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生命的滋味》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生命的滋味》读后感锦集

2021-02-13 04:06: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生命的滋味》读后感锦集

  《生命的滋味》是一本由【墨】莱娅·胡芙蕾莎著作,未读·文艺家·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3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命的滋味》精选点评:

  ●先喜欢上人类学家的故事,像是一个独居老头儿的碎碎念,碎碎念里全是对已故妻子的爱与怀念,暖心又静谧,然后喜欢上苦之屋的故事、酸之屋、咸之屋···

  ●翻过(看过)的小说里特别奇奇怪怪的一本。我特别喜欢!(利益相关:自己的译作自己打五星,略略略~~~)

  ●在墨西哥城的一个小院子里,有四户人家分别居住在苦之屋、酸之屋、咸之屋、鲜之屋,唯独甜之屋空着。院子中央的地上有一个多年前陷落的大钟。故事在一开始就奠定了一种幸福感缺失的基调,这里的人们处于一种时间停摆的生活状态。压抑的,悲伤的,被刻意忽视的,没有勇气面对的,情绪在阅读过程中随情节起起落落,感同身受,并且有种怪异的无力感。一本好小说就该是带有"鲜味"的,莱娅·胡芙蕾莎做到了。

  ●甜屋的空置或许是一种隐喻,人的一生中,甜味时刻太少了,或者说,有,但是记忆不深刻。我们念念不忘的,终究还是受过的那些伤。如果我们只陷入悲伤里,就看不到来自四面八方的爱,所以,悲伤可以有,但不要忘了向前走。

  《生命的滋味》读后感(一):一生那么长,酸甜苦辣咸只是一瞬间的感觉

  人到了一定年龄才会知道,这个世界上不会有一直陪伴自己的人,只有自己能走完整个人生。

  生命的滋味到底是什么?酸甜苦辣咸,纷杂无章。

  在《生命的滋味》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四户家庭各自的心情,外表看上去都快乐,内里却只有自己知道。

  咸之屋里,住着一个被母亲忽视的少女。父母琳达和维克多是交响乐团的音乐家,琳达因为小女儿露丝的夭折,一直沉浸在痛苦之中。这导致大女儿安娜被忽视,得不到母爱。咸咸的泪水在心头滑落,只为那些不可告人的秘密。

  苦之屋里是一位艺术家,她叫玛丽娜。独自一人居住的她患上了抑郁症和厌食症,靠绘画表达自己的心。受疾病折磨,玛丽娜总是觉得自己很苦,她调出新的颜色,用以表达自己的心情:哀伤灰、奇幻白、责任绿……

  酸之屋住着被歧视的皮娜,家里只有爸爸在照顾她,妈妈早已经离家出走,不见踪影。外表美丽的皮娜有亚洲基因,在这里无论是上学还是交友,总会被歧视,被欺负,她和安娜互相安慰疗伤。

  鲜之屋住着深情的阿方索,妻子病逝,他只能和两个木偶人生活。为了寄托哀思,他把两个木偶人当成女儿,他明白,就算再怎么难过,生活仍然要继续,他连同妻子那一份一起感受着生活。

  生命的滋味,没有一样是会长长久久地占领自己的心,那种纷杂的味道会不断变换出现。丰富的一生是多种味道组成,只希望能够多一点甜,再多一点的甜。

  《生命的滋味》读后感(二):时间和成长是治愈一切的良方

  翻开这本小说,是被书名吸引--《生命的滋味》。虽已年届半百,对类似有哲学意味的内容很感兴趣,希望通过阅读获得某种启迪,能以别样的眼光打量自己碌碌无为的大半生。

  读来发现,这本有四个章节,目录简洁到各章以罗马数字,各小节以年份命名,难以从标题中找到任何提示的小书,叙事结构也很奇特。不同的年份,有不同角色以不同的口吻讲述,像在读几个人的私密日记,在絮絮诉说中,他们的悲伤、困惑和造就他们模样的个人经历渐渐呈现。耐心读完才能了解故事全貌,似乎隐喻着,如人生般只有经历过才能了解个中滋味。

  这个关于墨西哥城里,同住一个院落的四户人家的故事,并没有唯一的主人公,情节也不仅仅围绕某一户人家展开。患抑郁症和厌食症的年轻画家;妈妈为追求自己的现代舞梦想而离家出走,跟爸爸一起生活,被歧视、被孤立的亚裔少女;因小妹妹的意外溺亡,母亲沉浸在悲伤中,被忽视的长女;妻子患癌症去世,独居无子女,终日与两个人偶为伴的老人。他们处于人生不同阶段,面对各自的困境,有自己的挣扎、回忆、哀伤和安慰,一如你我。美国最佳翻译图书奖给它的颁奖词是:“《生命的滋味》是光与暗、在场与缺席的平衡,读起来有‘回家’的亲切感。”

  这亲切感不仅来自书中对人物感受的准确描绘和形象比喻,比如,关于快乐美好的回忆:

皮娜像抚摩小猫一样抚摩着那天的回忆,而回忆像小猫一样轻轻地呼噜着。

  关于伤痛:

夏天如同一条肮脏的河流卷着垃圾,把我妹妹的忌日拽到家门口。她是家里最小的孩子。

  关于自我缺失:

“自我”这个概念,有一点无情的意味,让玛丽娜一想到就浑身发冷。不是冷漠,而是麻木。她觉得自己的内心就像一片湿软的沼泽,找不到任何东西与“自我”相连。

  更来自于触动人心的,活在各种“失的伤痛”中的人物的坚韧,生命五味杂陈,生活就在这冷暖自知中继续。小院的主人,64岁的人类学家阿方索,回顾自己的人生后,这样总结道:

也许你必须得到了我这个年纪,才能看清生活的真相,看见你为之奉献一生,倾注所有精力的东西中,其实包含着小小的讽刺。然后,你就得好好估量一下:这种荒谬到底多长多宽多高。但最后你还是只能哈哈一笑了之。对此生的一切你都只能哈哈大笑了之。

  较之波澜壮阔,生命更似静水流深,我们终将明白,时间和成长是治愈一切的的良方。

  《生命的滋味》读后感(三):生命的滋味,你尝过吗

  可能如玛丽娜的证实:按部就班的生活会扼杀爱,所以我们要去品尝生命的滋味——酸、甜、苦、咸、鲜。 从小喜欢画画的阿方索,养病时闲来无事拿起画笔没想到成就了现在的钟落小院。作为人类学家的阿方索一直探索着鲜味,加上艺术思维的设计,钟落小院的五套房子便以五种味觉“酸、甜、苦、咸、鲜”来命名。 爱一个人可能最大的影响就是她的习惯已经不知不觉成为你的习惯。诺莉亚的离去让住在“鲜”之家的房东阿方索痛心,她生前所有的动作、语言、喜恶都无意存留到了阿方索的每个细胞:你想念的,是那种习惯,那些你习以为常的小动作,失去了才会意识到那是生活的本质。诺莉亚离去了,可“我”还是要吃喝,还是要拉撒。回忆着她的一切,吃双倍的药,用她的语言重演着与她的对话,好想再与她争执,却已是一种奢侈,为我们弥补的遗憾——“姑娘们”去洗澡、晒太阳,好让“我”觉得其实你一直都在。 “孩子们,你们很勇敢,但我不是鱼。”住在“咸之家”悲伤的母亲想要彻底的释放心中的难过,但看到眼前的孩子,她只能选择坚强:如果真如艾玛所说我是一条鱼,那露丝就不会死。露丝的离开让佩雷兹—沃克尔一家人失去了原有的欢乐。妈妈觉得弹琴的双臂会变成果冻;爸爸留下节制的两行泪,不愿去学新的乐器;安娜想通过种植植物来让院里散发欢乐。 患有抑郁症、厌食症的玛丽娜想要选择重新开始。“苦之家”拥有勾勒出无限可能性与希望的奇幻白,在玛丽娜眼里象征着希望。一个喜欢艺术的她想要画出属于自己的美丽画卷,想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可能天生艺术家的她在发明词汇上很是有灵感。 住在“酸之家”缺失母爱的皮娜喜欢路,却不喜欢路的尽头,似乎是走到了路的尽头,父母才会分开,她性格早熟,喜欢交谈。 钟落小院里的人,各有各的焦虑与痛苦,他们自我疗伤:佩雷兹—沃克尔一家用鲜花与黄色毛衣来安慰自己;阿方索用妮娜.西蒙的电脑与逝者直接连线;玛丽娜创造词汇寻找存在感;安娜选择开辟农地来寻找新生活…… 但当悲伤遇到悲伤,似乎负负得正,他们在无形间帮助对方去解除了烦恼,小院开始有了生机:琳达看到阿方索的“姑娘们”,很亲切地拥抱、问好,因为她失去过亲人,她知道阿方索失去亲人的痛苦;玛丽娜看到失去露丝而伤心的琳达,她会主动去帮忙照看小孩,因为她失去过小孩,她知道琳达需要独自去疗伤;玛丽娜看到离家很久回来的切拉,她选择站在皮娜一边:让切拉不要去找皮娜;安娜愿做皮娜的“恨意代理”,好让安娜可以看开一切,原谅母亲。 是啊,遇到难过、遇到悲伤、遇到痛苦,拥抱自己、拥抱别人,与那些直面城市生活、勇往直前的人站在一起,和那些苦中作乐的人站在一起,然后哈哈大笑,一起住进“甜之家”(“甜之家”的音乐学校是为了装满所有释放了痛苦的人们),因为明天的你还是要吃喝拉撒。

  《生命的滋味》读后感(四):Everything Stays

  

书名的直译是“鲜味”。这是一种难以描述的味道(不过整体而言任何味道似乎都难以描述,视觉感官同文字的联系远超过其它感官),它也不像其它味道会让我们想起特定类型的食物和调料,鲜味似乎就是“让人感觉好吃的味道”,让人产生食欲的滋味。在五种味觉中它也许最为复杂也最为关键,而这似乎就是生活的味道。我们有酸甜苦辣,但能够让我们继续去生活在其中,能够去感受的,是这鲜味。

五个人物,五个小屋,通过分节的叙述让我们看到这个墨西哥小院平凡、苦涩、又充满兴味的日子。这是我最喜欢的作品形式之一——在这里所有都那么“生活”,如此真实。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没有奇特的场景,有的就是最为平实的质感,种地,做家务,在电脑上打字,去湖边摘蘑菇,一家三口坐在汽车上前行。许多场景也许可以被写出奇异感,比如切拉去购买陌生人房顶上的浴缸,又或者阿方一家养了两个“重生娃娃”当作自己的孩子。但是把所有事平常化,反而回复到了一切物质本来的美:把我们固定在此处。让我们留在生命里。正是那些最熟悉不过的东西让我们觉得无比亲切。这本书也不是刺激性的:而是让柔缓的情绪在血管里流淌,仿佛我们也是小院平常中的一员。

每个人在故事里都失去了一些什么,并用自己的方式来生活在(而不一定是去应对)这种失去中,达成一种沉默的和解。我们悲伤流泪,然后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够再次大笑出声。生活要继续,即使是为我们失去的珍爱,以及我们随之而去的那一片灵魂。

不过总觉得这本书有种戛然而止的感觉(最后一部分也少了皮娜的一章)。也许剩下的空白要以读者去填满,从我们的心间继续活在回忆和现实之间,品尝生活的鲜味。

标题是之前在重刷的动画Adventure Time里的一首歌,觉得歌词和这本书的内容非常符合,在这里放上来。

Everything Stays

Let's go in the garden You'll find something waiting Right there where you left it lying upside down When you finally find it, you'll see how it's faded The underside is lighter when you turn it around Everything stays right where you left it Everything stays But it still changes Ever so slightly, daily and nightly In little ways, when everything stays

  《生命的滋味》读后感(五):生命应该是什么滋味

  能感受到的生命滋味有几种?咸、苦、鲜、酸、甜。

  舌头对味道的感应区域,钟落小院的图纸就由这感应区域的划分演变而来。

  院子的主人阿方索住在“鲜之屋”,鲜味是他的研究成果,并且是他为之努力一生的发现。鲜味概括了他的一切,与妻子的相遇、婚姻,甚至包括妻子这个人与发生的一切事情都可以是一种变相的“鲜味”。

  住在“苦之家”的画家,满怀希望的来到这里,租住了这一间屋子,她缺失极大的自我肯定,患有厌食症,之后也没有过上自己幻想中的生活,但在发明着各种颜色。标以情感意义上的颜色比书面的色彩名称更加引人共鸣。

  住在“酸之家”的皮娜,有一个时常出现又时常消失的母亲,父母感情不和与遭受同龄人嘲笑的皮娜,内心的孤独无处安放。

  住在“咸之家”的安娜一家,拥有整个小院人家最多的人口,父母都是国家乐队的演奏手,小女儿露丝的死却给这一家人蒙上了一层不可抗拒的阴影。

  “甜之家”无人租住,是安娜父母的音乐教室,他们在这里开设音乐课。

  看书的过程中,给人印象深刻的是每个人的苦难。阿方索失去妻子的痛苦,安娜一家停留在露丝快六岁的阶段,皮娜父母的不和谐,玛丽娜抑郁症、厌食症、自我价值的缺失。各有各的痛苦,却又与邻居和谐共处。这些苦难发生在每个人身上,无法言说,周围的人或许清楚或许不清楚也不点破。每个人看起来不同,却又相同,看似不普通,却又极为普通,各自挣扎各自妥协。

  全书读完之后才发现,生命的滋味在于“鲜”在于向前。

  回想第一章开篇时安娜与皮娜要在院里子种一块地。院子里的土地本不适合种任何植物,但是安娜寻求解决办法,制定需要种植的“三姐妹”。表面上她是为了不去外婆家,但实际上,这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勇气。

  这样面向未来的不只有安娜,画家玛丽亚在与皮娜妈妈见面后达成与自我的和解,与家庭和解。她说她的父亲说自己的童年,从不屑到羡慕再到怀念。

  每个人用自己的方式向前,阿方索开始新的人生项目,带着“姑娘们”在院子里散步,安娜妈妈慢慢接受露丝已经不在了的事实。痛苦还存在心里,但人生已经是新的人生了。

  我突然觉得,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小院的主人阿方索的故事可以涵盖生命所有的滋味(书的封面上印着鲜的单词)。他回忆与妻子的往事,满是幸福与当时忽略了细节的悔恨。与妻子的相处之道,对应皮娜父母的关系;妻子想要只做女儿的状态与画家玛丽娜的心理;两人无法拥有自己的孩子与安娜妈妈失去的小女儿…这一切阿方索都用了一个词“鲜味”。土地代表历史与希望,唯一正在进行时的事件便是安娜的农地。或许生命的滋味不只是这些味道,还是以阿方索代表的老年,安娜皮娜父母代表的中年,画家玛利亚代表的青年,安娜皮娜代表的青少年以及露丝代表的儿童。此外甜之家虽然没有人租住,但每个人都可以到甜之家去。(个人看法)

  整本书比较有意思的几点:1.阿方索所述可以用一句歌词表达“我这句语气原来好像你,不就是我们爱过的证据”。2.露丝的故事像是一个童话。3.皮娜妈妈留下的那封信。

  作者叙事故事的方式与技巧确实让人惊讶,书中细节表现得当。书中出现三个第一人称,每一个主人公在叙事的时候都按照自身的习惯和身份进行不同的表达。比如阿方索惯用妻子的说话方式,露丝对刚学会的词发音不清晰。这样的叙事方式虽然令人眼前一亮,却没有良好的阅读体验。这样的叙事方法在电影中可以适用,但对于一本书来说,显得整个故事支离破碎。刚开始看的时候分不清“我”到底是谁,年份与各住户互相穿插,容易劝退。但也许这就是作者的本意,让人的一生,回想起来时正是些纵横交错、支离破碎,我们体会过所有,并一直向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