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贝多芬与《英雄交响曲》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贝多芬与《英雄交响曲》的读后感大全

2021-02-13 01:31:1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贝多芬与《英雄交响曲》的读后感大全

  《贝多芬与《英雄交响曲》》是一本由[英] 詹姆斯·汉密尔顿-帕特森著作,未读·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2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贝多芬与《英雄交响曲》》读后感(一):【转】柯莉:从《英雄交响曲》到《战争交响曲》——贝多芬对拿破仑态度的两次转变

  

【摘要】《英雄交响曲》是贝多芬在法国大革命精神的鼓舞下创作而成的,表达了贝多芬对法国大革命所代表的资产阶级共和主义理想的向往和对拿破仑的崇敬。但随着拿破仑称帝,贝多芬对拿破仑的态度转为厌恶和憎恨。《战争交响曲》就是这一态度的产物。然而,这部作品上演之后不久,贝多芬对拿破仑的态度又因为欧洲封建复辟的影响而有所转变。

  《贝多芬与《英雄交响曲》》读后感(二):贝多芬与《英雄交响曲》 :《英雄交响曲》背后的故事

  

倘若不是音乐专业的读者,大多认识贝多芬都是九年义务教育所提到的《名人传》里的贝多芬,以及音乐课上那只是蜻蜓点水一样的关于贝多芬音乐的知识,又或者只是满校园都会贴着他那留给后世的名言:“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这就是他名流千古的不屈不饶的与命运抗争的精神。

对于小时候而言,这些名人的存在意义都是侧重于其人格以及给我们精神上的一个学习榜样的作用。而对于走出校园以后的我们而言,就得从这些名人为何是名人的角度去看这些名人的点点滴滴了。就拿贝多芬来说,我们就得他的音乐成就为什么那么被人记住,以及他的音乐美在哪里的专业领域去解读他了。

幸好多得里程碑文库,该公司策划了一本《贝多芬与英雄交响曲》,就从音乐理论的角度去分析了贝多芬为什么那么红的原因,以及也让我们知道西欧浪漫主义交响乐的开端的始末。我们知道《英雄交响曲》又叫《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该曲第一乐章描绘了英雄在战斗中成长;第二乐章是葬礼进行曲,亦是贝多芬独创;第三乐章是谐谑曲;第四乐章是凯旋进行曲式的终曲。这首曲从内容到形式都富于革新精神,感情奔放,篇幅巨大,和声与节奏新颖自由。他在曲式结构上作了革新,如用一首庄严的葬礼进行曲作为第二乐章,用一首谐谑曲作为第三乐章,都是前所未有的。全曲革新,宏伟壮阔,也代表着一种强烈的崇高的德国的爱国主义情感的表达,而使得该曲那么出名。

首先,英国著名的传记作家帕特森以他优美的笔墨,在书的开头将详细介绍了贝多芬的成长故事和性格形成的原因。原来年少的贝多芬也是在父亲的压迫下去学习钢琴的,使得造就了他倔强、敏感激动的性格,由此又再一次证明可怜天下父母心的事例,有时候我们都得反省自己父母的严格就不好吗?起码是会让我们知道和学到更多的东西。当然此书的作者并不是讨论贝多芬的父母对他的影响如何如何,而是说明贝多芬一路走来的音乐历程,以及《英雄交响曲》的创作前后。

于是我们还读到了贝多芬原来是偏科生,是数学学渣。我们还读到了在贝多芬的成名之前,他的人际关系和友谊给予他的无限帮助作用也是非常巨大到的。如1787年春天,贝多芬第一次访问维也纳,见到31岁的莫扎特,其弹奏技术受到莫扎特的赞赏;同年结识比自己大9岁的华尔斯坦伯爵,他是贝多芬在艺术事业与经济上的重要支持者。因此在贝多芬的事例上,我们应该拓展自己的人际关系,广交好友,善交益友,对我们的前途是有一定帮助的。

接着,作者就带着评论笔调去叙述了贝多芬在维也纳的追求音乐理想之旅。虽然刚开始贝多芬不适应的,受到各种排挤,遇到重重困难,但贝多芬的事业依然是蓬勃发展的。接着作者不仅仅介绍贝多芬,也介绍了海顿、内弗、莫扎特等音乐家等,作者也结合攻占巴士底狱、拿破仑称帝等背景事件,以及贝多芬的政治倾向,于是就让大家可以感受到维也纳的时代氛围,体悟法国大革命与启蒙运动对贝多芬创作的影响。于是就从《普罗米修斯》这一章节开始就写出了贝多芬琢磨创作《英雄交响曲》的情况,如就有写到贝多芬从芭蕾舞曲的终曲中,贝多芬用对比手法演奏这简单的曲子,因此贝多芬就是用创新的演奏方式,用着这些费力的变奏显然是在为《英雄交响曲》的终曲做试验,这个章节也富有曲谱的书影,加上作者的专业的音乐理论分析得头头是道,使得这本小书十分有硬核,十分难得。

从音乐评论而言,作者的评论和分析是客观的,这尤其体现在“谁是《英雄交响曲》致敬的真正英雄?”这一章节中,虽然无可口非,对于这首交响曲在历年大众的言论,以及贝多芬也直言说是为拿破仑而创作的,但作为新时代的我们,鉴赏方面就需要更为辽阔了。毕竟通过作者深入浅出的论述,并借用《维也纳日报》刊文的论调,有力说明该交响曲是贝多芬对德国爱国主义的音乐表达。于是,我们就更为知道贝多芬的格调之高了。也知道该交响曲之所以成为浪漫主义交响乐的开端的真实原因了。

最后,在最后的章节中,就写到了疯狂追星族对逝世的贝多芬进行分尸,拿贝多芬的毛发来做纪念的丑陋现象,虽然由此可见到贝多芬的地位之高,影响之大,但从客观和人性的角度而言,粉丝分尸的行为是应该受到强烈的谴责的。在贝多芬逝世后,很多演奏厅为了纪念他的伟大,以及彰显该创新的交响曲的魅力,都会将交响曲作为音乐“主食”,因此也促进了贝多芬这个品牌之所以源远流长的真实原因,也使得这种古典浪漫的交响曲成为了崇高和宏伟的音乐典范。

作者作为出色的音乐评论家,在论述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也介绍了很多古典音乐知识,这不乏就说到一种音乐常识,那就是:随着乐器数量以及乐曲难度的增加,管弦乐队自然也越来越参差不齐。另外作者也在书的开头引言和术语部分就详细介绍了何为变奏曲式,何为对位、卡农和赋格曲,何为华丽风格、古典风格等都有详细的说明,这是对于读者有着莫大的帮助,尤其了解贝多芬的作品,如《英雄交响曲》就显得十分有辅助作用了。

最后,我们可以品悟作者为我们匠心地带来贝多芬的音乐鉴赏之道,另外书中也收录了36幅珍贵全彩插图,丰富细腻,如在眼前,而那些《英雄变奏曲》手稿、海利根施塔特遗书首页、贵族赞助者肖像、贝多芬庞大送葬队伍的水彩画等等,这些照片既是历史的证明,又是读者了解贝多芬的窗口。此书不仅有音乐理论学习价值,也更有对贝多芬生平的一些珍贵史料有着十分重要的收藏价值。

  《贝多芬与《英雄交响曲》》读后感(三):谁才是贝多芬歌颂的英雄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十八世纪著名德国音乐家,一生有极高音乐成就,创作出大量传世乐章,重要作品包括9部交响曲、1部歌剧、32首钢琴奏鸣曲、5首钢琴协奏曲、多首管弦乐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鸣曲等。

《英雄交响曲》是贝多芬在逐渐失聪后,于1803年创作的交响曲,饱含开创精神,是贝多芬一生中颇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贝多芬与<英雄交响曲>:浪漫主义交响乐的开端》是英国知名独立出版社“宙斯之首”发起的“里程碑文库”系列丛书之一,由英国传记作家詹姆斯·汉密尔顿-帕特森撰写,从贝多芬的坎坷生活,到乐章创作历史背景,解析《英雄交响曲》这部作品的伟大之处。

贝多芬与《英雄交响曲》封面

01 《英雄交响曲》有巨大的影响力

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也就是《第三交响曲》,属于贝多芬的中期作品,在1805年公演之后,曾经因为打破维也纳古典交响乐模式而备受质疑。

在以浪漫主义为主题的《英雄交响曲》中,贝多芬以一种独特的手法和强劲有力的风格创作赋格,他将他继承的各种音乐样式加上自我的个性,在他看起来完全背离传统的时候,将传统融化在每个音符之中,让创新和传统在乐曲中保持和谐一致。

《英雄交响曲》及其后续创作的曲目,尤其《第五交响曲》和《第九交响曲》,情感诚挚,容易让人联想到诸如“意志”、“胜利”、“友情”等意象,饱含创作者强烈而奔放的情感诉求,不仅仅拓展了一种全新的音乐形式,同时还是一种对个人和社会而言,全新且有力的表达方式,对整个西方音乐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当时的人们来说,交响乐是贵族私人音乐厅的严肃音乐,《英雄交响曲》的出现,一举打破了交响乐形式上与美学上原有的限制,将交响曲确立为一种公众音乐形式,简直是一次降维打击。

现代管弦乐队及其指挥、现代音乐厅、音乐会节目,其实都可以直接归功于贝多芬的交响曲,它们至今仍是交响乐的核心元素。

插图-维也纳舞会

02 贝多芬创作的情感基础

众所周知,贝多芬的故乡在德国波恩,在很多介绍贝多芬的生平的故事中,都把贝多芬的童年总结为“不幸的童年”,其实这个问题需要辩证地看待。

贝多芬从父辈那里继承了音乐天赋,学习了键盘和拉小提琴技巧,并很快青出于蓝。

贝多芬一贯以邋遢和粗心大意的形象为世人所知,这在童年时期,母亲忙于维持家庭生计,而父亲以威逼的方式培养音乐神童有关,年幼的贝多芬明显被疏于照顾,营养不良,偶尔还因父亲的殴打而遍体鳞伤。

少年贝多芬长期在宫廷乐队工作,不断训练乐谱视奏和记时的能力,有足够的时间完善自己的演奏技巧,更重要的是他可以从宫廷管弦乐队中学习每种音乐的音域使用、音调限制、融合合奏以及脱颖而出的技艺。

贝多芬在乐队的音乐师傅,倾尽所能地教导贝多芬,并传授很多几近失传乐谱,这对贝多芬后来的独特赋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波恩的执政贵族也特别关注贝多芬,他是一位鼓励科学发展的启蒙主义者,想将一潭死水的波恩打造成文化艺术的圣地,也获得了相应的效果。

少年时期的贝多芬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但他从大量音乐领域以外的知识启蒙中受益良多,他的老师和导师,受到启蒙运动影响,带有明显的平等主义色彩,倾向平等、开放,富有时代精神。

贝多芬对年幼时期的波恩的情感是复杂的,作为贝多芬的出生地和乡愁起源地,文明有序的缩影,是他余生想要维护的对象,也奠定了他创作的情感基础。

插图-波恩的贵族仪式

03 乐曲背后的贝多芬

贝多芬的一生无疑是坎坷的,少年时期就历尽艰辛走上独立以音乐谋生的道路,后来又逐渐耳聋,无法继续钢琴演奏,但也是在被病痛折磨的时期,他磨炼出自己的艺术风格,将理想贯穿其中,创作能力不断攀高。

贝多芬享年57岁,最杰出的作品,几乎都是后半生近三十年的耳聋状态下创作的。

启蒙思想与动荡的社会局势带来的影响融合在贝多芬的音乐之中。

《英雄交响曲》第一乐章狂放不羁,扣人心弦,整部乐曲包含强烈原创色彩,充盈着某种摧枯拉朽的巨大能量。

那个英雄是拿破仑吗?贝多芬本人也曾指明《英雄交响曲》和拿破仑的联系,他曾经试图将这部交响曲献给拿破仑,但是其实作品的英雄也可能是贝多芬本人,或者二者的合体。

《英雄交响曲》4个乐章明明白白传递出这样的信息:一个高贵的灵魂如何获得最终胜利。

贝多芬的交响乐被称为“交响乐典范”,其中对英雄主义和人类手足之情的呼吁,对许多西方音乐的未来产生了极尽颠覆的力量,他的交响乐揭示了如何在音乐中展现高贵的灵魂。

每一代人都不确定自己是否已经完全理解贝多芬的作品,但贝多芬本人可能是第1个完全相信自己的音乐能经久不衰的作曲家。

在贝多芬逝世二十多年后,欧洲各地的人们在各种起义活动中到处演奏贝多芬的交响曲,人们尤其认为《英雄交响曲》宣扬具有英雄主义的民族精神,激励着新革命。

插图-贝多芬葬礼

总结

贝多芬是人类艺术上最伟大的创造者之一,现代作曲家仍会以他的音乐为灵感源泉,这表明贝多芬的作品超前于他所处的时代。

詹姆斯·汉密尔顿-帕特森在《贝多芬与<英雄交响曲>》中介绍了贝多芬的人生故事和《英雄交响曲》的创作故事及后续影响,搭配有大量相应时期的绘画作品作为插图,让人感受到贝多芬极其乐曲的为伟大之处。

THE END

我是聂梓吟,分享原创书评,欢迎与我多多交流~

  《贝多芬与《英雄交响曲》》读后感(四):谁是真正的英雄?天才贝多芬对孩子成长的启示在哪里?

  文/辣妈Abigale 拿到《贝多芬与<英雄交响曲>》,以为是自传类型书籍,没想到打开一看,主要讲的是音乐。 本人非音乐专业,以前也从未主动听过交响乐。为了更好地理解和阅读本书,我于是打开手机,一遍一遍地播放着这首曾经震惊世界的《英雄交响曲》,一边啃书。

贝多芬与《英雄交响曲》

  乐曲很长,完整的播放一遍大约需要50多分钟,鉴于我大多在不连续的碎片时间里阅读和听曲,我选择了仅仅循环播放第一乐章。 作为一个非专业听众,我听到了急促激越,听到了婉转低吟,感受到了十足的力量,我的心跳很快。我觉得这就是贝多芬跌宕起伏的一生,虽然大家都把它与拿破仑联系在一起。 01 伟大的《英雄交响曲》 罗伯特.舒曼曾说过,法国有大革命,而德国有贝多芬交响曲。 《英雄交响曲》赫赫有名,不仅在于它在规模和复杂性上打破了之前所有的交响乐模式,在某些方面,正是它使交响乐成为19世纪音乐的主导形式。 它一经问世就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和争议,突破常规的东西,而且是极具挑战演奏者和听众神经的新音乐形式,必然掀起轩然大波。 单拿第一乐章(活泼有力的快板)来说,贝多芬多次展现了他独特的、化腐朽为神奇的高超技巧。 关于再现部有个出名的故事。贝多芬的学生费迪南德.里斯说: “贝多芬掌握着一个有关号角的独门秘笈。他用号角演奏主题被完整重述之前的几小节,而用小提琴演奏第二和弦。对于不熟悉总谱的人来说,这会给他们一种印象,即吹号角的人算错了,吹早了。然而,在第一次排练中,吹号角的人令人吃惊地正确进入了拍子。 我觉得不对,说“那个该死的号手!”贝多芬很久都没有原谅我。” 里斯几乎无可指责,因为贝多芬抛弃了和谐的规则,创造了自己的和谐。

  这个不朽的第一乐章的结尾乐段也打破了惯例和规则。尽管它完全违背了先前的音乐走向,但这一技巧无疑非常正确。听众一定会震惊于贝多芬气势恢宏的创造力。 02 谁是真正的英雄 多少年来,人们一直以为《英雄交响曲》与拿破仑有某种关联,或者很多人认为这个英雄就是拿破仑。到底是不是呢?

拿破仑画像

  在19世纪的前30年内,浪漫主义英雄处于近乎神话的地位,有三个人符合这一形象:拿破仑、贝多芬和拜伦。 贝多芬在年幼时期,受到拿破仑的思想启发,同时,他崇拜法国大革命的继承者和共和主义者拿破仑。但同时,他又对身为皇帝和专制君主的拿破仑深为鄙视。 据说,贝多芬打算为他的向往者拿破仑作曲,但尚未完成之时,就听到了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于是一怒之下撕掉了手稿。 他的手稿上,学者们发现了被划掉的“为波拿马而作”字样,取而代之的是“以波拿马为题材而作”。

贝多芬手稿

  实际上,这个时期的贝多芬耳疾已经很严重。他对拿破仑的感情又发生了变化。他不再那么气愤,开始同情拿破仑,也许还有心心相惜之感。 他们都是有缺陷且孤独的天才,人们认为他们过着英雄般的生活,但他知道,他们似乎注定要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英勇地死去。 英雄是拿破仑?也许也是他自己呢! 03 英雄的启示 1)不幸又孤独的天才贝多芬 幼年的贝多芬的家庭,会被当今的英国人委婉称为“问题家庭”。他明显被疏于照料、营养不良,偶尔还因父亲的殴打而遍体鳞伤。 贝多芬的正规教育止步于11岁(小学阶段)。几年以后,母亲去世,父亲因酗酒而失去工作,16岁的贝多芬成为家里的主要经济支柱。 可能因为少年时期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成年的贝多芬在社交方面较为粗鲁。他先后与他的几位贵族资助人和老师海顿闹翻。 在音乐发展的巅峰时期,患上耳疾,贝多芬曾为此痛苦不堪甚至写下了绝望的遗书,但他没做傻事,《英雄交响曲》正是他在耳疾最严重的时期所做。 他一生成就卓著,即使在大革命的动荡时期,也有一大批贵族资助他,但他仍陷于常常急需钱财的困顿中。贝多芬最终因严重酗酒而导致肝脏浮肿,并去世。 正如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后若有所思的自言自语: 伟人是流星,燃烧了自己, 照亮了大地。这是我精疲力尽的时刻。

贝多芬最喜爱的画像

  贝多芬是天才,他始终相信自己的音乐才能,常常打破常规而坚信正确,讥讽别人“我动动脚趾也比你写得好”。 贝多芬也是个孤独又自卑的孩子,母亲的早逝和父亲的酗酒让他内心更加孤独,他耳聋怕别人发现而躲避,他渴望爱情而不懂如何获得爱,他富有又潦倒,他厌恶父亲酗酒,却又最终走上了父亲的老路。 幼年的家庭和教育,对他影响深远。对任何一个孩子来说,谁又不是呢? 2)天赋来自哪里 贝多芬的祖父路德维希是一位有成就的职业音乐家,父亲约翰也是一位职业音乐家,虽然他的音乐才能要比老路德维希平庸得多。但这不影响他对儿子寄予了足够的期望。 贝多芬继承了来自父辈的音乐天赋和道路。很多人往往忽略了天赋而去追求成就,这本身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每个人都身怀天赋,但如果用会不会爬树的能力来评判一条鱼,它会终其一生以为自己愚蠢。

贝多芬的祖父,老路德维希

  3)如何修得卓越 贝多芬一生遵从自己的理想,饱受争议和质疑而始终坚信自己正确,受资助于贵族却不像一个仆从一样为他们演奏。 王尔德说,伟大意味着被误解。 贝多芬被称为现代意义上第一个天才。有人这样形容他,一个具有现代风格天赋的卡利班原型,没有被堕落和文明玷污,不关心社会习俗,甚至不关心法律,只听命于他内心的半神。 所以说,只有偏执狂,才能创造卓越。

贝多芬庞大送葬队伍之水彩画

  05 尾声 某种程度上,贝多芬就是他的英雄,也是世人眼中的英雄。他和他的《英雄交响曲》,注定不朽。 ——End 我是@辣妈达摩院, 80后妈妈,爱读书,爱运动,爱彩铅,最爱的是分享父母及孩子成长点滴。与您共同探讨孕期、产后及育儿等话题,助您从容做辣妈!欢迎关注、点赞及转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