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世界观》的读后感大全
《日本的世界观》是一本由[美]马里乌斯·詹森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1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本的世界观》精选点评:
●今天才拿到书,虽然还有不足,但觉得还挺好的。很好的普及书,言简意赅。副标题“两百年的变迁”因为cip上没写,没法放在封面上,不过文案应该可以显示内容
●以点带面的大家小书,语言表达精炼,文笔一流,以极小的篇幅勾勒近代日本的世界观。因为主要面向美国读者演讲,谈及对西方的认识颇多。
●美国人真是善于研究民族心态,《菊与刀》也是美国人的作品。日本脱亚入欧的心态值得反思。
●马里乌斯·詹森的这本小书选取的三个时代的三个人为代表(杉田玄白(1733-1817)、久米邦武(1839-1931)和松本重治(1899-1989))来作为话题的聚焦点,但是这三者都只是引子,作者的聚焦点是这三个人所代表的三个时代,杉田所代表的是从古典日本及中国影响下走向西洋影响及开放,久米所代表的是从倒幕维新到帝国时代的歧途及此时的日本人的国际观,松本是长于帝国时代留学欧美的国际派,见证了从战败废墟到战后奇迹的变化;三个人三个时代也是日本三个国际观的典型变化时代,结合丸山,小熊服用更佳。
《日本的世界观》读后感(一):随手记
随手记:1.彬田玄白观看西洋解剖,认识到中医的谬误,翻译荷兰解剖学著作,是推翻日本传统世界观的象征与原动力 2.在近代前,中国是日本唯一且始终产生影响的国家,而日本并未完全吸收,且一直尝试保持自我独立,更像是是一种“欲拒还迎”的态度3.进入德川幕府时期的日本和清朝,都同时采取了闭关锁国的国策。彼时(1637)的日本严禁国内基督教的传播,而在国内掀起对中国文化的推崇,但是由满族政权主导的清国,使得日本明确的讲“中国”与中国文化相区分,也就是“华夷变态”世界观的逐渐形成。4.18世纪的日本文人开始摒绝来自中国的文化影响,不仅是儒学,还有佛教。他们致力于直接阅读儒学经典而非阐释书籍,并且在日本神话,文学中寻求日本民族纯粹的个性——纯洁、自然,无拘束,恰好与儒学的条框相反。借由对日本的肯定而将对中国的抵制合理化
《日本的世界观》读后感(二):日本世界观
我们一直类比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遗憾于戊戌变法的失败让中国丧失了和平过渡到君主立宪制的机会。但其实如果考量中国与英国的历史积累和社会各势力、传统观点等等因素,中国是不可能建立英国那样的君主立宪制的。那么是否有可能建立日本那样的君主立宪呢?这本书分三个阶段简述了日本世界观从儒学为主过渡到西学为主的过程。日本和中国的区别在于对日本来说,无论是儒学还是西学,都是外来的。日本本土文化的基础是神道教,但它却无法独立支撑起一个政治制度,所以,寻找一个更高级的文化引进本就是日本精英阶层的共识。而中国从来都不认为我们需要向蛮夷学什么,特别是文化,所以戊戌变法的失败也许根本就是注定的。即便架子搭起来,也未必玩的转。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医学部分就已经受荷兰的影响很久,科学思想也在佩里扣关前慢慢渗透,当看到中国被西洋欺负时,抛弃儒学全身心爱上西学的热情就不难理解了。
《日本的世界观》读后感(三):中国在日本心中的巨影形象
作者从杉田玄白、久米邦武、松本重治三个人物来分析德川幕府中期、幕末明治初期及昭和时期日本人的世界观,时间跨度200年。中国向来为日本人心中的巨影,也是日本早期唯一能接触的国家,在杉田玄白亲眼目睹犯人的尸体时,得知中国医学书籍的错误后,杉田对中国医学有很大的认知改变,便花费了数年翻译西方的医学书籍。这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巨大的挑战。日本的书写系统、文学、哲学及思想等方面的文化价值观以及政府组织和法律制度都源于中国。尽管这样,日本对中国仍是矛盾的。所以日本是有选择性吸收中国的宗教、诗词及美术,并不是照收无误。随着时间的推进,荷兰商人把从西方带到的书籍进行翻译,1770年,越来越多的人涌向长崎向翻译人员学习。当日本人对西方的认识逐渐加深,他们意识到并不是只有中国才能让他们学习,且中国在“锁国”政策结束后,日本又怕中国愈发强大,对自身的担忧加深。日本决定“摒弃”中国。最后,西方模式的日本出现了。
《日本的世界观》读后感(四):求知识于宇内?
从18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詹森以精简的笔触,举重若轻地刻画了两百年间日本世界观的演变。所谓世界观,在这里指的大概是文明对于自身在世界秩序中角色或者位置的认识。选择的人物也很有意思,他们并非置身于各自时代舞台的正中央,却或多或少具有精英的身份。作者虽未明言,却可以推测出作为主题的“世界观”与精英群体借助“知识”这一中介所产生的紧密关联。詹森把明治时期大量政府高官的出国访问观察视为理解日本性格的一个范例,并且颇为自信的指出,尽管有30年代以后对于世界的背离,但只要调试路径,寻求教化的热情便会再次占据主导地位。詹森试图阐明,在这一现象背后是日本直面世界巨变过程时惊人的反应和适应能力。这里自然会带来如何解释日本问题军国主义的。幸而,詹森通过寥寥数语所概括出的理由,都是有说服力的。元老的一体化决策让位于职业官僚和特殊利益集团的掌权、天皇制对于正当性的垄断、军队作为社会心理和情绪的表达;当然,最终是原有国际秩序在亚太秩序的瓦解,美日关系的冲突——这促使并逼迫它寻求膨胀的国际威望。这里詹森再一次提到,对“时势”的无批判的屈从成为了妨碍日本作出正确选择的阻碍,并且是一种反讽的、内在的阻碍。所谓“除了少数狂热分子打算对‘时势’有所作为外,日本的领导者就像日本小说中的人物,总要面对着基本不能控制的源源不断的事件。”丸山真男的著名反思,毕竟不可避免地对日本的自我认识构成了严肃的拷问。它在历史上所留下的巨大阴影,是因为审慎且具有国际眼光的主导者的缺失,亦或是善于把握“机运”的另一种表现?
詹森对此表现的颇为乐观。他不仅将战争与复兴连贯地置于同一篇演讲(名为《在20世纪中寻求世界地位》),更是以“求仁得仁”的口吻表示,日本求名得名,进而名实俱至,获得了他们一直就有的一个角色。吊诡的是,这一选择的理由仍然在于时势,在于别无选择。
《日本的世界观》读后感(五):《日本的世界观》读书笔记三则(三)
要想厘清20世纪前30年日本的世界观,看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詹森坦言自己尚不确定,假如詹森这样的日本史专家都不确定,那么恐怕没人能说得清楚——一个世界上最善于学习的民族,一个已经迅速崛起的国家何以跌入战争的深渊。
没有什么比只知道结果,却不知道原因的事情更令人懊丧的了。
从结果上看,陆军大将石原莞尔似乎是对的,因为日本1945年战败,但他的理由是“日本无视中国的民族主义将会断送在心理战和政治战上获胜的机会”,詹森认为,“失败是由于日本不能构想出能应对中国民族主义的一贯性世界观”。我同意上述两个人的判断,但这不能构成战败的所有原因。一个国家,一场战争,一件事情,一个人,从来不是孤立的,多方势力的博弈和斡旋造成了1945的战争结局。
德国和意大利在欧洲的扩张是一个重要原因,英美对日本的疏远是另一个原因。因为前者,日本意识到,不在东南亚地区抢占先机、分一杯羹,最终将一无所得;因为后者,日本被推入了军国主义的怀抱。
詹森研究了所有关于战争决策的会议记录,他发现,“矛盾和混乱导致了一系列仅根据策略而不是战略的决策”,有的会议记录一厢情愿地设想旗开得胜后的状况,有的语焉不详,不负责任,总之日本被向前追溯七十年里的顺风顺水冲昏了头脑,以为所有的危机都会化解,走向最好的结局,但这次显然不是。
战争不是本书的重点,但是战前的紧张气氛弥散其间,仍能感到纸上有风雷激荡。海军大将永野修身说:“政府判断,如不开战必将亡国。即使开战也有可能亡国。然而,一个国家在这种困境下如不战斗则会丧失其精神,就已经走向末日了。”他所谓的困境指的是日益减少的石油供应,要在军用燃料足以支撑初期战争的时候,努力攫取更多的石油。这是战争的物质动因。讽刺的是,当时的石油储备只够1979年的日本用几天。
日本战后的恢复速度是惊人的,其原因自然有美国的支持,也有自己的争气。在政治和军事上,美国要维护它在亚洲的安全地位,日本是唯一的选择;在经济上,拥有工业潜力的日本对美国举足轻重。日本从美国购买技术,大力发展经济,日美双边贸易总值战后不久就达到300亿美元,仅次美加,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消费经济国家。
对于战后“时势”的应对,日本的反应巧妙、坚定而且合理,它没有沦为美国的“小弟”,而成了被美国尊重并且不可或缺的伙伴。1977年的数据表明,日本gdp世界第三,达美国的三分之一,人均收入不计算石油国家的话,已经位列世界第十,出口量以惊人速度增长,令美国贸易出现赤字,波音飞机曾经轰炸过的这个岛国,现在却在替波音公司制造零件。
导致战争灾难的冒险主义和苦难经历渐行渐远,詹森写道:“日本的船只载满由高薪和勤奋的日本工人生产的货品,空前地涌进世界各个港口。在整个过程中,日本人脚踏实地、不动声色地把握住眼前的机会,避免了吹嘘和风头,并抗议他们可选择的机会真的不多。”
这是一个美国史学家对日本由衷的赞扬,作为一个中国读者,合卷之际,心情复杂沉重,如果说读史可以增长智慧,那必须是抛开了情绪的阅读,面对日本,很难抛开情绪,那种敬佩中又夹杂着痛恨的感觉实难描绘,我想日本最值得学习的一个是强烈的学习欲望,一个是上下同心的精神,在各个时期,他们都有明确的世界观,并为他们的祖国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