么别的
别说一本书
有时候就是一篇稍长的文章看起来都略显费劲
不禁有些后悔30岁之前没有多读书 读好书
希望在接下来的日子可以弥补这些遗憾
前段时间一气之下把微博给卸了
感觉碎片时间刷出来的东西实在没什么营养
后来实在忍不住还是装进去了
但是现在忍住可以少刷
成年人了嘛 自制力总是要有一点的
回到这本书本身
也是在谈论一个成年男性的问题
有强烈的兴趣驱使我继续读下去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
可能大部分成年男性在看这本书时都仿佛在看若干年后或者现在亦或是之前的自己
我在输入这句话时修改了成年男性之前的定语
一是保留一位法律从业人士言语中的准确性
一是残忍的意识到 这个世界可能还有一些人活得其实跟你不一样
当你觉得别热也许跟你一样惨的时候
其实并没有
整本书很短只有二十多个小节
情节虽然从进了山洞以后开始有点脑洞变大
但是整体还是较为符合常规叙事逻辑的
全篇就只有三个好人
杰克和露丝俩外国友人
然后 余欢水算半个 栾冰然算半个
剩下来的比着赛的操蛋
颐指气使的小舅子
企图拿余欢水当药引子的梁安妮
没把余欢水当回事的赵觉民和魏广军
喊了几十年余欢水窝囊废的老婆
徐二炮团伙就不谈了
那就是为了坏而出生的角色
仔细一数好像这和学校教的不一样啊
老师不是说世上还是好人多吗?
总之整本书就是个循环
当你刚看见一些“吉兆”觉得生活仿佛有了转机的时候
工作中上司开始对你赞赏有加了
坐地铁刚到地铁站地铁就到了
走路走着走着也能捡到五毛一块的钢镚了
走大街上也有陌生姑娘冲你咧嘴笑了
其实那说不定也只是生活冲你开的个小玩笑
也许什么都没变
就像小说里的余欢水
不也是向死而生过一回吗
发现经山洞之后依旧是什么都没变
或者说什么都变了
但是自己依旧是弱鸡一支
除了还活着
对刚经历过疫情的我们来说
活着是不是已经是最大的美好了呢
活下去才有希望啊
:新的一年多看书 工作继续努力吧
《如果没有明天之我是余欢水》读后感(九):但行前路,无问西东
这本书是电视剧《我是余欢水》的原著小说,它的主人公(剧中由郭京飞饰演)是一个籍籍无名的小人物余欢水,被身边的所有人看做是“窝囊废”。在得知自己身患癌症时日不多后,余欢水决定一改以往的卑微作风,开始挥霍金钱,开始见义勇为,抱着大不了同归于尽的想法,对这世界的恶意作出反击,但却歪打正着,在一系列事件后意外地成为众人眼中的英雄,在这个城市开始有了姓名。
在看过余欢水的故事后,我开始琢磨,如果我是余欢水,在得知我的生命所剩不多的时候,我会去做什么?是会像他一样辞去工作,去潇洒一番,体验一下以前不舍得享受的物质上的奢侈?还是去挑战一些以前不敢做的事情,刺激一下最后这快要没有波澜的生命?或是去周游世界,去看一看期待了很久的好风景,再多了解这世界一些?又或者是选择留在家里,用为数不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来弥补以前缺失的亲情?
我选不出,因为它们对我来说都挺重要,都惦记了挺久,如果未能成行,都多少会有点遗憾。我想每个人在面对这个问题时,应该都有一份自己的遗愿清单,上面写着最想做但又还没做的事情。但是这些事情既然如此重要,重要到我们想抓住生命的尾巴去完成,那为什么在之前比较长的时间里,我们都没有去做呢?
有人可能会说,因为那些事情,大多都是需要有钱有闲才能实现的。而我们之所以把前面那么多的时间用在其他地方,也是为了给自己创造条件,以后好去完成这些更重要的事。我们姑且把这作为一种“活在未来”的原则,也就是我们选择用眼前的苟且,去换取未来的诗和远方。
但是对于这种人生原则,我却有一些疑问。
首先,我们足够苟且吗?我们声称为了攒够去某个国家游玩一趟的钱而努力工作,却在工资发下来的当天转手去霍霍了几件可能也不是太必要的漂亮衣服;我们嫌弃一天的时间太少,不够平衡工作与自我提升,想要读本书根本挤不出时间,但却能对某某明星的新八卦、某个网站的新综艺如数家珍。我不想把这些归结于自制力的问题,因为我始终认为,我们所做的每一个选择、每一个决定,都是我们当下能做的、对现在的我们来说最好的选择。我们之所以做这件事,就是已经在潜意识里对各种选项进行过权衡和比较,从中选出的最满足当前需要的选项。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满足当下的快感,要远超过实现一个遥遥挂在未来的目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那些我们认为怎样怎样以后就一定会去做的事,其实可能并没有我们以为的那么重要。
其次,我们要苟且到什么程度才能开始考虑远方呢?“忙完这阵子就回家”“过了这段时间就歇一歇”,我们似乎习惯于把满足延迟再延迟,想把准备做得再充分一些再开始。但也许等我们准备好之后,可能已经没有了走向远方的能力,又或许远方早已经不在原地。
最后,我们的苟且与远方之间,是不是有一条合理的逻辑通路?当下的隐忍是不是真的能换得未来的满足呢?比如,很多事业型的父母可能会想,等赚足够多的钱,就能给孩子更好的生活了,所以心安理得地埋头于工作,消失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那么对孩子来说,缺少陪伴但是有富足的物质基础,就一定是更好的生活吗?我说不好,但这里面有许多值得我们更多思考的东西。
究竟是要活在未来还是活在当下,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的答案。我们可以选择诗和远方,但这条路也许不如我们想的那么美好,可能路上有挺多泥泞坎坷;我们也可以选择苟且,但也可能一时苟且便一世苟且。选择无所谓好坏,在决定要选择哪一种活法之前,多听听自己的内心。但行前路,无问西东。
《如果没有明天之我是余欢水》读后感(十):《如果没有明天》读后感
读完了,网剧进行了一些改动。原著与网剧有些区别。 原著余欢水是四川人,网剧改为山东人。 原著里余欢水的原生家庭没那么差,网剧余欢水的原生家庭很差。 原著里是诊疗机构诊断的胰腺癌 网剧是医院诊断出胰腺癌 原著是余欢水拿菜刀把养狗女人的狗宰了,网剧是拿啤酒瓶砸自己的头 原著里梁安妮是石女,利用男主上床来治病 书里吴安同并不是余欢水的徒弟,而且最后得胰腺癌的是吴安同 书里是栾冰然把罪犯绊倒了,罪犯磕晕了,网剧是余欢水独自打倒歹徒。 栾冰然反过来就是“然并卵” 网剧把剧情的先后顺序也做了一点调整 网剧为了更突出余欢水的惨,增加了余欢水前妻的出轨情节,原著里余欢水的前妻并没有出轨。网剧改编了一个公司中高层分赃丢U盘的事,原著里是没有的。网剧给了个开放的模糊结局,余欢水可能没死,也可能死了,B站上的一些up主的视频倾向于余欢水死了,听说豆瓣上很多人也倾向于余欢水死了。这个就见仁见智了。原著里余欢水没死,但结局也不是什么好结局。因为这本书是讽刺小说,它的基调就是如此。如果结局太好了反而效果就弱化了。具体与网剧有何区别,还需各位自行鉴赏,不多说了。 余欢水没误诊前,没人在乎他,也没人喜欢他。 误诊之后余欢水才发觉自己庸碌一生心有不甘,得知自己寿元将尽,底层中年男社畜才触底反弹,决定放手一搏。 我们都很忙,只有工作与生活停摆之后,才有时间思考接下来的路。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做正人君子,要对得起别人,做一个好学生、好丈夫、好父亲、好员工,做一个不去惹事的老实人。但从没有人教育过我们,我们该如何面对自己的欲望,如何才算精彩地过好自己的生活。 现实像一个难度很高的游戏 面对死局,要么自己删号(自杀),要么继续活下去。 《芙蓉镇》里也说“像牲口一样活下去”。 世人皆笑余欢水,世人多是余欢水(说都,有些夸张,但很多人都挺像的) 《我是余欢水》 余欢尽付如东水 小人物的悲欢终究淹没于时代的滚滚洪流之中,个人的悲喜只是社会这个江湖里泛起的一点点涟漪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