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告别读后感1000字
《漫长的告别》是一本由[美] 雷蒙德·钱德勒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4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漫长的告别》读后感(一):说点不足
看了原著,也看了几个版本的改编的电视剧和电影。
感到原著有个问题,就是故事中间“断了一下”。
中间那个插入的婚外情案件,跟主线关系很弱。会有叙事压力一下就偏掉的感觉,如果是改编成更紧凑的剧情的话,估计要把婚外情的更多的铺垫往前放,让两个案子嵌套的更紧。还有就是要更增加对于整个社会百态的描写,要把那种幻灭感做出来。
不过这样改动太大,也许读者很难接受吧。
《漫长的告别》读后感(二):To say goodbye is to die a little.
“永远不知道最微不足道的事情什么时候会变得至关重要。”
一位私家侦探马洛无意间与特里结缘,继而被卷入一场上流社会的阴谋当中。随着真相的逼近,马洛意识到,从被卷入这场阴谋的那一刻起,他就在与这场对友情、爱情的双重背叛做着最漫长的告别。
欧美文学一个特点在于有着大量的外部环境描写,本书中外部环境描写几乎占了近三分之一,这对于读惯了亚洲文学的读者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障碍。但钱德勒的描写手法并没有太华丽,更多的是平铺直叙,全文读起来也比较流畅,这大概是他被誉为“硬汉派”作家的一个原因吧!
本书的写作手法是一个亮点,它与我先前读过的阿加莎·克里斯蒂以及柯南·道尔的欧美侦探小说有很大的不同。侦探马洛在本书中作为案件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全文以第一人称讲述,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时常会觉得我是在看马洛的生活感受而忘记了推理探案。
一杯一半金酒一半罗丝派青柠汁的螺丝起子,更多的也是在象征着矛盾的主人公马洛。马洛在文中评价自己是一个浪漫主义者,整个故事说白了都是源于他在舞厅门口对醉汉特里管的一场“闲事”而引起的。他与特里相识的时候并不长,更谈不上是深交的朋友,马洛却在这仅有的几次谋面中坚信特里不是杀害他妻子的真凶,从而也在这场阴谋中越陷越深,到头来发现,所谓的友情、爱情都是一场欺骗罢了。
“一天二十四小时,总有人在逃跑,总有人在追逃。窗外,在那片上演着千宗罪的夜色中,有人在死去,在遭受摧残,被飞起的玻璃割伤,狠狠地撞上方向盘,或是身陷沉重的轮胎下。有人在被毒打、被抢劫、被扼死、被强奸、被谋杀。有人在忍受饥饿、疾病、厌倦,绝望地面对孤独、悔恨或恐惧,他们愤怒、残忍、狂乱,浑身战栗,泣不成声。一座相较而言并不特别糟糕的城市,一座富裕的、充满活力与骄傲的城市,一座迷失的、垮掉的、从里到外全是空虚的城市。
这一切全都取决于你屁股坐在哪里,取决于你自己心里记着怎样的一本账。我没有账本。我也不在乎。”
《漫长的告别》读后感(三):虽千万人吾往矣
《漫长的告别》 据说村上春树在完成《挪威的森林》前,反复将钱德勒的《漫长的告别》读了五遍。究竟是什么的魅力能如此吸引村上春树,是文体?是描写手法?还是故事结构?抱着这样的好奇心,我利用双休日闲暇时间拜读了这本著作。 当我读完书中最后一句句子后,多多少少能体会村上春树爱不释卷的原因了。 主人公马洛,与其说是一名私家侦探,不如说是一个能坚守自己信仰,捍卫自己底线的硬汉。警方怀疑他的朋友特里.伦克诺斯杀人潜逃,盘问马洛伦克诺斯的行踪及去向。为了这样一个仅有几面之缘,一起喝过兼烈旧的朋友,马洛守口如瓶。不管面对的是咄咄逼人的警察,还是利益诱惑的代理律师,他一个多余的字都不曾吐露。马洛之所以这样做,仅仅是因为他喜欢伦克诺斯这样的朋友,那是一种不求回报的喜欢,一种心心相印的欣赏,虽然伦克诺斯本身并不值得他这样做。马洛将这样的喜欢变成一种执着,一种精神,一种无论财阀大亨牛鬼蛇神都无法撼动的信念。当得知伦克诺斯自杀的消息后,马洛决定要搞清楚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虽然有人很不喜欢他这样做,想将此事销声匿迹,沉到水底去。 这样的人总是浪漫主义的,从古至今,国内海外,从无例外。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具有类似于中国侠客的精神,有着“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的义气,也有“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的洒脱。 这样的人也总是容易被伤害,容易受伤的。现实的残酷往往会将他推向深渊的边缘,不得不做出妥协,不得不做出让步。可马洛似乎并不在意于这些。在面对一起人人都想掩盖真相,人人都避之不及的凶杀案时,唯独马洛孑然一身,单刀赴会,将案情抽丝剥茧,真相大白并昭然天下。 纵使你权利大到只手遮天,你财产多到富可敌国,无所不能,你也不能动摇我探寻真相的决心。你武力恐吓不了我,因为我相信正义之光;你金钱贿赂不了我,因为我深知真相比铜钱值钱百倍。马洛虽是平民,较之于一群偷偷摸摸、蝇营狗苟的所谓贵族时,宛如鹤立鸡群,格格不入。马洛是真正的贵族,精神上的贵族,永恒的贵族。 有些动物因为皮毛值钱,比如狐狸;有些动物因为牙齿值钱,比如大象;有些动物因为骨头值钱,比如人。马洛就是这样的人。 最后,当初那起欲盖弥彰的案件重新浮出水面时,伦克诺斯居然神奇地“复活”了,只不过是以另一个人的身份复活的。显然他在某些方面利用了马洛,好让自己能偷天换日,凤凰涅槃。而此次重新现身,目的也只有一个:让马洛别再插手那起案件。对于这样的“背叛”,马洛表现出的更多的是一种释然和怜悯。“我宽恕了你的过去,虽然我对我们的未来只字未提。”马洛深知,人总是脆弱的,尤其是在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时,是如此不坚定且易变。他不会憎恨伦克诺斯,只不过不会再和他一起喝兼烈酒了。一个人说自己是硬汉很容易,但要做一个硬汉却很难。我们长大后才知道,行知合一的难度到底有多高。 原来,最早在那个台阶遇到伦克诺斯时,马洛就开始了一场漫长的告别,一场关于友情、爱情的告别,一场关于虚伪、谎言的告别,一场关于自私、肮脏的告别。他离开人群,越走越远。回首望去,人群越来越小,越来越模糊。
《漫长的告别》读后感(四):以告别之语,抒友谊之情
《漫长的告别》读后感(五):印象深刻的段落
漫长的告别(译文经典) 雷蒙德·钱德勒 29个想法 ◆ 1 >> 在舞者俱乐部里,他们需要面对的各色人等会让你产生一种幻灭感:花在打高尔夫球上的大把银子在改善人格方面收效甚微。 ◆ 4 >> 我这种人的一生中只有一个辉煌时刻,那就像是在高高的秋千上荡出的一道完美的弧线。此后,他的余生便只有一个目标了,那就是千万别从人行道上跌回阴沟里。 ◆ 5 >> 我换好衣服,锁上通向后堂的隔门。等到我回到客厅的时候,他已经倒在一把椅子里睡着了,脑袋歪在一侧,脸上像是被放干了血色,整个身体都疲惫得松弛开了。他看上去可怜极了。我碰了碰他的肩膀,他慢慢地醒了过来,仿佛从他方才栖身的梦乡回到我的身边要走很远很远的路。 ◆ 8 >> 拘留所里的生活总是处在一种悬而未决之中,没有目的,也没有意义。在另一间囚室中,你也许会看到一个人既没有入睡,也没有尝试入睡。他正坐在自己那张铺位的床沿上发愣。他也许会看你,也许不会。你看着他。他一言不发,你也一言不发。这里没有什么可交流的。 >> 你只能听见夜岗警监的声音。他的声音清晰响亮地在你的耳中回荡。他会让你通过各种测试项目,就好像你是一条马戏团里的狗。他疲惫、悲观、强悍。他是一名舞台经理,指导着史上上演时间最久的一出戏,但他对这出戏早已失去了兴趣。 ◆ 11 >> 我带着某种超然的情感想着特里·伦诺克斯。他已经朝记忆深处越退越远了——白发,疤脸,软弱又可亲,带着他那种奇特的自尊。我不想评判他或是分析他,就像我从未问过他是如何受的伤,或是他如何跟一个像西尔维娅这样的女人结的婚。他就像是一个你在客轮上偶遇、渐渐熟稔,但从未真正了解的人。接着,他消失了,就像那个同船的旅伴在码头上对你说完“再见伙计,保持联系”一样,但你知道你不会联系他,他也不会联系你。你很可能今生今世都不会再见到那个伙计了。就算你见到了,他也会像是完完全全变了个人一样,不过就是又一个和你同乘一辆社团包车的扶轮社会友。 >> 我是个大坏蛋,马洛。我挣很多钱。我得挣很多钱,才能疏通那些我得疏通的关系,这样我才能继续挣很多钱,然后继续疏通那些我得疏通的关系。 >> 百万富翁们的生活方式都奇怪得很,他们永远躲在大群仆人、保镖、秘书、律师,还有毕恭毕敬的经理们组成的人墙后面。也许他们也要吃饭、睡觉、剪头发、穿衣服。但你永远都没法确定。你读到或听到的有关他们的一切都经过了一帮公关人员的加工——这群伙计拿着高薪来替他们创造并维护一种可以接受的人格,一个简单、干净、鲜锐的形象,就像一根消过毒的针。它不一定非要是真的。它只要同所有的已知事实相吻合就行,而那些已知事实你用手指头就能数得过来。 ◆ 12 >> 世上最致命的陷阱就是你为自己设下的那个。 ◆ 13 >> 一个一脸哀伤的伙计坐在吧台前的高脚凳上,正跟酒吧招待说着什么,后者一面擦着玻璃杯,一面听着,脸上挂着一副塑料假笑——通常,当人们试图强压住大吼一声的冲动时,便会挤出这样的笑容来。那位顾客人到中年,衣冠楚楚,但显然喝多了。他很想说话——但即便他不是那么想说话,他也根本停不下来。他很礼貌、很友好,就我听到的那几句话而言,他的吐字似乎也不算太含糊,但你知道他每天早上一觉醒来,手里面就攥着酒瓶子,只有等到晚上坠入梦乡后才会放手;他的整个余生也都将如此,这就是他的人生。你永远不会知道他是怎么变成这样的,因为就算他对你讲了,那也不会是事实。那至多只是一段扭曲的记忆,而他以为那就是事实。世上每一间安静的酒吧里都有一个像他这样一脸哀伤的男人。 ◆ 17 >> 在这样一栋大楼里,会有几个真正赚大钱的家伙,可他们看起来并不显山露水。他们融入了这破旧的背景中,这对他们而言是一种保护色。 ◆ 18 >> 他没有冲我挥拳头,于是我转身离开他,朝外面走去。走到那扇宽大的双层门前时,我回头看了他一眼。他一动不动。他还有工作要做。他得把蜜糖一层层地重新抹好 ◆ 21 >> 我跟他解释了爱狗者协会。他一点儿也不感兴趣。他听说过动物保护协会。他们最好能滚多远就滚多远。他们眼里没有比马更小的动物。 ◆ 26 >> “没事儿。她就是累了。你别管了,韦德。不要多想了。我不该问你的。”“别想了,说得轻巧。”他的声音这会儿听上去有点犯困了,像是在自言自语。“别想了,别做梦了,别再爱了,别再恨了。晚安,亲爱的王子。我再吃一粒药吧。” ◆ 32 >> 我坐下来,看着他。他也看着我,像一个动物学家看一只甲虫。 >> “钱一旦多起来,就获得了一种自我生命,甚至是一种自我意识。钱的力量会变得难以驾驭。人一直是一种贪婪的动物。人口增长、战争的巨额花费、没收性赋税的无尽压迫——这一切都使他变得越来越贪婪。普通人是疲惫又恐惧的,而一个疲惫、恐惧的人无法负担崇高的理想。他必须养家糊口。我们这个时代见证了公德与私德的骇人滑坡。你不能指望一群生活在缺乏品质中的人能拿出品质来。你没法从大规模生产中得到品质。你也不想要品质,因为品质太持久了。于是,你取而代之以款式——一种旨在人为产生过时的商业骗局。只有让今年出售的产品在一年之后显得过时,大规模生产才能在来年继续出售其产品。我们拥有世上最洁白的厨房和最闪亮的卫生间。可就在这间可爱、洁白的厨房里,大多数美国主妇却做不出一顿堪吃的饭食,而那间可爱、闪亮的卫生间多半只是一个容器,用来盛放除臭剂、通便药、安眠药,以及那个被称作美容业的诈骗集团提供的各类产品。我们制造着世界上最漂亮的包装,马洛先生。里面的东西却基本上是垃圾。” ◆ 38 >> 彼得森治安官继续一次次地当选,活生生地见证着这样一个事实:在我们这个国家,哪怕你没有任何相关资质,你也可以将一个重要公职永久性地收入囊中,只要你的鼻子不去乱嗅是非,你的脸还算上照,你的嘴巴闭紧点,别乱说话就行了。除此之外,你要是还能亮出马背上的英姿,那就更是不可战胜了。 ◆ 39 >> “我搜过他的书桌了。他给自己写了不止一封信。他写啊写啊写啊。不管是醉了还是清醒着,他都要敲那台打字机。他写的有些东西纯属疯言疯语,有些挺好笑的,还有些则透着哀伤。这伙计的心头压着一座山。他写的东西全都绕着它在兜圈子,却从不触及这桩心事本身。 ◆ 42 >> 坎迪一言不发地将酒摆在我面前。他看了眼斯宾塞,斯宾塞摇摇头。坎迪又飘走了。没人注意到他。他就像是中国京剧舞台上的道具师——那个在舞台上把道具搬来搬去的家伙,不论是观众还是演员全都当他不存在似的。 ◆ 45 >> 有一个问题依然没有答案,而且恐怕永远也不会有答案了,那就是:为什么罗杰只是呆呆地站在原地,任她宰割?他一定早就知道了结局会是怎样。所以他干脆自暴自弃,听天由命了。语言是他的营生,他能用语言描述一切,却唯独面对这件事时只有无言的沉默。 >> 。时间让一切都变得卑贱、可鄙,满面褶皱。人生的悲剧,霍华德,不在于美丽之物英年早逝,而在于他们会变得衰老,变得卑贱。这样的事不会发生在我身上。再见了,霍华德。 >> 不用了。还记得你开车从巴士底狱把我送回家的那天晚上吗?你说我有一个朋友等待着我的告别。我从没有和他真正告别过。如果你们刊登了这份影印件,那么这就是告别了。这等待已经够久了——太久,太久了。” >> 他们不必听说你。马迪的地产就在塔霍湖内华达州那侧的湖岸边,紧挨着哈兰·波特家。说不定他俩偶尔还会打声招呼。说不定拿马迪钱替马迪办事的某个人从拿波特钱替波特办事的某个人那里听说,一个叫马洛的小混球多管闲事,还嗡嗡地惹出了好大的动静。说不定这句顺便一提的闲话就会被人一路顺便传递下去,直到洛杉矶的某间公寓里电话铃响起,一个肌肉发达的壮汉领会了电话那头的弦外之音,决定出门锻炼一下肌肉,顺便也带上三两个朋友一同锻炼。如果有人想要你的小命或是把你揍扁,那些负责执行的壮汉是不会跟你解释原因的。这对他们来说只是常规工作。 ◆ 46 >> 马路对面山上的树林,还有街尾的那个隆起的山坡。“真是个安静的好地方,”他说。“安静得刚刚好。”他走下台阶,钻进汽车,绝尘而去。警察从不告别。他们总是希望能在指认嫌犯的队列中再见到你。 ◆ 50 >> 她哭了起来。“你这傻瓜,你这彻头彻尾的傻瓜!”她的脸颊湿了。我能感觉到上面的泪水。“假设这婚姻持续了半年或是一年或是两年。你又有什么可失去的呢,除了办公桌上的灰尘、百叶窗上的沙土,还有你那空虚生活的寂寥?”“你还要来点香槟吗?”“好吧。”我将她拉到身边,她靠着我的肩膀哭了。她不爱我,我俩都知道这一点。她并不是为我而哭。她只是在此时此刻需要落几滴眼泪罢了。 嗯 >法国人有一条谚语,说的就是这种感觉。那群混蛋为每一种感觉都发明了一条谚语,而他们的话永远是对的。 说一声告别就是迈入死亡一小步。 >> 法国人有一条谚语,说的就是这种感觉。那群混蛋为每一种感觉都发明了一条谚语,而他们的话永远是对的。说一声告别就是迈入死亡一小步。 ◆ 53 >> “可你买下了大半个我,特里。只用了一丝微笑、一个点头、一次挥手,外加一间清静的酒吧里的几杯清静的酒。这一切都很美好——在它没有被打破的时候。再见了,朋友。我不想说告别。我在那个字眼尚有意义的时候已经对你说过它了。当我说出它时,它是一个哀伤、孤独、无可挽回的词。” ◆ 点评 ★★★★★
《漫长的告别》读后感(六):再见或是来生
或许只是再平常不过的一次道别了,你不会望着对方远去的背影发呆,甚至不会回头挥手,可你事后才知道这次告别就是缘止; 也或许,你虽然已知这很可能就是最后的一次见面,从此以后各奔东西甚至天人永隔,但彼时内心还是平静如水,甚至莫名的自信,侥幸的心理,总觉得日后还有机会重逢;
可在一天又一天过去以后才恍然大悟,那个告别竟是如此漫长,以至于不舍的情绪是在分别之后才慢慢发酵,由淡变浓,由浅入深,最后虽然消散,实则却是沁入肌肤深处,演变成永久的怀念或是遗憾,折磨余生。
正如书中在结尾处所写:
“To say goodbye is to die a little.——说一声告别就是迈入死亡一小步。”(P409)
我总觉得这本书与其归类为侦探小说不如视作一本浪漫而深刻的散文诗,纵然全书围绕着一起谋杀案开展,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名私家侦探,案件的发展和结局也足以令人惊叹,但远不是传统的古典侦探小说那套手法,缺少足够诡谲的氛围、离奇的案件、层层递进抽丝剥茧的紧张节奏。所以我需要格外提醒,如果有读者抱着解谜的心态阅读本书的话,多少会有些失望。
探案元素在本书中更像是一层外衣,或者说是表皮,虽剥离不了,但绝不是核心。即便是以硬汉派侦探小说这一子分类来归类,本书也有不少出入。
区别于古典侦探小说中主角的思维严谨,讲求推理和证据,硬汉派小说的主角多半是游离在社会底层,黑白两道之间,混得不怎样的私家侦探。他们胆大心细,有头脑,但没有那种神乎其神的推理技能和勘破一切的天赋,他们的水平也就跟普通干练的刑警相似或略胜一筹;他们有着天生的打抱不平的豪气,但在正义的气质中混在着不少劣迹——贪财好色,脾气暴躁,喜欢用拳头解决问题。但本书中的马洛有着明显的差别,他贫穷,但对于钱来讲似乎不那么偏爱;爱美女,可又不纯粹为了肉欲;足够硬气,但在很多时候却显得多愁善感像个诗人。甚至当有人讥讽他时,他自己干脆承认
“你说得对,坎迪。我根本就不是硬汉。”(P241)
恰是这种扎根于侦探小说却又难以融入其中的矛盾,在钱德勒出色的文笔、丰富的阅历和深刻的思想共同作用下,成为一部可以进入经典文学殿堂的“通俗文学”(通常来讲,侦探小说被视为通俗文学,更类似于茶余饭后的消遣,而经典文学的地位则是登堂入室)——这在侦探小说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当我合上书的最后一页,琢磨着书中的故事,突然间觉得马洛这个角色颇像古龙笔下一位武功盖世的大侠——《多情剑客无情剑》(翻拍电视剧为《小李飞刀》)的李寻欢,他既侠肝义胆,又柔情似水。
马洛这个不像侦探的侦探让你很难忘记,他会停留在你的记忆里并嵌入其中,跟同职业的其他“侦探”形象相比,他不是像福尔摩斯、波洛一样被你崇拜,而是一种更亲切的,更真实的感受,就好像你总能映射到自己真实生活中认识过的人一样。但他到底长什么样子你又根本说不清,因为书中压根儿也没有详细描述(我也是读完了才发现的),只知道他是一个中年的健硕男子,有些男人的魅力,有着不符合职业特点的浪漫。在书中,他是这样自述的:
“我的个浪漫主义者,伯尼。我在夜里听到呼喊,就会上前查看出了什么事儿。这样做你弄不到一分钱。你则是个头脑清醒的人,你只会关上窗户,调大电视机的音量。或者你会一踩油门,跑得越远越好。别掺和别人的麻烦事。你只会因此而惹上一身的泥巴。上一次我见到特里·伦诺克斯的时候,我们一起喝了我在家里煮的咖啡,然后抽了烟。所以我听说了他的死讯后,就跑进厨房,煮上咖啡,给他倒了一杯,再为他点上支烟,等到咖啡凉了,香烟燃尽,我向他道了声晚安。这样做你也弄不到一分钱。你却不会那么做。这就是为什么你是个好警察,而我是个私家探子。”(P313)
一个偶然遇见的醉酒男子让他心生怜悯,于是施以援手将这个醉鬼从马路上带回了家;在之后又一次的重逢后再次拖着喝成烂泥的这个陌生朋友拉回了家,然后两人就逐渐成了朋友——那种跟类似于点头之交的朋友。更为令人不解的是,也就是喝过几次酒,泛泛的聊过几次,马洛便为他冒了极大的风险,并为此而进入监狱,宁愿受刑也不肯出卖于他。最终,得知他自杀的时候,马洛这个硬汉跑去煮了咖啡,给这位朋友倒了杯,还为他点了支烟以示纪念。
你看,这完全不符合一个侦探本身的设定,不足够的警惕,太过于感性,不足够的自私,太过于重情。马洛只是凭借自己的感觉就断定这是一个好人,这是一个值得交的朋友,而且在几乎没有掌握到任何消息的情况下,相信凶手另有其人,宁愿在各方势力威胁下依然想着找出真相,还这位朋友以清白。啧啧,这样的人又怎么能够在侦探这个行业里混的长久呢?
但这或许才是一个我们真正认可的,有血有肉的人物。他从事侦探行业,并不是因为这一行多么的风光多么的令人钦佩,而只是因为这只是一个他能干的,再普通不过的行业罢了,再看看他如何自述的:
“至于为什么我还要干这一行,没人说得上来。你发不了财,你也常常得不到什么乐趣。时而你会挨一顿痛揍,时而会有子弹朝你飞来,时而你还会被扔进大牢。折腾好一阵子之后,你会精疲力竭。没过两个月,你就会决定放弃,趁你两腿还迈得开步子,脖子还架得稳脑袋的时候再找一份踏实的工作。这时,门铃响起,你打开连通等候室的内门,发现门口出现了一张新的脸孔,带着一个新的麻烦、一肚子新的苦水和一笔少得可怜的钱。”(P178)
你品,是不是跟很多打工人的抱怨一样,所以这个人设一下子跟我们拉近了,原本陌生而神秘的侦探行业也不那么遥远了。
感性的人总是感性的,无论做什么行业都如此,只不过他碰巧是一个接触凶残与悲剧的行业里的打工人罢了。
作为主人公,马洛无疑是带有作者影子的,但其实书中还有一个很有意思却更加悲剧性的人物也带有作者的影子。他是一个畅销书作家,为人正派,本来前途无限,大有可为,却因一件事而意志消沉,然后严重嗜酒如命,最后……,哎,暂不剧透了。
顺便提一嘴,书中有一些非关键人物会随着故事的发展逐渐退场,但倘若你再偶然回想起来,也能品出些很独特的味道,我试举一例——瓦伦杰大夫,这个看似贪婪狡猾的江湖郎中却在照看一个有暴力倾向的非血缘关系的傻子,并且因此而破产。
如果说这本书的探案元素没有那么闪耀,那么这本书的看点又在哪里呢?
一、对于权力、金钱的辛辣嘲讽。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美国社会暴露着黑暗和不公,上层的繁荣与底层的萧条截然相反,正义缺席,罪恶弥漫,这也促成了侦探小说硬汉派的诞生。
钱德勒半辈子的生活让他对于富翁利用金钱和权势来压榨底层人民,摆布舆论的丑态深恶痛疾,因此本书中多次借由人物对话将见不得人的肮脏内幕一语道破。
我在此随便摘录几段,简直可以直接成为当今时代上的一些时事的评论:
“也许大老板认为自己的手是干净的,但在生意运作的某个环节中,总有小人物会被逼得走投无路,总有清清白白的小企业不知怎的就被人坑了,只好贱价出售;总有好人会丢工作,股价被人操纵,代理权被人以贱若尘土的价格买断,而那些抽取提成的大人物和大律师事务所的进账则以万元计,只因为他们能绕过某些人民支持而富人讨厌的法律,某些动了后者利润的法律。庞大的金山意味着庞大的权力,而庞大的权力则必然会被滥用。这就是体制。也许这是我们能够达成的最好的体制,但它绝不是洁白无瑕得像一块象牙牌香皂。”(P309)
“钱有一种奇怪的特质,”他继续说道。“钱一旦多起来,就获得了一种自我生命,甚至是一种自我意识。钱的力量会变得难以驾驭。人一直是一种贪婪的动物。人口增长、战争的巨额花销、没收性赋税的无尽压迫——这一切都使他变得越来越贪婪。普通人是疲惫又恐惧的,而一个疲惫、恐惧的人无法负担崇高的理想。他必须养家糊口。我们这个时代见证了公德与私德的骇人滑坡。你不能指望一群生活在缺乏品质中的人能拿出品质来。你没法从大规模生产中得到品质。你也不想要品质,因为品质太过持久了。于是,你取而代之以款式——一种旨在人为生产过时的商业骗局。只有让今年出售的产品在一年之后显得过时,大规模生产才能在来年继续出售其产品。”(P262)
这就是经典文学之所以经典的原因所在,它的力量不会因为反复阅读和时代变格而丧失,能够让读者不受时空限制与作者感同身受。
二、人性的剖析和生活经历的总结。作者雷德蒙·钱德勒到了年龄很大的时候才开始投入小说的创作,到了写《漫长的告别》时已经过了不惑之年,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刻的思想在诗人一样的笔触下苍劲有力,对于人生、人性有种直击人心的力量。摘录几段:
“我想起了我第一次见到XX(为了避免透露情节,所以我在此将名字隐去)时的情形,接着是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但在那之后,她身上的某样东西就开始扭曲变形了。她似乎不再那么真实了。一旦你认识到一个人是谋杀犯,他的形象就会不可避免地脱离真实。有些人是出于仇恨、恐惧或贪婪而谋杀。有些狡诈的凶手会事先谋划,事后指望全身而退。有些狂怒之下的凶手根本丧失了思考功能。还有些凶手爱上了死亡,对他们而言谋杀就是一种远期的自杀。”(P355)
“您的丈夫是一个能够严格审视自我,认清自我的男人。这可是一种不常见的禀赋。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会把一半的精力耗费在呵护一种他们从未拥有过的尊严上。晚安,韦德太太。”(P211)
“一个偶尔喝高的男人依然和清醒时的他的同一个人。一个酒鬼,一个真正的酒鬼,则完完全全变了个人。你根本无法对他作出任何预测,除了一点:他肯定会变成一个你以前从未见过的人。”(P205)
有些人的感官是敏锐的,而有些人的概括能力是超群的,还有一些人的经历是足够的丰富多样的,如果这三类人恰有一个不大的交集,那这个交集里一定大部分人成为了出类拔萃、令人尊敬的作家,而这群作家之中,毫无疑问,一定有雷德蒙·钱德勒。
三、精致的语言。得益于译者本身文学功力的加持,上海译文出版社的此版文笔格外出色(有人曾特意摘取不同版本的同一段落作为比较,相较之下,本书的翻译恰到好处,获得包括我本人在内的不少朋友的认可)。这种精致,是兼有优美和思想性的,比如接下来这段是马洛在夜晚放空自己时的描述,
“我的的确确是完全没有情绪。我感觉空洞虚脱得就像是星辰之间的太空。我一到家,就给自己调了一杯带劲儿的酒,然后站在客厅里敞开的窗户边上,一边抿着酒,一边听着月桂谷大街上汹涌的车流声,望着这座巨大狂暴的城市射出刺目的光芒,笼罩在将大街拦腰截断的群山山肩之上。远处,警车与救火车的鸣笛声忽高忽低,如女巫的尖啸,彻底的宁静从来不会持续很久。一天二十四小时,总有人在逃跑,总有人在追逃。窗外,在那片上演着千宗罪的夜色中,有人在死去,在遭受摧残,被飞起的玻璃割伤,狠狠地撞在方向盘,或是身陷沉重的轮胎下。有人在被毒打、被抢劫、被扼死、被抢劫、被谋杀。有人在忍受饥饿、疾病、厌倦,绝望地面对孤独、悔恨或恐惧,他们愤怒、残忍、狂乱,浑身战栗,泣不成声。一座相较而言并不特别糟糕的城市,一座富裕的、充满活力与骄傲的城市,一座迷失的、垮掉的、从里到外全是空虚的城市。”(P306)
读者会跟随角色的一举一动先从动作到视线所至,然后是听觉,再然后是思考,最后升华到对隐藏于这座城市夜幕之下灵魂的深思。
你瞧,由第三视角进入转移到与角色身上,由近到远,由外而内,由客观到主观,拆解下来是那么的自然润滑,最后还能传达出深刻的思想,足可见作者的文学功力和译者的水平(译文就是有这个特点或者说是不足,原著的优缺点很容易受到译者的水平而放大或缩小)。
还有一段是艾琳·韦德出场时,因其绝美的容颜身形而引得在场男性神魂颠倒的描写,作者是如何描述这位绝世佳人的美艳呢?除去一大段细致入微的直接刻画外,还有两个旁人的举止来侧面印证尤其可谓神来之笔:
艾琳向老侍者吩咐了几句,点了杯酒,来看看这位男侍者是怎么行动的——“他转身离去,脚步匆匆,身体前倾。这是一个肩负着人生使命的男人。”一个肩负着人类使命的男人,这个形容简直是绝了,一个女人随便的一句话竟然在一个人心中到了这样的地位足以见这个女人的魅力,别忘了,这个人还是名上了年纪见多了世面的老年侍者。
再看看当主角马洛与艾琳对视时的表现,“她发现了我直直的眼神,目光抬升了半英寸,我登时就飘离了地面。但不论我飘到了何处,我自始至终都屏着呼吸。”
这样见微知著、以点带面的深厚描写功力,使得我脑海中不由得浮现出两位熟知的中国作家,一位是将比喻用到极致的钱钟书先生,一位是写了无数侠客美女的金庸老先生。
(原创图片,禁止商用,转载请注明出处)关于雷德蒙·钱德勒的生平和荣誉以及《漫长的告别》在美国文学中的地位限于本文的篇幅,在此不便赘述,各位随便一搜都能得知。想格外提及一点的是,本书创作时,作者深爱的妻子患病死去,作者痛不欲生,一度中断写作,甚至于次年自杀,幸而未遂。或许这个创作背景能让我们理解书中许多的情节、人物和对话存在的意义,甚至“漫长的告别”这五个字的书名也显得如此沉重而意味深远了。
细想,告别怎么着都是一个动作罢了,短暂的不过几分钟,就是儿女情长依依不舍的告别也不过数小时足矣,为何会是“漫长”的?可能就是我在文章一开始写的,那种告别的情绪会慢慢发酵甚至一直存在余生。
(网络图片,雷德蒙·钱德勒照片,侵删)有的人,是你熟悉的,亲近的,与他们告别自然动情,但有些人
“他就像是一个你在客轮上偶遇、渐渐熟稔,但从未真正了解的人。接着,他消失了,就像那个同船的旅伴在码头上对你说完“再见伙计,保持联系”一样,但你知道你不会联系他,他也不会联系你。你很可能今生今世都不会再见到那个伙计了。就算你见到了,他也会像是完完全全变了个人一样,不过就是又一个和你同乘一辆社团包车的扶轮社会友。”(P80)
更可悲的是,有些人确实还是能重逢的,但重逢的那个同样的人真的是当初告别的那个人吗?或许已经不是了吧,真的那个人已经与我们告别了,
“在那个字眼尚有意义的时候已经对你说过它了。当我说出它时,它是一个哀伤、孤独、无可挽回的词。”(P424)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也不免得会像钱德勒一样认为
“说一声告别就是迈入死亡一小步。”(P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