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心理学的读后感大全
《焦虑心理学》是一本由李莎 / 欧阳健舒著作,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的192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9-1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焦虑心理学》读后感(一):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
很多人说罗振宇弄知识付费是在贩卖焦虑。焦虑?我们当代年轻人怕是最不缺的了,还需要贩卖吗?焦虑是人对现实或未来事物的价值特性出现恶化趋势所产生的情感反映。是一种紧张、不安、忧虑、 烦恼等不愉快的复杂情绪状态。我之前看到一条报道说,有研究人员发现人类大脑进化过程中发生的改变可能使人们更容易焦虑或抑郁。
想要的东西很多,焦虑自己所拥有的太少,想做的事情很多,焦虑自己的时间不够,羡慕别人生活很好,焦虑自己一地鸡毛……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应对焦虑呢?这本书就是这样一本关于焦虑的心理学指导用书。
——未完
《焦虑心理学》读后感(二):人生苦痛的一大来源,是毕生想要被他人了解的渴望。
这本书是我四月的噩梦,我觉得它也需要标注一个『trigger warning,请大家谨慎阅读』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是一本讲述焦虑的书。因此每十分钟,就会有大量“焦虑”词汇争先恐后地涌到你眼前来。
以及如果你是一个代入感比较强,想象力有很丰富的人,比如你看到别人的伤口就会自己感到创痛心理的人,建议别看。
回到书籍本身,我不得不说,这是一本十分十分十分浅显的书,浅显白话到什么程度呢?
前四章的内容几乎和中学时的思想品德教材差不多。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广大友邻一定会感觉到这内容无比熟悉。
书中虽然也引用了大量案例,但是都讲得很浅,整体感觉就像是一个知心大姐再给你用大白话把邻里的那些事儿抖擞出来给你讲点人生道理的意味。
不过总体来说确实都是现当代年轻人真实在面对的几大焦虑问题,你也一定会从中找到你的焦虑点。很令我意外的是作者在最后居然还提到了购物焦虑。挺潮的。
应该说本书适合对于自己的焦虑根本一无所知的人,但是对于一些稍微了解心理学知识的人来说都没什么意义,概括来说就是“道理我都懂,然并卵。”
最后,假如你真的是一个状况比较严重的焦虑症患者,我建议你立刻去医院挂精神科或者约心理咨询师。
就像《我们与恶的距离》中说的:有抑郁症就去找医生,不要躲起来。
《焦虑心理学》读后感(三):忽悠人读物
对于这本书吧,个人感觉不是很良好。先自我描述一下,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但没有执业,平时除了专业的心理学读物,也很喜欢《重口味心理学》《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等大热畅销心里学读物。但是吧,这本书买了觉浪费了钱、丢了觉得浪费了纸。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对它的期望值太高所致的缘故。 现代社会,除了那些归隐山林想李子柒一样过生活的人,哪个不焦虑?焦虑不一定都是病,人类从小就会焦虑,最最常见的就是小婴儿、小朋友离开妈妈就会哭,这是分离焦虑,再就是上学了考试前睡不着之类的,工作了没完成任务睡不着之类的,这种由于压力产生的焦虑,都是可控的,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就是人类不适应身边环境变动所产生的生物的自我调适,调适调适就适应啦。如果变成了焦虑症,但其实焦虑症也并不可怕,通过正常的自我开导都是可以克服的。 这本书的选题很好,很抓人眼球——“焦虑”、“心理学”。一开篇就是“努力打拼的现代人”,让在都市里的小白领们很有代入感,然后就开始生存焦虑、社交焦虑、职场焦虑,紧接着又是压力过大、害怕失去、恐惧未知、选择焦虑,满满的都是有代入感的标题。但也就是止步于标题了,书中的内容大多是案例,但是这个案例写的吧比泡沫读物都不如,看着像编造,或许也是文学功底有限描述的不好,提出的解决办法也是没有什么参考性,很一般的浅见。 总体来说,就是标题党读物,内容实在是看看就走神,不知道再说啥,也许是不是这书适合刚入社会的小青年,我们这些中年少女们已经不合适了。书的印刷质量也很不好。
《焦虑心理学》读后感(四):不如行动
在李莎和欧阳健舒合著的《焦虑心理学》一书中,作者用10章49小节向我们阐释了焦虑无处不在的现实、焦虑的实质、焦虑产生的原因、焦虑的类型和表现以及应对焦虑的方法,可以说是详尽之至了。在整体读完该书后,因为身处对改善生活状况的重重忧虑里,我非常认同该书第四章的内容——《生存焦虑,与其焦虑不如主动改变生存状况》,亦感触很深。接下来,我要和大家分享我从该章学到的一些知识以及个人的想法。
每个人对于在生存方面感受到焦虑的程度有不同的评判标准,因为这往往取决于人们内心所期待的内容本身就是千差百异的。好多人以人生获取金钱的数量以及收获的名声、地位作为衡量自己过得好不好、幸福不幸福的生存标准,这必然会使其焦虑感倍增。就像一个徒步朝拜的信徒,假使他背着很多干粮负重前行,大家应该能想象他终有一天因疲惫不堪而放弃继续前进的情境。所以作者建议我们在成长的旅途中应该抛弃无意义的包袱,认清到底什么对于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从而轻装上阵,保持头脑的清醒,从一而终。与此同时作者倡议大家:“别一味哭穷,靠自己的双手致富”。我非常赞同作者的这一观点。不论是逢人便诉说自己无比窘困的情况或者自怜自艾愤慨于老天不垂青都无法改变我们自身亟待改善的生存状况,甚至会给人留下消极软弱的不良印象,这显然百害而无一利。相反地,我们可以积极地学习理财知识、制定合理的理财规划,当然最重要的是将自身的天赋、知识,激情和技术融会贯通,使得自身收入合理化,继而从根本上改善自身的生存状况。
《焦虑心理学》读后感(五):人有旦夕祸福,月有阴晴圆缺。——读《焦虑心理学》
本书作者首先在前言抛出很多“想法”,让读者在其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从而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然后用分成几块的目录,让我们更加认识到这本书大概讲的内容是什么。第一章,书中,作者把焦虑比喻成一场感冒,很容易扩散和传播。形象生动让人认识到其实焦虑并不是大问题,然后马上又丢出几个问题,让读者明白自己为什么会焦虑,找出原因后,开始解决问题。 通篇作者举出小到老王中年失业、女孩失恋等生活里常见的例子,大到基督科学创始人——马克·贝克·艾迪的例子,说明心里疗法是有效的,后面引出实用心理学大师威廉·詹姆斯的通过简单的行为就能让人放松甚至心情好的方法,让读者初步缓解焦虑。 后文中作者继续指出,其实焦虑的人大多数都是悲观消极的,正所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而我们需要注意的就是,不要过于注重某一件事情,太过于重视,反而容易弄巧成拙。 焦虑的形成其实有很多原因,把简单的事情想复杂,和别人的不停比较,跟别人交往的恐惧,永无止境的不满足,太忙碌或者太闲,以及患得患失都可能会引起焦虑。 在这本书里,作者把每种焦虑通过不同章节表达出来,把焦虑的类型,焦虑形成的原因,举例说明这种焦虑的表现形式,最后列出解决的方法或方向,让读者读起来比较轻松。就算是想要单独看某一个小章节,也不会觉得前后文不连贯,这就很适合利用碎片时间读书的我们。 读完这本书的感触大概是,焦虑心理学其实看似复杂,但是被作者这样深入浅出地解读一下又变得简单。 这本书其实是很值得去读的一本书,就像书上说的“摆脱如影随形的焦虑,坦然从容地面对生活”。
《焦虑心理学》读后感(六):恐惧未知,你所担心的事情百分之八十都不会发生
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我们面对形形色色的引诱,自然而然,随之而来的压力,也让身为现代人的我们变得压力山大。当我们面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或者活动时,未知的恐惧,就会被自身的无知放大,这样的焦虑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在母亲生病之前,我查遍了所有的资料,做好了所有的心理准备。包括如果需要放疗或者化疗我该怎么办。总之,在医生宣布之前,各种可能出现的结果都被我预想了一次。反观我老公,他自开始就很淡定,我问他,为什么会这么淡定,他很坦然的跟我说,医生都没见到检查结果,我们担心也没用。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放大恐惧,让妈妈跟着我们一起担心。所幸,后来,结果都是好的,根本不是癌。所以,我们只需要做完手术就好了。面对未知的恐惧,每个人都充满了恐慌和害怕,这种病态的害怕,严重的影响了我们的工作和正常的生活。读了这本书之后,我看到这句话之后,时常用这句话来安慰自己,你担心的事情百分之八十都不会发生。这样的一来,百分之八十对普通人而言,已经是极大的概率了。我的恐惧心理改善了很多。再次面对这样的焦虑时,我内心虽然依旧会有担心,但是已经不这么过度恐慌了。
心理学家说,如果,一遇到需要做决定的问题,就会焦虑,紧张,心虚,头晕,坐立不安,那么,我们要当心了,自己可能患上了选择焦虑症。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做的是坚定自己的选择,然后,下定决心不动摇。
总的来说,这本书对我的帮助是挺大的,感触也挺深的。没有心理学那些枯燥的名词解释,也没有那些遥不可及的案例,都是简简单单的让我们在无形中完善自己自己遇到的问题,是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
《焦虑心理学》读后感(七):摆脱时代病
常有人说这个时代的特性就是焦虑。在我这个80后看来一点都不夸张,焦虑的的确确是我们的“时代病”,更准确的是时代赋予我的“时代病”。在我们的身边处处都有焦虑的人,时时刻刻都有人在焦虑。焦虑是好是坏,我似乎在这本《焦虑心理学》中找到了答案。
心理学家指出,焦虑是指一种焦躁与忧虑的情绪,在遇到一些挑战性活动时,焦躁能激发我们的身体机能和提升我们的智力水平,提高我们大脑的反应速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焦虑的存在是有积极意义的。可大多数时间我们被焦虑所支配。极速膨胀的欲望和行动力不足之间的对弈,无时不刻摧残着所剩无几的意志。摧枯拉朽的思绪经不起焦虑的反复游走。
时代没病,时代的前进让我们病了。
在这个充满着不确定的时代里,对未来的过度担忧也是我们焦虑的一大根源。静下心问问自己,你那么担心事情就会好转吗?学会放过自己,找一个好的方向整装再发。
当我们把注意力全都放在对虚无缥缈的未来担忧时,我们必将会越来越焦虑。年轻的我们,单薄的才华总是撑不起华丽的梦想。压力过大时我们要懂得适时地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遭遇挫折时,则不要过度自责,以免被纠结焦虑的情绪所支配。当我们感觉累了,那就去休息,不要逼自己太狠,要懂得让身体与自己的内心握手言和。卢梭说:除了身体的痛苦和良心的责备外,一切痛苦都是想像出来的。 克服焦虑最好的方法就是行动,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让自己忙碌起来,焦虑自然而然地就会消失。心理学上把这种克服焦虑的方式称为“工作疗法”,这种心理疗法的原理就是通过工作活动,排除焦虑者的心理困扰。
放下焦虑,我们应该荡着时代的浪潮,去到你想去的地方。
《焦虑心理学》读后感(八):你有病,我有药
李莎《焦虑心理学》分门别类地指出了我们日常生活可能遇到的各类焦虑场景,比如生存焦虑、社交焦虑、职场焦虑。虽然它们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但危害却是相近的,它至少让我们对自我价值产生了质疑,进而个体与集体、现在与过去产生了不可缓解的矛盾。 焦虑是什么,作者很形象地告诉读者,焦虑是蛀空幸福堤坝的蚂蚁。由于我们对于生活环境的无法选择,在快节奏的裹挟下,我们越来越不相信自己,总是与别人相比,感到力不从心,也许上升通道受阻,也许加薪福利泡汤,也许孩子顽皮不羁,也许配偶情感不忠。如果我们不能科学地应对焦虑,我们就会渐渐成为行尸走肉,无法适应在人群中生存。 李莎《焦虑心理学》阐明,克服焦虑,首要的就是要找到焦虑的根源,只有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其次就是评估危机与你自身的相关性,所谓的危机都是危中有机,福祸相依的,我们要学会辩证地看待焦虑,不要一味地排斥焦虑,此外,我们还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与其担心失去不如珍惜拥有,认定所担心的事极大概率不会发生,把有限的生命用于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胡思乱想,自己吓唬自己。 李莎《焦虑心理学》指出,焦虑与焦虑症并不相同,前者只是人类普遍具有的情绪,是自我保护机制在发挥作用,后者却是一种心理疾病,需要心理咨询与药物进行治疗。把二者区分开来,有利于我们集中主要精力去应对,甚至是喜爱“焦虑”。 李莎《焦虑心理学》强调,当我们内心丰盈时,焦虑就不可怕。如果把焦虑比作弹簧,那么你的强大正好可以克服焦虑的影响,让你在为人处事时随心所欲。其实,每个人的生活都会出现不如意的事情,并不是焦虑只与你相关,既然大家都面临这一困境,那么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看自我,或许很多看似无解的困境就会迎刃而解了!
《焦虑心理学》读后感(九):今天你焦虑了吗?知道怎么去应对焦虑吗?
焦虑心理学 读书笔记
本书的两位作者,都是清华大学的心理学研究生,主攻方向就是积极心理学。所以对于焦虑心理学这个话题应该是非常熟悉的, 理论知识也很扎实。所以在书中也给出了我们一些很中肯
焦虑也许不是我们这个时代才特有的产物,可是焦虑一定是我们这个时代分布最广的心理状态。不断加大的就业压力,毕业生面临面试找工作还是继续考研,考研也会面临没考上,找工作也有可能找不到自己满意的工作,所以这些生存压力都要求我们尽早的做打算,而不能再像以前大一大二一直玩,尽快的确立人生目标,当选择来临时,我们也就不那么的焦虑了。
找到了工作以后,有的人可能还会出现和上司沟通的焦虑感,因为上司对自己掌握了生杀大权,害怕自己不小心得罪了领导,所以更是不敢交流,久而久之,对领导的出现谈话,就产生了一些焦虑,唯有克服了自己的害怕心理,才能更好地工作,更好的展现自己,也才能更快的得到升职加薪的机会。
工作,升职和领导沟通焦虑以后,还需要继续解决交友的焦虑,不论男女,这个时候如果没有固定的男女朋友,或者说没有结婚,那么整个社会都会告诉你应该出去相亲,找到和自己过一生的人。对于外向的人而言似乎很简单,而对于社交圈窄,性格内向的人来说,这个自然而然又会给他增加压力,增添焦虑。当然,解决的最好方式,还是要走出去。
书中比较新颖的是,谈论到了死,这个在我们的文化背景下,几乎从来都不去讨论思考或者干脆避而远之的问题,书中用爱因斯坦的遗嘱,向我们传达了一种正确的死亡观。以一种平静的心态去面临死亡,也许只有努力生活,过好了当下的每一天,我们在面临死亡的时候才能够无惧于死亡。
《焦虑心理学》读后感(十):直面焦虑
李莎在《焦虑心理学》中写到,“焦虑,是指一种焦躁忧虑的情绪,当我们面对具有挑战性或危险性的活动时,就会产生焦虑,任何人如果过度焦虑,就会影响自己的情绪,乃至生活和工作。”焦虑,有利有弊,现代社会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焦虑,适当的焦虑可以使人进步,反之,会使人心中郁结,终日惶惶度日。 文章通过描述“焦虑”是什么,引用“庸人自扰”的典故解释了什么是焦虑,让读者更清晰的了解什么是“焦虑”,层层深入,引用心理学家的“过钢化玻璃桥”实验,从根源上剖析了“焦虑”不过是人心中的一种恐惧心里活动,明知道桥不会断,但因为是透明的玻璃,以至于看到桥下的毒蛇,心里不免惶惶不安,就会出现焦虑情绪,“万一掉下去,被毒蛇淹没怎么办”,究其根源,就是害怕毒蛇,而不是过桥。生活中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类似的情况,焦虑,其实是对于某件事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后果的恐惧,倘若我们可以战胜心中的恐惧,直面现实,保持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面对事情,所有的焦虑都会烟消云散。 此外,作者在文章中还对于现代社会中,人们容易产生的生存焦虑、社交焦虑、职场焦虑、以及由于压力过大、害怕失去些东西等种种“焦虑”所引起的,会出现的情形通过案例引用一一进行描述,并简述其相对应的解决办法。例如,李莎在“社交焦虑”写到,当众讲话紧张,是人的一种反应式行为,出现紧张的原因无外乎是害怕“出丑”,“怕丢脸”,“自我形象不好”等害怕心理,才导致紧张出现。我们在工作中,总免不了在众人面前讲话,工作报告,分享工作心得等,有时候由于紧张总是不能落落大方的讲话,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那么这时就需要我们“对症下药”,找准紧张害怕的原因,在这个点上下功夫,做到胸有成竹,自信心爆棚。 总之,李莎的《焦虑心理学》言语通俗易懂,引用的案例贴近生活,对读者正确对待“焦虑”有着重要的指导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