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煤气灯效应》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煤气灯效应》的读后感大全

2021-02-10 04:04:4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煤气灯效应》的读后感大全

  《煤气灯效应》是一本由[美]罗宾·斯特恩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3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煤气灯效应》读后感(一):学会识别对方在发神经并做到及时撂下他独自受冷风吹

  

作者从“煤气灯操纵”该现象是什么,如何产生以及如何逃离该现象,都做了很好的阐述。但作为一个个体,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有些纠结,有时觉得自己是操纵者,有时候又觉得自己是被操纵者。在一段关系中埋怨和吵架不可避免,如果都要为了自己的心理健康转身就走,那各自的情绪没得到释放,没得到碰撞就戛然而止,好像又会更容易被贴上“你很会逃避”、“你根本不在意我的感受”的标签。

  《煤气灯效应》读后感(二):每个人都该读一次

  国外10年前的读本,国内近年来热起来的话题,反PUA行动被需要因为它存在的可能在情感,家庭,工作,教育的每一种关系里。当你拒绝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把责任转嫁到别人身上或企图破坏质疑你行为的人信誉,你就是情感控制的施暴者。当你恐惧着情感末日来临,渴望趋同的心理需求来维持这段关系,你就是被操纵者。播种困惑和怀疑需要另一方怀疑自己认知的递进,想要走出3个被操纵的阶段,无论是面对魅力型,好人型,威胁型的面孔,我们都要时刻关注自己的感受而非对错。果断离开恶果,才能增加我们被善待的概率。

  《煤气灯效应》读后感(三):了解自己,爱自己

  

这本书,匆匆看完,煤气灯效应的最大受害者,可能就是“讨好型人格”的人。

其实不妨想一想,人生在世,匆匆数十年,谁也不晓得明天会发生什么,干嘛那么在乎别人怎么想,怎么说?别人觉得自己不行,那就离这个人远点,要是心里不服气,就去提升自己,如果还是不行,那也没啥大不了的,远远地就行了。

批评的有道理,就去改善,无理取闹呢?那就是对方幼稚嘛,有必要跟他再多说什么?

认识清楚自己,做好自己,还就是冯唐的那句俏皮话,“人生两件事,关你屁事,关我屁事。”

跪舔是得不到尊重的,自我怀疑,否定更加如此,不仅得不到别人的尊重,还把自己给丢了。

最重要的,化解一切尖锐的办法,就是爱,自爱。

  《煤气灯效应》读后感(四):关于控制和理想的思考

  

打开这本书纯粹是因为好奇,看前面的时候觉得与我无关,看中间的时候觉得这是目前最贴合我的家庭经历的一本书,想到和妈妈的相处忍不住泪流满面,在高铁上戴着口罩真的不好擦眼泪。

看到后面就忍不住反思自己,我有时会期待别人按照我的想法做事,不相符就忿忿不平,也是一种控制欲吧,对方也可能是对的啊。而且我在“公平”“道德”方面尤其敏感,有时是因为对方损害了我的利益,有时是出于对弱者的共情,有时是觉得制度不合理,但根本原因可能是我无法接受不公平不道德的自己。(又觉得是因为这个世界有太多傻逼)

我认为的理想,其实是有局限的。但是不想纠结是非对错了,谁没有偏见呢?那么多人在肆无忌惮地影响这个世界,增加人类行为多样性,本天使为什么还要束手束脚?就去做我认为对的事,去发声,去出力,在我的世界留下深深的“到此一游”。

  《煤气灯效应》读后感(五):反对PUA

  作为一个对PUA了解仅停留在表面,没有进行过深入了解的人来说,这是一本干货较多的书。 看完书之后,豁然开朗,很多疑惑都在书里找到了答案。

  问题是重复内容过多,虽然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看多了会觉得烦。需要跳过重复部分。 为什么总是很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说到底,是为了争个输赢,或者获得认可。一旦脱离了那段关系,就什么都不重要了。自然就不会受到总是让我难受、感到压抑,甚至怀疑人生的关系干扰和控制了。 有时候,干脆利落给一段关系画上句号是一个完美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这个社会很现实,利益牵扯千丝万缕,太复杂了。剪不断理还乱。 想要完全摆脱煤油灯效应,还要走很长的路。 我并不认为这本书是女权主义,作者在书的开始就说明了下面的统一使用“她”来作为被煤油灯控制的人的代名词。 反而是某些人,只要是跟女性权益有关的东西,就打上女权标签。女性也是人,维护自己的人权有什么错?难道天生就应该被奴役?这种人本身思想里是否就带着煤油灯控制者的潜质?

  《煤气灯效应》读后感(六):PUA的爸爸“煤气灯效应”。

  “煤气灯效应”来源于一部1940年的黑色悬疑电影《Gaslight(煤气灯)》。讲述了年轻脆弱的女歌手被丈夫PUA的故事。而这本书,深度研究了“煤气灯效应”,教你如果认清并摆脱别人对你生活的隐性控制。

  本书由纽约大学应用心理学博士撰写,分为八个章节以及三个实用的附录。

  八个章节用大量真实的案例讲述了什么是“煤气灯效应”,它的三个实施阶段,如果“关掉”煤气灯,以及如果远离煤气灯。内容非常详尽,简直是手把手分析教导。

  三个附录为”了解你的情绪“、”想象你们的关系“、”照顾好你自己“,用自测的方式,使读者更了解自身的情况,从而找到应对方法。

  随着近年来PUA风的盛行,各位单身青年在寻爱路上越发谨慎,希望读完这本书的你能远离渣男渣女,过上独立自主的幸福生活。

  《煤气灯效应》读后感(七):困兽之斗,无法停止的煤气灯探戈

  

在许多PUA事件得到报道后买的书,今天读完。与其说是一本心理学科普书,更像一本工具书,用来提供心理援助。

初读以为可以借此理解情感关系中的精神控制的深层因素,后来越是了解越是与自身映照,在两个不同的角色中都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又何尝没有过渴望掌控而去否定别人的经历呢。好像是下意识的,受过他人的伤害后,我们只学会同样的伤害他人的方式。由此恶性循环,实在可悲。

所幸还有这样的书可以让人检讨与反省自己。

在和他人有亲密关系之前,需要先学会爱自己,而不是靠他人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这是我从这本书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一件事。

读这本书拖了太久,读到最后只觉得怅然:选择,改变,坚持,哪一件事都不容易,决定也许很痛苦,但沉浸煤气灯关系中只会更糟。

向前走,不要回头。

  《煤气灯效应》读后感(八):社会人的情感控制与被控制

  

案例太繁复。

现实生活中,有感情的存在也总是会有控制或被控制。思考很重要,对自己的认知也很重要。独立不仅是财务上的独立,更是精神上的。一段关系,疲惫、困惑甚于轻松愉悦的时候,肯定是出现了问题。

不肯放手的原因很多,沉没成本,对他人的期望,对自己能力的幻想……而不断找理由维系这样一段问题关系的时候,就代表着我们都开始失去了自己。因为在想方设法证明自己,得到他人的认可,从而挽回日益变坏的关系。但其实,已经是一个恶性循环。

书中说的很对,如果需要别人承认你是对的,就很容易被操纵。所以,不去争论自己确定的事实,不去纠结谁对谁错,放下被人理解的执念,那么,我们就是踏上了自由之路。爱情、亲情、其他社会联结,任何一段关系,人的本性决定我们会被情感羁绊,会有意识无意识陷入煤气灯操纵,而抛开趋同心理,认清自己,相信自己,学习思考分析,都是我们可以重新开始的前提,虽然过程很艰难,时间很漫长,但至少在迷雾中迈出了第一步。

  《煤气灯效应》读后感(九):杂感

  煤气灯操纵者与被操纵者舞起的煤气灯探戈。实质上仍是亲密关系中的权力争夺,比起感受,我们总是更在意谁对谁错。 全书在表达这样一种思想:你要对自我认知足够坚信,不必过度寻求他人的肯定,甚至无形中将对方幻想为理想形象,要知道这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之人,倘若一段关系中你成为了一切过错的承担者,显然这不健康。 白话来讲,其实就是一种“甩锅”心态。被操纵者拥有超乎常人的共情与自省能力,遇到指责时常态反应是归咎于自身并放大过错,长此以往容易陷入自我否定。“甩锅”心态其实就是面对他人的质疑,下意识地在意自身的感受,隔离出一段保护自我的防御之墙,从自我切身体会出发,而不是一味苛责自身。“他说的一定是正确的吗?他对我的评判是全面客观的吗?他眼中的我是真实的我吗?” 被操纵者过度反省自我反而会招致操纵者变本加厉争夺权力——证明他是对的。这时被操纵者最机智的做法并不是“解释”,周旋于权力拉锯,而应该是强调自己的感受,坚定自己的看法,及时退场。例如,“我现在感到很不舒服,我们以后有时间再谈。”“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不过我可以考虑一下。” 远离那些实质上伤害你却打着爱的名号的“好”,要知道,离开这些好,生活也不会像恐惧中那样糟糕。

  《煤气灯效应》读后感(十):煤气灯探戈

  这本书其实如果没有深陷其中,其实很难静下心来阅读完。因为作者是以几个例子,层层递进地去讲如何摆脱这种煤气灯操控的畸形关系。正如作者所说的这是双方的问题,想要摆脱,不是是改变别人,而是去改变自己。从这种关系中先找回自我,勇敢脱离,这确实需要强大的内心和理性。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过煤气灯效应的时候,如果不会去操控别人的时候,可能也会被别人操控。父母,爱人,上司,朋友。这些朝夕相处,亲密无间的人都可能成为操控者。作者给的判别方法很简单,就是从你的感受出发,是否感受到压抑,变得不相信自己,什么事情都要依附他人。当一个人没有强大的内心,没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过于富有同情心,他就很容易被他依附的人所操控。从小到大遵从的听话教育,更导致了这种煤气灯效应的出现。 小时候我和父母的相处就一直是这种关系,弟弟受到的影响可能更严重,以至于他现在成年了都很难摆脱这种阴影。我因为之前住校的原因,还有小时候没有和父母一起生活,现在抽离还容易一些。煤气灯操控者有几种类型,不单单只有威胁性型,还有好人型,魅力型。后面两个披着为你好的外衣,其实更加危险,因为你会变得更自责。这本书或许有点女权主义,以为女性更容易被操控,不过相信很多处于弱势的群体都会有这种感受。正如作者所说,现在个人主义盛行,每个人都容易处于孤立的状态,这样就更容易被最亲近的人所操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