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李小龙信札》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李小龙信札》读后感摘抄

2021-02-09 01:45:4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李小龙信札》读后感摘抄

  《李小龙信札》是一本由李小龙著作,后浪 | 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李小龙信札》读后感(一):武术界的密斯·凡·德罗

  

这本书是在苏州观前街的一个书店里买的,回到酒店当晚就基本读完。我一直对于李小龙“哲学”的部分很感兴趣,想知道他的身份认同是什么。李小龙身上有一种哲学家的气质,这一点可以跟拥有混子(非贬义)气质的成龙和“范冰冰是你爷爷”气质的洪金宝对比一下。他始终有种文质彬彬的感觉,这种感觉不仅仅是从他的好莱坞西装试镜的视频中得来,还跟他的一些思想有关。

这本书主要收集了李小龙从青年时期到功成名就到猝死之前写给家人朋友的信件。“信件”跟即时通讯的感觉很不一样,信件传递的不仅仅是信息。当然,任何媒介的功能,也不仅仅是传递信息,这也是为什么麦克卢汉说媒介本身就是信息。信件让人平静情绪和整理思路,“信件”里展现的人,是经过提纯的人,是幸福的人,是更好的人。我没有赶得上书信的时代,在我印象中,我就写过两封信,一封是给在外打工的堂姐写了一封,后来发现还没寄出去就被很多人偷看了;另外一封大概是给河南的一家杂志社投稿,还附了五块钱现金,然后有去无回。

不得不提的是李小龙的武术哲学本身,如果把李小龙比作设计史上的设计大师,他应该是密斯·凡德罗一样的人物,追求简洁到极致。李小龙对于“简洁有效”的追求,是我最感同身受的部分,实际上“简洁”不是一种视觉风格,也不是目的本身,而是一种最有效和最本质的形式。密斯说less is more,那么我们也可以说least is most。去掉无用的招式,保留最有效的方式。这可以推及到人类社会的诸多领域。

实际上李小龙并不是一开始就有这样的思维方式,他对传统武术的认知也经历了一个反转的过程。师从咏春,他到美国的使命感就是发扬中国传统武术,但是越来越,他怀疑武术眼花缭乱的招式是否真的有效,最终,他对传统武术从肯定转变成否定,开始创建截拳道。

  《李小龙信札》读后感(二):有情有爱的李小龙

  

李小龙作为华人功夫界一位大咖级人物,对他的印象用今天的比较流行的词汇来说,可以用“硬汉”这个词来描述,也可以用“功夫大咖”来概括。

一个人可以通过特写来定格,可以通过自传来定格,更可以信札这一角度来定格。走起,来看看吧!李小龙诞辰80周年纪念版《李小龙信札》包含15年鼎盛时光,138封珍藏信札,让李小龙亲笔告诉你……用“截拳道”的方式认识李小龙,呈现在本书中的138封信札,在今天看来,乃是李小龙写给你我每一位正在翻阅它们的读者。因为,读他的亲笔书信,是认识他的最精简直接的方式,恰如他的截拳道所揭示的真理一般。诚如斯言,功夫明星成龙先生说,李小龙每时每刻都处在压力之下,醉心于使自己变得完美,下决心要达到个人目标。 功夫大咖甄子丹先生认为,李小龙刚开始拍电影时,我们中国人在外国绝对没有现在这么让人尊重,所以他是以一个中国人的态度去奉他为偶像的。李小龙先生的勤学苦练、不言放弃的精神,无论是银幕下的一招一式地苦练,还是银幕上帅呆的一招一式。

他的人生可以概括为东方、西方的碰撞与结合,传统、现代的冲突与创新,离不开爱情、亲情和友情, 放不下功夫、表演和生命。在李小龙人生的几次重要节点,他都选择借书信向朋友袒露真心真意。其中,1962年9月致曹敏儿、1969年1月4日致张卓庆、1972年8月12日致水户上原、1972年11月致麒麟,这四封信堪称李小龙的微型自传,读来让人深思和激赏。从这些洋洋洒洒的信件中就能读出一二三,还有一封信,看似其貌不扬、好像不太出众,可淳朴中中也难以阻挡其光芒四射、活力迸发。如,1968年1月,在致李鸿新的一封信中,李小龙的信还是那么开门见山、直接了当如初。他的每一封信都很有情怀,嘘寒问暖式的开头。这封信中重点提了墙靶的事,原来李鸿新先生帮小龙先生做的墙靶。通过图片书中附带的图片可以得知,这个墙靶设计得非常给力,外形上看,制造非常精细;周边还有一些可供固定的穿孔,无疑是用来固定的。而信心百倍的李小龙先生坦露,他从平安夜开始,每天练习两小时,包括练手法、腿法、跑步等。谁的青春不任性、谁的青春不充满拼搏呢?一言蔽之,阅读李小龙信札,一定要把他的情怀、拼搏精神学到手!

  《李小龙信札》读后感(三):温情硬汉Bruce Lee

  

关于李小龙,最深的印象还是由陈国坤主演的电视剧《李小龙传奇》中的形象,在那部电视剧里面,我看到了一个正直、善良勇猛的武士,他积极学习他国武术特长,努力创建自己的武术流派,但同时在生活中又擅长于跳踢踏舞,英语流利。可是当我读了《李小龙信札》这本书,对于他的印象则改善很多。

《李小龙信札》这本书是由约翰里特所编著,他是武术和健身领域的专家,还获得过哲学学位,也正是基于此他能将李小龙的武术哲学与武术招式做更好的剖析,解读。在李小龙遗产机构授权下,里特进行了大量的整理工作,最后制成这本书信集。这本书收集了李小龙从赴美国求学到在香港逝世之间的十五年珍贵时光。在这些寄给家人、师长、朋友、弟子、同行和影迷的信札中,他毫无保留地袒露他那真诚的灵魂,他的武学思想,他的勤奋好读,勤奋钻研武术,创建新的文学流派的伟大构想均在这些信件中一一得到。这本书中最最吸引我的李小龙在信中提到的那些古文,如《礼记中庸》中“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礼记大学》中关于修身养性的语句“知之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还有宋代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语句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在对《礼记》、宋明理学的研究之上,他又开始对老子的思想进行研究“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这些给我巨大的冲击,我之前所理解的就是他作为一个武者更多的是武术本身的练习,他的木桩练习、咏春拳的使用,以及那综合洪拳、白鹤拳、谭腿、少林拳、戳脚等多家门派而成的截拳道。但在这里他更多的像是一个哲学家,一个真正的武术哲学家截拳道中的标志图运用的是太极阴阳图这就是最典型性的体现。当然这本书中远远不止这点内容,他对妻子的关爱,朋友的关心,孩子的照顾,与木村武之等人深厚的友谊在信中一一得到呈现,那个高大伟岸的形象仿佛在此时温情了许多。

《李小龙信札》是读者纪念他那段美好时光又一物质寄托,我们能看到很多很多之前所不了解的他,能感受到他武者强硬背后的死死温情。

c

  《李小龙信札》读后感(四):认识李小龙之《李小龙信札》

  xiaoxiaoblue编辑

  对于国人而言,尤其是男性同胞而言,再不能使用类似枪支等热武器的情况下会功夫无疑是具有巨大的吸引力的。会功夫也可以说是展现男性魅力的一个方面,这通过前几年被搬上电视荧屏的《叶问》系列功夫电影的受欢迎程度也能够看出。

  而今天要介绍的这位主角对于现在的80,90乃至00后而言就显得比较陌生,但是他在当时生活的年代,尤其是在美国的影响力是相当巨大的。这位传奇人物就是李小龙,李小龙从出生到突然去世仅仅在世间只停留了33年,但就是在这为数不多的岁月里面李小龙留下的关于功夫方面的遗产就已经相当了不起。其中的截拳道就是李小龙创造的,这与叶问的咏春拳有的一拼,两位可以说都算得上是功夫界的宗师。

  对于现在的我们,对于李小龙的了解也只能通过各种新闻报道或者影视作品来了解,但是今天带来的这本由后浪公司策划出品,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李小龙信札》一书通过直接将李小龙生前亲笔与友人家人的书信呈现给读者,可以使我们更能近距离地了解这位功夫大师身上其他的闪光之处。

  本书严格上来讲是一本信札,这从本书的书名也能看出。在这138封书信当中我们能够看到李小龙如何成长的,如何一步步走向鼎盛时光。如在第一篇也就是1958年的《致某导师》信中,当时还在香港圣方济书院高中部就读的李小龙就开始为自己未来的规划开始做准备,主动向大洋彼岸的导师去信了解医药学专业对其是否合适,这种独立思考的行为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当然在书中的信件中我们也能够看到李小龙真实生活中比较有趣的一面,例如1959年4月29日的《致某友人》的信件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首次乘船去往美国的李小龙在轮船上的所见所闻就会觉得这位传奇人物也有我们普通人一样的尴尬经历,如“船上的酒吧喝什么都要钱,就连可口可乐也不例外,我情愿喝自来水”,相信对于很多囊中羞涩的人而言,这样类似的经历应该是有的吧。而在心中李小龙看来最有趣的事情,在我们来看估计就不是那么的有趣了,从这也能侧面看出李小龙性格中天性乐观地一面。

  相信通过本书李小龙的这些信札的阅读,我们对于李小龙的认识就不仅仅停留在他的死因等花边新闻和影视作品上面了,对于他性格中的那些闪光点的认识就会更加的全面!

  《李小龙信札》读后感(五):当传奇的笔写下寻常的日子

  

在这本书之前没有了解过李小龙,关于他的各种知之甚少,相关影视作品也没有看过,只是知道,这是一位功夫巨星,英年早逝。

感谢后浪赠书,能够通过这么多封信去了解一个真实的李小龙。这些信大多写于李小龙二十几岁,那是他人生最意气风发,最有爆发力的时刻。这些信中既有和爱人的款款深情,又有对同伴无私的教诲和希望,当然还有对梦想的狂热和执着。

后世人们将李小龙当做一个传奇,不停地称颂和怀念,当然还有无穷尽的遗憾,世事难料,命运总是会超过人们想象的轨道走到别的地方,李小龙自己当然也不会想到他的人生终结的那么仓促那么快,以至于他像一颗流星,瞬间就陨落了。

从人们将其奉为传奇始,他的武术、他的出生,他的生平,他的情感,他的友情,他的武术,他的天分,他的死亡,他的儿女,都被人为的加了一层滤镜,传奇于是更加传奇,也更加神秘。

但是,传奇总归还是个平常的人,他对爱人有炙热的爱,外出拍戏时对儿女有浓密的思念,也为金钱烦恼过,也为生活忧愁过。他对武术有狂热的爱,侵注了无数的心血,在二十几岁,其他人还对人生和未来懵懂的时刻,李小龙就已经立下鸿鹄大志,想要把中华无数发扬光大,在全美开设武馆,让更多人感受武术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这俨然是他身后成为传奇的原因之一,从少年时代开始,他的理想那么宏大那么汹涌,并且也一直在为了这个梦想不停的练习,不停地前进。

这些信里,李小龙有时是一个普通的二十几岁青年,想和爱人缠绵朝夕,说更多的甜言蜜语,想通过努力拍片,开设武馆给爱人孩子更好的生活,有时他又是为武术和理想狂热不息的理想主义者,和友人在信中谈论武术动作,谈论某个训练器材设计是否合理,谈论下一步的计划。他是传奇,也是人夫,还是人父。

我总以为,无论一个人被后世如何的赞扬和称颂,他在成为传奇之前,永远都是个平凡的人,有平凡人的烦恼和忧愁,也有平凡人的快乐和痛快,这些信,给了我们一个了解传奇之前的李小龙,他狂热,激情不止,充满斗志。也温情,也友善。也成熟。

感谢后浪出这么一本书,让对李小龙不熟悉的人如我,也对这位巨星有了些许了解,透过他的文字,他那短暂人生突然就饱满丰盛,也更理解了他之所以成为传奇的原因。

  《李小龙信札》读后感(六):展现一个立体的李小龙——读《李小龙信札:功夫、表演和生命》

  

如果说可信度高的文字,肯定不是小说——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不是报告文学,甚至都不是传记——作者要么记忆有偏差,要么有美化自己之嫌,那么,可信度高的是什么呢?现在大家广泛认可的有两种文字,一种是日记,一种是书信。

今天重点说书信,因为涉及到一本新出版的书——《李小龙信札:功夫、表演和生命》。关于李小龙先生相关的著作,无论是以他为作者的,或者是以他为研究对象的,那都是不胜枚举的,但是专门整理他的书信出版的,以我有限的认知来看,这是第一部,也是让人惊喜的一部。

首先拿到这本书,说实话,出乎我的意料。这种意料之外在于书的端庄、大气,和我原来想象的“图画也许才是大菜,文字不过是佐料”恰好相反。全书是一本关于李小龙信件的严肃的著作,如果研究李小龙,这本书将变得“举足轻重”,也就是说,这是一本写论文可以引用的书。

那么,这本书是一本仅剩下严肃,让人“味同嚼蜡”的书吗?非也非也。准确的说,这是让读者认识更加全面、立体的李小龙的绝佳“阅读机会”。

在书的“献词”中,编者就开门见山,道出了信札的重要。因为信札也能“为我们掀开大事件背后的一方袍角,提醒我们历史也曾是真实可触的生活”。“社会历史与个人经历在信函中穿插交汇,使之成为所有文学中最私密的一种形式”。

当然,李小龙先生和家人都是伟大的。他们没有将这种“私密”作为尘封于历史中,相反是“娓娓道来”,让世人对李小龙先生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

比如,作者在信中说,“功夫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武道影响了我性格和思想的形成”。一方面,作者大学念的是哲学,一文一武,一张一弛,研究和实践,怎么看都有一种作为宗师的根基。

比如作者说,“不要把精力浪费在焦思苦虑或消极的念头上”,又说“成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对一个人的心灵造成了何种影响”。这些,我们可以看出为什么李小龙为什么能在33年的岁月中创造那么多的奇迹,成为世界最有影响的人!

当然,在这些信件中传递给读者“思想”和“理念”的东西外,还有李小龙先生与家人、与朋友之间的纯真情谊,如何能够兼顾爱情、婚姻、家庭与事业?信中同样能够找到答案。

  《李小龙信札》读后感(七):“越是四处周游,越是阅人无数,我便越是对你情有独钟。”——读《李小龙信札》

  2020年端午假期,我捧着新出版的《李小龙信札》,读着李小龙自1958年至1973年间写的138封书信,突然发现自己对这个32岁即英年早逝的功夫巨星、截拳道创始人,其实知之甚少。借着这些书信,我读到了他对家人的爱、他对朋友和合伙人的关心、他对未来的计划、他生活中的困窘与得意,甚至他的吐槽。信札还原出了一个有血有肉、自信执着的李小龙,是了解李小龙生平与思想的重要原始材料。

  李小龙的知名弟子有很多,我非常喜欢的电影演员斯蒂夫·麦奎恩,导演罗曼·波兰斯基以及他的妻子沙朗·塔特,都是李小龙的徒弟。彼时在好莱坞发展并不顺利的李小龙,对报了自己私教课的罗曼·波兰斯基很不以为然。1970年2月,李小龙随罗曼·波兰斯基前往瑞士格斯塔德度假,在给妻子琳达的信中,李小龙吐槽了罗曼·波兰斯基几乎成天醉生梦死、傻里傻气的生活,“罗曼不是在滑雪,就是在泡妞”,“那帮喷气机阔佬简直无聊至极,成天陪着他们去夜店搞得我筋疲力尽。”在这种情况下,李小龙难掩对妻子的爱与思念,“我一定要说一句:我非常想念我的妻子,我爱她。”

  《李小龙信札》中,最令我感动的正是李小龙对妻子琳达的爱。

  1963年10月20日,在与琳达·埃莫瑞正式约会的前五天,李小龙在给她的信中称她为“最甜美的姑娘”,而自己是“一位仰慕她的男士”。

  1965年2月,李小龙回港料理父亲的后事,在给琳达的信中,他忧心琳达的身体,希望她去做个体检,“别顾虑花销,你的健康要紧。凡是你需要用钱之处,尽管支取。若是缺钱,就先从你父母那里借一点,回头我悉数还给她。”稍后的信里写道,李小龙还去为琳达挑衣服、买钻戒、定做假发,并策划夏威夷与日本的蜜月之旅。

  1970年3月,李小龙带着五岁的儿子李国豪回港探亲,写信给琳达分享生活趣事,“国豪在这边适应得不错,享尽了一切优待。他已经连续四晚没有尿床了,当然也没用尿布……”“对于他的日常饮食,我已特意叮嘱国家里,但那些小零嘴总有办法偷偷跑进他肚子里去。他见谁都要显摆一下身手,简直玩得不亦乐乎。不过,我俩都甚是想你。”“这趟旅程令国豪受益匪浅……而我也乐在其中,能与你们共度此生,我何其幸运。你是最好的妻子,尽管天性使然,我不常挂在嘴上,但我的确非常爱你。”

  1971年,工作有了起色的李小龙在泰国拍摄《唐山大兄》,给琳达的信中掩饰不住他的自信与喜悦,“《唐山大兄》越拍越顺利了……我跟你讲,在香港我简直就是超级巨星,配有专用的化妆品、休息椅,就连舒洁纸巾都是独备一份……我有强烈的预感,我定能在香港成为史无前例的大牌影星……待我的电影在香港大红大紫后,今后我单部电影的片酬最少都要达到10000美金,外加百分之十的分红,最后还得为咱们全家提供头等舱的往返机票、安排最好的住宿。”

  在另一封信的结尾,李小龙写道,“最后,亲爱的老婆,我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想告诉你,越是四处周游,越是阅人无数,我便越是对你情有独钟。”

  沈从文在给张兆和的信中说,“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王小波在给李银河的信中说,“一想到你,我这张丑脸就泛起微笑。”

  相较沈从文、王小波这样的作家,李小龙的“情话”亦是令人无比感动。掩卷沉思,真得感谢那个通信尚不方便甚或昂贵的时代,留下这些绵软的情思可堪追忆。

  (完)

  《李小龙信札》读后感(八):《李小龙信札》功夫、表演与生命

  信件似乎离现代人的生活越来越远。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人与人即使相隔千山万水,视频音频也可同步联系,古老的信件已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当中。与邮政的联系似乎只剩下某宝网上购物快递东西。 而在三十多年前的上个世纪,电话未被普及的年代,通信是人们互通信息的主要模式。信件发出去的漫长,等待收到信件的欢呼雀跃,不是手机能够代替的。 如果想真正了解过去,了解过去人们生活的轨迹,就要去问那些提笔写信之人,阅读一些著名的日记作家。诸如佩皮斯,鲍斯韦尔,圣西门所写的私人文稿和日记。信件也能为我们掀开大事件背后的一方角落,历史也曾是真实可触的生活。 信件揭示和珍藏了一个人的真实的灵魂,并使之永存,不受岁月摧残,索罗写给恋人的信中曾说过,充盈着自己人心的力量,见字如面,燃烧着全部激情,信中我能得到你最崇高的思想。 生活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国际巨星李小龙,便是通过这一封封信件与朋友同事互相联系,与爱人互诉衷肠。也正是这些信件,让读者看到了笼罩在巨星光环下的不一样的功夫巨星李小龙。 李小龙是一代功夫巨星和文化偶像,成功将功夫片在世界影坛发扬光大。他是世界武道改革先驱,创建了截拳道,启发了综合格斗等等,这些是人们所熟知的李小龙。 而在《李小龙信札》中,真实的记录着拨开巨星光环下的有血有肉、兴味盎然的作为普通人的“普通生活”。 《李小龙信札》中记载了李小龙赴美修学和在香港逝世的十五年的珍贵时光,在这些寄给家人、朋友、弟子、同行、影迷的信札中,李小龙毫无保留的袒露了他真诚的灵魂。功夫、表演与生命是这些信札中的主题。翻阅这些信札,我们将拨开风雨迷雾,了解这个人怎样的一生。 李小龙信札分为五个部分:探索美国、从功夫到青蜂侠、截拳道与培养旷达精神的艺术、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最后一年。 这五个部分讲述了李小龙从探索到成长的过程,信中事无巨细,小到生活的点点滴滴,大到确定命运的人生大事,李小龙在心中对家庭生活多有琢磨。例如谁来照顾狗狗,狗狗生病不吃药,航班什么时候抵达。当中也有足以改变人生轨迹的大事,诸如孩子的降生,亲人的辞世,跟大多数人的生活没有什么区别。但有一点不同,那就是实现梦想的典范。 李小龙在信中曾说过: 功夫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武道影响了我性格和思想的形成。 我的计划和奋斗的目标是找到生命的真谛,内心的平静。 不要把精力浪费在焦思苦虑或消极的念头。 千锤百炼的身躯,加上坚信我能行的信念。 阅读本书将于十八岁的李小龙一度重返他的出生地美国,看着他在美国推广尚无人知晓的功夫,分享他自创的截拳道,大力推广中国功夫。 你将目睹他最具创造力的时期,推崇人性自由与自我表达的截拳道。除此之外还有他与爱妻琳达分居两地时的书信往来,信中互诉衷肠,互诉思念之情。 而在他最后一封信,1973年的7月20日,他写给他的律师阿德里。,信函中的李小龙概述了多项今后的商业提案和计划。李小龙将自己把八月份的日程排得满满当当,录制电视节目,接受合作社采访,在洛杉矶待上一个星期,然后动身去往纽约,参加为期一周的宣传活动。8月25与爱妻琳达在纽约碰面,自己祝愿自己一切顺利。 但李小龙却不知道自己的一生永远定格在了信件发出之后的几个小时,在1973年的7月20日同一天,李小龙死于药物过敏引发的肺水肿,一代功夫巨星与世长辞,一颗巨星就此陨落。 上天赋予李小龙的三十二载春秋从未虚度,这些信札其中揭示了李小龙的崇高品质,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他的一生彰显了精益求精,为人正派,逆水行舟的人生理念。对朋友、弟子、同行、甚至于粉丝,诚恳建议,真诚教导。对家人爱人的思念与牵挂,信中可见一斑。 书中的每一封信都是李小龙生命的里程碑,记录了李小龙伟大而又不平凡的短暂一生。

  《李小龙信札》读后感(九):他是武者、他是明星、他是哲人……

  

我记得小时候看电影《李小龙传奇》,结束后的字幕打着:据说有人在某个地方看到李小龙还活着……小的时候只知道李小龙武功很厉害,他的去世让所有人不能接受,祈愿他只是假死,而本人依然活在世界的某个角落。

一直到不久前,我也只是知道李小龙是个功夫巨星,是他让全世界知道了中国功夫,对他的了解仅限于电影电视上的零星描述。

直到我阅读了《李小龙信札》,才真正的了解李小龙,才明白为什么他能够成为传奇,能够为世人所敬仰。才明白对于李小龙我们所知甚少!

他的一生绝不妥协,精进是他的信念

李小龙一生不算太长,但是却璀璨而夺目。由于他走的太突然,没有像其他一些名人那样留下自传,这令所有热爱崇拜李小龙的人充满遗憾。

但是幸运的是李小龙喜欢写信,他的思想、他的生活通过他写给爱人、家人、朋友的一封封信得以一一还原。

李小龙一生凡事力求做到最好,绝不退而求其次。正是这样的崇高品质才让他取得那样辉煌的成就,才能让他创立独属于他的截拳道。

他在写给弟子木村武之的信里说:“我在寻思创立一套自己的武术体系,一套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但又讲求精简直接的武术体系。它将注重一些根本性的东西——节奏、时机、距离,以及五种攻击之法。”

他在信中详细的和木村武之谈及他的想法,他认为一切要从实际出发,不能凭空臆想。

对于功夫如此,对于他热爱的电影事业也是如此,每一部片子他都投入百分百的精力,力求做到最好。

在写给李峻九的信中他提到了自己参与筹拍的电影,谈到他对于剧本的看法,并且决定更换编辑执笔人。他对李峻九说:有志者事竟成,胸无大志是一个人最大的罪过,有多大志,成多大事。回头看看自己取得的成就——去***鱼雷,全速前进。

这就是李小龙精神——绝不妥协!为了自己的目标,为了自己的理想,任何阻碍都不能阻止他前进的脚步。

他不仅是武者和明星,他还是一位通晓哲学的人

李小龙最响亮的标签是功夫明星,但是世人不知道的是他其实通晓哲学,并且将哲学运用到功夫、事业和生活中。

在他写给朋友麒麟的信中,他说道:有时,你一个人坐下来静静地听会儿音乐,不知不觉间你的意识便兀自展开了随想,武术的本源、生命的本源以及功夫片的本源,都渐次在你心中清晰的浮现出来。这三大源头进而合为一体,相互启迪,由此,你能全方位地领悟个中真谛。

所以李小龙无时无刻不在思索着,他的思索又是基于现实、基于具体的事件,他在具体中去寻求理论的升华。

在我们的印象中,很多功夫明星的文化内涵都比较一般,但是李小龙不一样,他能写能画,他会将自己的想法一条一条写下来,辅以绘画,将他设想的功夫套路具体呈现,他对自己创立的功夫套路并不是口头上的,流于形式的,而是切切实实去创立实施的,他针对自己创立的功夫需要辅以练习的器械都有自己的考量。他设计握力器,委托李鸿新打造出来。

李小龙是一个言行一致,言出必行的人,他的成就跟他这样美好的品质脱不开联系。

做一件单一的事情比较简单,但是将每一件事情都做到极致那就是一个伟大的人。李小龙的伟大正是这样,说他文武双全一点都不为过。我们从他遗留在世的信札可以很清晰的了解他的一生,他的内心、他的品质。通过阅读《李小龙信札》让我有了强烈的冲动,有机会一定要去“李小龙图书馆”,仔细阅读他留给世人的这份伟大的遗产。

  《李小龙信札》读后感(十):15年辉煌时光,138封私人信札,揭示最崇高品质:《李小龙信札》

  

提起中国武术第一人,想必很多人的答案都是李小龙。

是的,正是李小龙将中国武术带到了西方,并在荧幕上将之发扬光大,让世界都知道了中国功夫。

在美国留学期间,李小龙不忘钻研自己的武道精神,他向各位武术大家学习,融汇各家所长,结合中国的道家文化,创建了截拳道。截拳道讲究“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无形无范,如水一样”,能够将武学与哲学相联系,李小龙应该是武术届第一个人了。

李小龙的武术,包括他的武道思想,在西方的影响力不仅没有随着他的去世而减弱,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渐强盛,近年大火的综合格斗(MMA),更是将李小龙奉为先驱。

如果说影视作品能够直面李小龙的武术思想,是心灵之窗,那么书信、日记、札记等比较私人化的文字形式则是探查李小龙心灵的后窗,让我们从不同的维度更深地了解李小龙。

《李小龙信札》中收集了从香港赴美国留学,到他去世这期间15年的珍贵信件,这些信件中,有给家人、师长、朋友、同行、影迷的,可以说全方位地还原了当年李小龙真实的生活,让我们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而不是明星的角度与了解他,去认识他。

每个行业要想奋斗出出人头地都不容易。以往在武侠小说或者是武侠片中,经常能够看到侠客之间以武会友,互相切磋,互相学习招式。之前以为这些都是杜撰出来的,但是读到《李小龙信札》却惊异地发现,这一切居然是真实存在的。

在写给李鸿新、木村武之、弗雷德佐藤的信件中,既有对武术招式的探讨,也有对武道精神的讲解,还有对武术道具的改进建议,林林总总,能够看到一个痴迷武术到骨子里面的武术大师,他的生活基本上就是围绕着武术在转。尤其是他在信件中,针对不同的招式,还画有相应的招式图,人体的结构、比例、线条都极为神似,都说雕塑家要对人体结构了如指掌,身为一个武术家,同样需要对人身体上的各个部位都清晰了解。

如果认为李小龙只是一介武夫,那就大错特错了。李小龙除了练武以外,对哲学思想思考的极为深刻。在华盛顿大学主修戏剧的三年学习生涯中,他的选修课是什么?居然是哲学。

李小龙说过:“我之所以选择读哲学,与我童年时的好勇斗狠很有关联……我常常问自己:胜利了又怎么样?导师协助我选课程的时候,他认为,以我刨根问底的发问精神,最好修习哲学。他说:"哲学会告诉你为了什么才活着。”

正是这种刨根问底的追溯精神,让李小龙创建了截拳道,这是一种表现真实自我的武术,也是一种为真实存在的武术精神而创建的哲学思想。

截拳道的重点可以归纳为三点,第一点是简单,技巧越少越好;第二点是直接,不迂回,直达重点;第三点是不循古,如果一味守旧,没有创新,那么就不能开创新局面。

对于第三点,李小龙张卓庆的书信中写道:“我已经对中华传统武术失去了信心,因为几乎所有的武功路数都无异于纸上谈兵,连咏春也概莫能外……我真心以为咏春还有太多值得改进之处。”

就是这种发展的思维,这种开创性的认识,让李小龙对前人的哲学思想和武道精神加以分析整理,去伪存真,将许多对立的派别和学说加以融合,成为一体,终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武道哲学思想。

李小龙虽然英年早逝,但是他的形象知今在还武术、音乐、电影、健身等各方面影响着人们。

而《李小龙信札》,更是为我们认识一个真实的李小龙,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